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冬至吃餃子還是立冬
冬至北方喜歡吃餃子,南方喜歡吃湯圓,其實這一天吃什么都好,就是圖個喜慶。
冬至這一天因為南北差距的不同,風俗也不同,南方人喜歡吃湯圓,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在北方,冬至的時候要吃餃子,而且最好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頓餃子,這樣有合家團圓之意。但對于北方人來說吃餃子也是經常的事情,并非只有冬至這一天才可以吃,而且吃餃子這個習俗從古代就傳下來了。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如今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qū)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如今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餃耳”,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2. 冬至吃餃子還是立冬吃餃子 知乎
立冬,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3. 立冬吃餃子
答立冬吃餃子,民間順口溜冬至吃餃子不凍兩耳朵。
這是歷史傳留下來的順口溜,說的是立冬和冬至一定要吃餃子冬天耳朵不會凍的
4. 冬至吃餃子還是立冬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是老一輩留下來的說法,至今人們一直都在這么說也這么做,冬至每年家里的老人都會包餃子,有豬肉白菜餡的,有羊肉蘿卜餡的,還有豬肉芹菜餡的,也有素餡的,我就特別愛吃素餡餃子,雞蛋韭菜蝦皮餡的餃子是我的最愛。
5. 冬至吃餃子還是立冬吃湯圓
冬至既不是冬天的開始,也不是冬天的結束。
立冬才是冬天的開始,而大寒則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最后一個,過了大寒就是立春節(jié)氣,也就是即將迎來新的一年。
冬天的節(jié)氣有六個,按照順序分別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冬至是其中的第四個,冬至以后天氣就會慢慢的變冷,所以仍然是需要注意保暖防寒。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6. 冬至吃餃子立冬吃餃子
冬至和立冬都有吃餃子的習俗。
一、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從吃餃子習俗的由來看,冬至吃餃子是正統(tǒng)的習俗,特別是在北方地區(qū),冬至日當天一定要吃餃子,而且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一說法。
二、立冬日也有吃餃子的習俗,而立冬日吃餃子的習俗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因為“餃子”又名交子,有新舊交替之意,立冬則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三、無論是冬至還是立冬,這個時候正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之時。從養(yǎng)生學的角度看,這個時候需要養(yǎng)藏,滋陰補陽,而餃子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自然是進補的最佳食補材料之一。
四、隨著時間的演變,不僅冬至和立冬要吃餃子,其他的節(jié)日也慢慢以吃餃子來慶祝,例如說除夕守歲的時候也會吃餃子。不僅是因為餃子本身好吃,也是對傳承了數(shù)千年的中華習俗的一種延續(xù)。
7. 冬至吃餃子立冬吃什么
立冬六大傳統(tǒng)食物
1.吃餃子
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jié)氣,“節(jié)”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jié)”的風俗。
2.吃咸肉菜飯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飯,是老蘇州們的特定習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為原料,使用磚砌的爐灶,以稻草為燃料,燒出來的飯又香又糯。咸肉菜飯雖然沒有載入蘇州的名食譜,但它從來不缺少喜愛它的食客。
其實,吃咸肉菜飯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即吃咸補腎。咸味自古被列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氣逐漸寒冷,最易傷害腎的陽氣。咸味食物入腎,能起到補腎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壓患者不宜過多吃鹽。
3.吃膏滋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tǒng)。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
通常每到立冬節(jié)氣,蘇州中醫(y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萬不可“跟風”吃,講究“一人一方”,先吃“開路方”試探性調補。
4.喝草根湯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
5.吃糍粑
立冬這天,漳州的鄉(xiāng)村人家要舂“交冬糍”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6.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tǒng)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fā)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fā)酵最適合的季節(jié)。
8. 立冬還是冬至吃餃子?
立冬吃餃子
吃餃子:在中國北方地區(qū),有立冬節(jié)氣吃餃子的習俗,在立冬這天改善一下生活,好吃不過餃子。在北方,立冬的規(guī)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此外,餃子諧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
釀黃酒: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tǒng)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fā)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fā)酵最適合的季節(jié)。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9. 冬至吃餃子還是立冬吃餃子諺語
每年的除夕,正月初五,立秋,立冬,冬至都要吃餃子。各節(jié)吃餃子原因如下:
一:除夕為吃餃子 :民間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三:立秋吃餃子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
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
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shù)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
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
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四:立冬吃餃子 :立冬節(jié)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五:冬至吃餃子 :在我國的北方,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習慣,和“冬至吃水餃醫(yī)治凍耳朵”的傳說。
相傳我國古代的一位名叫張仲景的名醫(yī)在奇寒的嚴冬用水餃(古時稱餛飩)醫(yī)治凍傷的故事。那年冬至(數(shù)九)這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張仲景看到許多人因饑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凍傷,他就把這些人邀至家中,親自動手包制水餃,餡料選用高熱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后連餃子帶湯盛到碗里,讓大家趁熱吃下。
此法果然奏效,凍傷得以緩解并逐漸痊愈,由此而來便留下“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美談。
這段佳話仍在被現(xiàn)代人傳頌。
10. 立冬吃餃子還是冬至吃
立冬部分地區(qū)有吃餃子的習慣,而大體上是,冬至吃餃子。在京津一帶,人們有立冬吃水餃的習俗,有民俗專家認為,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是“交子之時”,所以這時吃餃子有“順從天意”的意思。而且,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吃餃子的習俗有很大的普適性,很多節(jié)日、節(jié)氣好像吃的都是餃子。三伏天的頭伏要吃餃子,立冬那天吃餃子,冬至吃餃子,過年還要吃餃子。不過這些吃餃子的習俗多是和北方各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