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浮士德只涉及知識悲劇愛情悲劇并不涉及政治悲劇
一、知識悲劇
知識悲劇是他靈魂沖突的第一個階段。
“我已對哲學、法學、以及醫(yī)學方面,還對神學都花過苦功,徹底鉆研,我被稱為博士,牽著學生們的鼻子,上上下下,縱橫馳騁”飽學之士的榮譽及上升的心理追求,使他進入了知識的天堂,至尊的地位和處于知識顛峰的心態(tài)顯示了浮士德光明精神世界的體驗。
但對知識極限世界的清醒審視和對鮮活生命的拷問之后,他又陷入了“枯守這個牢籠,在這里暗淡無光”的心理體驗,乏味和僵死的知識以及由此而發(fā)的陰暗、無聊的精神焦渴更加劇了無法預知未來的精神危機,百般的厭惡和極度的恐懼決定了他對無意義生命的剝奪。
二、生活悲劇
寫浮士德和小市民出身的瑪甘淚相愛,遭到封建和宗教勢力壓制,他們的私生子被溺死,瑪甘淚被投入監(jiān)獄,判處死刑。浮士德的生活悲劇表現(xiàn)了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現(xiàn)世人生享樂的幸福觀與中世紀禁欲主義的對立,反映了他們的人生追求。
三、政治悲劇
寫浮士德到羅馬帝國宮廷服務,企圖有所作為,但以失敗告終。政治悲劇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對封建王朝的反抗及其妥協(xié)性、軟弱性。
四、藝術美的悲劇
藝術悲劇是他靈魂沖突的第四個階段。
浮士德在經(jīng)過了地獄和天堂心理的幾番較量之后,終于明確了地獄映照后的天堂世界的最高定位,頻繁沖突的世界給予他豐富經(jīng)驗的汲取,事業(yè)的“大我”追求是經(jīng)驗積累后的總爆發(fā),更高境界的追求呼喚出了浮士德的心聲。
五、事業(yè)悲劇
寫浮士德帶領人們在國王賞賜的一塊封地上用勞動開辟了萬畝良田,創(chuàng)建了一個人間樂園。征服大自然的成功,使浮士德感到無比歡樂,便情不自禁地喊出:“停一停吧,你真美麗!”于是倒地而死,結束了探索的一生。但他的靈魂并未被魔鬼帶走,而是被天使接到了天堂。
浮士德創(chuàng)建的理想社會在現(xiàn)實中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它反映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對美好社會的向往,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社會的美好愿望。
2. 如何理解浮士德是一部悲劇
1、浮士德是具有高度概括的藝術典型,是一個人生理想的探尋者,他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jīng)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yè)五個生活階段。這五個階段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歐洲資產(chǎn)階級探索和奮斗的精神歷程。
2、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xiàn)實人生,批判了當時各種陳舊僵死的學問和故步自封的書齋生活。他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xiàn)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最終,浮士德在發(fā)動大眾改造自然,創(chuàng)建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yè)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
3、由此看來,我們可以把浮士德看作是歐洲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的先進知識分子的化身,是對整個資產(chǎn)階級的高度概括。同時,浮士德身上也濃縮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體驗,可以看作是歌德的自畫像。
4、其意義在于:通過浮士德的人生經(jīng)歷,宣傳了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肯定人的作用,認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動、在于做出有益于社會的實踐;向人們指出了精神凈化的道路,為實現(xiàn)崇高的目標而奮斗。
3. 浮士德悲劇的體現(xiàn)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的歌劇《浮士德》。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種篤于實踐的入世精神。浮士德在將希伯來文的《圣經(jīng)》譯成德文時,決定將"太初有道"轉譯成"太初有為",體現(xiàn)了他實踐意識的覺醒。于是他充滿自信,敢于與魔鬼訂賭,走出象牙塔,最終找到滿足與幸福。另外,"浮士德精神"還是一種不甘墮落、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也傳說浮士德是德國的傳奇人物,為了知識而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
浮士德精神是一種對自我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國《易經(jīng)》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精神反映了人們不斷要求突破自我,力爭上游的愿望。從形象學來說,他概括了西歐資產(chǎn)階級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300年來間的精神探索。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氣節(jié)。整個一部浮士德給我們的啟示是歌德已經(jīng)把藝術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種精神的浮士德,一種內(nèi)在的自主驅動力。從小我到大我進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極限,去完成偉大的歷史使命。
《浮士德》是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jié),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fā)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chǎn)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xiàn)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畢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陡∈康隆返臉嬎己蛯懽?,貫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開始創(chuàng)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nèi)容復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于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于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shù)墓诺渲髁x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fā)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
4. 浮士德只涉及知識悲劇愛情悲劇并不涉及政治悲劇事業(yè)卑
歌德稱自己的浮士德這部巨著叫悲劇是因為浮士德對于知識、愛情、政治、美和事業(yè)的追求全部以失敗告終。浮士德是德國作家歌德創(chuàng)作的長詩劇,講述了浮士德為了換取權力和美色而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的故事。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jīng)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yè)五個階段。但這五個階段都有現(xiàn)實的依據(jù),最終以悲劇收場。
5. 浮士德的悲劇性
一、相同點1、中西悲劇的起源都與民間活動關系緊密,與宗教關系緊密。
2、悲劇性總是占據(jù)主導地位,成為貫穿始終的戲劇沖突的基礎。3、中西悲劇不論主人公出身如何,經(jīng)歷如何,他們總是典型的悲劇人物。
4、悲劇沖突往往是在悲劇結構中圍繞著由主人公代表的正面勢力與敵對勢力的對立而展開,不斷推動劇情,并導向最終的解決。
5、悲劇始終充滿了悲劇的氣氛與情調(diào),這種氣氛與情調(diào)和悲劇情節(jié)的展開相始終、相表里、相輔相生。
6、主題上都追求嚴肅:悲劇莊重、嚴肅、沉重。悲劇的主題通過一個完整的故事表現(xiàn)出來,而且引發(fā)人們對這一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7、追求一種道德觀念認同感:首先,觀眾能在道德準則上認同主人公的人品。其次,悲劇的最終結果是懲惡揚善,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二、不同點(一)主人公的不同
西方古典悲劇的主人公一般都為強者。如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馬洛悲劇中的浮士德等。哈姆雷特是一位典型的西方悲劇人物,他是“朝庭人士的眼睛,學者的舌頭/軍人的利劍,國家的期望和花朵/風流時尚的鏡子,文雅的典范/舉世矚目的中心?!痹趤喞锸慷嗟驴磥碜罾硐氲谋瘎∪宋飸摷炔皇谴蟮轮辽疲膊皇鞘異翰簧?,而是介于兩者之間,跟普通人差不多,或者比普通人更好一點。這種悲劇人物“過失”或者說是“悲劇性缺陷”,如古希臘悲劇人物的過度自信(Hubris),麥克白的野心,哈姆雷特的躊躇等,成為悲劇人物悲劇產(chǎn)生的原因?!?/p>
與西方悲劇主人公相反,中國古典悲劇的主人公大多為善良、弱小的女子。像竇娥、李香君、杜十娘等。她們沒有反抗能力。這些人物往往完善地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的某些要求,如忠、孝、義等。軟弱加上倫理觀念的束縛,中國悲劇人物只能以忍耐、逆來順受為特征。(二)不同的悲劇理念用行動來抗爭是西方悲劇的實質(zhì)。哈姆雷特在沖突中是積極抗爭的。在這種抗爭中去表現(xiàn)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知的英雄主義的氣概,從而贏得人們的尊敬。
中國悲劇原先被稱為苦情戲(或稱為苦戲、怨譜、哀曲),主要描寫主人公的凄慘遭遇。中國的悲劇著眼于“悲”、“慘”。人們對主人公表現(xiàn)出的更多的是同情。
總的來說,西方悲劇通過矛盾沖突表現(xiàn)斗爭雙方迫害與反迫害的關系,其斗爭往往旗鼓相當,難分難解,通過主人公的積極的斗爭,表現(xiàn)其崇高的精神和品質(zhì);而中國悲劇斗爭雙方主要表現(xiàn)為迫害與被迫害的關系,主人公往往為某種傳統(tǒng)的觀念所束縛,從而導致了其悲劇命運,悲劇表現(xiàn)的是人物命運的悲慘。
6. 浮士德愛情悲劇內(nèi)容簡介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jīng)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yè)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xiàn)實的依據(jù),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chǎn)階級探索和奮頭號的精神歷程。在這里,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征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
全人類其實是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并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xiàn)實人生,體現(xiàn)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chǎn)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xiàn)實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xiàn)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
最終,浮士德在發(fā)動大眾改造自然,創(chuàng)建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yè)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并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7. 浮士德的愛情悲劇是怎樣的情形
一、知識悲劇
知識悲劇是他靈魂沖突的第一個階段。
“我已對哲學、法學、以及醫(yī)學方面,還對神學都花過苦功,徹底鉆研,我被稱為博士,牽著學生們的鼻子,上上下下,縱橫馳騁”飽學之士的榮譽及上升的心理追求,使他進入了知識的天堂,至尊的地位和處于知識顛峰的心態(tài)顯示了浮士德光明精神世界的體驗。
但對知識極限世界的清醒審視和對鮮活生命的拷問之后,他又陷入了“枯守這個牢籠,在這里暗淡無光”的心理體驗,乏味和僵死的知識以及由此而發(fā)的陰暗、無聊的精神焦渴更加劇了無法預知未來的精神危機,百般的厭惡和極度的恐懼決定了他對無意義生命的剝奪。
二、生活悲劇
寫浮士德和小市民出身的瑪甘淚相愛,遭到封建和宗教勢力壓制,他們的私生子被溺死,瑪甘淚被投入監(jiān)獄,判處死刑。浮士德的生活悲劇表現(xiàn)了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現(xiàn)世人生享樂的幸福觀與中世紀禁欲主義的對立,反映了他們的人生追求。
三、政治悲劇
寫浮士德到羅馬帝國宮廷服務,企圖有所作為,但以失敗告終。政治悲劇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對封建王朝的反抗及其妥協(xié)性、軟弱性。
四、藝術美的悲劇
藝術悲劇是他靈魂沖突的第四個階段。
浮士德在經(jīng)過了地獄和天堂心理的幾番較量之后,終于明確了地獄映照后的天堂世界的最高定位,頻繁沖突的世界給予他豐富經(jīng)驗的汲取,事業(yè)的“大我”追求是經(jīng)驗積累后的總爆發(fā),更高境界的追求呼喚出了浮士德的心聲。
五、事業(yè)悲劇
寫浮士德帶領人們在國王賞賜的一塊封地上用勞動開辟了萬畝良田,創(chuàng)建了一個人間樂園。征服大自然的成功,使浮士德感到無比歡樂,便情不自禁地喊出:“停一停吧,你真美麗!”于是倒地而死,結束了探索的一生。但他的靈魂并未被魔鬼帶走,而是被天使接到了天堂。
浮士德創(chuàng)建的理想社會在現(xiàn)實中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它反映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對美好社會的向往,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社會的美好愿望。
8. 概述《浮士德》中的五大悲劇內(nèi)涵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史有以下悲劇元素。浮士德與魔鬼摩爾托斯打賭。這個賭約根本就是不能夠實現(xiàn)的。因此浮士德的命運具有深刻的悲劇性。
浮士德博士以他的生命和自由作為賭注。這體現(xiàn)了命運的不可抗性。同時體現(xiàn)了人本主義的高揚。也體現(xiàn)了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力。
9. 浮士德政治悲劇的意義
近代西方文化的象征
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1923)一書中稱浮士德這個人物形象是西方近代整個文化時期的象征。他認為浮士德式的文化是“意志文化”。這種文化的動力就像浮士德不斷“追求”那樣,促進歷史向前發(fā)展,而賦予行動的主體在世界和歷史上以自我完成的目的。
2.德國民族精神的象征
海涅:德國人民本身就是那位知識豐富的浮士德博士,就是那位理想主義者,他憑借精神最后理解到精神的不足,而要求物質(zhì)享受,恢復肉體的權利……不過要等待一些時間,那些在詩劇中所深刻地預言出來的東西才能在德國人民中間得到實現(xiàn),德國人民才能看出
布赫瓦爾德:這部詩劇是一種新的德意志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總匯,浮士德是永恒的德國人,并在劇中顯示出德國人的本質(zhì)特征。
3.人類的代表說
盧卡契把浮士德看做“人類發(fā)展的縮影”。悲劇性的東西對于歌德來說,不再是最后的原則:他看出經(jīng)過個別悲傷而勝利前進的繼續(xù)發(fā)展……歌德稱《浮士德》是悲劇,其實它不僅僅是悲劇,它在肯定的同時又揚棄了悲劇性的東西,浮士德的個人命運比一部悲劇包含的要多(地靈、格雷琴、海倫、結局)然而對于人類的發(fā)展過程說來,每次緊緊是通過的階段而已。
10. 浮士德只涉及知識悲劇愛情悲劇并不涉及政治悲劇事
《浮士德》是德國偉大詩人歌德的一部詩體悲劇,也是歌德創(chuàng)作的頂峰。歌德生前曾把自己的全部生活與創(chuàng)作比喻為構成金字塔的事業(yè),羅曼·羅蘭說“放在歌德的金字塔頂端的花束”便是這部《浮士德》。
悲劇取材于十六世紀關于浮士德的傳說,描述浮士德一生的發(fā)展過程。他如何擺脫中古時期的蒙昧狀況,探求新的道路,跟一切困難和障礙搏斗,克服了內(nèi)在的和外在的矛盾,最后得到了“智慧的最后斷案”。歌德描述浮士德經(jīng)歷了五個階段的悲劇。在作品的第一部分主要描述的是知識悲劇和愛情悲劇,在第二部分中是政治悲劇、美的悲劇和事業(yè)悲劇。這篇長篇巨著,歌德原作斷斷續(xù)續(xù)地經(jīng)過了六十年光陰,而譯者郭沫若也斷斷續(xù)續(xù)的譯了二十年。郭沫若說:“相隔二十年,我竟然沒有死掉,這怕也是值得感謝的吧”。在這里我們也感謝趙主任給我們推薦了這樣一部集歌德一生精華的作品,慶幸我們今天能讀到這部巨著。
浮士德是一個真實的人物,生于1480年,他充作學者、星相家、魔術家、算命者到處漫游,被教會視作異端,晚年貧困潦倒病死。他死后在民間出了一本故事書,叫做《浮士德博士的生平》寫浮士德與魔鬼訂了25年契約,魔鬼答應浮士德一切條件,25年后到夜半12時他告別學生獨自在屋內(nèi),只聽屋內(nèi)一陣喧吵。第二天學生們進屋,只見墻上全是血,屋內(nèi)只有浮士德的眼睛和幾只牙。歌德以他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chǎn)階級先進分子不滿現(xiàn)實,以及以巨人式的努力從事反封建的斗爭而在強大的封建殘余勢力的重壓下,仍不容易撥云見青天的那種悲劇情結。
劇情的開端,天帝與魔鬼打賭,天帝認為人在前進道路上總不免會走些迷路,但最后總會意識到正道,而魔鬼靡非斯特自信能把浮士德引入歧途。他引導浮士德云游世界,喝魔湯返老還童,與平民姑娘瑪甘淚相愛釀成悲劇。浮士德并沒有因為私生活的挫折而失望,像歌德遷居魏瑪皇宮一樣,浮士德進入上層社會,投身于社會政治生活,拯救財政危機,滿足皇帝欲望。接著浮士德回到書齋,他的弟子瓦格納創(chuàng)造出“人造人”,幫助他和海倫結合,并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少年不久夭折,海倫在悲痛中消逝,宣告浮士德對“美”的追求失敗。浮士德從仙境回到人間,被魔女吹瞎眼睛,但他還要繼續(xù)奮斗,他為人民造福,填海封田,在海邊創(chuàng)造理想王國。在喊出“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的瞬間倒下死去。
浮士德是一個典型人物,他的世界觀的核心是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他畢生追求的是所謂“永恒的愛”和崇高的“美的境界”。所謂“為幾百萬人開拓出疆土”,“我愿意看見這樣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著自由的國民”就是這種人道主義思想的概括。浮士德的性格是矛盾的,有時他有沉溺愛欲“執(zhí)著塵世”的消極思想,但追求真理、事業(yè),永遠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他性格的主流方面,最終魔鬼失敗,浮士德升天與瑪甘淚相聚。
歌德在《浮士德》中采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造成詩劇的壯闊背景,反映了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問題的見解。鮮明對比是詩劇的一個重要藝術手法,魔鬼靡非斯特否定人生,蔑視理智,仇恨人類與熱愛生活、追求真理、永不滿足、自強不息的浮士德形成鮮明對比,使浮士德的形象更加豐滿,浮士德讓我們看到了一名戰(zhàn)士的形象。
讀《浮士德》我們所感受到的生活哲理,是在人物對話和情節(jié)發(fā)展中領悟到的。首先,《浮士德》體現(xiàn)的是唯物辨證的精神。從天帝與魔鬼的對話看,天帝是代表善的本身,魔鬼是惡的象征。他們在浮士德身上打賭,也看到“魔鬼來刺激和推動人努力向前”的一面。在作者的心目中人是一分為二的,人性和魔性合二為一。浮士德是人的積極肯定的一面,魔鬼是人消極否定的一面,這兩個方面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如詩中寫到“我是經(jīng)常否定的精神,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就終歸有毀?!备∈康伦非筘S富的知識,但到極限卻失去了生存的信念;追求美好的愛情,卻使心愛的人受到心靈的創(chuàng)傷;追求政治社會清正賢明,卻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御用工具;追求美的化身海倫,卻因兒子的夭折而母子消逝……然而,正是在這追求探索中,他不斷進取,建立了自己的自由王國。第二,《浮士德》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精神。詩中寫到:“沒有獨創(chuàng),就等于死亡”“生動的血液產(chǎn)生新鮮的力量,新生命是從現(xiàn)有生命創(chuàng)造滋長”,“這是青年人崇高的天職,世界在我創(chuàng)造以前還屬空虛”,“突飛猛進,精神抖擻,光明在前,黑暗在后。”整篇巨著雖然是悲劇,但卻充滿一種催人奮發(fā)向上的勃勃生機,讓讀者對生命充滿熱愛,充滿期望。第三,《浮士德》中重墨描寫了人性之愛,人神之愛。浮士德與瑪甘淚的純潔的愛,付出生命在所不辭?!白屗拿\在我身上破產(chǎn),我同她一起歸天”,浮士德與海倫則表現(xiàn)了一種完美的愛?!斑@時心靈不用前瞻后顧,只有現(xiàn)在——才是我們的幸福?!痹谧髡吖P下,愛的力量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有如萬有引力在宇宙中的作用,人離開親情、友情和愛情,就失去了生存的價值。
《浮士德》基本思想和精神,是歌德的長期的經(jīng)驗和體會,浮士德從“小世界”“小自我”跳出走向“大世界”,追求“事業(yè)的享受”,
使整個悲劇貫穿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它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凡是自強不息者終能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