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秦以后歷代帝王相傳的玉璽,為秦始皇所作,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寫篆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傳國璽貫穿中國歷史長達1500多年,忽隱忽現(xiàn),秦以后歷代帝王爭以得璽為符應。確為天下所共傳寶,國之重器。
說起傳國璽就要提到和氏璧。
2,傳國玉璽是何物
璽本來是印的統(tǒng)稱,從秦代開始專指皇帝的印。以我國古代帝王的寶印中,又獨以秦所制的“傳國璽”為天下共傳的“至寶”。它的緣起涉及到一個悲壯的故事,而幾千年來關于它的傳說更是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傳國玉璽”是秦王贏政統(tǒng)一中國稱帝之后,命宰相李斯磨“和氏壁”制成的。正如贏政稱自己為“始皇帝”一樣,他想讓這塊玉璽也能代代相傳,因此稱之為“傳國望”。 “和氏壁”的來歷是這樣的。傳說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看見一只風凰棲落在一塊青石上?!傍P凰不落元主之地”,卞和認定這塊石頭是個寶貝,便將它獻給楚厲王。不幸的是厲王的玉工說它只是一塊石頭,楚厲王一怒之下以欺君之罪斷了卞和的左腳。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去獻寶,卻以同樣的罪名失去了右腳。等到楚文王即位時,卞和抱著玉在荊山下痛哭。文王派人去問他,他說:“我并不為失去雙腳而傷心,我傷心的是明明是寶玉卻被說成是石頭,明明是忠誠的臣民卻被說成是騙子,文王便命人將石頭剖開,果然得到了寶玉,由良工雕琢成壁,因此稱為“和氏壁”。 和氏壁的第一次失蹤是在囚百年后。楚威王將此壁賞賜給了有功的相國昭陽。昭陽某日請客時,出壁讓各賓客觀賞,席散時卻不翼而飛。雖多方嫂查也毫無下落。五十多年后,和氏壁又出現(xiàn)在趙國太監(jiān)纓賢的手中,趙惠文王便據(jù)為己有。此時,秦國勢力已十分強大,當時在位的秦昭襄王得知和氏壁在趙國,便說要用十五城來交換壁。趙王只好派商相如出伎秦國。蔭相么口不辱使命,用自己的智慧戰(zhàn)勝了狡猾的秦王,“完壁歸趙”,直到六十一年后秦滅趙,和氏壁自然也歸秦所有,才制成了傳國玉璽。 傳國璽在秦時也有一次失而復得的經(jīng)歷。其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成為千古疑團。據(jù)說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歪拋人湖中,祈求神靈鎮(zhèn)浪。玉寶因此失落。而八年之后,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楚漢相爭時,劉邦先人咸陽,秦王子嬰“上始皇空”,劉邦稱帝后,號日“漢傳國寶”,代代相傳。西漢未年,玉莽奪權(quán),當時的皇帝僅兩歲,傳國璽由王莽的姑母漢孝太后代管。玉莽讓其弟舜人宮索釜。太后大怒之下,將玉空“投之地”,傳國翌被摔碎一角,后來用黃金鑲補了一塊。光武中興后,傳國寶又歸了劉秀。 傳國歪的再次失而復得是在東漢未年。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未帶至,返富后發(fā)現(xiàn)此釜已不知去向。不久,董卓之亂,各路諸侯紛紛起兵,長沙太守孫堅攻人洛陽,在城南甄官井中撈出的官女尸體的頸下,發(fā)現(xiàn)一朱紅小匣,匣內(nèi)所藏正是傳國玉璽,上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從此,傳國玉璽成為各諸侯爭奪的對象,從孫堅到袁術(shù),再到曹操。三國歸晉后,傳國璽也自然傳給了晉。西晉未年,五胡十六國更迭頻繁,傳國五釜也不斷地在血腥殘殺的伴隨下易主。最終傳璽歸東晉,再經(jīng)劉宋、齊、梁、陳、隋,最后落人唐高祖李淵手中,改稱此璽為“寶”,并世代相傳。五代時傳國至莫明其妙的失蹤了。宋大祖趙匡撤僅從后周那兒繼承了兩方寶印,而沒有傳國釜。 但傳國璽的命運卻并沒有到此結(jié)束。此后的封建朝代不斷地出現(xiàn)傳國歪,真假莫辨。宋紹圣年問,咸陽獲一方“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璃紐盤”的玉印,經(jīng)當朝十三名學士官員的考證,認為是真秦制傳國璽。明孝宗皇帝也曾獲過所謂的傳國璽,孝宗皇帝認為是假的而沒有用它,清初時,故宮藏有御望三十九方,其中一方被人稱為傳國璽。而公元1746年,經(jīng)乾隆皇帝欽定,證實是一塊贗品。直到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儀被逐出宮時,警察總監(jiān)張壁和鹿鐘磷等人仍在追索這塊金鑲王璽。
3,傳國玉璽是什么
從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zhì),稱為“玉璽”,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在皇帝的印璽中,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nèi),這就是“傳國玉璽”?!皞鲊癍t”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后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quán)神授、正統(tǒng)合法”之信物。嗣后,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xiàn)其“氣數(shù)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zhuǎn)于神州赤縣凡二千余年。然終于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