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生意在成都人口中被稱為“撮火”。2017年參加《我是歌手》和《成都》又唱哭了無數(shù)觀眾...之后不久,他又回到熟悉的玉林路酒館,遇到了女神高圓圓,上演了一部感動無數(shù)人的青春勵志微電影,再次爆炸...《成都》微電影高圓圓出生在北京,2007年第一次見到成都。之后在成都的所有演出,他都已經把成都當成了第二故鄉(xiāng)。"
成都有什么風俗習慣?
成都,這個被稱為最“安逸”的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因為地處盆地天府的膏腴之地,深處祖國腹地,這里的人們最會過日子,享受生活。在近代中國這個紛擾的時代,天府之國的生活也同樣安逸、閑適,但是在這些“安逸”的表面下也有實實在在的生活,也有生活的艱辛和不易,下面這些歷史印記就是生動的反映:《搬家“背子”》舊社會成都搬家要請“背子”。
何謂“背子”? 就是幫忙背家俱的人。人們要搬家了,就得先找“背子”來家里,看過每件家俱,如大立柜呀、連二柜呀、神龕柜等等。大的背,小零小碎、壇壇罐罐就挑,價錢講好,他就用粗繩將重物每件捆好背在背上,手里拿著一根俗稱“打杵子”的木棍,木棍上面釘個四方木板,累了、就坐在木板上歇氣。就這樣一趟趟地背,真有一股子愚公移山的勁頭。
尤其難能的是他們背上那座“山”一一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箱籠架柜組成的“家俱山”, 綁扎組合得那么好,遠遠看去,幾乎不見人,只看見家俱在走路似的。有這功夫的人,今天怕已不多見了!《賣火者》舊成都冷天出現(xiàn)在街頭的一種專為窮人服務的營生。窮人吃不飽,穿不暖,白天干體力勞動倒還不感到冷。到晚上活干完了,沒有棉衣穿,冷得實在難熬。
這時候,就有賣火者在街邊擺開了生意。一口大鐵鍋,鍋底盛著引燃的木炭或柴渣渣,其上蓋著鋸末子,旁邊一盆熱草灰。有買主提著烘籠來買火時,賣火者先舀上紅木炭,然后再舀熱草灰,將烘籠按得緊緊的,每瓢多少錢,她心中有數(shù)。這種買賣在成都人口中叫“撮火”。數(shù)九寒天,窮人們紛紛手提烘籠來撮火,生意很興旺。由于取費低廉,窮人們提著熱烘籠,熱乎乎上床偎著它一覺睡到明天。
《寄宿舍》舊時成都很閉塞,公寓很少而且全是有錢有勢的人包了的,一般窮苦群眾絕對住不起。于是,就有人別出心裁,開辦寄宿舍來方便勞苦人民。寄宿舍很簡單,只不過將房主自己的住房,騰出一二間,擺上幾張小床,門口掛個紙燈籠,寫上“張記”、“王記”寄宿舍,這樣就有人來住宿了。當時成都的君平街、小南街、包家巷那一帶就有不少這樣的寄宿舍。
這種寄宿舍既方便開店人,也方便來往旅客,特別是外地來成都讀書而又不愿受住校約束的大中學生,他們一群一伙地成了寄宿舍的主要房客?!堆姥里垺费姥里埵怯靡淮箬F鍋煮的米飯,水少米多,水干后,放在灶上用微火悶著,然后再切成一牙一牙地賣,所以叫牙牙飯。這飯硬如鐵粒,吃了很經飽,因此很多勞動人民去吃。為了適應這些顧客的口味和經濟能力,牙牙飯的菜肴多是些價廉物美的大眾化家常味,如各色泡菜、豆腐乳、豆花、豆芽、豆湯以及應時蔬菜等素菜,葷菜不多,不外豬雜、肥大塊熬鍋肉之類。
《帽兒頭》這是一種和牙牙飯類似的米飯,但這種飯的煮法不同,水摻得多,飯也粑得多,舀進碗時,賣飯者把飯?zhí)淼盟伤傻?,只往上壘,堆得來像一頂帽子,故名“帽兒頭”。這種飯能哄眼睛,買主很喜歡,看起來多,其實不經餓。但沒有牙牙飯硬,最迎合一般糧戶和中等公務人員之需?!断祷掣狻放f成都少城一帶地方,每晚有個彎腰駝背的老頭子,手中提個籃子,籃內裝著許多紙盒,盒里裝有各種各樣的藥品。
籃子上掛個藍色的油壺子。老人邊走邊喊:“涼咳、火咳、傷鹽咳、傷風咳,消痰化食糕!”每晚如此。小孩最喜歡他的消痰化食糕,覺得還好吃,甜蜜蜜的。據(jù)說這老頭子是個滿族人,只賣夜市,每晚賣到有明天的“帽兒頭”錢就回家?!敦斏瘛放f時成都,每到農歷的正月初一,不斷就有“財神”臨門。所謂“財神”者,即乞丐及無職業(yè)的人,裝扮成財神模樣,用五顏六色的紙做衣,頭上戴個高帽,手里拿根紙糊的“金鞭”挨門挨戶討錢,嘴里還唱著:“財神,財神,送金送銀。
如何評價趙雷的《成都》這首歌?
2016 到 2019的這三年里,從稚嫩到成熟蛻變的趙雷,再次回歸參加大型音樂節(jié)目《大事發(fā)聲》,變得更加優(yōu)秀,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也更加的精致,然而,說起他,還是那一首《成都》經久不衰。2017年,他參加了《我是歌手》一首《成都》再次唱哭無數(shù)觀眾……之后不久他又重新回到那個熟悉的玉林路小酒館邂逅女神高圓圓上演感動無數(shù)人的青春勵志微電影再次爆火……《成都》微電影 高圓圓友情參演出生在北京的他在2007年才初遇成都,之后,他在成都大大小小的演出中,早已把成都看成是第二故鄉(xiāng),“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正是他回憶再現(xiàn),它不僅得到了民謠熱愛者的廣泛好評,還引起了無數(shù)人的共鳴。
或許,對于忙碌的人來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成都”。是每天忙碌的年輕人的精神故鄉(xiāng):上海早上七點,你為了趕第一班車,沖出去在成都拼命奔跑。那些年輕人剛剛經歷了人生的第一次挑戰(zhàn)。你在擔心中午1點在北京開會后點哪個外賣。在成都,那些年輕人正坐在東湖公園里泡第三杯綠茶。下午6點,你要被人群擠進廣州的地鐵站。成都春熙路,那些年輕人有說有笑,走進小龍坎。晚上11點,你剛接到深圳乙方的電話,泡了杯咖啡。打開電腦后,我們到了成都。可能玉林路上的小酒館很有氛圍吧。他們聽著民謠,歡聲笑語,一杯啤酒,消除了所有的疲憊,憂愁,鋼筋水泥和高樓大廈,寫字樓的繁忙,馬路上的擁堵。我們早就對這一切太熟悉了,早就忘記了心中的寧靜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