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莊五代世襲多少錢,智利白銀莊五代世襲

賈家有多少錢?主要看賈府每年有多少收入,其次,看賈府的不動產(chǎn)有多少。中國現(xiàn)在白銀儲量世界排名第四,白銀庫存儲備量世界排名第六,是白銀生產(chǎn)出口大國。林家已經(jīng)是五代世襲之家大族了,那會讓早就失去母親的孩子得到資產(chǎn)。”弘皎因此得封寧郡王,世襲罔替。

《紅樓夢》里賈家有多少錢?

賈家有多少錢?主要看賈府每年有多少收入,其次,看賈府的不動產(chǎn)有多少。首先說收入,賈府的收入由下面幾部分組成。1,爵位的年例,賈政賈璉等的俸祿;2,元妃娘娘賞賜;3,在金陵的田產(chǎn)地莊收入。先說爵位俸祿,東府賈珍襲三品爵威烈將軍,是西府賈赦襲一等神威將軍。我查了一下資料,這個“神威將軍”大概是二品。根據(jù)清朝京官的俸祿,正,從二品官155兩銀子,正,從三品官130兩銀子。

另外,賈母,王夫人,邢夫人等是誥夫人,也有俸祿,不過數(shù)額不會太高。保守估計,賈府歲俸銀子大概在400兩左右。再加上賈政的員外郎(從五品)后又點了學(xué)政(三品),賈璉的同知(五品),賈蓉的龍禁尉(五品)清朝又有養(yǎng)廉銀制度,一般官員的養(yǎng)廉銀有時是俸祿的10倍以上。綜上所述,賈府爵位俸祿,職位俸祿大概1000-5000兩銀子。

元春是娘娘,逢年過節(jié),對賈府是必定是要賞賜的。書中賈珍曾對烏進孝說過,娘娘每年也不過賞賜100兩黃金,折算一下大概也就是一千兩銀子。賈府地租收入,這是最主要的一項。書中五十三回中烏進孝進京向賈珍繳納地租,給寧府的除了一大串長長名單之外,還有銀子2500兩銀子,而賈珍卻說他打擂臺,應(yīng)該有5000兩。烏烏進孝說年成不好,而且提及榮國府雖然莊子比寧國府多七,八處,但也只多2000-3000兩銀子。

可見,收成不好時,賈府有5000-10000兩銀子,收成好的時候翻倍,大概10000-30000以上。不過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在第六回中周瑞家的跟劉姥姥談話說“我們男的只管春秋兩季地租子”。所以可以推斷,周瑞所管地租肯定不是烏進孝等外地莊頭所管,可能極有可能榮府地租分兩塊,京城及近郊(或含金陵)之地由周瑞負責(zé)收租,每年分春秋兩次收取,遠郊(大約在遵化或遼東)之地由莊頭負責(zé),每年冬十一月、臘月左右送至榮府。

對榮府而言,按照收成不同,此項收入合大約每年有一萬至三萬兩銀子的收入。綜上所述,賈府一年所有收入最多十萬兩銀子。其次,再看賈府的不動產(chǎn)。書中第二回寫賈雨村描述曾看到賈府景象“去歲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覽六朝遺跡,那日進了石頭城,從他老宅門前經(jīng)過。街東是寧國府,街西是榮國府,二宅相連,竟將大半條街占了。大門前雖冷落無人,隔著圍墻一望,里面廳殿樓閣,也還都 酷 軒峻,就是后一帶花園子里面樹木山石,也還都有蓊蔚洇潤之氣”。

這還是說大觀園沒建成之前的景象,可見賈府房產(chǎn)之多,房屋之大。后來元妃省親,又建了一個大觀園,大觀園有多大呢?以前看過紅學(xué)家周學(xué)源的文章,說僅大觀園就三里半,這個如果按照半徑算,園子每邊長四百多米。這是正方形的算法;如果照矩形面積計算有十九公頃之大。就是二百八十七畝多大,面積相當(dāng)于現(xiàn)存最大王府——恭王府的面積兩倍。

《紅樓夢》林家的錢哪去了?

紅樓夢是小說,是編得故事。林黛玉就是家里肯定也富可敵國,根據(jù)吃絕戶習(xí)慣。女方家早死的女孩也不可能撈到錢,何況林黛玉離家那么遠。更無人主事,很難把資產(chǎn)撐握。因為不管如何,封建社會是以莊園集團組織個個家庭都是宗族族長撐控,貴族有財產(chǎn)宗族都會以過繼兒子頂門立戶,而不會家產(chǎn)外流,林家當(dāng)然和賈家差不多,背景出身都是世襲之家,也是書香之族,林如海進士出身,欽點為巡鹽御史,從請賈雨村為師當(dāng)然不是清廉官員。

又是豐厚肥缺當(dāng)然富的流油。但林黛玉媽媽早死又不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何有資產(chǎn)史湘云都成了奴隸并無人為她把主持公道從小說的家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紅樓夢背景人物都因為給皇帝送古玩,珠寶,美女,江南巡游,花得銀子象海水一樣流淌,造成整個家族連襟們的重大虧空。加上他們在雍正上臺前期選錯當(dāng)皇帝人物,成阿其那被雍正皇帝一網(wǎng)打盡,抄家流放充奴。

只有紅樓夢的作者家唯一繞幸晚了幾年,根夲沒有可能賈璉從林如海能撈銀子。所以林黛玉,才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相逼的人生感概,賈家最后潰敗無不是相互牽連結(jié)果。小說不是金瓶梅,有李瓶兒為西門慶撈下巨富的可能。清朝初期誅連九門比宋朝要殘酷得多,法律厲害難以為生,一些人想象賈家能撈了林家財產(chǎn),是根本不可能,家族不許可,林黛玉沒有成史湘云以是萬幸,林家族里,黛玉人之小辦不倒,不管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

林家已經(jīng)是五代世襲之家大族了,那會讓早就失去母親的孩子得到資產(chǎn)。豈不是天大笑話 如果有,王天人以不會以晴雯帶出林姑娘,讓她極度不滿。小說以史湘云的嘴巴告誡薛寶琴,罵王夫人。到了太太屋里你別進去,那屋里人多心壞,都是要害咱們的。寶釵說他說,你沒心卻有心,雖然有心雖然有到底嘴太直了??梢姴还芰主煊?,史湘云,寶釵都知道賈家并不是善良之家,當(dāng)賈璉去林家,不會空手而回,就雞毛祘皮,也比一般人家腰粗。

紅樓夢里王熙鳳在斂財手段,李紈都驚奇,天下人都你算計去。王西鳳大鬧寧國府的時還不忘記,要尤氏五百兩銀子。算計之精,聚斂之酷,派賈璉領(lǐng)林黛玉去林如海家去辦葬事,當(dāng)然不會空手而回,賈璉當(dāng)然和王熙風(fēng)一樣,要緊經(jīng)濟利益,不會是有道德規(guī)范的人。但要說林黛玉資產(chǎn),被賈家吞噬完全不可能有歷史真實的根據(jù),歷史記錄林如海的形象取材康熙的親信江寧織造曹寅的妹夫李煦。

由于曹李孫為康熙輸送大量珍寶古玩,等備康熙南巡花費大量銀錢致使蘇州江寧虧空達八十五萬多兩,僅李煦虧空達五十余萬兩銀。康熙深知情由,私下讓李煦曹寅設(shè)法補空一面在眾臣面前為他們設(shè)法開脫,并任李煦曹寅兼管巡鹽務(wù),用鹽款補完虧空。曹寅,病逝兒子曹颙接班繼佂江寧織造監(jiān)管鹽務(wù)。也因此重壓二年后曹颙病逝。李煦為了妹妹和曹颙的妻子馬氏專門面見康熙,曹寅的妻子和兒媳馬氏人得以分開獨立,得到皇帝照顧。

曹家以曹頫繼子成江寧織造,曹李兩家把未來皇帝繼位押在胤祀身上,想繼續(xù)保持皇帝關(guān)照,卻一錯百錯,康熙帝駕崩雍正即位了皇帝。打擊政敵,抄了李煦的家?guī)啄旰蟛茴\也被抄家。李煦還被從重治罪,二百二十七名,在蘇州變賣無人敢買,送到北京賞給功臣或遭變賣。結(jié)果殘酷。而曹頫家抄家后一百四十多口全部被雍正被賜給接任的隨赫德為奴。

晚清慶親王奕匡到底貪了多少錢?

慶親王奕劻是乾隆皇帝的曾孫,此人極其能拍慈禧后后的馬屁,因而在清末成為權(quán)傾一世的重臣。他有個綽號,被時人稱呼為滿清二號貪官。(一號貪官是和珅)而他貪污的手段主要有兩種:一是靠賣官來斂財,二是巧立名目受賄。先說他賣官斂財。據(jù)說奕劻因為慈禧的賞識,在當(dāng)上了總理大臣后,專門賣官鬻爵。凡是到他這里求官的,一律都要獻上大筆銀兩,否則免談!比如當(dāng)時楊士廉想出任山東巡撫一職,就出了十萬兩銀子找他買的。

再比如有個叫陳璧的道員為了升官發(fā)財,也用了一批奇珍異寶外加五萬兩銀子送給奕劻,并且還拜了奕劻為干爹,才一躍成為正部級的郵部尚書。楊士廉和陳璧,在當(dāng)時也僅僅是眾多行賄者中的九牛一毛而已。奕劻賣官賣的最牛掰的一次,是他把大清的皇位也以三百萬兩銀子賣給了袁世凱!據(jù)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記敘: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隆裕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斷送在奕劻手里。

另外據(jù)載濤父子的回憶,為了逼溥儀退位,袁世凱給了奕劻三百萬兩銀子,希望奕劻能幫忙勸隆裕太后同意皇帝退位。而奕劻也不辜負袁世凱的銀子,極力勸說隆裕太后,應(yīng)當(dāng)同意退位。隆裕太后原本不愿意,但是見到奕劻也這么堅持,便最終答應(yīng)了。為了錢,連祖宗的基業(yè)都能賣!奕劻這種斂財如命的精神,也真的是沒誰了。當(dāng)時的人譏笑他是“老慶記公司總經(jīng)理”,真是一點也沒有黑他。

做官沒有什么政績,撈錢卻獨有一套本事。再說他巧立名目受賄。官員的名額畢竟是有限的,當(dāng)賣官已經(jīng)不能滿足奕劻的時候,他就想到了以各種名目受賄這條斂財?shù)霓k法。奕劻七十大壽的那天,官員和各地進獻者們絡(luò)繹不絕,慶王府的門前車水馬龍,排起了長隊。為了掩人耳目,奕劻表面上告訴家人一律不得收禮,暗地里卻令屬下做了四個冊籍,將送禮者按禮物厚薄分為四級。

這次壽宴,奕劻收得現(xiàn)金五十兩之多,禮物的估價在百萬兩以上。他過七十大壽的時候,都已經(jīng)是宣統(tǒng)元年了,大清沒兩年就要完蛋了。比七十大壽斂財更絕的是,武昌起義后,四川總督錫良曾自告奮勇率兵督陜,奕劻竟然還向其索賄八萬兩,否則就不在調(diào)令上簽字。錫良聞之大怒:“生平不以一錢買官,況此時乎?”既然你們皇親國戚都不在乎大清,那咱們小人物也就不操這心了。

賣官,賣皇位,賣祖宗基業(yè),這還不是奕劻的全部。袁世凱能崛起,跟奕劻也是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梢赃@么說,沒有李鴻章就不會有袁世凱;沒有奕劻,袁世凱也不會統(tǒng)領(lǐng)北洋軍那么多年。李鴻章死后,袁世凱的靠山?jīng)]了。于是他又開始傍領(lǐng)班大臣榮祿的大腿。榮祿也病重后,袁世凱非??隙ǖ恼J定奕劻將繼任,立馬送上十萬兩銀子。果然,奕劻接替了榮祿的職務(wù)。

袁世凱為了拍奕劻馬屁,月月有都有月規(guī),年年都有年規(guī),不間斷地給奕劻送禮。每遇到奕劻及福晉的生日唱戲請客、兒女大婚,皆由袁世凱一手操辦,不用奕劻花一分錢。就是靠奕劻的支持,袁世凱成功的控制了北洋六鎮(zhèn)的指揮權(quán)。即使他被載灃以足疾開缺回老家,兵權(quán)仍然掌握在他手上。奕劻這么瘋狂的斂財,連攝政王載灃都看不下去。

載灃在搞倒袁世凱后,一直致力于搞倒奕劻,只不過他還沒有成功,大清就滅亡了。當(dāng)其它宗室因為大清的滅亡而斷了生計時,奕劻的小日子卻過的比任何人都滋潤。據(jù)當(dāng)時倫敦《泰晤士報》的爆料稱,慶親王奕劻僅在匯豐銀行一地的存款,就達到兩百萬兩之巨。如果算起其他銀行的存款,以及大量的田地、房屋、票據(jù)、金銀首飾,勢必不下千萬之巨。

另外還有人估計,如果他的家產(chǎn)折合成白銀來計算,高達上億兩!而大清帝國晚期每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就上億兩而已。說他是大清國二號貪官,他是當(dāng)之無愧。那么,奕劻是不是真如旁人所言,貪污了那么多銀子呢?從他和他的三個兒子在民國時期的揮霍來看,還真的是八九不離十。奕劻有三個兒子,老大是載振。據(jù)載振的回憶稱,清帝退位的時候,慶王府被洗劫一空,損失了三百多萬兩。

這要放在別的王爺身上,那就是破產(chǎn)了。但是在奕劻這是,只是小意思罷了。據(jù)稱奕劻和他的兒子在天津慶王府,每天都干三件事:睡懶覺、抽鴉片、養(yǎng)一些名貴的花鳥魚蟲。家里一堆仆人,除了要伺候他們父子,還要雇喂養(yǎng)這些寵物。此外,載振還喜歡京劇,尤其愛聽尚小云和譚富英的戲,載振也會豪爽地送給這些京劇演員一些禮物,如玉器、牙雕,古玩等,有時也給錢,揮金如土。

據(jù)載振的兒子溥銓回憶是:我父在津,長期依靠銀行存款和利息來維持王府的巨大開支。日偽后期,偽聯(lián)幣貶值,存款一折再折,失去了經(jīng)濟收入來源??箲?zhàn)勝利后,局勢不穩(wěn),物價飛漲,王府坐吃山空,經(jīng)濟越來越困難,只得不斷變賣珍存的古玩珠寶來維持王府的生活和開支。奕劻的家產(chǎn)一分為三,載振只是拿了三人之一而已,居然就能靠著家產(chǎn)撐到抗戰(zhàn)結(jié)束后!要知道溥儀的七叔載濤,正根的近支皇族,他后來都坐吃山空,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淪落到街上擺攤度日的地步。

奕劻的家財之巨,可見一斑。載振的兩個弟弟載搏和載掄,也是花錢如流水的兩個瀟灑哥。老二載搏喜歡賭,常去天津英租界賽馬會豪賭,但是逢賭必輸,曾經(jīng)一夜之間輸?shù)袅宿葎粱ň拶Y給他建的一套中西合璧的豪宅。除了賭,載搏還喜歡玩洋妞??v觀載博的一生,就是在花花世界中度過的。老三載掄倒是不喜歡賭,但他的問題是花錢大手大腳。

不過他出手這么闊綽,也給他贏得了很多人緣。據(jù)載振的兒子記載,載振去世的時候,家里做喪事,他的五叔載掄居然把李宗仁以及民國的一些高官都請到了家里來祭奠。這要是不花點本錢,哪請得動?總的來說,奕劻的貪污數(shù)目非常巨大。而他和他的兒子在清朝滅亡后,生活待遇方面也是所有宗室中最瀟灑,最揮霍的。說奕劻貪污了一億兩銀子,可能有點夸張。

在清朝,有1萬兩白銀屬于什么水平?

常言道:三年清知府,萬兩雪花銀;首先要明確的是,在清朝,哪些人能擁有萬兩雪花銀?如果說合法收入,勞動人民顯然是不能的。清朝給別人打工,一年能賺到工錢2到5兩銀子,最高不過10兩;不吃不喝一輩子也不能。靠合法收入能得到萬兩的,也只有政府官員。清朝知府是五品官,一年的收入包括薪水、俸米、養(yǎng)廉銀在內(nèi),大約可以達到3000兩左右。

清朝的知府,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地級市的首長,待遇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一、俸銀——基本工資。清朝知府基本年薪是105兩。二、俸米——實物福利。和基本薪水一樣,是105石大米。三、養(yǎng)廉銀——堪稱年終獎。如果一年只能沒有貪贓枉法皇上就給獎勵。最基層的官員大概一年有幾十兩,然后依次遞增,從幾百兩,上千兩,而一品官員的銀子能達到八千兩左右。

知府的年終獎需要根據(jù)不同地區(qū)而定,但普遍是基本工資的10—50倍,一般在3000兩左右。如此算下來,三年的收入能達到一萬兩白銀;所以才有了開頭的那句民諺。清朝的物價風(fēng)向標——糧價因為同樣是一個朝代,同一種貨幣,相等的數(shù)額,在不同的時期價值就不相等,甚至差距很大。因為在不同時期,物價是不相等的,貨幣(白銀)的價值取決于物價水平。

用專業(yè)術(shù)語說,是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清朝時期,中國是農(nóng)業(yè)大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眾都是農(nóng)民,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土地吃飯,沒有其它收入。所以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白銀價值高低取決于糧食價格。因此,討論萬兩白銀的價值,要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樣才能更客觀,參考當(dāng)時的糧食價格,主要是米價,才能判定銀子的價值。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米價不僅是經(jīng)濟問題,同時還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對民眾的生活產(chǎn)生重大影響,所以是繞不開的。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許多“盛世”,清朝也不例外,出現(xiàn)一個盛世,是康熙開創(chuàng),乾隆發(fā)揚光大,名為“康乾盛世”。盛世與否,不是看國庫盈余多少,也不是看官員薪水高低,更要看米價高低,它直接影響到百姓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shù)??滴?a href="/pinpai/wangchao/">王朝的米價呈現(xiàn)先高后低,即前高后低的趨勢。從地域上看,浙江、福建兩省的米價較高,湖廣結(jié)合江西的米價相對較低。

影響米價的因素有很多,天災(zāi)、戰(zhàn)爭是影響米價的主要因素。災(zāi)荒連連,導(dǎo)致糧食產(chǎn)量驟減,糧價必然上升。戰(zhàn)亂頻仍,導(dǎo)致人口銳減,勞動力減少,再加上百姓流離失所,土地撂荒,糧食也會減產(chǎn)漲價。而朝廷和地主對農(nóng)民的強取豪奪和盤剝,也會讓百姓失去種糧動力,糧食也會減產(chǎn)漲價。除此之外,米價的高低跟國家銀子保有量有關(guān)。因為銀子不是紙幣,是硬通貨,是不能打開機器隨便印的,有白銀才能鑄造貨幣。

明清時期,白銀已經(jīng)成為主要流通貨幣。中國現(xiàn)在白銀儲量世界排名第四,白銀庫存儲備量世界排名第六,是白銀生產(chǎn)出口大國。但當(dāng)時的中國雖然白銀儲量豐富,卻非常短缺。因為當(dāng)時的人還沒有掌握白銀的勘探技術(shù),不能發(fā)現(xiàn)和開采。當(dāng)時中國的白銀大多來自美洲,通過與西方殖民者進行貿(mào)易獲得。中國明朝末期白銀就非常短缺,導(dǎo)致國庫里沒有銀子,打仗沒有軍費,士兵發(fā)不下軍餉。

由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海外貿(mào)易受到很大影響,白銀短缺現(xiàn)象加劇。白銀短缺的時候,市場上流通量太少,官方采購減少;再加上全國經(jīng)濟低迷,國家對糧食的購買力也有所下降,導(dǎo)致大量的米賣不出去,米價反而下跌。無論什么樣的因素,米價高低都會影響到百姓生活水平。那么,擁有萬兩白銀屬于什么水平?一萬兩白銀在清朝是什么概念,能維持什么樣的生活水平,不同時期各不相同,標準答案不止一個。

清朝時期人均土地面積比現(xiàn)在高得多,地價低得驚人,房價自不必說。根據(jù)《中國歷代契約匯編考釋》記載,康熙五十七年(1718),北京大興縣北城日南坊有一所樓房出售,該房臨街,下面兩間開店,上面兩間住人,樓后加蓋廂房一間,合計5間房,賣了210兩。萬兩白銀可以在皇城根兒購買差不多50套房子。所以,我們不能拿房價來做比較。

民以食為天,我們只能拿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來做比較。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記載說:康熙前期,兩文錢可以買一升米。(清朝末期的米價是9文錢一升,漲了4.5倍)米價低的時候,物價也不高;那個時期懷揣一文錢到的“便利店”,可以買一瓶醬油、一瓶醋、一瓶油和一瓶酒,即所謂的“四碗一文”。這是什么價錢?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白菜價,跟白撿差不多。

一斗米重量為15斤左右,一斗為十升,一升米重量約為1.5斤,夠一個青年一天吃了。換言之,養(yǎng)活一個人一天需要一文錢,一月30文,一年下來不過360文,加上油鹽醬醋等,500文足夠了。文是用金屬銅鑄的錢幣,一文就是一個銅錢,;康熙時期,1000文錢是一貫,可兌換紋銀一兩,一文錢大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一毛錢。換言之,按照康熙前期的米價,1兩銀子基本可以養(yǎng)活2個人,2.5兩銀子可以養(yǎng)活一個5口之家,1萬兩銀子可以養(yǎng)活20000口人,相當(dāng)一個古代小鎮(zhèn)的人口了。

我們再舉一例,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一面鏡子,是社會的縮影,從中可以看到當(dāng)時的經(jīng)濟狀況。劉姥姥是個底層勞動人民,家境不好,因此才從鄉(xiāng)下帶著外孫板兒到賈府乞食,王熙鳳非常仁慈,給了她20銀子和1吊錢。這二十兩銀子是個什么概念?在當(dāng)時購買力是多少?書中透露,賈府的小姐月例是2兩銀子,一年合計是24兩;所以劉姥姥在榮國府拿到的這筆銀子,差不多就是一個貴族小姐一年的零花錢。

從劉姥姥二進賈府時,算的一筆螃蟹賬里,也能看出這筆銀子的購買力:劉姥姥道:“這樣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錢,五五二兩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兩銀子。阿彌陀佛!這一頓的錢夠我們莊家人過一年了?!庇纱四軌蚩闯觯跷貘P給的這20銀子,夠劉姥姥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費。曹雪芹生活在乾隆時期,在那時候,人民生活水平已經(jīng)下降許多,雖然還是康乾盛世,但已經(jīng)徒有虛名。

因為乾隆時期發(fā)生了十場戰(zhàn)爭,每場戰(zhàn)爭都需要巨額軍費,兩次金川戰(zhàn)爭耗銀9000萬兩,國庫不虧空就奇怪了。頻繁的戰(zhàn)爭,需要大量軍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消耗驚人,糧價肯定要漲。因為朝廷忙于戰(zhàn)爭和征糧,這個時間段內(nèi)米價處于無序的狀態(tài),官府對于江南米糧市場的控制力和調(diào)節(jié)能力下降,使得商賈控制了江南米糧市場,他們囤積居奇,趁機抬高米價,打發(fā)國難財,百姓生活成本直線上升。

因此,康熙初年2.5兩銀子能養(yǎng)活一個5口之家,到了乾隆后期,需要20兩銀子。這時候的10000兩銀子,可以養(yǎng)活500名千金小姐,或者養(yǎng)活2500到3000名普通百姓。如果放到現(xiàn)在,一家人一年的柴米油鹽方面的日常花銷最低也要10000元。這就是說,乾隆時期的10000兩白銀,價值500萬元人民幣,這樣的比較不能說絕對準確,但相差也不太多。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跟前朝相比基本沒有改變,依舊價值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這個時期因為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對英法賠款加劇了百姓負擔(dān),導(dǎo)致了白銀大量外流,中國市場上流通的白銀減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國庫收入大大較少,庫銀存量只有1200萬。

白銀短缺糧價不跌反漲,因為災(zāi)害連連導(dǎo)致產(chǎn)量暴跌五成以上。百姓在死亡線上掙扎,人口銳減,地價下跌卻有大量土地撂荒。當(dāng)時的物價高的離譜,道光時期的學(xué)者沈銘彝在《沈竹岑日記》中說,道光十三年(1833年鴉片戰(zhàn)爭之前)二月,“菜油每斤一百四十文,花油每斤一百十文,桕欏每斤一百八十文,棉花每斤一百文,皆從來所未有,其余無不昂貴。

米價雖不至如上秋六洋,此時亦每石四洋(白銀四兩)以外,寒士何以過活”。一文錢可以買到的一瓶醬油、一瓶醋、一瓶油和一瓶酒(“四碗一文”),道光時期光是一瓶油需要一百四十文,其余的三瓶醬油醋和白酒,怎么也要一百文。換言之,道光時期物價相比康熙朝,物價漲了240倍。道光時期的白銀量銳減,經(jīng)濟低迷,出現(xiàn)了史學(xué)界所稱的“道光蕭條”。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官員收入肯定縮水。這個時期,如果有10000兩銀子,不能當(dāng)現(xiàn)代的500萬富翁,只能當(dāng)一個2“萬元戶”了。到了光緒即晚晴時期,清朝雖然經(jīng)歷了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等戰(zhàn)亂,加上對外賠款,經(jīng)濟形勢不容樂觀。但是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近代民族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大幅度增加銀子,海關(guān)收入逐年增加,國家年財政收入達到1億兩以上。

但這時候物價處于什么水平呢?根據(jù)光緒年間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保ㄏ啾鹊拦鈺r期,略有下降)清朝時期一石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約156.45斤。按這個標準換算,一兩銀子可以購買的糧食約107斤。養(yǎng)活一個成年人,一年需要以400斤糧食,一個5口之家的年生活開支是30兩銀子。

和珅到底貪了多少錢, 換算成人民幣是多少?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清朝中期權(quán)臣、商人。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干,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并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quán)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quán)力的成長,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wù)之便,結(jié)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

此外,和珅還親自經(jīng)營工商業(yè),開設(shè)當(dāng)鋪七十五間,設(shè)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yè)往來。和珅曾擔(dān)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眾多關(guān)鍵要職,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華殿大學(xué)士,其職務(wù)主要包括內(nèi)閣首席大學(xué)士、領(lǐng)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nèi)務(wù)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步軍統(tǒng)領(lǐng)等數(shù)十個重要職務(wù),嘉慶四年,清高宗乾隆皇帝去世,真正親政的嘉慶皇帝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正月十八日,嘉慶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處所,“賞賜”他白練一條,令其自盡。

此時和珅一看到白練,知道死期已至。他對自己慘淡經(jīng)營一生,家業(yè)富比皇室,到頭來落得個如此悲慘下場,不禁萬分慨嘆。這一次自己鋃鐺入獄,身陷囹圄,嘗到了凄涼、冷清、饑餓、刑罰、痛苦等苦辣滋味。特別是正月十五日,正值元宵佳節(jié),和珅自然而然想到往年家中歡歡喜喜,自己在眾人侍奉下悠然自得、盡情享樂的情景,提筆作了題名為《上元夜獄中對月兩首》的詩:“夜色明如許,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挨曉,墻高不見春。星辰環(huán)冷月,縲紲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余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薄敖裣κ呛蜗?,元宵又一春??蓱z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與更俱永,恩隨節(jié)共斷。圣明幽隱燭,縲紲有孤臣?!睆纳鲜鰞墒自娭锌梢缘弥?,和珅已經(jīng)預(yù)感到自己的余生時間不會太長了,末日即將來臨,傷感前事,發(fā)出幾聲悲鳴。

他至死執(zhí)迷不悟,覺得自己滿身是才,“懷才誤此身”,表現(xiàn)出一種“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無可奈何心情。和珅看到白練后,又提筆寫下了一首絕命詩:“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后身。”賦詩完畢,和珅拿起白練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懸梁自盡,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終年50歲。無論從電視還是書本上,我們都知道和珅這個名字。

和珅的出名不僅因為他是乾隆皇帝身邊的寵臣,更是因為他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貪官。那么,和珅被抄家后,他究竟有多少家產(chǎn)呢?根據(jù)清末著名的外交家做著的《庸庵筆記》,其中的一段名《查抄和珅家產(chǎn)清單》所記載:和珅被查抄的家產(chǎn)名錄如下:一、現(xiàn)金資產(chǎn)1、赤金(24K):金庫存58000兩,上房內(nèi)2500兩、大金元寶一百個每個1000兩、金寶塔一座二十六公,夾墻內(nèi)26000兩,幾樣合計:186900兩,2、現(xiàn)銀:地窖內(nèi)100萬兩,銀庫內(nèi)銀元寶(每只10兩)五萬五千六百,上房內(nèi)大銀元寶五百個(每個1000兩)合計:6556000,3、京果(銀)五百八十三萬個、蘇果(銀)三百一十五萬個,4、洋錢(銀元)五萬八千塊。

清朝的計量單位為16兩,當(dāng)時的一兩合現(xiàn)在0.625兩,合31.25克。那么和坤的現(xiàn)金資產(chǎn)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幣為:根據(jù)2006年1月12日9:10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價格140.9元。那么,和坤貪污的黃金按今天的牌價,折算為人民幣為:186900*31.25*140.9=8.2億人民幣;根據(jù)華北金屬網(wǎng)公布的近期白銀價格為:3400—3600/公斤,約為人民幣3.5元/克那么和坤貪污的白銀折價人民幣為:2080000*31.25*3.5=2.27億元人民幣京果、蘇果 按每個0.1兩算 (5830000+3150000)*0.1*31.25*3.5=98218750元(約1000萬人民幣),洋錢價格目前為60至120(剔除文物價值),我們定為80元/枚,和珅貪污的洋錢價值為: 58000*80=464000元(464萬人民幣),那么和珅貪污的現(xiàn)金資產(chǎn)折算成當(dāng)今的人民幣為: 8.2+2.27+0.1+0.05=10.62億元人民幣。

二、房地產(chǎn)1、花園一所,亭臺二十座;2、正屋一所,十三進,七百三十間;3、東屋一所,七進,三百六十間;4、西屋一所,七進,三百五十間;5、私設(shè)擋子房一所,七百三十間;6、另有花園二所,亭臺100座。合計和珅共有房產(chǎn)2170間,按清朝官府樣式,每間平均約為20平方米。那么和坤的房產(chǎn)面積為:2170*20=43400平方米。

按目前北京主城區(qū)的花園別墅的價格(80000元/平米)計算,和珅的房產(chǎn)價值為:43400*80000=8.6元億人民幣另外,花園、亭臺現(xiàn)在無法估價。三、地產(chǎn):1、田地八千頃,合800000畝,按目前中等以上城市征用土地價格為:4萬,和坤的土地價值800000*40000=32000000000(320億人民幣)四、企業(yè):1、當(dāng)鋪十處,本銀八十萬兩;2、銀號十處,本銀六十萬兩。

兩處本銀合計折價為人民幣:(600000+800000)*31.25*3.5=153125000元(1.5億人民幣)五、玉器,1、玉鼎十三座,高二尺五寸;2、玉磬二十塊;3、玉如意一百三十柄;4、鑲玉如意一千一百零六柄;5、玉鼻煙壺四十八個;6、玉帶頭一百三十件;7、玉碗十三桌、玉瓶三十個;-----------因表上羅列太多,不一一贅述,且價值無法估算。

六、珠寶:1、珍珠手串230串;2、大東珠十粒;3、大映紅寶石十塊,重二百八十斤;4、小映紅寶石八十塊;5、映藍寶石四十塊;6、紅寶石九十顆;7、玉如意1200余柄;8、桂圓那么大的珍珠,10粒;以上珠寶價值,應(yīng)當(dāng)請專家估算。七、其它:1、銀碗七十二桌、銀筷子五百雙、金筷子二百雙、金匙六十個、銀匙三百八十個;2、鏤金八寶瓶十個、鐘四百六十個、鏤金八寶床及鏤金八寶坑三十架;3、珊瑚樹11支,每支都一米以上高,4、紗緞綢羅,綾羅綢緞,做衣服的料子,一共有14300匹,5、毛呢嗶嘰20000板,6、狐皮550張,7、貂皮850張,8、其他的皮又各種粗細皮56000張,9、銅器和錫器361000件,10、名貴瓷器10萬件。

11、鏤金八寶炕床24座,12、西洋鐘460座,13、梨木紫檀家具組合6件14、四季好衣服7000件(貂皮男衣713件,貂皮女衣650余件,雜皮男衣860件,雜皮女衣437件,錦夾單紗女衣3118件,錦夾單紗男衣3808件,貂帽54頂,貂蟒袍37件,貂褂短罩48件,貂靴124雙)。以上物品,價格昂貴,無法估算。

根據(jù)可以折算的財物,和珅的家產(chǎn)為:10.62+8.6+320+1.5=340.7億人民幣,這些資產(chǎn)尚不包括無法估算的花園、亭臺、珠寶、字畫、文物、及銀行、當(dāng)鋪的經(jīng)營所得。如果按內(nèi)務(wù)府的估價,和坤的家產(chǎn)在8億兩白銀,至少合人民幣:875億人民幣。清朝每年的國庫收入6000萬兩,8億,什么概念?10多年清朝的國庫收入,和珅當(dāng)政多少年?25年不到,他自己家產(chǎn)多少?10多年清朝的國庫收入都給他了。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為何后來被廢掉了?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端午節(jié)前的一天,雍正帝在圓明園的居所中得到了一個讓他極度悲傷的消息:他最為信任的心腹重臣、唯一具有手足感情的愛弟、議政王大臣會議領(lǐng)班、怡親王允祥,因多年操勞國事,長期在高負荷狀態(tài)下工作,導(dǎo)身體不堪重負、油盡燈枯,盡管自去年冬天開始修養(yǎng)調(diào)理,“醫(yī)禱備至”,到底也沒能挽回康健身體,病勢愈發(fā)沉疴,于當(dāng)日病故于京師王府中,年僅四十四歲。

允祥的去世,讓一向有著刻薄寡恩、御下嚴苛、冷酷剛毅面目的雍正帝展現(xiàn)出了異乎尋常地哀痛之心,他為允祥舉辦了盛大肅穆的葬禮,同時自己親自穿素服前來祭拜,向允祥的靈位奠酒、致哀,甚至不顧身份在葬禮上嚎啕大哭,并當(dāng)著諸臣的面,悲切地追憶自己年幼之時和允祥相處的往事:“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xué),日事討論每歲塞外扈從,形影相依。

賢弟克盡恭兄之道,朕兄深篤友弟之情。天倫之樂,宛如昨日事也?!睆倪@里可以看出,雍正帝的內(nèi)心對允祥這個弟弟的深厚感情和近乎失態(tài)的緬懷。允祥去世后,雍正帝著令將其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允祥原名胤祥,雍正帝登基后為避帝諱,改名為允祥),加賜謚號“賢”,賜“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敬語于謚號之前,以示對胤祥的恩寵懷念之情。

雍正帝的這些超出常規(guī)的舉動,顯示了他對胤祥的思念和追憶溢于言表。胤祥在世時,一直謝絕雍正帝給予自己以及后世子孫“世襲罔替”的爵祿待遇,多次把雍正帝想要將怡親王爵位升為世襲封爵的旨意善意推辭掉,這使得雍正帝既感動又欽佩,愈發(fā)信任允祥,稱呼他為“柱石賢弟”,并深有感觸地贊譽允祥說:““朕實賴王翼贊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

咸謂圣王賢臣之相遇數(shù)千百載而一見,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間得之?!倍赫蹖τ谪废榈囊兄兀谟赫怀?,再沒有其他人可以相比。允胤祥去世后,雍正帝除了追崇他本人之外,還特別下旨,將怡親王世子弘曉冊立為親王,并明確了“世襲罔替”資格:“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

”此外,雍正帝額外再給胤祥一系加恩,冊立其第四子弘皎為郡王,一并賜封“世襲罔替”:“著令怡賢親王子第四子弘皎加恩封授郡王,以嘉王之功勛?!焙腽ㄒ虼说梅鈱幙ね?,世襲罔替。從此后,怡親王胤祥(允祥死后,經(jīng)雍正帝特許,可以改回胤祥的原名)的后代,就得到了親王、郡王各一位的世襲資格,這在整個清朝二百多年間都是罕見的(只有清初的禮親王代善及其后裔中因軍功封爵,有一個親王、兩個郡王的世襲爵位。

而胤祥的后裔都是恩封世襲爵位,這就可以看出他被雍正帝寵信和加恩之深。)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駕崩,第四子寶親王弘歷奉遺詔即位,即乾隆帝。乾隆帝繼位后,按照雍正帝去世前的旨意,在怡親王一系已經(jīng)有了怡親王、寧郡王兩個世襲王爵之外,再授予胤祥庶長子弘昌貝子爵位(清代宗室封爵制度:親王庶子只封二等鎮(zhèn)國將軍,弘昌以胤祥庶子身份得到貝子封爵,是莫大的恩典。

)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因為怨恨父親在世時對自己的壓制,以及想要進一步獲取更大利益,心懷不滿的弘昌暗中勾結(jié)同樣對父親乃至雍正帝、乾隆帝不滿的四弟寧郡王弘皎(弘皎本來是胤祥嫡長子,應(yīng)該承襲怡親王爵位,但胤祥不想讓成年兒子繼承爵位、從而將來給皇權(quán)造成威脅,所以特地選擇了嫡幼子弘曉繼承爵位,雍正帝也同意胤祥改嗣,弘皎因此失去了繼承權(quán)),參與了康熙帝廢太子胤礽之子理親王弘皙所牽頭發(fā)起的宗室謀奪皇權(quán)之逆事,想要推翻乾隆帝,扶立弘皙繼位。

但是諸人謀事不密(或者說根本就是以卵擊石、癡心妄想),事情剛剛起了個頭,就被洞悉一切的乾隆帝迎頭擊碎,弘皙、弘昌、弘皎等人還來不及有任何實際動作,乾隆帝就把他們一網(wǎng)打盡,軟禁關(guān)押在宗人府,并嚴查其罪證。在事情水落石出后,乾隆帝下令將弘皙革除王爵,永遠圈禁在景山。弘昌革除貝子爵位,降為閑散宗室,收回御賜府邸,任其自生自滅。

弘皎則因為是對國家立有大功的怡賢親王胤祥嫡子(比弘昌這個庶子重要多了)、又是雍正帝生前親封的世襲郡王,不好過分處置,所以乾隆帝沒有加罪于他,吩咐將其釋放回府,但寧郡王爵位從此由世襲罔替改為降等承襲,弘皎的郡王俸祿也終身停止發(fā)放,等于不廢而廢。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弘皎默默無聞地死于寧郡王府,身后謚號“良”,稱寧良郡王。

同時,寧郡王爵位在弘皎去世后三世降封,一路從貝勒、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直降到奉恩輔國公,然后才以輔國公世襲。這一支怡親王小宗后裔,因為始祖弘皎的不謹慎,永遠失去了世襲郡王資格。(當(dāng)然,百年后的機緣巧合之下,弘皎后裔又奇跡般獲得了大宗宗子地位,承襲了世襲怡親王爵位。)在兩個兄長不自量力挑戰(zhàn)皇權(quán)的愚蠢行動中,第二代怡親王弘曉因為才滿十八歲,年幼本分、謹小慎微,所以沒有被牽扯進“弘皙謀逆案”內(nèi),算是為怡親王一系保住了根本。

但乾隆帝還是對其沒有主動出面舉報弘昌、弘皎二人的作亂之事而心有猜忌,雖然表面上不予加罪,但私下多少有些惱怒。乾隆七年(1742年)三月和八年(1743年)八月,乾隆帝借口弘曉年幼不諳政事,將其所兼任“管理理藩院事”、“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兩職免去,讓他回府“安心讀書”。此后,弘曉再也沒有擔(dān)任過朝廷的重要差事,只是以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參與朝廷大典、按例列班朝覲、名義上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僅此而已。

弘曉也樂得清閑,為了不讓皇帝猜忌自己,于是盡量減少對朝政的參與,一心專注于收藏古文典籍,他在怡親王府內(nèi)修建了數(shù)座精美的藏書樓,分別取名“樂善堂”、“明善堂”、“安樂堂”,把費盡心思搜集而來的古典文獻、善本孤本、傳世典籍都藏于其中、時時觀摩,并根據(jù)諸多藏書寫出了《明善堂集》,作為自己一生志趣愛好的總結(jié)。

如此低調(diào)、內(nèi)斂的處世哲學(xué),和遠離朝堂、以藏書家和詩人自娛自樂的態(tài)度,使得弘曉躲過了來自乾隆帝的打擊,得以將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爵位安穩(wěn)守住,給父親怡賢親王胤祥保住了家族的榮耀,從這一點上來說,弘曉也算是怡親王一系傳承不斷的功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第二代怡親王弘曉在低調(diào)謹慎了大半輩子后平靜去世,一共當(dāng)了四十八年親王,時年五十七歲。

乾隆帝對于這個識相知趣的小堂弟還不錯,賜其謚號為“僖”,稱怡僖親王,命禮部和宗人府、內(nèi)務(wù)府按制度操辦其葬禮,并額外加贈治喪金一萬兩,讓弘曉的次子永瑯世襲了怡親王爵位(弘曉長子永杭,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去世,沒有子嗣。),永瑯是第三代怡親王。在之后的四十七年內(nèi),怡親王經(jīng)歷了五代傳承,傳到了始封親王胤祥的五世孫手中,其世系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曉次子、第三代怡親王永瑯襲爵,嘉慶四年(1799年),永瑯薨逝,朝廷追謚為怡恭親王。

嘉慶四年(1799年),永瑯之孫、第四代怡親王奕勛襲爵(奕勛為永瑯次子綿標之子,嘉慶四年(1799年)綿標先于其父永瑯去世),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奕勛薨逝,朝廷追謚為怡恪親王。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奕勛長子、第五代怡親王載坊襲爵,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年僅五歲的載坊薨逝,沒有子嗣、朝廷沒有賜謚號。

自五歲的載坊去世后,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爵在長達五年的時間內(nèi)一直空位,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道光帝才下旨以怡恪親王奕勛次子、第五代怡親王載坊異母弟、時年十歲的載垣承襲怡親王爵位,延續(xù)這“世襲罔替”的王爵。載垣也是第六代怡親王。承襲怡親王之后,載垣被道光帝、咸豐帝兩代皇帝所倚重,年紀輕輕就先后出任正藍旗漢軍都統(tǒng)、正紅旗漢軍都統(tǒng)、鑲藍旗蒙古都統(tǒng)、鑲白旗漢軍都統(tǒng)、鑲紅旗滿洲都統(tǒng)、御前大臣、閱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鑲黃旗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等要職。

而在皇室宗族之內(nèi),載垣還擔(dān)任過管理鑲藍旗覺羅學(xué)、正藍旗總族長、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館總裁等地位尊崇的職位,太廟祭祀大典、皇族近支婚嫁這些重要的差事大都由其主持。此外,鑾輿衛(wèi)、虎槍營、御槍營、善撲營等皇帝親衛(wèi)軍隊也由載垣負責(zé)統(tǒng)管。在道光和咸豐兩朝,載垣是道光帝和咸豐帝最為親近依仗之宗室重臣,其所受到的恩寵是包括道光帝和咸豐帝親兄弟在內(nèi)的其他皇室宗族子弟都不能比擬的,載垣的權(quán)勢地位和被皇帝倚重的程度幾乎可以同他的祖先、第一代怡親王胤祥受到雍正帝的圣恩眷顧相比。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帝駕崩,在臨終前,道光帝親授顧命,讓族孫載垣為顧命大臣(之一),輔佐即將繼位的皇四子奕詝(咸豐帝)。而咸豐帝即位后,也一直信任和倚重載垣,讓他出任要職,參與朝政,掌握中樞大權(quán)。咸豐十年(1860年)七月,載垣于危急時刻被咸豐帝任命為欽差大臣,與入侵的英法聯(lián)軍展開談判。但是談判最終破裂,英法聯(lián)軍在擊敗清軍的抵抗,攻入了京師。

咸豐帝被迫以“木蘭秋狝”的名義匆匆逃往熱河避暑山莊,載垣等重臣奉命隨扈一同前往。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駕崩于避暑山莊,臨終前他再授予載垣顧命之責(zé),讓他以“贊襄政務(wù)大臣”的名義、與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肅順等七人共同輔佐皇長子載淳登基,并主持中樞政務(wù),并明確“顧命大臣”中以載垣為首(實際是以肅順為首)。

載垣“兩受顧命”、“兩輔新君”,權(quán)勢和地位達到了其一生的頂點(這個待遇在名義上甚至比胤祥當(dāng)年的議政王大臣地位還要高)。咸豐帝駕崩后,顧命大臣們擁立其獨子載淳登基,即同治帝(當(dāng)時擬定的年號是祺祥)。不過同治帝登基后顧命大臣們和咸豐帝皇后鈕鈷祿氏(慈安太后)、同治帝生母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之間因為最高權(quán)力的控制和分配產(chǎn)生了尖銳的矛盾,乃至于不可調(diào)和。

爭吵最激烈的時候,小皇帝載淳都被嚇哭、甚至尿了褲子。兩宮皇太后因此深恨輔政的載垣、端華、肅順等人,欲除之后快。咸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在奉咸豐帝靈柩自避暑山莊返京途中,兩宮皇太后秘密和早就暗中聯(lián)絡(luò)多時、制定了抓捕顧命大臣計劃的咸豐帝六弟、恭親王奕?合謀,設(shè)計將顧命大臣中的實際首腦肅順和其他七人分開,然后突然在京師和密云兩處發(fā)動政變,把載垣、端華、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全部拿獲,一舉奪回了朝政控制大權(quán)。

咸豐十一年是辛酉年,所以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所發(fā)動的政變被叫做“辛酉政變”。又因為小皇帝載淳初定的年號是“祺祥”,因此后世史書上也稱為“祺祥政變”。而兩宮皇太后在政變成功后即改年號為“同治”,意在“協(xié)同治國”之意。在奪回權(quán)力控制權(quán)后,兩宮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義下旨,將肅順斬首棄市,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則免除顯戮、“開恩賜死”,在宗人府內(nèi)賜白綾自盡。

載垣被賜死時,年四十六歲。他的被殺對怡親王一系是一次最為嚴重的打擊,世襲的怡親王王爵因此幾乎被廢除。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載垣被賜死半年之后,兩宮皇太后已經(jīng)開始了“垂簾聽政”,為了收伏人心、也為了團結(jié)宗室,兩宮皇太后以怡賢親王胤祥功勛卓著、恩澤后人,其世爵不應(yīng)因宗子有罪而徹底廢封,于是以同治帝的名義下旨將怡親王大宗封爵返還,但暫時沒有直接歸還親王爵位,而是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以彰顯載垣之罪不可輕易免除。

載垣的罪行十分嚴重,所以以他為代表的怡親王大宗(怡僖親王弘曉直系后裔)在朝廷返回封爵之后還是被取消了承襲資格,另以怡親王小宗——胤祥第三子弘暾的玄孫載泰為新的怡親王宗子,承襲朝廷返還的不入八分輔國公爵位,并代替原本的大宗—怡僖親王弘曉一系,主持怡賢親王胤祥及諸代怡親王的祭祀(不包括載垣)。從此,原本的怡親王大宗—怡僖親王弘曉的直系后裔們在同治二年(1862年)之后再也沒有了大宗資格,只被象征性地保留了兩個奉恩將軍爵位(清朝宗室爵位中最低一級),就此退出了怡親王世序傳承,實際上已經(jīng)被廢黜世襲親王爵位。

同治三年(1864年),朝廷收復(fù)了江寧,因此對諸宗室及朝廷重臣加恩授爵,封賜甚厚。在“辛酉政變”中被廢黜世襲罔替資格的怡親王封爵,也因此得以復(fù)封。這一年七月,兩宮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義冊封怡賢親王胤祥第四子寧良郡王弘皎的玄孫奉恩鎮(zhèn)國公載敦為怡親王,并恢復(fù)了怡親王封爵的世襲罔替資格,載敦也是第七代怡親王。

而原怡親王府宗子、不入八分輔國公載泰則改襲因載敦入繼怡親王而遺留下來的弘皎后裔封爵——奉恩輔國公(寧良郡王弘皎在乾隆時期被取消世襲罔替資格、改為降等承襲,三降后以奉恩輔國公世襲傳承)。載敦在承襲了世襲的怡親王爵位后,朝廷追封他的曾祖永福(弘皎次子)、祖父綿譽(永福第四子)、父親奕格(綿譽第三子)為怡親王,改為怡親王大宗世系。

光緒十六年(1890年),第七代怡親王載敦去世,朝廷賜謚號“端”,稱怡端親王,其長子溥靜襲爵,為第八代怡親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怡親王溥靜參與了莊親王載勛、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等宗室王公支持義和團的行動,主張和聯(lián)軍開戰(zhàn)。侵略軍擊敗清軍、侵入京師后,洗劫了怡親王府,并抓住了來不及逃走的溥靜。

之后溥靜在王府中莫名其妙死去,傳聞是被侵略軍故意報復(fù)鞭答致死。之后,慈禧太后為向八國聯(lián)軍求和,懲辦了部分主戰(zhàn)宗室大臣,莊親王載勛被賜死,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被革爵流放。而已經(jīng)去世的怡親王溥靜也被以“縱庇拳匪、參與啟釁”的罪名革除爵位,以示嚴懲之意。怡親王爵位第二次被除封廢爵。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局勢逐漸平息后,慈禧太后返回了京師,并以光緒帝的名義下詔恢復(fù)了空懸三年之久的怡親王封爵。

不過,因為原怡親王溥靜的“參與啟釁”之罪,他的兒子們都被剝奪了大宗承襲資格,怡親王爵改由怡端親王載敦次子、溥靜之弟溥耀的獨子、時年僅僅兩歲的毓麒承襲。毓麒是第九代、也是最后一代怡親王。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八月,在武昌城外的隆隆炮聲中,大清王朝終于走到了盡頭。一九一二年二月,清朝的實際統(tǒng)治者隆裕太后以宣統(tǒng)帝的名義宣布退位,清朝滅亡。

十二歲的怡親王毓麒也因此失去了世襲親王的身份,成為普通平民。毓麒年少無知、不能持家,因此家道迅速中落,為了維持生計,他將歷代怡親王陵墓上的樹木先后伐倒變賣一空,又將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怡親王府也抵押給了別人,以此換取養(yǎng)家糊口的經(jīng)濟來源。到一九四八年十月,四十九歲的末代怡親王毓麒終于走完了他的一生,在默默無聞中于北平(北京)去世,而毓麒的去世,也標志著二百二十六年的怡親王世系傳承,從此徹底走進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古人買一個仆人需要多少錢,換算作現(xiàn)在是多少人民幣?

謝邀~在人口可以買賣的古代,仆人作為商品,也是分等級的。唐代昆侖奴,便只是達官貴人們才能買得起的奴仆。有些丫鬟,長得漂亮的,主人家會專門買來當(dāng)小妾用,就有可能價值幾十兩,有些有別的技能的,有著數(shù)一數(shù)二的本事的,甚至需要支付上百兩。更有甚者,一個好廚子,甚至在支付大價錢買回來之后,每個月的月錢,也能達到普通人家一年的花費。

普通的家丁買回來是專門干苦力活的,身體素質(zhì)差點的,可能也就幾兩的價格,強壯點的估計也需要十幾兩左右,總的來說,一個普人的價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換算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在古代,一兩銀子,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多少人民幣。但是,不同時期的貨幣價值不一樣,所以我們?nèi)绻媒裉烊嗣駧诺馁徺I力來進行換算,那就比較容易做對比。

如果用豬肉為參照物來進行換算,清朝的一兩銀子大概可以買50斤豬肉,而現(xiàn)在的豬肉價格大概在35元一斤;也就是說,清朝的一兩銀子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1750元。乾隆年間有人買了4個普通仆人,總共花費了25兩白銀,也就是說一個普通仆人的價格大概在7兩白銀左右。相當(dāng)于一個仆人花費12250元人民幣。這還只是普通的干苦力的仆人,并沒有什么特殊技能,一但入了主人家的門,大多數(shù)人只能從年輕力壯干到年老體弱,老了干不動了,如果沒有什么積蓄,也沒能有一兒半女,多半晚年生活會非常凄苦,餓死街頭也無人安葬。

如果幸運地遇上有良心的主人家,也可能在干不動活的時候,主人把仆人的賣身契燒掉,去官府給他銷了奴籍,讓他從此做一個老百姓。如果是買一些有才藝的仆人,價格可能高達30兩銀子,也就是現(xiàn)在的5.2萬元左右。被購買的這些有才藝的仆人大多數(shù),都是女性,這類仆人被買回去,只需要發(fā)揮自己在琴棋書畫方面的一技之長就可以在主人家生存下去了。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