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酒最早出自哪里,葡萄酒最早是中國人釀造

(小屯陶罐)中國已知最早的酒和造酒傳說?!笆澜缟献钤绨l(fā)明酒的是哪里”——現(xiàn)在不好說,因為田野考古一直在進行——很可能“沒有最早,只有更早”。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唐代的詩人王翰的成名詩句,而大唐時期不是我們中國最早釀葡萄酒的時代,那么中國最早在什么時代開始釀造葡萄酒呢?下面我來解答下這個問題。

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酒的是哪里?

(婦好象牙杯)感謝小秘書邀請。 “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酒的是哪里”——現(xiàn)在還不好說,因為田野考古一直在進行——很可能“沒有最早,只有更早”。 可以肯定的是——第一,人類多元進步是基本同步的,酒的發(fā)明應該不會歸結到一個唯一源頭,而是齊頭并進,多點發(fā)生;第二,世界上酒的最初發(fā)明,大約不會晚于公元前9500-前8500年間的“農(nóng)業(yè)革命”,那個時候,人類由狩獵采集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向耕種畜養(yǎng)徹底轉變;第三,果酒最早的發(fā)明,一定是在適宜果木生長的山區(qū)或半山區(qū);糧食酒的最初發(fā)明,一定是發(fā)生于大河流域的農(nóng)耕地帶。

(湖北盤龍?zhí)兆穑┦澜缟掀渌胤揭阎摹白钤纭钡木啤?1,現(xiàn)在被認為可能是最早的酒,由海法大學納德爾教授領導的團隊,發(fā)現(xiàn)于以色列北部海法以南的芮克菲洞穴——這里是古納圖夫人的墓地。洞穴里有人工挖掘的小坑,坑里有糧食發(fā)酵后形成的酒石酸。納德爾認為,使用含酒精的飲料,當時祭祀活動的一部分。不過,這種飲料類似啤酒,而且酒精度比啤酒還要低得多。

2,美國的帕特里克教授,在高加索地區(qū)的古陶器里,發(fā)現(xiàn)了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葡萄酒痕跡。另一位美國教授麥戈文在格魯吉亞的古陶罐里,發(fā)現(xiàn)了葡萄酒凝結物,大約屬于公元前6000-5800年。 3,在伊朗北部扎格羅斯山脈出土的古陶器中,有葡萄酒形成的酒石酸,屬于公元前5400年左右。 (小屯陶罐)中國已知最早的酒和造酒傳說。

1,中國可以確定的規(guī)?;劸茪v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前后,距今9000年左右——經(jīng)對河南賈湖裴李崗遺址出土碎陶片進行化學分析,上面的殘留沉淀物,含有酒類揮發(fā)后的酒石酸——其化學成分與現(xiàn)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蠟、葡萄丹寧酸包括山楂的化學成分相同。這表明,這些陶器盛放過以稻米、蜂蜜和水果為原料混合發(fā)酵而成的飲料,可能屬于谷物天然酒——有一定規(guī)模,但依靠自然發(fā)酵。

2,中國民間,早有黃帝造酒的傳說;亦有堯帝造酒的傳說。這兩種,都不見于經(jīng)傳。比較靠譜的,是杜康造酒的說法。關于杜康,有說是黃帝之臣的。但杜康就是商王少康的可能性更大?!妒辣尽吩疲骸岸趴底骶?。少康作秫酒?!?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巾部》里說:“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這樣算來,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年。

距今9000年的賈湖遺址,已然發(fā)現(xiàn)了酒。再說是5000年以后的杜康發(fā)明了酒,好像不合情理。大概,一是,原來沒有文字,誰對發(fā)明酒有貢獻沒能記載下來;二是,文獻記載的不一定是說杜康發(fā)明了酒,而是說他制作“秫酒”——高粱酒——不僅是純糧食酒,還進入人工培植曲糱階段。 (商代銅鬲)商朝尚酒且釀酒業(yè)非常發(fā)達。

1,古文獻中記載,商朝尚酒風氣盛行。《尚書大傳》和《詩經(jīng)》說,商代民間的“族食、族燕之禮”,要“為酒以合三族”;祀神祭祖,則“既載清酤,賚我思成”——都離不開酒。甲骨文中的卜辭,有很多以酒祭祀的記載——求雨、求農(nóng)業(yè)豐收于天神“五云”及山川自然神岳、河、夒等,都用酒。祭四方、祭祖先上甲等,仍舊少不了酒。

再如,商王宴饗方國來賓、軍戎餞行、戰(zhàn)勝獻俘、封侯任官、養(yǎng)老教子,等等,也每每以酒為禮。王公貴族居常飲食,更以酒酌醉飽為常。以至于周初,周公專門寫了《無逸》,提醒國軍記取商代祖甲以后各王的教訓:“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妒酚洝氛f商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這些都成了后世統(tǒng)治者治國的前鑒。

2,商代釀酒業(yè)發(fā)展迅速,已由谷物天然酒化進入人工培植曲糱造酒的新階段。《商書.說命下》佚文有記商王武丁之言:“若作酒醴,爾惟曲糱”——就是用酒曲發(fā)酵造酒。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產(chǎn)量,酒的質(zhì)量也要比單純讓谷物潮霉而自然酒化容易把握。 商代釀酒已發(fā)展到作坊的批量生產(chǎn),釀酒作坊很多,不僅王都有,地方也不少,有屬王家的,也有屬各地貴顯階層的。

如鄭州南郊二里崗發(fā)掘中,曾在很大一片范圍內(nèi)發(fā)現(xiàn)了相當多的大口尊,通高大都在30厘米以上。日本學者林巳奈夫認為,是釀酒的容器,也是甲骨文中“酉”字的由來。后盛酒器酉又被“卣”字替代,但容量稍小。商代高度通常在24-35厘米的喇叭口有肩的圈足青銅尊及截頭有肩尊(又稱鼎),也是由大口尊演變而來的酒容器,容量可達5公斤以上。

河北藁城臺西商代中期遺址也發(fā)現(xiàn)一處釀酒作坊, 位于一組大型貴顯宅落的最北部,其釀酒作坊為兩座高臺式斜坡頂建筑物,有踏階可進人坊屋內(nèi)。屋內(nèi)排放了46件陶器,以甕和大口罐占多數(shù),還有鼎、尊、壺、豆、“將軍盔”、漏斗等。另外在4件大口罐內(nèi)發(fā)現(xiàn)分別裝有桃仁、李核、棗、草木椰與大麻子。經(jīng)對沉淀物分析鑒定,確定是人工培植的酵母,即用來制酒的曲糱,即今所說酒曲。

商代的地方貴族釀酒除自家飲外,還作為貢品敬獻君王。甲骨文有若干這方面記載。進貢的計量單位是“卣”,一卣約3公斤左右。 商代的民間也造酒賣酒?!豆攀房肌酚涊d,商末的姜子牙“賣飲于孟津”——開酒館為生。 3,商代的酒至少有5種10多個品類。商代的5種酒——一是“酒”,泛指白酒,主要用小米高粱釀制;二是“醴”,是用稻米釀制的速成濁甜酒,不如醪的度數(shù)高;三是“鬯(chàng)”,是用黍釀制的高檔酒,為王公貴族專用,多用于重要禮儀場合,甲骨文記載頗多;四是“果酒”,多用桃、李、棗等釀成,考古亦多有發(fā)現(xiàn);五是“藥酒”,已知商代使用草苜蓿、大麻子、薄荷、束茅等入酒制成藥酒。

中國最早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紅酒的?有什么歷史記載嗎?

對于一個資深酒鬼來說,還是很愿意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不過,紅酒的提法似乎有些太專,它的種類和釀造方式也很復雜,我們就姑且將其代稱為葡萄酒吧。說到釀葡萄酒,首先得從葡萄講起。既然要了解我國最早的葡萄酒,那么便要先弄清楚我國最早的葡萄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提到葡萄的應該是先秦時期的《詩經(jīng)》。不過,當時叫法有些差異,稱作山葡萄、刺葡萄或野葡萄。

到漢代時,《史記》稱作“蒲陶”,《漢書》則作“蒲陶”,《后漢書》又寫作“蒲萄”。蒲萄種植技術和蒲萄釀酒技術,應該是由西域引入的。不過,漢代以前我們是否有過類似的經(jīng)驗,尚有爭議。但據(jù)司馬遷的記載來看,這兩項技術是西域傳來無疑。按照《史記·大宛列傳》的記載:“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萬余石……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

”這記載的是張騫出使西域時所見,之后漢朝派使者取回苜蓿、蒲萄等作物的種子,開始普及耕種。就此來看,我國最晚到漢代時,已經(jīng)開始人工種植蒲萄,并用蒲萄釀酒了。但按照我個人的看法,我國古代釀酒技術起源很早,雖然主要為糧食酒,卻并不能排除曾有果酒的事實,可能也曾用野葡萄釀酒。只是,由于同糧食酒比起來,蒲萄酒不易貯藏,且口味略遜,不太符合國人口味,可能一度失傳了。

而到張謇出使西域時,見大宛國種植蒲萄,并以此釀造美酒,又與中原白酒體系不同,顯得十分新鮮,故而漢代又懷著好奇之心引入了蒲萄種植技術,并采用了他們的釀酒技術。統(tǒng)治者對葡萄酒的喜愛是顯而易見的,魏文帝曹丕還曾在《詔群臣》中大肆夸耀葡萄酒之精妙,認為飲蒲萄酒喝醉后睡一晚便清醒,且味道甘甜而不齁膩,性涼而不寒,可以解乏解渴。

為什么在農(nóng)耕文明發(fā)達的古代中國,只發(fā)明了白酒,而沒有發(fā)明啤酒和葡萄酒?

目前,學界一般認為,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是地中海沿岸居民,而最早開始釀造啤酒的是埃及人。在古代,這兩種酒都傳入中國境內(nèi),但是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依舊沒有被我們的祖先所完全接受,其實,古代的中國人更偏向于飲用黃酒和米酒。世界葡萄酒起源于地中海!據(jù)筆者了解,有跡象表明,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發(fā)源于地中海沿岸地區(qū)。

后來古羅馬帝國軍隊征服歐洲大陸和北非在內(nèi)的大范圍土地,地中海成為古羅馬帝國的內(nèi)陸湖。所以,古羅馬帝國對對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到了公元1世紀,古羅馬帝國征服高盧,也就是目前的法國。自此,開啟了聞名世界的法國葡萄酒的起源,有史料記載表明,法國最早的葡萄種植在法國南部羅訥河谷,到了公元2世紀,才到達現(xiàn)在著名的葡萄酒圣地法國波爾多。

中國古人曾喝過葡萄酒!有歷史研究學者認為,葡萄酒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發(fā)展和擴散,得益于基督教的傳播,有人甚至做過統(tǒng)計,《圣經(jīng)》中有521次提及葡萄酒。根據(jù)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到了漢朝時期,西域地區(qū)的人們已經(jīng)有飲用葡萄酒的現(xiàn)象。其中《史記·大宛列傳》有這樣的記載:宛左右以蒲陶(筆者注:蒲陶即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shù)十歲不敗。

葡萄美酒夜光杯,能反應出我國的葡萄酒文化嗎?我國古代何時開始釀制葡萄酒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唐代的詩人王翰的成名詩句,而大唐時期不是我們中國最早釀葡萄酒的時代,那么中國最早在什么時代開始釀造葡萄酒呢?下面我來解答下這個問題。在距今約9000-7000年的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里出土了一些陶罐,中美科學家們用氣相色譜、液相色譜、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穩(wěn)定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對在該遺址中發(fā)掘的大量附有沉淀物的陶片進行了一系列的化學分析后陶發(fā)現(xiàn)了酒石酸,而酒石酸是葡萄和葡萄酒特有的一種酸;陶片上殘留物的化學成分有的與現(xiàn)代葡萄的單寧酸相同。

這不僅說明人類至少在9000年前就開始釀造葡萄酒了,而且也說明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雖然如此,但中國葡萄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宛左右以蒲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shù)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萄肥饒地。

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贝笸饑蠹s位于今天的中亞地區(qū)費爾干納盆地一帶,“蒲萄”在《本草綱目》中被解釋為漢時“葡萄”之古稱。司馬遷這段記載清楚地告訴后人:漢朝使臣從大宛國引進蒲萄和苜蓿,廣泛種植于天子的離宮別觀之旁。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天子的離宮別觀應在長安周邊。進入唐朝,詩人崔顥的經(jīng)典名篇《渭城少年行》,對當?shù)仄咸逊N植更有生動的描述:“驛使前日發(fā)章臺,傳道長安春信來。

棠梨宮中燕初至,葡萄館里花正開。”唐太宗破高昌的時間為公元640年。也就是說,大約在1370多年前,京城長安從高昌國引進了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唐太宗李世民還作過一首《賜魏徵詩》,詩云:“醽醁勝蘭生,翠濤過玉瓚,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變?!边@或許可以理解為對某種白葡萄酒的描述。盛唐詩人王維《渭城曲》中的不朽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不排除可能是一杯渭城葡萄酒。

推薦閱讀

中國葡萄酒最早的文獻是什么,中國的酒最早出現(xiàn)在什么朝代
中國紅酒的品牌排行榜
中國紅酒品牌排行
中國紅酒什么品牌好
國內(nèi)紅酒有品牌有哪些品牌有哪些品牌(中國紅酒有哪些品牌)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