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白酒怎么去異味的,以前古代的酒咋味道

1,以前古代的酒咋味道

還是辣的
貌似和現(xiàn)在一樣
看你指的這個古代是什么時間段的! 在元代以前,中國還沒有蒸餾技術(shù),所以元代以前都是發(fā)酵酒,度數(shù)很低!而當時的中國發(fā)酵酒就2大類,一個是傳統(tǒng)的糧食做的“米酒”,代表就是現(xiàn)在今天的中國黃酒,另一種就是由西域絲綢之路傳來的葡萄酒。 元代以后中國才開始利用蒸餾術(shù)制造所謂的燒酒!這時期才有了高度數(shù)的白酒。 所以很多人都問當年武松怎么就那么厲害居然喝18碗酒還沒事!現(xiàn)在就知道了,身在北宋時期的武松其實喝的是米酒,只有十幾度,十八碗相當于現(xiàn)在的白酒40度的大約2斤-3斤!并不是我們想的6-7斤白酒!呵呵。
辛辣辣地!
醪糌味 (米灑)
濃香,略帶甘甜,

以前古代的酒咋味道

2,古代的白酒度數(shù)有多高怎么他們一壇一壇的喝不醉

酒量大
酒的度數(shù)跟現(xiàn)在啤酒差不多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于是二斤56度的二鍋頭
你說的不屬于白酒啊,應(yīng)該是發(fā)酵酒類,白酒是后期才有的,經(jīng)過蒸餾得到的酒,一壇一壇的喝的基本上是米酒或者黃酒之類的?。∈前拙普l喝得下?。?/div>
古時用蘗釀的酒度數(shù)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yīng)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shù)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xiàn)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shù)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xiàn)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希望我的回答能夠?qū)δ阌兴鶐椭?,謝謝!
古代喝的白酒和現(xiàn)在的肯定是不一樣的,古代的白酒就和現(xiàn)在的酒釀差不多,頂多就有點酒的味道,酒精含量更是少的可憐,要不古人怎么可以千杯不醉呢!

古代的白酒度數(shù)有多高怎么他們一壇一壇的喝不醉

3,為什么古代下毒一般是下酒里而不是茶

在古代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酒是比茶更常見的飲料,再者古人是烹茶,經(jīng)過熬煮茶葉會把毒性給減弱,而且酒有辛辣的味道,毒藥若是有異味,放在酒里面,能被酒的味道掩蓋住,不易被發(fā)現(xiàn)。古人把毒藥下在酒里而不是茶里,先得看一看古人是怎么喝酒和喝茶的,而且還要明白,當時要飯的也能喝到酒,但是一般的富翁也不一定能喝到茶——在古代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酒是比茶更常見的飲料。當然古代那種隔夜就酸的酒可能也就是今天啤酒的度數(shù),酒精含量極低,所以不會破壞中草藥提煉出來的生物制劑毒藥——要是把哪些古代的毒藥放在今天的酒里,可能就要變成補品了——越毒的蛇泡酒功效越好,但那要是白酒,要是泡在啤酒里,喝了可就要命了。古人喝茶可不是泡茶,那是要把茶葉放在水壺里煮開的,也就是烹茶?,F(xiàn)在還有很多地方保留了古代飲茶傳統(tǒng),比如現(xiàn)在的罐罐茶,就是在罐子里倒上水在爐子上燒,等茶葉被燒開的水溢出好幾次,再將燒開的水倒進杯子,然后再給罐罐里加水,繼續(xù)燒,邊燒邊喝,經(jīng)過長時間的烹煮,就是河豚也會被煮得沒了毒性。古時候的毒可不像大家在小說中看到那樣是無色無味,大多數(shù)毒藥都有刺鼻的味道,畢竟當時的技術(shù)就在那里擺著,茶的味道一般是蓋不住毒藥的味道,如果說有人喝茶的時候,突然聞到味道不對,即使喝不出是毒藥,也會順手給倒掉的,酒可不一樣,酒本來就是沖鼻的,能夠蓋住毒藥的味道。

為什么古代下毒一般是下酒里而不是茶

4,喝酒后怎么消掉口中酒氣

首先推薦少喝酒,否則無論你怎么消,一個酒嗝又全出來了! 暫時去味的方法: 柚子能消除口中酒氣----實驗發(fā)現(xiàn)柚肉蘸白糖吃,對消除酒后口腔中的酒味很有幫助?;蛘咂渌恍┧嵝运部梢裕热缥骷t柿什么的。 另外,沖個澡也是很8錯的方法。
讓我們從臉紅的原因說起吧。很多人以為是酒精導(dǎo)致的,其實不然,是乙醛引起的。乙醛具有讓毛細血管擴張的功能,而臉部毛細血管的擴張才是臉紅的原因。所以喝酒臉紅的人意味著能迅速將乙醇轉(zhuǎn)化成乙醛,也就是說有他們有高效的乙醇脫氫酶 (alcohol dehydrogenase)。 不過我們不能忘了還有一種酶,乙醛脫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喝酒臉紅的人是只有前一個酶沒有后一個酶,所以體內(nèi)迅速累積乙醛而遲遲不能代謝,因此會長時間漲紅了臉。不過大家都有經(jīng)驗,當1-2個小時后紅色就會漸漸腿去,這是靠肝臟里的p450慢慢將乙醛轉(zhuǎn)化成乙酸,然后進入tca循環(huán)而被代謝。 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喝酒臉紅的人其實不容易傷肝臟,而和酒臉白的人特別容易傷肝臟。紅臉的人大家一般少勸酒,因此喝得少,酒后發(fā)困,睡上15-30分鐘就又精神抖擻了。而白臉的則往往不知自己的地線,在高度興奮中飲酒過量,直到爛醉。他們體內(nèi)的酒精由于沒有高活性的酶處理而發(fā)生積累,導(dǎo)致肝臟損傷。酒精性肝損傷一般只發(fā)生在這些人身上。紅臉的人可以連續(xù)幾餐即便喝吐了也喝酒,而白臉的人需要更多時間的休息,因為酒精的代謝需要一兩天的時間。 順便提一下,根據(jù)有關(guān)研究江浙兩省的人(古代吳國和越國的后代)似乎是紅臉基因的起源地,也就是說這些人多數(shù)帶有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而北方人多數(shù)是白臉型的。那么如果你是北方出生的,又是紅臉型的,說明什么呢?答案是明顯的,因為紅臉基因是顯性基因。 喝酒的同時要多喝白開水(也是酒里摻水的一種,呵呵),千萬不要喝茶水。
飲酒時宜多以豆腐菜肴作下酒菜, 因為豆腐中半脫氨酸是一種主要的氨基酸,它能解乙醇的毒性,食后可促進酒中的乙醇迅速排泄消酒氣。 實驗發(fā)現(xiàn),柚肉蘸白糖吃,對消除酒后口腔中的酒氣有很大幫助。 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別喝多。

5,中國古代的酒是如何釀造的和現(xiàn)代白酒有哪些不同

號稱世界最早的酒之一。不過美國有好事者據(jù)此山寨出了一種chateau jiahu,卻是啤酒。漢以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喝的主要是各種黃酒。黃酒是以曲蘗參與糖化發(fā)酵制成的谷物酒?!墩f文解字》:曲,酒母也;蘗,芽米也。其實就是發(fā)芽長霉的谷物。早先是天然形成,后來發(fā)展出人工制曲,把發(fā)芽的谷物(蘗)搗爛,加入其他草藥制成培養(yǎng)基,長霉之后,就成了酒曲。曲是中國人獨創(chuàng)的,除了造酒,醬油,醋,豆豉也是曲的作品。曲分大曲,小曲,黃曲,白曲,紅曲等等,制成的酒分為黃酒,白酒,紅酒,還有當時人們說的燒酒,其實都是現(xiàn)在說的黃酒。因為有各種谷物和各種草藥配方的排列組合,所以不同風格的黃酒歷史上層出不窮?,F(xiàn)在所說的白酒何時出現(xiàn)有各種說法,但比較靠譜的應(yīng)該是元代。《本草綱目·谷部》卷二十五: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醩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白酒仍然以酒曲制作,但之后有一道蒸餾的程序。蒸餾技術(shù)在中國出現(xiàn)很晚,有說是宋元間由阿拉伯傳入。也就是說,李白和武松喝的都是黃酒,度數(shù)應(yīng)在15以內(nèi)。***補充一點:除了黃酒,李白應(yīng)該也喝過不少葡萄酒。武松可能也喝過,但他主要還是黃酒。葡萄酒是外來品種,據(jù)說漢魏間已有傳入,但本土大規(guī)模釀造是隋唐間事。葡萄酒之外尚有無花果酒和石榴酒等(均為西域傳來)行世,但當以葡萄酒為大宗。在此之前,國中幾無果酒,主要因為本土水果并無合適釀酒者。葡萄原產(chǎn)地中海地區(qū),漢時由張騫從大宛帶來中國。但時人未諳其釀造技術(shù),直到隋唐時始告掌握。據(jù)說是太宗貞觀年間破高昌國得的釀造之法。有唐一代,河西走廊和河東(山西中南部)地區(qū)成為帝國兩大葡萄酒產(chǎn)區(qū)。后人考證,高昌所掌握的西域葡萄酒釀造技術(shù),其實只是自然發(fā)酵法。葡萄含糖量高,無需糖化,其果皮中又含有天然酵母,放置一段時間會自然酒化。據(jù)宋人《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外臣部·朝貢第三 ”貞觀二十一年三月”條載,太宗”及破高昌,取馬乳蒲桃實于苑中種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損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緹盎(指緹齊與盎齊,為《周禮》所載五齊三酒之二,分別為橘紅色和白色),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太宗在高昌酒法的基礎(chǔ)上自作損益,釀出的八種葡萄酒,據(jù)考可能有幾種已經(jīng)融合了漢人的曲酒工藝。也就是在葡萄酒漿中添入酒曲(兼有糖化和酒化兩項功用),促進其發(fā)酵。再后來,國人甚至將葡萄與谷物以酒曲合釀,于是種類翻出更多花樣,并且越來越偏向黃酒的口味。元以后蒸餾酒出現(xiàn),漢地葡萄酒遂絕。

6,請問古代的白酒和現(xiàn)代的是一樣的么

肯頂是不一樣的,古代的白酒就和現(xiàn)在的酒釀差不多,頂多就有點酒的味道,酒精含量更是少的可憐,要不古人怎么可以千杯不醉呢! 中國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餾酒之一(其余五種是白蘭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中國白酒在工藝上比世界各國的蒸餾酒都復(fù)雜得多,原料各種各樣,酒的特點也各有風格,酒名也五花八門。 中國白酒在飲料酒中,獨具風格,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白酒相比,我國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擬的風味。酒色潔白晶瑩、無色透明;香氣宜人,五種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氣馥郁、純凈、溢香好,余香不盡;口味醇厚柔綿,甘潤清冽,酒體諧調(diào),回味悠久,那爽口尾凈、變化無窮的優(yōu)美味道,給人以極大的歡愉和幸福之感。 我國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數(shù)這樣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國家是罕見的。近幾年,國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數(shù),有不少較大的酒廠,已試制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出現(xiàn)市場初期,大多數(shù)消費者不太習慣,飲用起來總覺著不夠味,“勁頭小”。90年代初,城市消費者已經(jīng)開始習慣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一個較好的品種了。 白酒以前叫燒酒、高糧酒,建國后統(tǒng)稱白酒、白干酒。為什么叫白酒、白干和燒酒?白酒就是無色的意思,白干酒就是不摻水的意思,燒酒就是將經(jīng)過發(fā)酵的原料入甑加熱蒸餾出的酒。 白酒的名稱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曲酒、瓜干酒等,就是以高粱、大曲、瓜干為原料生產(chǎn)出來的酒。有的以產(chǎn)地命名,如:茅臺、汾酒、景芝白干、曲阜老窖、蘭陵大曲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范公特曲等。還有的按發(fā)酵、貯存時間長短命名,如:特曲、陳曲、頭曲、二曲等。二鍋頭、回龍酒等,則又是以生產(chǎn)工藝的特點命名的。二鍋頭是我國北方固態(tài)法白酒的一種古老的名稱。現(xiàn)在有的酒仍叫二鍋頭?,F(xiàn)在的二鍋頭是在蒸酒時,掐頭去尾取中間餾出的酒。真正的二鍋頭系指制酒工藝中在使用冷卻器之前,以古老的固體蒸餾酒方法,即以鍋為冷卻器,二次換水后而蒸出的酒。所謂回龍酒,就是將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為回龍酒。 我國白酒起源于何時,眾說不一,尚無定論。 一種說法,起源于詔代,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xiàn)。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云:“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fù)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shù)斤的煙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趙希鵠寫的《調(diào)燮類編》中說:“燒酒醉不醒者,急用綠豆粉粉蕩皮切片將筋撬開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說:“生姜不可與燒酒同用。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飲白酒忌諸甜物”(卷三)。 以上引文中所說的“燒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單從名字相同還不可定論。有人認為我國民間長期相沿,把蒸酒稱為燒鍋,燒鍋生產(chǎn)的酒即為燒酒。但燒鍋之名起源于何時,尚待考證。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論據(jù)尚欠充分。 另一種說法,元代時(1271—1368年)由國外傳入。 元時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往來頻繁,在文化和技術(shù)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征西歐,曾途經(jīng)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闭履聦懙摹讹嬍潮妗分姓f:“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爆F(xiàn)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再一種說法,是明代藥物學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边@段話,除說明我國燒酒創(chuàng)始于元代之外,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故人以為可信。

7,古人喝的酒

古代酒的度數(shù)和味道 由 kzeng 在 Sun, 2005-01-16 20:04 提交 歷史 俺也算個酒徒吧,前幾天滿世界的發(fā)帖問哪里有賣青島啤酒,還不遠幾十mile的跑過去,呵呵,雖不是“無夕不飲”,但是一飲輒盡,期在必醉??汕砂矼M是四川人,也是好酒量,知音,知音:) 閑話休說,直入正題。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xiàn)在應(yīng)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shù)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yīng)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fā)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 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shù)》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xiàn)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就,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yīng)該不是,那酒俺喝過,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也許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jīng)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chǎn)物,對酵母菌的發(fā)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fā)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fā)酵,也得不到度數(shù)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xiàn)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fā)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shù)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xiàn)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xiàn)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jīng)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 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 總結(jié)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shù)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yīng)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shù)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xiàn)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shù)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xiàn)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于是現(xiàn)在二斤56度的二鍋頭。
我想古人喝的酒應(yīng)該就是米酒,《詩經(jīng).豐年》有云:“豐年多黍多稌”“為酒為醴”,其中稌就是糯米的意思,可見米酒是咱們老祖宗的發(fā)明,一直傳承至今?!?綠蟻新醅酒”說的正是新釀的米酒,作者能乖巧的問出“能飲一杯無”,恐怕也是經(jīng)不起甜香的誘惑吧。想來只有米酒的那份醇香才能讓豪放如曹孟德者發(fā)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嘆,也只有那份甜美能讓婉約如李清照者喝到“濃睡不消殘酒”吧,換做五糧液恐怕李清照要退避三舍了?!凹茸硪跃?,既飽以德”,古人飲酒為醉,德亦可飽,何等雅致!“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shù)”“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謫仙飲酒,文雅與豪放兼?zhèn)?,實為酒中楷?!? 酒醉傷身,人人皆知,但是很多人喝酒時卻一味追求多喝,以拼酒為樂趣,以灌倒為目標,實不足取。喝酒最好喝到七成為止,那個時候酒的助興功效發(fā)揮出來了,但又沒到傷身的程度,得其益處而不受其害。我想若然約得二三好友,小飲幾杯,以助 談興,自是甚好。再趁著酒興,結(jié)伴高歌,一泄胸中塊壘,則更是不錯。世事紛擾,與其糾結(jié)于心,不如放歌縱酒,銷盡萬般煩愁。時候已近年底,這次春節(jié)回家要辦婚禮,婚禮這樣的人生大喜事自然應(yīng)該多喝點酒,只是希望到時候有香甜的米酒端在我的手上,如此,縱然醉倒我也甘愿。
我花了198元買了本百科全書,上面上說古代的酒大多不過十度,武松喝的酒度數(shù)會稍高點,汾酒是燒酒,茅臺是曲酒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