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酈食其被誰殺
誰能保證,酈食其不是死間?
后世很多人分析問題,認為酈食其勸降成功,韓信為了爭功,就攻打齊國,最后齊王殺了酈食其,酈食其就間接成了死間?
為什么不可能酈食其本身就是作為死間去的,只是他不知道?
酈食其勸降齊國,成功了,對劉邦利益有多大?顯然是微乎其微的,因為齊國還是獨立的王國,只是先支持項羽,后支持劉邦而已,
誰敢保證,齊國投降劉邦了,不會復叛?不會重新投降項羽?
所以,能滅了他們的國家才是上策,換成親劉邦的人管轄,
于是就有了死間之計,讓酈食其去勸降,當齊國松懈之后,韓信再發(fā)兵攻打,勝算更大。
韓信看懂了劉邦的用意,自然就派兵滅齊了,即使沒看懂劉邦的用意,這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了。
無論是不是劉邦的用意,酈食其的死都是非常值得的,
不要認為我在講故事,看看后世的李世民和李靖的故事,你就懂了。
李世民讓唐儉去招降頡利,同時派李靖重兵駐守,唐儉招降也成功了,在晚上慶功宴上,唐儉溜了,
李靖揣摩圣意,讀懂了李世民的用意,當晚就派兵攻打頡利,滅了頡利。
話說,唐儉也是高人,這種情況,能讓他跑了。
2. 酈食其被誰烹殺的
韓信襲擊齊國兵攻破齊國,從而被齊王烹殺的是劉邦的謀士酈食其。在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同項羽交戰(zhàn),派韓信出兵攻滅趙國魏國和齊國等北方諸國,當時的韓信用兵如神相繼滅掉各國直到齊國城下時,當時的劉邦派遣謀士酈食其去讓齊王投降,而當時的韓信并沒有收到命令從而攻破了齊國。
3. 酈食其被誰害的
【韓信素有謀反之心,蒯通坑了韓信一族】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職業(yè)經理人韓信,人品差、膽子小、野心大?!?/p>
韓信這個人的人品很差,考上公務員都不被錄取,又不會做生意,常常到別人家蹭飯吃,人們都很討厭他,曾經在南昌亭長家蹭飯幾個月,后來南昌亭長的老婆把韓信給趕走了,從此韓信就忌恨起南昌亭長?!妒酚?淮陰侯列傳》:“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布衣時,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shù)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寄食,數(shù)月。”
韓信身形高大,經常背著劍招搖過市,其實韓信的膽子很小?;搓幦送缿羯倌昕赐噶隧n信,就羞辱韓信說:“別看你長得高大魁梧,還喜歡身帶刀劍,其實你內心怯弱膽小?!笔酚浽模骸叭綦m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贝蠹乙黄鹌鸷澹n信就從屠中少年的褲襠里鉆過去了,這件事影響了韓信一生,韓信就不是有血性敢擔當?shù)娜?。如果,韓信有膽量和魄力,真的用劍刺屠中少年,無非死傷兩種結果。韓信傷人則坐牢,韓信砍死人,則有可能殺頭;但也不一定,畢竟是事出有因。不論屠中少年死傷,韓信的人生命運就改變了,備不住韓信真是打江山的命運。
韓信胯下之辱后,就失蹤了很長時間,不知道跑哪里去了,不知道跟什么人學習了兵法。項梁從會稽郡起兵反秦后,渡過長江來到淮陰,韓信拿著劍參加了。一開始也沒有什么名聲,項梁死了以后,韓信就跟隨了項羽,在項羽手下做執(zhí)戟郎中(營級軍官)。韓信的官雖然不大,屬于項羽司令部的參謀人員,經常廝混在項羽的身邊,韓信的機會好多多呀。韓信好幾次用兵法策略干預項羽的決策,項羽覺得韓信有野心不采納重用。史記原文:“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shù)以策干項羽,羽不用。”
【韓信屢次坑害劉邦,劉邦對韓信處處提防】
韓信本領大、野心大,項羽不敢用,鴻門宴之后投奔劉邦了,被蕭何鼎力舉薦為大將軍,但是韓信始終沒有搞清楚自己的高級打工仔的身份。劉邦白手起家斬白蛇起義,三四年時間打拼出漢王集團,集團公司的大股東董事長是劉邦,跟隨劉邦的其他人是小股東。半道來的韓信是職業(yè)經理人,劉邦讓你當大將軍,你就是大將軍,不讓你當大將軍,你啥都不是。集團公司里沒有你半毛錢的股份,集團公司做的再大,也是人家劉邦的,不是你韓信的。
起初劉邦還是相當信任韓信的,出關討伐項羽的時候,把漢軍和諸侯聯(lián)軍一分為二,劉邦帶一半韓信帶一半。彭城之戰(zhàn)時,韓信應該從齊地回軍夾擊項羽楚軍,結果,韓信來晚了把劉邦給坑了,劉邦已經失敗退回滎陽了,韓信才收兵趕往滎陽和劉邦會合,在京索之間(滎陽以東地界)阻擊了一下楚軍?!痘搓幒盍袀鳌?“漢二年,出關……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劉邦沒有追究韓信的責任,重新制定戰(zhàn)略決策,劉邦率領一半漢軍守衛(wèi)滎陽,吸引項羽30萬楚軍來攻;韓信、張耳率領漢軍精銳,乘勢攻打趙、魏、代的雜牌軍,韓信搞定趙、魏、代后,再率領精銳漢軍前來滎陽,夾擊項羽楚軍主力,在滎陽漢軍和楚軍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劉邦在滎陽堅守了一年零三個月,韓信也已經搞定了趙地,劉邦命令韓信率軍前來,韓信借口趙地尚未平定,拖拖拉拉的不來,韓信的野心已經暴露了,坐等滎陽城破劉邦滅亡,狠狠地又坑了劉邦一把。
滎陽失守,紀信替劉邦赴死,劉邦出南門逃到南陽宛城,后來又輾轉到成皋,前往趙地韓信軍營。夏侯嬰趕著馬車,劉邦謊稱是漢王的特使,進入韓信軍營后,在樊噲、灌嬰、曹參、周勃等人的接應下,直接進入韓信中軍大帳,把韓信軍中的兵印沒收了。張耳、韓信還在睡覺,聽說劉邦來了,韓信給嚇壞了,劉邦收回韓信的軍權。劉邦的確是高人,并沒有處罰韓信,但是,把漢軍一分為三,張耳守趙地、韓信攻齊地、劉邦打項羽,并且把新降的將領李左車,從韓信身邊調走去教授太子劉盈,防止韓信培植自己的親信將領。
劉邦發(fā)動成皋戰(zhàn)役,劉賈、盧綰攻取17座城池,劉邦渡過汜水攻占成皋,項羽的大將曹咎、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自殺。劉邦接著又發(fā)動第二次滎陽會戰(zhàn),和項羽的楚軍主力在廣武對峙。韓信遲遲不攻打齊地,劉邦派酈食其說齊,連下齊地七十城,蒯通挑唆韓信說:功勞都被別人搶完了,韓信突然對齊地發(fā)起進攻。齊王一看就火了,那有這么干的呀,一怒之下就把酈食其給烹煮了,韓信第三次狠狠地坑了劉邦。
【蒯通是舌辮之士,一心為自己打算,勸說韓信造反自立】
這個蒯通的原名叫蒯徹,為了避漢武帝的“諱”,就給改成蒯通了。齊人蒯通,是舌辮之士,平定趙地時投奔韓信,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一再的和劉邦對著干,不時地挑唆韓信自立。劉邦和項羽在滎陽酣戰(zhàn)之時,韓信借機向劉邦索要“假齊王”,劉邦氣的大罵,張良、陳平悄悄勸阻說:“戰(zhàn)事不利,恐生不測之變。”劉邦就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齊王。”把韓信封為齊王。
劉邦一路追打項羽,把項羽10萬楚軍包圍在垓下,項羽派武涉游說韓信自立,韓信不敢答應。蒯通對項羽說,有個人會相術,靈驗的很,我叫來給齊王看看?相者,就是蒯通找來的,就是為了糊弄韓信的,目的就是挑唆韓信造反,悄悄對韓信說:“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完后,蒯通天上地下一通胡侃,勸說韓信自立造反,韓信說了一通好聽的話:什么漢王對我很好,對我有知遇之恩,我真的不能這樣做……
當時的情況,韓信手握30萬大軍,有人認為韓信有足夠造反的本錢,韓信對劉邦很忠誠,根本沒有造反之心。其實,事情并非如此,韓信真的想造反,可是,韓信真的不敢造反。為什么?韓信雖有30萬軍隊,其實韓信就是光桿司令,就是個職業(yè)經理人,集團公司是劉邦的,做的再大也沒韓信什么事。韓信手下高級將領,樊噲、灌嬰、曹參、周勃,都是劉邦的人,軍中團級以上的軍官,大部分都是劉邦從沛豐帶出來的子弟兵。韓信身邊除了蒯通一個舌辮之士,帶兵的將領沒有一個,韓信真要造反,樊噲等人會聽他的嗎?不可能,弄得不好,韓信會被劉邦的人殺掉,所以韓信不敢。
【韓信挑唆陳豨造反,預謀截殺呂后、太子,被呂后斬殺】
劉邦對韓信失去信任,垓下之戰(zhàn)一結束,立即就收回了韓信的兵權。但是劉邦對韓信夠意思,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為楚王去下邳就藩,干了一件人事,找到漂母重賞千金。干了三件蠢事缺德事,找到當年的屠中少年,封為楚中尉(相當于團長),仇人不殺也罷,還要分官,韓信是真蠢;找到南昌亭長,給了100個銅錢,“公,小人也,為德不足?!蹦沩n信在人家家里蹭飯幾個月,人家養(yǎng)不起不讓吃了,你罵人家是小人,這不是忘恩負義嗎?太缺德了。收留通緝犯鐘離昧,韓信有私心,就是想培植勢力造反,被劉邦發(fā)現(xiàn)了,想起兵造反,又怕打不過劉邦,就逼迫鐘離昧自殺了,想把自己摘干凈,摘的干凈嗎?既膽小又愚蠢。
劉邦偽游云夢,活捉了韓信,但是沒有殺韓信,只是降封為淮陰侯。都搞成這樣了,劉邦太夠意思了,你就老實點吧。不,韓信整天不好好上班,到處串門挑唆功臣們造反,灌嬰、曹參不愛搭理韓信,絳候周勃直接把韓信趕出門,韓信說:“羞與絳灌等列”。樊噲見到韓信,看在老領導的面子上,跪迎韓信到大門,就怕韓信把挑唆造反的話說出來。韓信出門說:“生乃與噲等為伍”,什么意思?活著還要與樊噲等人為伍,很羞恥呀!可別說,韓信的功夫沒白下,最終把陳豨給說動了,陳豨造反后,韓信與之書信:想要里應外合。韓信真的就活到頭了,還坑害了自己全家人。
陳豨造反劉邦親征,長安兵力空虛,韓信想率領家丁釋放官奴造反,截殺呂后和太子。有個家丁不愿意,韓信就把他關押起來,家丁的弟弟就報告了廷尉。呂后和蕭何商量,設計把韓信騙進宮,在長樂宮鐘樓斬殺,韓信臨死說了一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臨死說這樣的屁話干什么?結果把自己全家人給害了,被夷滅三族。劉邦后來捉了蒯通,問他為什么挑唆韓信造反?蒯通多會說話呀,那時還不認識皇帝,只認識韓信,各為其主罷了。劉邦多會做事呀,就把蒯通給放了,一個舌辮之士留著也沒什么大危害,可惜,蒯通害死了韓信一族。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史話,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
4. 酈生和酈食其
《史記》中記載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zhàn)不利。還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可四千馀人,并之。與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之軍并攻昌邑,昌邑未拔。西過高陽。酈食其(謂)[為]監(jiān)門,曰:“諸將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人長者。”乃求見說沛公。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酈生不拜,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膘妒桥婀?,攝衣謝之,延上坐。食其說沛公襲陳留,得秦積粟。乃以酈食其為廣野君,酈商為將,將陳留兵,與偕攻開封,開封未拔。西與秦將楊熊戰(zhàn)白馬,又戰(zhàn)曲遇東,大破之。楊熊走之滎陽,二世使使者斬以徇。南攻潁陽,屠之。因張良遂略韓地轘轅。
沛公率兵西進,在昌邑與彭越相遇。于是和他一起攻打秦軍,戰(zhàn)事不利。撤兵到栗縣,正好遇到剛武侯,就把他的軍隊奪了過來,大約有四千人,并入了自己的軍隊。又與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的軍隊合力攻打昌邑,沒有攻下。沛公繼續(xù)西進,經過高陽。酈食其(yì jī,義基)負責看管城門,他說:“各路經過此地的多了,我看只有沛公才是個德行高尚忠厚老實的人?!庇谑乔叭デ笠姡握f沛公。沛公當時正叉開兩腿坐在床上,讓兩個女子給他洗腳。酈食其見了并叩不拜,只是略微俯身作了個長揖,說:“如果您一定要誅滅沒有德政的暴秦,就不應該坐著接見長者?!庇谑桥婀酒鹕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請到上坐 。酈食其勸說沛公襲擊陳留,得到了秦軍儲存的糧食。沛公就封酈食其為廣野君,任命他的弟弟酈商為將軍,統(tǒng)率陳留的軍隊,與沛公一起攻打開封,沒有攻下。繼續(xù)向西,與秦將楊熊在白馬打了一仗,又在曲遇東面打了一仗,大破秦軍。楊熊逃到滎陽去了,秦二世派使者將他斬首示眾。沛公又向南攻打穎陽,屠戮了穎陽。通過張良的關系,占領了韓國的轘(huán,環(huán))轅險道。
5. 酈食其被誰殺的
功侯者善終且得以傳承者130人:分別是
呂博國:高祖八年壽終.
呂澤,閻澤赤:高祖九年壽終.
陶舍,卞欣:高祖十年壽終.
留勝:高祖十一年壽終.
許瘛:須毋:沛嘉:高祖十二年壽終.
馮解敢:高祖十二年壽終,初以為無后,除爵,后來妻子產下遺腹子,恢復爵位。
董渫,丙倩,空中:惠帝元年壽終.
蕭何,公上不害:惠帝二年壽終.
諤千秋,雍齒,呂釋之,姚毋余,尹恢,杜恬,陳錯:惠帝三年壽終.
周昌,衛(wèi)肱,吳程:惠帝四年壽終.
項佗,武儒,彊瞻,戚鰓:惠帝五年壽終.
曹參,傅寬,宣義,單寧:惠帝六年壽終.
樊噲,王竟,陳遨:惠帝七年壽終.
薛歐,孫赤,朱軫,華寄:高后元年壽終.
張良,劉廣,程黑,靳彊,陳倉,彭祖,王周:高后三年壽終.
翟盱,朱濞:高后四年壽終.
張平,陳嬰,戎賜,周定:高后五年壽終.
靳歙,丁復,王翳,郭蒙:高后六年壽終.
靈常,陳署,莊不識:高后七年壽終.
林執(zhí),王陵:高后八年壽終.
王吸,酈商,陳賀,元頃,許溫,蠱逢,陳涓:文帝元年壽終.
召歐,冷耳,周鰈,棘朱,郭亭,昭涉掉尾:文帝二年壽終.
陳平,任敖,秦同,蔡寅,劉釗:文帝三年壽終,灌嬰、高邑、公孫耳、華無害、戴野、季必、陳夫。
乞:文帝四年壽終.
丁禮:文帝五年壽終.
單父圣,溫疥,杜得臣:文帝六年壽終.
馮溪,盧罷師:文帝七年壽終..
周聚:文帝八年壽終.
夏侯嬰,唐厲,周勃,孔蘩,宣虎:文帝九年壽終.
呂臣,奚意,項襄,呂馬童:文帝十年壽終.
澤之,黃極中,丁義,陳胥:文帝十一年壽終.
繒賀:文帝十二年壽終.
楊武,張說:文帝十三年壽終.
盧卿:文帝十五年壽終.
趙衍,魏選,張相如:文帝十六年壽終.
周竈,柴武:文帝十七年壽終.
陳濞,趙將夜:文帝十八年壽終.
許倩:景帝二年壽終.
呂清:惠帝四年壽終.
張蒼:景帝六年壽終.
紀通:景帝十年壽終.
欒說:景帝十三年壽終.
耏昭:景帝十四年壽終.
酈疥:酈食其的兒子,其父被韓信害死,他頑強地活到了武帝八年才壽終.
功侯者不得善終者三人:
陳稀:反于代,高祖親征攻殺之,除爵.
審食其:文帝四年被劉邦少子一錘砸死,其子繼承爵位.
周成:周苛之子,他因父親忠漢王被項羽殺死而受蔭,封,但他卻不忠于文帝,反,處死,念其父之功,封他的孫子為侯.
被奪爵者5人:
劉信:刮羹侯壽數(shù)不詳,呂后降其爵位為關內侯.
趙堯:壽年不詳,呂后痛恨其阻止殺劉如意,除爵.
呂勝:文帝五年壽終,其子是隔壁老王家的,不許繼承爵位.
賁赫:文帝十三年壽終,無后,除爵.
魯母侯疵:奚涓戰(zhàn)死,封其母,母死,無后除爵.
張越:高后三年犯死罪,免為庶人,除爵.
異姓王不得善終者五人
韓信:私藏鐘離昧,降為侯,唆使陳稀反,謀劃擊殺皇后太子,被呂后斬于鐘室.
英布:反于淮南,高祖親征攻破之,逃,被番陽人殺死。
臧荼,反于燕,高祖自將兵破之.
韓王信:勾結匈奴人攻漢,戰(zhàn)柴武于參合,柴武陣斬殺之.
彭越:以反形已具罪殺之,懸首洛陽,斫為肉醬,分食諸王.
善終者三人:
吳芮:王爵世襲.
張敖:貶為侯,侯爵世襲.
盧綰:腦子有毛病,暗通匈奴,事發(fā),逃奔匈奴.
6. 酈食其結局
秦漢之交,天下風云激蕩,英雄輩出,其中劉邦與項羽最具領導能力,分別吸引了一批英雄跟隨。但對比劉邦與項羽的待人風格,卻又有違和之處:劉邦經常任性罵人,項羽待人一向恭敬慈愛,但最終結果卻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等高人都愿意投奔劉邦,甚至韓信、陳平、英布等屬于反叛項羽投奔劉邦,是這些高人“賤骨頭”,還是另有玄機?
劉邦與項羽相比,誰的品行更差,為何高人都愿意跟隨劉邦
對于項羽待人風格,時人評價的清清楚楚,算是一個謙謙君子。
陳平評價“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高起、王陵“陛下(劉邦)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韓信評價“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這四人都曾是項羽手下一員,與項羽有過親密接觸,做出的評價比較靠譜。
相比之下,劉邦經常粗暴罵人,只要脾氣上來,粗話張口就來,不留情面的罵。
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驚恐萬分,酈食其獻計重新封立六國后裔,以削弱楚國勢力、增加漢軍同盟,劉邦一聽覺得很好,立即著手執(zhí)行冊封六國的大印,但張良聽說之后一針見血指出,分封六國之后,中原大地必將四分五裂,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于是劉邦對酈食其破口大罵“豎儒,幾敗而公事!”
漢朝建立之后,陳豨造反,自立為代王,劉邦率軍征討,來到邯鄲之后,問部下周昌趙地有什么可以委派的將領,周昌領來四人,結果劉邦破口大罵:“豎子能為將乎?”
劉邦與項羽相比,誰的品行更差,為何高人都愿意跟隨劉邦
秦末漢初時期群雄之一,后來投靠劉邦的魏豹評價,“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髃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jié)也”,即便對待諸侯、重臣都如同罵奴隸一樣罵,一針見血的指出劉邦待人風格。從高起、王陵、魏豹等人評價之中還可以看到,除了罵人之外,劉邦還“慢而侮人”,總之劉邦品性看似低劣。
既然劉邦品性低劣,項羽仁而愛人,為何兩人命運截然相反,高人不斷投奔劉邦而舍棄項羽呢?筆者認為,劉邦看似“品性低劣”,但隨后劉邦的舉動卻讓高人嘆服,而項羽看似仁而愛人,但只是自傲自私讓高人缺乏出頭機會。
劉邦與項羽相比,誰的品行更差,為何高人都愿意跟隨劉邦
上文談到的酈食其,遭到劉邦粗口之后,有什么結局呢?劉邦罵了酈食其一頓之后,把準備冊封六國貴族的大印銷毀了,而酈食其既沒有被剁了,又沒有挨打,也沒有降職或冷藏,一切回到酈食其獻計之前,繼續(xù)從事奔走游說的本職工作,最后在齊王暴怒之下慷慨就義。
說到底,劉邦是一邊罵一邊自己扛錯。對于員工來說,出了一個餿主意,挨一頓罵,不很正常嗎?只要不是性格扭曲怪異之人,遇到劉邦這樣的處置辦法,相信都不會有什么不滿。
劉邦與項羽相比,誰的品行更差,為何高人都愿意跟隨劉邦
除了勇于扛錯之外,劉邦還勇于改正錯誤,虛心接受正確建議,讓高人心悅誠服,筆者說四個例子。
其一,劉邦帶領反秦義軍進入咸陽之后,立即開啟吃喝玩樂的瀟灑模式,紙醉金迷,飄飄欲仙,但當樊噲張良罵了劉邦一頓之后,立即接受正確意見,封閉秦宮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又義正言辭的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贏得咸陽秦人的信任。
其二,還是上文的酈食其,初見劉邦時,劉邦非常無禮,“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酈食其也不用拜禮,只是拱拱手說,“你既然立志要推翻暴秦,就不應該這么傲慢接待長者”,劉邦一聽之后,立即攝衣謝之,“延上坐”請酈食其上座。
其三,韓信投奔劉邦之后,仍是不得重用,甚至差一點被處死。夏侯嬰向劉邦推薦,劉邦只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氣的韓信負氣而去。蕭何再向劉邦推薦韓信,告誡劉邦奪取天下非韓信不可,于是在蕭何勸誡之下,劉邦立即認錯,給韓信舉辦了一個豪華的大將軍上任典禮。
其四,白登之圍前,婁敬(劉敬)高呼匈奴有陷阱不可北伐匈奴,劉邦一怒之下將他押在廣武。白登之圍后,劉邦回到廣武,立即特赦劉敬,誠懇的當面認錯,封二千戶,為建信侯。對于婁敬建議與匈奴和親,并徙六國后裔和強宗豪族十余萬人至關中等建議,劉邦一一采納。換一個帝王,可能為了面子就把婁敬給殺了,比如白起預言伐趙會失利而不該伐趙,果不其然,最終秦昭襄王惱怒成羞而逼其自殺。
7. 酈道元被誰所殺
“歌”就是“歌唱”的意思。
出處: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擴展資料:
《三峽》是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麗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記述了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描繪出三峽各具特色的四季風光,展現(xiàn)出了長江萬里圖中一幀挺拔雋秀的水墨山水畫。全文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渾然一體,其用語言簡意賅,描寫則情景交融,生動傳神。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區(qū)區(qū)兩百字的篇幅,即描寫出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酈道元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等職,還做過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務。執(zhí)法嚴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為為關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蕭寶夤部將郭子恢在陰盤驛所殺。
酈道元對于后世的主要影響是其著作的《水經注》而衍生出來的酈學。酈學是指學者對酈道元《水經注》不斷研究中逐漸形成的一門學問。
8. 酈其食被烹
我國歷史上首例關于殺人烹尸的記載就是和商紂王有關,一提到商紂王,殘暴、荒淫等詞匯都全往他身上貼,這確實沒錯。
根據(jù)史籍記載,周文王的日子伯邑考曾作為人質給商紂王當車夫,因為眾人都說周文王是個圣人,于是商紂王為了檢驗此話真假。于是將周文王的兒子伯邑考殺了煮成肉羹,并將這些肉羹送給周文王。周文王不明就里,于是將這些肉羹全都喝了。過后,商紂王說,“周文王連自己兒子的肉都吃,這還是圣人嗎?”
歷史上關于烹煮之刑的記載,多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及秦漢兩朝,后世的幾個朝代甚少有關于烹煮之刑的記載。漢王劉邦的謀士酈食其、齊國的第五任君王齊哀公、曾討伐董卓的李旻都受過烹煮之刑。此外,還有更殘忍的則是將人一邊凌遲,一邊烹煮。
五代后唐時期,唐末小將姚洪駐守閬州,城破后拒絕投降董彰。于是,董彰當場大怒,命人在大鑊里加滿水并燒熱,然后將姚洪的肉一片片割了丟到鍋里去煮。身體上的疼痛和心靈上恥辱使得姚洪破口大罵,直到斷氣。凌遲和烹煮相結合,這樣的場面想想就很血腥。
許是烹煮之刑太過殘忍的緣故,即使史書上有記載,也是寥寥幾筆帶過。事實上,烹煮之刑的產生,和原始社會野蠻而粗糙的生活方式是離不開的。因為烹煮最早的記載是在商朝時期,那時候人類才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對于原始社會的很多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性也會保留,所以烹煮之刑也隨之產生。既然有了這樣的酷刑存在,后世的朝代為了懲戒犯人,自然也不會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