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會稽刻石是秦始皇為了祭奠
會稽刻石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巡狩會稽山時刻,篆書。是始皇東巡六大刻石之一,風格似嶧山碑,筆致工整,結(jié)體規(guī)格化,是掌握小篆結(jié)構(gòu)的重要資料。原石唐以前已失,至元代有重刻本,現(xiàn)存者為以元重刻本為底本的再翻本,幾經(jīng)翻刻已失原跡風韻神貌,僅保存結(jié)構(gòu)原樣,因太偏于外表儀態(tài)的圓整規(guī)范,已失秦篆生動活靈的筆勢。李斯奉命為文頌秦德、罪六國、明法規(guī)、正風俗,親自以小篆書寫,刻石立碑。就在回歸途中,“千古一帝”秦始皇病死在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這篇文章在文體上屬于銘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韻。莊重凝煉,是銘文文體的代表作。
2. 會稽刻石是為了祭奠誰
不是。是秦代的。
《嶧山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 摩崖石刻,又稱“嶧山石刻”“嶧山碑”“嶧山銘”“繹山刻石”“繹山石刻”“繹山碑”“繹山銘”等,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始皇詔”)刻于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詔”)刻于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傳為 李斯所書,屬 小篆書法作品,與《 泰山刻石》《 瑯琊刻石》《 會稽刻石》合稱“秦四山刻石”。
3. 會稽刻石是為了祭奠誰而雕刻的
秦頌是李斯編的。
是秦代李斯創(chuàng)作的一篇韻文,稱《瑯邪臺刻石》。
《瑯琊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稱“瑯琊臺刻石”等,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始皇頌詩”)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詔書”)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傳為李斯所書,屬小篆書法作品,與《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合稱“秦四山刻石”。
4. 為祭奠哪一位而雕刻的會稽刻石
秦刻石一般是指《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六國后,數(shù)次出巡各地,群臣為歌頌其功德、昭示萬代而所刻之石。共有七處,分別稱“繹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瑯邪刻石”(公元前219年)、“之罘刻石”(公元前218年)、“東觀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和“會稽刻石”(公元前210年)。故又稱“秦七刻石”、“秦七碑”。
5. 會稽刻石是秦始皇為了祭奠下列哪一個人物而命令
秦刻石是我國古老的碑文。統(tǒng)一分裂的六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游,群臣們?yōu)榱烁桧炃厥蓟实墓Φ?、并讓后世所銘記,所以刻了碑石,一共有七處刻石,即“秦七刻石”。其古質(zhì)的文風是秦代文學中最值得一提的。秦七刻石為始皇頌詩,“瑯邪刻石”為兩句一韻,多三句一韻,除個別字句外,均為四言韻文。
顯而易見,秦刻石遣詞造句獨樹一幟,如秦始皇在位公元前218年,所刻之罘刻石同樣三句為韻,渾樸為體,相比較于先秦文風,改變非常之大,因此頗受后代文學家的好評。胡應麟在《詩藪》外編卷中說:“ 秦朝廷銘頌可見者,嶧山、瑯砑、之罘、會稽數(shù)碑而已。其辭古質(zhì)峭悍,當時政事習尚,直可想見,真秦文也?!鼻乜淌瘜笫牢膶W作品和碑志文都有一定的影響。其中,以李斯為代表的刻石最為顯著。李斯的刻石主要有《泰山刻石》、《嶧山刻石》和《瑯琊刻石》等,都在書法歷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6. 會稽刻石祭奠誰
? ? ? ?意思是,無論貴賤法通用,是非公諸眾人前,不準欺騙有隱情。文飾過錯說有理,夫死棄子再嫁人,加倍死罪懲罰不貞。
? ? ?語出自會稽刻石。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會稽時,為了祭奠大禹,宣揚功德,刻石記功的石碑。是秦七刻石中的最后一塊,但是原石已經(jīng)不在,全文被司馬遷載入到《史記》中。
7. 會稽刻石是秦始皇為了祭奠下列哪一個人物
泰山刻石與嶧山碑區(qū)別是相同內(nèi)容放置在不同的地方。
泰山刻石與嶧山碑同是李斯所書的小篆書法,分置于山東泰山山頂和山東鄒縣嶧山書門。
嶧山碑與《泰山刻石》《瑯琊刻石》《會稽刻石》合稱“秦四山刻石”??淌谏綎|鄒縣嶧山書門,毀于南北朝時期,現(xiàn)有宋代摹刻碑。
《嶧山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刻144字,贊揚秦始皇的正義戰(zhàn)爭和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制封建國家給百姓帶來的好處;后半部分刻79字,記錄了李斯隨同秦二世出巡時上書請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詔書的情況。
《泰山刻石》原立于山東泰安市泰山山頂,殘石現(xiàn)存山東泰安市泰山岱廟東御座院內(nèi)。
8. 為祭奠下面哪一位雕刻的會稽刻石
泰山刻石不是用的金文,是小篆。
《泰山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始皇刻辭”)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詔書”)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傳為李斯撰文并書丹,又稱“李斯碑”等,屬小篆書法作品,與《嶧山刻石》《瑯琊刻石》《會稽刻石》合稱“秦四山刻石”。
9. 會稽刻石是秦始皇為了祭奠誰而命令李斯手寫的銘文
在書法上,李斯的代表作是《泰山封山刻石》、《瑯琊刻石》。
李斯(?~前208年),戰(zhàn)國末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重陽辦事處李斯樓社區(qū))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tǒng)一全國后,作為廷尉奉命與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等議定“皇帝”之號。后任丞相,多次隨始皇帝巡行。反對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議,主張禁私學、廢《詩》、《書》、六國史記及“百家語”。又以小篆為標準,整理文字,作《倉頡篇》以為范文。
10. 會稽刻石的內(nèi)容
小篆 :(創(chuàng)造人:李斯) 時間:秦朝小篆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chuàng)制了統(tǒng)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小篆的代表作品:《嶧山刻石》、《碣石頌》、《會稽刻石》隸書:(整理者:程邈) 時間:秦朝(一說是戰(zhàn)國)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chǔ)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chǎn)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于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