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制白酒的工藝和白酒文化歷史悠久。發(fā)酵用的大米、糯米、玉米等糧食的比例,還有用特有的泉水,釀出的原漿又是如何勾兌出來的白酒,從某種意義上講,“酒文化”應(yīng)該是“詩文化”的衍生品,如果沒有詩歌的口口相傳,就不會有酒文化的風行于世,酒的飲用更是有文化講究,勸酒令,勸酒詩,頌酒文,祝酒歌,都是文化人絞盡腦汁寫出來的文化作品,有的廣為流傳,有的甚至流傳千古成為經(jīng)典文化作品。
1、中國的酒文化是如何被認可的?
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酒鬼半桶水的書生,自以為比較有資格回個問題。個人認為,中國酒文化之所以能被普遍認可,與“詩歌”這一載體息息相關(guān),從某種意義上講,“酒文化”應(yīng)該是“詩文化”的衍生品,如果沒有詩歌的口口相傳,就不會有酒文化的風行于世。具體理由分析如下:第一,從先后順序上講,幾乎可以斷定先有詩文化而后有酒文化的,
在詩文化誕生之前,即使美酒盛行成風,也僅僅是一種飲料,一種禮儀,一種交際場合中的助劑,還遠不足以形成所謂的“酒文化”。詩歌的興起,才讓“酒”有機會以文字為載體進入大眾視野,被廣為人知,第二,當兩種文化漸成氣候以后,它們之間就有了郎情妾意一見鐘情般的美妙。你看,詩本言志,有酒助威,頃刻間志比天高;詩若抒情,有酒助興,頓時便覺情深似海!在一個禮儀之邦,無論久別重逢還是新婚燕爾,無論送君千里還是金榜題名,都要搞個宴席儀式什么的,
既然是宴席,自然就少不了酒,咱們早有“無酒不成禮儀”的古訓;既然有人有酒有宴,大家總不可能各自喝些悶酒吧?語言上的交流肯定必不可少,這就有了酒助詩興,詩揚酒名的美好默契。于是乎,李白的“且向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成就了“白云邊”;杜牧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成就了“杏花村”,第三,詩人好酒是有傳統(tǒng)的;因酒而成名的詩句也絕不是偶然。
詩與酒,二者之間有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美妙,酒精具有興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同時,正是因為有了“酒”這一元素的參與,我們的詩詞才多了一份浪漫,一分豪放,一分婉約,一分飄逸??v觀今古,一個因酒而醉的”醉”字,讓多少詩文大放異彩!信手撿幾個吧,你看“醉臥沙場君莫笑”,“醉里挑燈看劍”,“醉后不知天在水”,“沉醉不知歸路“,實在太多了,
2、對于中國的酒文化,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釀制白酒的工藝和白酒文化歷史悠久。中國是米酒的故鄉(xiāng),關(guān)于中國酒的起源,古代有各種說法,傳說儀狄和杜康都是古史中造酒的人物,造酒時間大約在四五千年前的夏禹時代。出土于河南舞陽的距今逾9000年前的酒,被公認為是目前全球最古老的酒,無可辯駁地向世人證明,中國是人類最古老的酒鄉(xiāng),華夏無酒不成席,中國的酒文化已經(jīng)滲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之中。
在中國,酒與茶一樣,與國民生活結(jié)有不解之緣,酒既有保健作用,又是一種興奮的飲料,是社交和宴飲的重要媒介,是中國飲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最初喝酒,只是作為飲料,后來發(fā)展為保健、社交,甚至在政治中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宋代“杯酒釋兵權(quán)”。中國人的飲酒文化,扎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如中國人追求“中庸”,注重凡是有度。
在酒文化中,表現(xiàn)為飲酒適量,提倡“小酌”,從而漸漸進入微醺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人性、酒性都發(fā)揮得恰到好處,人們既能領(lǐng)略到酒的朦朧美,又能抵達亦真亦幻、似醒非醒的飄然境界。中國酒文化的最高境界,在于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千百年來,中國的文人雅士在山水田園中暢飲,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無論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雅趣,還是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豪情,到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悠然——酒為中國人充當了這種媒介,以至于中國的白酒文化長盛不衰,
3、白酒文化是一種什么文化?
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歷代詩人都和酒有不解之緣,白酒從醞釀到制作過程都是文化,發(fā)酵用的大米、糯米、玉米等糧食的比例,還有用特有的泉水,釀出的原漿又是如何勾兌出來的白酒,有的酒的釀造過程甚至可以申報非遺文化。賣酒的策劃推銷也要注入文化內(nèi)涵,起的名字和品牌酒的品牌故事典故,多了去的文化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