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nóng)村自制黃酒缸表面有白色是怎么回事
處理的時候消毒不過關,有細菌,是酸性發(fā)酵產(chǎn)生的
發(fā)酵中的雜菌過多,發(fā)霉了,那個白色的沫子是各種雜菌形成的,不能喝的
2,溫州黃酒做法
支持一下感覺挺不錯的
農(nóng)家的制作法,做成硬點的米飯陰晾干發(fā)酶,這就是米曲。再蒸好糯米飯倒入酒槽+米曲+水就會自然發(fā)酵,一個多月到2個月把酒抽出來就可以了。水的比例,米曲1斤糯米3斤水6斤。
3,農(nóng)村普通玉米黃酒怎么煮
菜譜簡介 黃酒、料酒都是做菜不可缺少的調(diào)料,一直有一種想自己做的想法,看了買來的黃酒瓶上的配方:有糯米、水、酒曲、焦糖色素,決定試一試,結果做出的黃酒在色、香、味上和買來的對比(第三張圖中兩個碗里分別裝有黃酒,左邊裝的是買的右邊是做的)還不錯。
材料
焦糖色100克,醪糟汁100克,清水200克,白酒10克,鹽l/4小勺
做法
1、先做焦糖色——將100克白糖放入奶鍋小火熬至起泡,呈焦黃色立即倒入100克開水攪拌均勻稍煮一下關火放涼備用。(圖二中是制好的焦糖色)
2、在自制醪糟中取100克汁過濾備用,用200克清水放鹽拌勻燒沸后放涼備用。
3、將制好的焦糖色、鹽水、醪糟汁、白酒混合均勻裝入容器蓋上蓋放一夜讓它沉淀,第二天將清澈的黃酒倒出裝入消毒后的瓶里即可。
4,黃酒的家庭制作法
黃酒可以飲用,也可作料酒。家庭自制方法簡便易行。自制的黃酒雖然不能與名牌酒媲美,卻也芳香可口,別具風昧,而且成本低廉。 自制黃酒的原料配方是 米(江米、大米均可)10公斤,水9.3公斤,培養(yǎng)曲(酒廠或腐乳廠有售)1公斤,酒藥(副食店有售)0.28公斤。 制作方法: ①泡米。選擇較好的江米或大米,經(jīng)過淘洗;用普通涼水浸泡8—10小時,瀝干后備用。 ②蒸飯。將瀝干的米上鍋蒸至九成熟離火。要求米飯蒸到外硬內(nèi)軟,無夾心,疏松不糊,熟透均勻 熟后不要馬上掀鍋蓋,在鍋內(nèi)把飯放至快涼時再出鍋;出鍋后將假打散;再攤盤晾至28℃以下人缸。 ③前期發(fā)酵。把準備好的水、培養(yǎng)曲和酒藥倒人缸內(nèi)與蒸好的米飯攪拌均勻,蓋好蓋,夏季置干室溫下,冬天放在暖氣上或火爐前,經(jīng)3天左右,米飯變軟變甜,用筷子攪動,即可見到有酒滲出。此時缸里的溫度達到23℃左右,即可停止前期發(fā)酵。 ④壓榨。將經(jīng)過前期發(fā)酵的物料裝入一干凈的布袋中,上面壓上木板、重物,榨出酒液。 ⑤煎酒(加熱殺菌)。把壓榨出的酒液放人鍋內(nèi)蒸(各種蒸鍋均可),當鍋內(nèi)溫度升到85度 ,即停止加熱。 6.過濾。用豆包布做成一個布袋,把蒸過的酒液倒入袋中過濾,將濾液收存起來。 7.封存。把濾液裝進一個干凈的壇子里,用于凈的牛皮紙把壇口包好,再用稻草或稻殼與上和成稀泥把壇口封嚴,然后把壇子放到適宜的地方,兩個多月后即可開壇飲用。
農(nóng)家釀黃酒 原料配方 糯米10公斤 大曲(或小曲)150克制作方法 1.蒸飯。取糯米10公斤,也可用大米替代,洗凈后用清水浸泡約12小時,過濾后將糯米置于炊籠中蒸約40分鐘,而后取出攤晾,降溫至32~37℃。 2.糖化。稱取大曲或小曲約150克,搗細后均勻地拌入糯米飯中,然后盛進潔凈的小缸進行糖化。糖化時需將缸面蓋住,以利保溫和減少水分揮發(fā)。溫度保柱在28~30℃,約12~15小時。 3.發(fā)酵。取冷開水約12.5公斤(以山泉水為上),倒入糯米糖化醅中,蓋緊缸面進行保溫發(fā)酵,發(fā)酵時間為10天左右。 4.澄清。將發(fā)酵后的糯米醅液過濾與澄清,就獲得生黃酒。 5.滅菌。將生黃酒置于鍋內(nèi),用文火燒至80~85℃,并保持20~30分鐘即可滅菌。 6.封存。滅菌后的黃酒用陶瓷壇裝盛,若要久藏,則酒壇口要緊蓋并用粘土等密封。
5,客家娘酒的做法
客家釀酒是一種糯米釀造的甜酒,酒精度比較低,估計也就是15度左右,在客家地區(qū)的家庭十有七八都會自己釀造。 梅州客家娘酒的制作步驟? (1)選料:黃酒選取糯米為原料,晚季稻更好; (2)浸泡:把糯米浸泡一天左右,夏天半天即可; (3)蒸米:入甑進鍋蒸,黃酒又稱蒸酒,蒸米環(huán)節(jié)很重要,先用大火加熱,沸后再用文火,將米蒸熟蒸透,而又不糊不焦(如果米粒焦糊,黃酒將有殘味,制酒失敗);(4)冷卻:將蒸熟的米起鍋攤開晾涼; (5)加入酒曲:在糯米內(nèi)拌入酒曲,據(jù)說這種酒曲演變自畬族,由一二十種藥材配制而成,相當于天然菌類; (6)發(fā)酵:將拌好酒曲的糯米放入陶器壇中發(fā)酵,大約24小時后,壇內(nèi)溫度自然上升,淀粉開始轉化為糖份,冬天則用棉被或者稻草包裹壇子保溫。自然發(fā)酵七日左右后轉入大缸中,封好口放置兩三個月。(其實發(fā)酵兩周左右就可以取酒,但為了讓糖份更好轉化為酒精,保存稍久酒質會更好。)(7)取酒:壓榨酒糟,分離汁和酒糟,把酒汁盛入壇中,用碗蓋住,再用另一個碗反扣,以防雜物落入。 (8)炙烤:在壇子四周圍上谷糠或者稻草,陰火炙烤一天,把酒煮沸,既滅菌又讓酒的口感更醇香。 (9)封壇飲用:自然冷卻,放置一周后,淘汰沉淀物,封好酒壇放置,待隨時飲用。
客家娘酒在客家地方也叫老酒、黃酒,據(jù)說已有五千年的歷史,與江南的糯米水酒異曲同工,但卻有著絕然不同的獨特底蘊。客家娘酒呈乳白色,濃的用筷子一粘,可以拉出絲來,喝上一口,味美香濃,直透心頭。 食品文化 客家人好酒更好客,石壁人用錫制酒壺裝酒,一壺有三斤左右,一般人只能喝一斤上下,此酒醇香、爽口,喝到一定量時,酒意微微,臉上放光,五臟六腑似溫水沐過,暖烘烘、熱融融的.飄飄然然有一種說不出的愜意。 粵北客家地區(qū),客家人家家戶戶幾乎都精熟于釀制用糯米發(fā)酵而成的“客家娘酒”,因此村中家家戶戶少不了酒甕、酒缸,曬在庭前院后。逢年過節(jié),婦女們在自家的灶頭和院子里做客家娘酒。農(nóng)家人常常說:“釀酒做豆腐,無人敢稱老師傅?!奔幢阕隽藥资挈S酒的師傅也不敢大意。而婦女們也喜歡拿出來比較手藝,如果誰家的酒做酸了,會遭到笑話。 以前“客家娘酒”都是作為客家婦女坐月子時的滋補品、“客家娘酒”燉雞,客家人叫雞子酒。當小孩子出生三天后,親友要喝“三朝酒”,滿月喝“滿月酒”,一歲喝“周歲酒”,成年結婚上轎前喝“暖轎酒”,喜宴喝“完婚酒”,年老壽辰時喝“生日酒”。每逢這個時節(jié),婦孺老幼也禁不住小酌幾口酒。 客家人除了自飲娘酒外,還把它當作禮品。在婚禮中娘酒是女方回贈男方的禮品,女方把自家釀制的娘酒和其他禮品一起用扁擔挑送,俗稱“送酒擔”。如果客家人生了孩子,婆家要備一壺娘酒、一只公雞、一掛鞭炮,送往女方家里報喜。 如今客家娘酒不僅成為客家人春節(jié)喜慶日子飯桌上必備飲品,更作為禮品贈送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