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這句話?

這句話其實更像是一句調(diào)侃,好兄弟就是用來背棄的,瓦崗寨眾人分崩離析,難道桃園結義的三兄弟就好了?

我們知道,關羽是公元220年被殺,但是劉備發(fā)兵打吳國,已經(jīng)是公元221年的事了,在這個過程中劉備升官發(fā)財死老婆(稱帝),日子要不要很開心?

那么,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這句話究竟要表達什么呢?

傳統(tǒng)中國是家族式的,往往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家族,在這個家族里,人們通過血緣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同時一人獲罪株連九族。反正大家權利義務對等,并不足為奇。

但是在家族里,總有一些人不被待見,比如阿Q,就被大家嘲諷為“你也配姓趙?從而不被家族認可,就被排擠。這一排擠不要緊,這些人在家族待不住了,就必須要跑出去,哪里收留我,就呆在哪里。這樣的人被稱為“游民”。

單獨的游民肯定是需要被欺負的,他們有的有資源(比如水滸傳里的晁蓋),有的沒資源,有的能力大一點,有的能力弱一點。但不論如何,這些人最終會想方設法的聚在一起,形成一種“假裝我們是血親”(擬制血親)的關系,也就是所謂的結義兄弟了。

小規(guī)模的結義就是瓦崗寨,大規(guī)模的比如梁山好漢、天地會。但這些結義有一個共同點:

大家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每個人追求的東西并不一樣,那就一定會產(chǎn)生沖突。

比如結義的兄弟往往討厭嫂子,這是因為對結義弟弟來說,哥哥的資源就那么多,嫂子多一分,弟弟就少一分。何況有了家室的人勢必不會再和自己一樣過刀頭舔血的生活,也就是哥哥多了一條后路。所以結義弟弟就一定會想辦法擠掉嫂子,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搞基(錯),最好的辦法其實是以很高的道德標準要求嫂子,一言不合就攛掇夫妻倆離婚。這在《水滸傳》的故事里就常見的很了。

所以缺什么來什么,沒什么就要求什么。

像桃園結義這樣,至少劉備打吳國還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但瓦崗寨就呵呵呵呵呵了。于是大家只要做出一些希望:我們要和睦相處一輩子,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侍酒師,侍酒師的區(qū)別嗎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