作為一個新疆人可以告訴你,不知道別的地方吃不吃馬肉,但是在新疆伊犁,還是吃哈薩克族風味的熏馬肉和熏馬腸,口味上怎么說呢,我覺得不是人人能接受,很像多年的火腿,口味偏重,有馬肉獨特的血腥味,不過愛吃的人,年年都買,不愛吃的人,打死都不愛吃?!绑H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很好的說明這馬肉是可以吃的。
1、能吃馬肉嗎?
馬肉是可以吃的。在我國,人們食用馬肉的歷史十分悠久,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曾有文成將軍食馬肝的記載。到了東漢的時候,《東觀漢記》曾有關于將馬肉制作成肉醬食用的記載,在元代的時候,《飲膳正要》中有關于馬肚的飲食記載。由此可見,馬肉在古代,也是人們的飲食選擇之一,馬肉含有著不錯的功效,《名醫(yī)別錄》記載馬肉有治療“傷中,除熱下氣,長筋骨,強腰脊,壯健”的作用。
現(xiàn)在一般來說比較有名的馬肉類食物,其中一種要數(shù)我國廣西桂林的馬肉米粉了,桂林不僅是山水甲天下,米粉也是一絕,桂林米粉可供搭配的食材多種多樣,馬肉即是其中一種。桂林的馬肉米粉,粉美肉香,吃起來滋味很好,除了馬肉米粉之外,在我國新疆,有一種極具地方民族風情特色的美食,叫做馬腸子。馬腸子是我國新疆地區(qū)的哈薩克族同胞喜愛吃的飲食之一,其味道吃起來口感較好,極富地方風情,值得一嘗,
2、馬肉也是一種肉,為什么感覺幾乎沒人吃?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這樣的:中國的食物多種多樣,無論什么樣的食物在廚師的手里,都能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但是馬肉也是種肉,為什么吃的人很少呢?因為馬的價值不是向人們提供肉食的,在過去馬和牛一樣都是在農(nóng)業(yè)農(nóng)耕方面給人們提供很多便利的,馬可以用來馱很多貨物,因為在以前沒有車等交通工具,馬可以載人,在戰(zhàn)爭的時候,就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人們不舍得吃它,
馬肉與牛肉雖然有點相似,但是營養(yǎng)價值卻不如牛肉,因為馬的運動能力非常強,所以肉比較柴,比較難嚼,就是有點硬,另外馬的產(chǎn)量也不高,因為體型比較大,養(yǎng)殖難度也會加大,只有少數(shù)民族養(yǎng)的比較多的地方,可能會吃馬肉。我記得在十幾年前去過一次桂林,偶爾有一次吃了馬肉炒米粉,當時覺得挺好吃的,在那以后就再也沒吃過,也沒見到別人吃過,
3、馬作為歷史長遠的動物,為什么現(xiàn)在很少有人吃馬肉
引言:我第一次接觸馬肉,是在八十年代的時候,鄰居家的一匹農(nóng)用馬,從山道上摔下山坡死了。當時左鄰右舍幫忙把這匹馬給拉回來,處理后做成了好幾鍋燉馬肉,我記得鄰居給我家端過來一盆子,里面放有很多辣椒,辣乎乎的吃著可香可得勁了!不過說真的的,長了這么大,對于我們這邊馬匹很少的農(nóng)村來說,當?shù)卦?jīng)有“牛肉鍋”(殺牛賣肉的地方),有“殺豬鍋”,在這邊養(yǎng)驢多的地方,還有殺驢賣肉的地方,就是沒有聽說過“殺馬鍋”。
究其原因,無論馬肉好吃與否,還是因為馬在民間普及率非常低,也就說在牲口中,并非親民化的一種大型牲口,當然了,在我國一些地區(qū),養(yǎng)馬還是比較多的,比如內(nèi)蒙和新疆等地,有寬廣的草地,便于馬兒活動。他們養(yǎng)馬,主要是以馬為交通工具,或者產(chǎn)馬奶等用途,也并非耕地拉車,這些地方,自古以來民間就有吃馬肉的習俗,而且有些地方關于馬“制品”的美食,遠近聞名。
比如新疆伊犁的熏馬肉和熏馬腸是哈薩克族過冬必備的食物,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是哈薩克族牧民熏肉的旺季,他們在這個時候,要挑選一些膘肥體壯的牛、馬、羊宰殺后,經(jīng)過熏制便于儲存,供過冬食用。而在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并不盛產(chǎn)馬匹,甚至在民間很少有馬,就是想吃馬肉,也沒有條件吃??!而關于吃馬肉,一些地方還有一些忌諱,好比一些地方不吃驢肉一樣,認為吃馬肉屬于“發(fā)物”,有“發(fā)陳病”的說法,其實什么沒有科學依據(jù),
好比河北這邊,驢肉火燒館遍地開花,非常盛行,人們早餐經(jīng)常吃驢肉火燒。而有些不良商家,把馬肉冒充驢肉銷售,說真的真不好分辨,我吃了這么多年驢肉火燒,來分辨烹飪后的驢肉和馬肉,也挺困難!所以你看,我吃了多年驢肉火燒,說不準有時候吃的就是馬肉,烹飪好了也挺香!老話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很好的說明這馬肉是可以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