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黑熊精以為是天亮了,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是觀音院著火了,大吃一驚的黑熊精一邊責(zé)怨觀音菩院的和尚好不小心,一邊架起云頭趕往觀音院救火。
有沒有什么好的減肥食譜?
很多肥胖都是因為平時攝入了過多的熱量,再加上不怎么運動,慢慢的脂肪開始積壓,人就開始肥胖。所以說減肥首先從控制飲食開始,不過這里說得控制飲食不是節(jié)食,而是合理的搭配飲食,減少熱量攝入。改變飲食習(xí)慣肥胖和不良的飲食習(xí)慣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比如有人喜歡暴飲暴食、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吃零食甜食和漢堡,吃完就躺下看電視或者睡覺都是一些不良好的飲食習(xí)慣,容易造成肥胖。
所以需要先改變這些不良的飲食習(xí)慣,平時吃東西也要注意攝入的食物熱量,不要超標(biāo),挑選一些高蛋白高纖維低脂肪的食物來吃。控制飲食攝入量除了改變不良好的飲食習(xí)慣,還需要控制攝入的食物量。把一日三餐變成一日五餐,每頓吃七分飽。原來每餐吃兩碗,減少到一碗。減肥期間注意多喝水,減少正餐的進食量,避免攝入過多的熱量。
為什么佛教現(xiàn)在只剩禪宗和凈土宗了呢,其他的宗派基本消失?
禪宗實際上已經(jīng)衰落了,而且面目全非。少林寺掛個禪宗,其實不是禪宗,而是凈土宗糅合了律宗。禪宗之所以衰落,是因為它反對寺院經(jīng)濟,不利于僧團利益,所以受到了其他宗派的集體排斥。凈土宗一直保持活力,是因為它被改造的簡單易學(xué),尤其適合社會下層勞動人民參與,不需要很高的文化即使是文盲也可以現(xiàn)學(xué)和理解。密宗在西藏地區(qū)依然很有影響力,但也在衰落之中。
法相宗衰落的原因是教義繁瑣,在唐朝就已經(jīng)走下坡路,屬于邊緣學(xué)派,在佛教史上曇花一現(xiàn),在民間影響力不大,因為它的思想已經(jīng)不符合當(dāng)時的封建地主階級的需要??偠灾?,佛教宗教派別的整體衰落是由于佛教的興旺與封建地主階級的崛起有直接關(guān)系,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封建地主階級的整體衰落,佛教宗派也就衰落了。這是社會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佛教于兩漢之際從印度傳入中國,很快就被中國本土文化改造,形成了新形式內(nèi)容的佛教,到了隋唐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八大宗派,即法性宗、法相宗、天臺宗、賢首宗、禪宗、凈土宗、律宗、密宗,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性、相、臺、賢、禪、凈、律、密。這八大宗派多多少少都融進了中國佛學(xué)的創(chuàng)造。下面介紹八大宗派的詳細情況:法性宗:法性宗主要以《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為經(jīng)典依據(jù)而立宗,因此又稱“三論宗”。
這一宗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爸B”是真實的意思。從法性理體說叫真諦,從緣起現(xiàn)象說叫俗諦。從俗諦說諸法是有,就真諦說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諦又被稱為空有二諦。法性宗強調(diào)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是為此宗中心思想。此宗方法是只破不立,否定一切執(zhí)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諸法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起無所得的中道觀,以實現(xiàn)圓融無礙的解脫宗旨。
法性宗祖師是吉藏(549~623),祖庭是南京棲霞寺。法相宗:法相宗主要依據(jù)《瑜伽師地論》為經(jīng)典依據(jù)而立宗,因此稱瑜伽宗。玄奘法師譯傳此宗并雜糅唯識十家對《唯識三十頌》的注疏編譯而成《成唯識論》,該書是玄奘的代表作,又是法相宗的奠基之作,因此法相宗又稱法相唯識宗、唯識宗。因玄奘在西安大慈恩寺譯經(jīng),因此又稱慈恩宗。
法相唯識宗的教義可概括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五法即: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即: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二無我即:人無我、法無我。五法是對一切法、也就是一切事物現(xiàn)象的概括?!懊焙汀跋唷敝甘篱g有為法皆有名有相,也就是有概念有形象,稱為名相之法。
“分別”指主觀對事物分門別類的認識能力;“正智”指圣人清凈(無漏)真實的智慧;“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也就是本來心對本來面目。五法不出染凈(佛家術(shù)語:有雜念曰染,無雜念曰凈,分別稱為污染種子和清凈種子)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三自性:一是二?。ㄍ馑『蛢?nèi)能?。﹫?zhí)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yè),名為遍計所執(zhí)。
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事物的性質(zhì)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趙樸初先生曾當(dāng)了個比方來解釋三自性“遍計所執(zhí)性好象是夜間行路看見一條繩而誤認為蛇,其實蛇沒有而似有;依他起好比是繩,繩的體由因緣所生,只是假有;圓成實比如繩體的麻,則是真有。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
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這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恒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這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我、法二空。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實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xí)唯識觀行,以期轉(zhuǎn)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唯識宗之所以叫唯識宗,是因為該宗認為“執(zhí)‘有’者喪其真”、“滯‘空’者乖其實”,意思是“有”“空”均不應(yīng)執(zhí)著,要認識到“唯識無境”“無境有識”也就是“萬法唯識”,突出了“識”作為宇宙本體的地位。
法相宗的祖師是玄奘(600~664),祖庭是西安大慈恩寺。天臺宗:天臺宗因創(chuàng)始人智顗居浙江天臺山而得名。該宗主要以《法華經(jīng)》《大智度論》《中論》為經(jīng)典依據(jù),以五時八教為總綱,按修行的程度提出化法四教,按修行的方法提出化儀四教,宗旨是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所謂五時,即把佛陀的經(jīng)教劃分為五個不同時期,稱為五時教,即華嚴(yán)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天臺宗認為佛陀所說法不出這五個時期。
所謂八教,是天臺宗對佛理層次和教法感受的分析梳理。該宗從教理內(nèi)容上把佛教分為由淺入深的四個級別,即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稱為“化法四教”。藏教是聲聞小乘教;通教則前通小乘,后通大乘,通大小乘所以稱通教;別教是純大乘教,但由于分別諸法各別有礙故名別教;圓教是大乘圓融無礙的法門,故稱圓教。藏、通、別、圓為由淺入深的四個層級的四教。
該宗又依佛陀說法的機感不同,將佛的教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四種,稱為“化儀四教”。所謂一心三觀、指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此三觀可于一心獲得,故名一心三觀。所謂三諦圓融,三諦即真諦、俗諦、中道諦;此三諦一而三,三而一,三一圓融無礙,故名三諦圓融。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是圓教的教義,意在說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
天臺宗以自己這一宗為圓教,其他宗屬前三教。該宗繼承、調(diào)適和發(fā)展了印度所傳和中國本土的佛教思想,形成了比較精密的大乘圓教理論,體現(xiàn)了中國獨創(chuàng)的大乘思想。天臺宗祖師為智顗(538~597),祖庭是浙江天臺山國清寺。賢首宗:賢首宗以《華嚴(yán)經(jīng)》為經(jīng)典依據(jù),因此又稱華嚴(yán)宗,因祖師法藏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因此又稱為賢首宗。
該宗以五教來判教,以六相圓融、十玄無礙、三觀為中心。宗旨是法界緣起、一切無礙,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印度的大乘思想。六相:1總相,2 別相,3同相,4異相,5成相,6壞相。此六相既同時表現(xiàn)于一切事物,也同時表現(xiàn)于一個事物。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從而揭示了法界緣起的道理。
所謂法界緣起,按華嚴(yán)宗著名代表宗密的闡釋,有四種,即:1“事法界”(事物的個性、差異性、人的初級認識);2 “理法界”(事物共性、普遍本質(zhì),佛教對“空性”的認識);3 “理事無礙法界”(理融于一切個別事物,一切個別事物亦都含有理);4“事事無礙法界”(理包融一切,萬有靠理之無礙貫通,所謂“相即相入”)。
十玄門:1同時具足相應(yīng)門, 2因陀羅網(wǎng)境界門, 3秘密隱顯俱成門, 4微細相容安立門, 5十世隔法異成門,6諸藏純雜具德門, 7一多相容不同門,8諸法相即自在門,9唯心回轉(zhuǎn)善成門,10托事顯法生解門。十玄門的意義是揭示一切事物純雜染凈無礙、一多無礙、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zé)o盡的道理。三觀:1真空絕相觀,2事理無礙觀,3周遍含融觀。
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fā)了《華嚴(yán)經(jīng)》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這種重重?zé)o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dǎo)源于《華嚴(yán)經(jīng)》,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chuàng),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xué)說大大發(fā)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賢首宗的祖師是法藏(643~712),祖庭是陜西終南山至相寺。
禪宗:禪是印度梵文禪那(dhyana)的簡稱,漢譯為靜慮,即靜中思慮,一般叫禪定。禪定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此即參禪,所以名為禪宗。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中國禪學(xué)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該宗傳習(xí)的,不是古來傳習(xí)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
流行的說法認為禪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即所謂“教外別傳”。但實際上,禪宗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jīng)》傳于二祖慧可作為印心準(zhǔn)繩,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所以《楞伽》、《般若》應(yīng)是該宗經(jīng)典依據(jù)。以后更有偽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和許多“語錄”的出現(xiàn),因此,不能說禪宗沒有經(jīng)典依據(jù)。八世紀(jì),禪宗分為南北二宗,北宗神秀以(606~706)為代表,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衰落。
南宗以慧能(638~713)為代表,后世尊他為禪宗六祖,主張頓悟,歷久不衰,宏傳日盛。從唐到宋,南宗著名禪師輩出,三、四百年間,禪宗南宗又分為五家七宗,足見其興旺景象。所謂五家,即“一花開五葉”,指溈仰禪、臨濟禪、曹洞禪、云門禪、法眼禪,其中臨濟禪又分出黃龍宗和楊岐宗,是為五家七宗。禪宗和凈土宗一樣,是中國流傳最廣的佛教宗派。
禪宗的祖師是菩提達摩(?~約536),祖庭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后來已被神化,于是有一葦渡江等傳說。五組弘忍主張:“四儀皆是道場,三業(yè)咸為佛事”,把禪貫徹到了日常生活,=改變了凡禪必坐的傳統(tǒng),刷新了禪的面貌。禪宗發(fā)展到六祖慧能形成南宗,使禪宗別開生面,獲得了廣泛深入的影響。他的有名的偈則千古傳誦:“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生動地闡釋了佛家的性空說。凈土宗:凈土宗,以《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等為經(jīng)典依據(jù),該宗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為宗旨,所以名為凈土宗,因該宗祖師慧遠創(chuàng)宗時集結(jié)為“白連社”(又稱“蓮社”),所以又名蓮宗。該宗分佛陀說的法門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認為別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需經(jīng)三大阿僧祗劫,是難行道;凈土宗則修凈土法門一生至誠念佛,臨終時,承阿彌陀佛的愿力往生安養(yǎng)凈土永不退轉(zhuǎn),是易行道。
因此,該宗主張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極樂世界。 凈土宗的特點是簡單易行,非常適于普通大眾修行。修學(xué)凈土宗不需要要通佛經(jīng),研教法,也不需要靜坐專修,只要行住坐臥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凈土。當(dāng)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jīng),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
別宗的學(xué)者,也多兼修此法。因此,凈土宗和禪宗一樣,成為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佛教宗派。凈土宗的祖師是慧遠(334~416)和曇鸞(476~542),祖庭是江西廬山東林寺。律宗:律宗顧名思義,關(guān)注佛家戒律,主要是學(xué)習(xí)和研究戒律的。由于該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xué)大乘的戒定慧三學(xué)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
佛教戒律簡單地說,有聲聞戒和菩薩戒,這里說的律宗,是以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為經(jīng)典依據(jù),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緣,更大的部分是僧團法規(guī)、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guī)定。
因為時代的關(guān)系,環(huán)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guī)定,早已廢馳了。律宗之外的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和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如《梵網(wǎng)戒經(jīng)》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yōu)婆塞戒經(jīng)》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又總攝菩薩戒為三聚,三聚是三類的意思,稱為三聚凈戒。一是攝律儀戒,是戒相,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眾生”。
中國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這里也簡單提一提菩薩戒律。研究律學(xué),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開、遮、持、犯。在出家戒律中,本來是不得觸犯的,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叫開;在通常情況下不得違犯的,叫遮。在某種情況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還是犯戒,這就需要研究律學(xué)了。律師根據(jù)律藏分辨清楚確定開、遮、持、犯的界限。在聲聞戒中除四根本戒殺、盜、淫,妄,或者還加十三僧殘尼戒為八根本十七僧殘必須嚴(yán)格遵守,不得違犯外,其它絕大部分戒條,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況下是可以開許的。
例如“非時食”這一條戒,即通常過午就不許吃東西,但在勞作以后就允許吃東西。但如何開許,要依戒律來判定??梢姺鸾探渎刹皇撬腊宓?,除根本戒之外,都很靈活。律宗的祖師是道宣(596~667)。祖庭是陜西終南山峰德寺。密宗:八世紀(jì)時印度的密教傳入中國形成密宗。該宗以《大日經(jīng)》、《金剛頂經(jīng)》為經(jīng)典依據(jù),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
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jīng)灌頂,不經(jīng)傳授不得任意傳習(xí)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由于講究曼陀羅灌頂,念動真言,所以又稱真言宗。本尊(istadeva)是學(xué)者選擇自己最敬愛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薩或者一位明王,作為學(xué)習(xí)成就的對象或榜樣,稱為本尊。要成就本尊的功德智慧,就要修習(xí)三密瑜伽法,又稱金剛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yè),瑜伽(yoga)譯為相應(yīng)。
三密瑜伽,就是三業(yè)相應(yīng)。與誰相應(yīng)?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yè)相應(yīng)。修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tài),手結(jié)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wù)使自己的三業(yè)與本尊的三密相應(yīng),名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這只是舉一個例證。此宗最高理論還是以性空無相的法性理體為基礎(chǔ),所謂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義。
密宗:三身成就,學(xué)佛到家。另外一個名稱,即身成就。西藏密宗,除了供奉釋迦牟尼佛以外,還供奉蓮花生大士。據(jù)說蓮花生大士是釋迦牟尼佛過世八年再來。他作為顯教教主時,是父母懷胎而生,可是他認為顯教時修行方法沒有講完,所以再轉(zhuǎn)身而來,成為密宗教主并由蓮花化生。繼承王位為太子,十八歲成就,肉體常存。西藏過去每年舉行全國性的護摩法會,像拜火教一樣燒東西,有些婦女連自己自己頭發(fā)都剪了燒掉。
大火燃燒七天七夜,人們圍著火光念蓮花生大士的咒語,說是看到他騎一匹白馬,在火光上走一圈就不見了。密宗傳說,因為蓮花生是密宗教主,不像前生走涅盤的路子,所以騎白馬騰空而去。他現(xiàn)身時,永遠是十八歲少年模樣,沒有變化,偶而會留一點小胡子。這是說明報身的成就;類似道家長生不死的觀念,所謂與日月同休,天地同壽。
楊廣登基后干了幾件影響中國上千年的大事、好事,但帝國為何會滅亡?
在中國眾多皇帝中,我最佩服楊廣同志,短短的十五就把隋帝國給玩死了。大家一提起楊廣就會想到京杭大運河,沒有他中國南北交通將會困難重重,交通的不便,南方的糧食就運不到北方去,那么中國就無法養(yǎng)活眾多的人口。他對中國的發(fā)展是有功勞的。是這樣嗎?今天,我們走近看看楊廣同志,他的初心真是為中國發(fā)展思考的嗎。說起皇帝的不務(wù)正業(yè),可以一抓一大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一批人在皇帝的職位上干的不認真負責(zé)的,做一些荒唐的事,來證明自己的無恥。
楊廣同志在這方面可以說發(fā)揮到極致,他為自己的無恥辯解的天衣無縫,我們來看看他做的好事。第一件事,開鑿華北御道,榆林御道。這些御道的開通建立方便了與北方的溝通,使洛陽能直達北京。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高速公路。中國以前對北方的管轄力量薄弱,主要因為交能跟不上,糧食與供給跟不上,士兵無法守。而楊方同志開鑿御道可不是為了北上守土,而是為巡游方便。
他要巡游到北方屬國,突厥可汗國,給鄰居顯擺一下,他帶了多少人去的呢,步兵五十萬,戰(zhàn)馬十萬,部隊綿延五百公里?;始胰藛T與文武百官全部跟隨。楊廣沒有坐車,他讓人抬著的豪華攆橋。費全國之力就為了竄個門子走個親戚,太他娘的牛了。突厥可汗國啟民可汗用最高的禮節(jié)歡迎他,楊廣很高興,賞金銀萬兩,賞綢緞兩千萬匹。為了這次出游,全國百姓都要給他運糧,在沒有汽車的時代,只能兩人推小車裝米三石,大多數(shù)人累死途中。
路上運糧的人川流不息。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第二件事,擴建洛陽城,開通濟渠(河南滎陽到江蘇淮安的運河),又開通邗溝(淮安到揚州的運河)。他自己怎么說的呢乾道變化,陰陽所以消息,沿創(chuàng)不同,生靈所以順敘。若使天意不變,施化何以成四時,人事不易,為政何以厘萬姓!《易》不云乎:“通其變,使民不倦”;“變則通,通則久。
”“有德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朕又聞之,安安而能遷,民用丕變。他說的人話,辦的鬼事,許多事就因為不通,所以才沒有變,百姓沒有發(fā)展起來。他要大變。開通濟渠用了一百萬民工,開邗溝用了十萬民工,這些工作真是為百姓做的嗎,不是,是為他自己出游方便。他要江都(揚州),他曾經(jīng)工作戰(zhàn)斗過的城市,視察一下。他又特意造了萬艘龍舟,不用槳篙撐船,而用纖夫,約八萬人拉他的龍舟,他還讓宮女去拉,他站在龍舟看,心里很是感慨呀,朕就是牛逼。
全程飲食二百公里內(nèi)的地方政府供應(yīng)。他就喜歡搞大場面,人多好玩壯觀,他要是活到現(xiàn)在,太適合當(dāng)奧運會導(dǎo)演了。百姓苦不堪言。第三件事,開永濟渠(河南修武到北京的運河)。用了一百萬的民工,必須快的開通,他想開著他的一萬龍舟去向突厥可汗、高麗王高元炫耀一下。民工站在水里,腰部以下都生滿蛆蟲,開鑿渠道兩邊到處是累死餓死的民工。
渠開通時死亡一半的人。民眾都逃往山林避難。他好容易把龍舟開到北京,可是高麗王沒有來看他的表演,他惱羞成怒,決定打高麗。他的理由是。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政有六本,興之以教義。高麗高元,虧失藩禮,將欲問罪遼東,恢宣勝略。不就是沒有他來看炫耀的表演,就要舉全國之力去伐屬國。也只有楊廣同志能做的出來。這次出征為帝國的玩完埋下了伏筆。
以上三件事,都是大家廣為認同楊廣同志做的實事,可是他的出發(fā)點確實不是為了百姓,就為了自己的不務(wù)正業(yè)。他荒淫無度,到處建行宮,選民女供自己享樂。在中國歷史上,他就是一個暴君,從不問百姓的生死,他所做的那三件事,都為了他自己,一點也沒有為國家利益著想,至于后來,這些邗渠御道起的作用,是一種巧合,不能作為楊廣同志的政績。
我們從以下一段數(shù)據(jù)就可以了解一個真正楊廣。他公元604年登基公元609年,隋朝人口普查,全國戶數(shù)8900000 全國人口46000000公元618年楊廣死于政變公元626年,唐朝人口普查,全國戶數(shù)2900000 全國人口16000000他執(zhí)政十五年為中華大地帶來了無窮的災(zāi)難。參考書目《隋書》《中國人史綱》柏楊著《中國大歷史》黃仁宇著。
《西游記》里黑熊精偷袈裟分明是錯誤行為,為何還會被觀音菩薩收作守山大神?
《西游記》里黑熊精偷袈裟的行為是錯誤的,能被觀音菩薩收作守山大神說明黑熊精是一個可塑之才。一、黑熊精沒有大的過錯,且有善根在金池長老和徒弟企圖放火燒死唐僧和孫悟空時,燃起的大火引起了黑熊精的注意。起初黑熊精以為是天亮了,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是觀音院著火了,大吃一驚的黑熊精一邊責(zé)怨觀音菩院的和尚好不小心,一邊架起云頭趕往觀音院救火。
無意中,黑熊精發(fā)現(xiàn)了屋里的錦襕袈裟乃是佛門異寶,遂動了歪心思,趁火打劫盜走了錦襕袈裟。黑熊精沒有大的過錯,《西游記》中也沒有記錄黑熊精吃人、放火的事,但小偷小摸的事倒是難免,人且尚無完人,何況黑熊精是一個妖怪。再從黑熊精有救火的念頭可以看出,黑熊精是有善根的,心中有善也是一個修行者所必備的條件之一,也是被菩薩或諸神點化的理由之一。
二、黑熊精有九竅,有參禪悟道的能力和修成正果的潛力(1)孫悟空有九竅,黑熊精也有九竅。在后面,行者道:“你看那帖兒上寫著侍生熊羆,此物必定是個黑熊成精?!比氐溃骸拔衣劦霉湃嗽疲盒芘c猩猩相類。都是獸物,他卻怎么成精?”行者笑道:“老孫是獸類,見做了齊天大圣,與他何異?大低世間之物,凡有九竅者,皆可以修行成仙。
”根據(jù)孫悟空和唐僧的對話可以得知九竅是成仙的一個基本條件,恰好黑熊精具備了這個條件。(2)黑熊精有參禪悟道得能力和修成正果的潛力從觀音院院主的話中可以知道,黑熊精修成人形以后經(jīng)常和金池長老一塊講經(jīng)論道、交換意見,并傳了金池長老一些養(yǎng)神服氣之術(shù),使得金池長老活了二百七十歲。在觀音菩薩看到黑風(fēng)洞時,心中暗喜道:“這孽畜占了這座山洞,卻是也有些道分。
”因此心中已此有個慈悲。從黑熊精和金池長老的交流來往中,和觀音菩薩對黑風(fēng)洞的評價可以看出,黑熊精也確實有參禪悟道的能力并參悟出了一些闡道道理,具備了修成正果的潛力;黑風(fēng)山黑風(fēng)洞和觀音院是鄰居,這也說明了黑熊精卻有成仙得道的緣分。冥冥之中卻是等待著觀音菩薩的點化。三、黑熊精本領(lǐng)高強在黑熊精認出孫悟空后并沒懼怕的表現(xiàn),反而笑道:“你原來是那鬧天宮的弼馬溫?” 從黑熊精的這一句話看出,黑熊精完全沒把孫悟空放在眼里,這也是黑熊精對其本領(lǐng)的一種自信。
在黑熊精和孫悟空斗了十多回合,不分勝負。漸漸紅日當(dāng)午,黑熊精餓了要回去吃飯。虛幌一槍,撤身入洞,關(guān)了石門,收回小妖,安排宴席,并書寫請?zhí)?,邀請各山魔王慶會。黑熊精的這一做法顯然是對洞外孫悟空的鄙視,不但黑熊精自己吃飯,還邀請了一些魔王朋友來慶祝。需要知道的是在后面的妖怪中,當(dāng)聽說孫悟空打上門時,個個都是驚慌失措,緊閉洞門準(zhǔn)備法寶商量對策。
反觀黑熊精倒還有心擺宴席搞聚會。若沒有一些看家本領(lǐng),黑熊精斷然不敢如此的放肆。在后面,孫悟空也承認了和黑熊精不分勝負。觀音菩薩更是說道:“那怪物有許多神通,卻也不亞于你。”說明此時,觀音菩薩已經(jīng)有了收服點化黑熊精的想法了。這也是對黑熊精本領(lǐng)高強的一種認可。除了上述三個原因,黑熊精本人也有成仙得道得渴望。
在孫悟空第一次敲黑風(fēng)洞的山門時,有一小妖問道:“你是何人,敢來擊吾仙洞?” 既然黑熊精把自己的黑風(fēng)洞稱為“仙”洞。仙洞:顧名思義就是仙人居住的洞府。也就是說黑熊精在以仙人自居。黑熊精敢以仙人自居,這和觀音院、和金池長老有很大的關(guān)系。觀音院是觀音菩薩的留云下院,觀音院的鄰居黑風(fēng)山黑風(fēng)洞自然也是仙山洞府了;觀音院的金池長老也是個修行的僧人,黑熊精和金池長老以朋友相稱,既然是金池長老的朋友黑熊精也就有了以仙人自居的理由。
雖然此時黑熊精還沒有成就正果,卻表達出了對修仙成道的渴望,至少在態(tài)度上黑熊精是積極向上的表現(xiàn)出了自己是個可塑之才。觀音院和黑風(fēng)洞是鄰居,黑熊精和金池長老常有來往的事觀音菩薩不可能不知道。也許觀音菩薩早就從黑熊精的本領(lǐng)和積極的修道態(tài)度上認可了黑熊精是個可塑之才,只是在等待機緣成熟,也就是唐僧師徒借宿觀音院引發(fā)出的黑熊精盜錦襕袈裟的事情。
然后觀音菩薩順理成章的收服點化了黑熊精,將其收作守山大神。補充:黑熊精能被觀音菩薩收作守山大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占了姜子牙的光。姜子牙,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勛。用一句話概括:姜子牙是個人才。在西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