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藥怎么加白酒,中藥怎么熬要具體點的答案

1,中藥怎么熬要具體點的答案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 (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傊?,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藥物浸泡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的主的藥物可浸泡一小時;再次煎煮(二煎)時,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過藥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沒藥物即可。 煎煮次數(shù):一般煎煮兩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兩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對于解表、芳香類藥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藥性揮發(fā),藥效降低;對于滋補藥,多宜小火久煎,使藥物有效成分盡出。 煎煮時間:一般藥物,一煎應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鐘,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鐘;解表、芳香類藥一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藥一煎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煎藥并非越久越好。 特殊煎服:藥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藥,先煎30分鐘,再加入群藥;注有“后下”的小包藥,在群藥煎好前5---10分鐘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藥,用紗布包扎好投入藥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藥,用煎好的藥液與“烊化”藥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沖服”的小包藥,用煎好的藥湯沖服。

中藥怎么熬要具體點的答案

2,中藥酒配方

海馬酒【配方】海馬1對,白酒500克。 【制法】(1)將海馬洗凈,放入酒罐內(nèi)。(2)將白酒倒入酒罐中,蓋好蓋,浸泡15天即成。2,鹿茸酒【配方】鹿茸3克,山藥30克,白酒500克?!局品ā繉⒙谷?,山藥切片,放入酒壇內(nèi),加白酒,蓋好蓋,浸泡7天即成。3,延壽酒【配方】黃精900克,天冬700克,蒼術(shù)900克,松針1.4千克,杞子1.2千克,酒5千克。【制法】將各藥煎煮2小時,濾汁加酒拌勻。空腹飲20克。鹿茸鹿鞭泡酒配方4,龜蛇酒【配方】金龜,眼鏡王蛇,當歸,杜仲,杞子各10克,蜜糖,冰糖各100克,香圓米1千克,礦泉水1千克?!局品ā繄A米加礦泉水經(jīng)發(fā)酵蒸餾釀酒。加龜,蛇浸6個月后加各藥浸漬。最后融入冰糖,蜜糖。早晚空腹飲30克

中藥酒配方

3,在家怎樣熬中藥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鐘。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即強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鐘,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鐘。滋補類藥物煎煮時間可適當延長。 5.特殊藥的煎煮: 先煎藥:一些質(zhì)地堅硬的藥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或不宜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5 10分鐘投入鍋內(nèi)。 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種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nèi)共煎煮。 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后,再將藥液兌入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中藥的煎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ZT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 (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 (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你在哪買的中藥啊...

在家怎樣熬中藥

4,誰能告訴我中藥怎么熬

泡茶的話很多比較難以浸出的藥物成分,就不容易釋放,而在高溫的煎煮下就相對要容易很多 正確的服用方法是這樣的 中藥的煎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唬戶杠鞠蘄角擱攜功毛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ZT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 (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 (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闭f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傊澄锏恼_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一、特殊處理的藥物 1,先煎。目的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毒性,充分發(fā)揮療效。先煎的藥物有:(1)有毒藥物:烏頭,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陸等。(2)礦物類,動物骨類: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應先煎15~30分鐘。 2,后下。目的為了減少揮發(fā)油的損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壞。后下藥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黃,鉤藤,番瀉葉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鐘入藥即可。 3,烊化(溶化)。應于其他藥物煎得慮出液后,再入藥液中溶化。有阿膠,龜膠,鹿膠,蜂蜜,硭硝等。 4,另煎。貴重藥材應另煎。如:羚羊角,人參等。 5,包煎?;ǚ鄣矸鄣葢濉6?、火候 一般應“先武后文”三、煎藥時間解表藥:頭煎時間:10~20分鐘。二煎時間:10~15分鐘滋補藥:頭煎時間:30~35分鐘。二煎時間:20~25分鐘一般藥:頭煎時間:20~25分鐘。二煎時間:15~20分鐘四、服藥 1、服藥溫度一般藥物宜溫服,嘔吐或中毒病唬戶杠鞠蘄角擱攜功毛人所服湯劑宜冷服,解表藥宜熱服。 2、服藥時間滋補藥宜飯后服,安神藥宜臨睡前服,解表藥宜趁熱服并覆蓋衣被,令其出汗 3、服藥劑量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兒童一次75ml,每日2次。還有湯劑煎煮器具應用瓷器,陶瓷等,不銹鋼也行。千萬別用銅或鐵具。

5,中藥的正確熬制方法

先用自來水泡半小時。泡的水不要丟了(中藥是不需要洗的)。就用泡的水的藥去熬。先用大火熬到沸騰。沸騰后該小火,用小火熬20到30分鐘。然后將藥汁瀝出。在用同樣的方法熬第二遍(泡藥的過程可以省略)。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藥汁混合在分成兩份。就可以了。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煎藥時間應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兴幍姆ǎ骸 ∫?、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⑼杷幰话忝刻旆?,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 ∥醇逅幮柰咨票9埽乐故艹?、變質(zhì)?! ≡趺窗局兴?,如何服中藥?  (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 ?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闭f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贉珓┑姆ù笾路譃?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弧⑻厥馓幚淼乃幬铩 ?,先煎。目的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毒性,充分發(fā)揮療效。先煎的藥物有:(1)有毒藥物:烏頭,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陸等。(2)礦物類,動物骨類: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應先煎15~30分鐘?! ?,后下。目的為了減少揮發(fā)油的損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壞。后下藥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黃,鉤藤,番瀉葉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鐘入藥即可。  3,烊化(溶化)。應于其他藥物煎得慮出液后,再入藥液中溶化。有阿膠,龜膠,鹿膠,蜂蜜,硭硝等?! ?,另煎。貴重藥材應另煎。如:羚羊角,人參等?! ?,包煎?;ǚ鄣矸鄣葢??! 《?、火候  一般應“先武后文”  三、煎藥時間  解表藥:頭煎時間:10~20分鐘。二煎時間:10~15分鐘  滋補藥:頭煎時間:30~35分鐘。二煎時間:20~25分鐘  一般藥:頭煎時間:20~25分鐘。二煎時間:15~20分鐘  四、服藥  1、服藥溫度  一般藥物宜溫服,嘔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湯劑宜冷服,解表藥宜熱服?! ?、服藥時間  滋補藥宜飯后服,安神藥宜臨睡前服,解表藥宜趁熱服并覆蓋衣被,令其出汗  3、服藥劑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兒童一次75ml,每日2次。  還有湯劑煎煮器具應用瓷器,陶瓷等,不銹鋼也行。千萬別用銅或鐵具。

6,中藥怎么熬

煎中藥不像煮青菜湯那樣簡單,中藥煎不好,喝下后,非但無益且有害。煎中藥大有學問。  ?。?)對藥罐的要求。藥罐是指煎熬中藥的器具,以砂鍋和陶土罐為最好;燒杯(玻璃制品)、搪瓷杯(完好無損的)次之;鐵鍋、銅鍋、鋁鍋和錫鍋不能用來煎藥。不能用金屬器具煎藥的道理,是因為中藥所含的鞣質(zhì)、有機酸等成分,可與鐵、銅、鋁、錫發(fā)生化學反應,產(chǎn)生沉淀物質(zhì),喝后對身體有損害。  ?。?)對水的要求。古時煎藥對水質(zhì)的要求很有講究,有的藥要求用高山上的雪化水煎,《紅樓夢》中,也有在夏天從地窖中取出冬天封存的雪水,為林黛玉煎藥一事。說明煎藥用水很有講究。在現(xiàn)代條件下,無論是鄉(xiāng)村用的河水、井水,還是城市用的凈化自來水,都應沉淀一小時再用來煎藥,這樣可澄凈水中的一些雜質(zhì)和有害元素。煎藥不能用熱水或開水,只能用涼水。煎熬過程中不能添加水,要在煎之前,一次加足。   (3)水量。傳統(tǒng)的說法是用幾碗水。這不太好掌握,有碗大碗小的問題。水少了容易煎干、煎糊(焦)水多了藥液淡,喝下有困難。特別是水腫病人,喝多了水還加重病情,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公式來控制加水量,首次煎水量=藥的重量(克)×10毫升;第二次煎的水量=藥的重量(克)×6毫升。例如1劑(服)中藥重500克,首次煎加水5000毫升,第2次煎加水3000毫升。也可參照下表: 各類型湯藥加水量表 湯藥類型 首次煎加水(毫升) 第二次煎加水(毫升) 解表藥 一般藥 滋補藥 400~600 500~700 700~900 230~300 300~350 400~450  ?。?)煎的次數(shù)和濃縮程度。通常一劑藥煎兩次,便可將有效成分全部煎出,然后把兩次煎出的藥汁,合在一起平分為兩次服完。那么,每次煎出多少汁呢?成人藥煎成100~150毫升,小孩藥50~75毫升,兩次混合后每次服用量也就是100~150毫升和50~75毫升。注意,藥煎好后要及時倒出藥汁,不要久存在藥罐內(nèi)。   (5)火候。火候即火力,用什么火候煎藥,直接關(guān)系到療效。一般根據(jù)藥物的性質(zhì)和用藥的目的不同,分別采用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是指小火,溫度較低;所謂武火,是指大火,溫度較高。煎一般的藥,都是先用武火,沸后改用文火。解表藥(如傷風感冒藥),則始終用武火。解表藥多為松泡芳香藥物,始終用武火是為了取其芳香之氣。一般藥,先用武火后用文火,是為了煎出全部有效成分。  ?。?)煎熬時間。煎藥有水量多少、火候大小之別,因此,必有時間長短之分,而且更顯得重要。如解表藥,用水少,用火大,煎熬時間務必不可長,否則氣味散失,而且易煎糊;滋補藥,用水多,用小火,煎熬時間應加長,否則,就煎不出堅實味厚藥材的有效成分。為保證煎藥的時間和藥汁的質(zhì)量,將煎藥時間規(guī)定列表如下:各類型湯藥煎熬時間表 湯藥類型 首次煎(從煮沸時起計算) (分鐘) 第二次煎(從煮沸時起計算) (分鐘) 解表藥 一般藥 滋補藥 15~20 20~25 30~35 10~15 15~20 20~25  表中所列時間,是生藥在煎之前,經(jīng)用涼水充分浸泡后,再行煎煮的時間。  ?。?)特殊藥材的特殊煎法。一般的藥可以同時混在一起煎,但有些藥則不可。醫(yī)生往往在所開處方的某單味藥旁加注“先煎”、“后下”等等字樣,這就是指明要特殊煎。   特殊煎法一般有6種:  ?、傧燃濉褪前褬嗣饕燃宓乃帲梦浠鸺訜嶂练?,再煎15~20分鐘,然后才與其他藥同煎。需先煎的藥,一般是礦石類、貝殼類和毒性大的藥。  ?、诤笙隆褪窃谄渌幰鸭灏?0~15分鐘后,再把需后下的藥加進去一起煎,同煎5~15分鐘即可。后下藥多為芳香氣味、揮發(fā)性強的藥。  ?、郯濉笇⒛切┖承浴⑿×7N子和有細毛的藥物用紗布包起來煎,目的是防止這些藥粘罐底和細毛刺激咽喉。  ?、芰砑濉笇⒛承┵F重藥(如參茸類)單獨煎。煎好后再將其藥液與其他藥液合起來服。另煎藥的藥渣可與其他藥再同煎,  ?、蒽然慈芑敢恍┱承源蟮哪z類藥物,不宜與其他藥同煎,必須放在容器內(nèi)隔水燉化或加少量水煮化后,再對入其它藥物同服。 ⑥沖服——指不宜與其他藥煎在一起,而且用量又少的貴重藥,研成細末后用水沖服。
看你自己掌握的火候怎么樣,藥店煮的知道藥性,熬出來的效果會好些,如果你能注意熬藥的環(huán)節(jié),效果一樣的。熬藥首先要注意用瓦罐,不能用鐵鍋,具體過程是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藥物浸泡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的主的藥物可浸泡一小時;再次煎煮(二煎)時,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過藥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沒藥物即可。 煎煮次數(shù):一般煎煮兩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兩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對于解表、芳香類藥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藥性揮發(fā),藥效降低;對于滋補藥,多宜小火久煎,使藥物有效成分盡出。 煎煮時間:一般藥物,一煎應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鐘,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鐘;解表、芳香類藥一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藥一煎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煎藥并非越久越好。 特殊煎服:藥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藥,先煎30分鐘,再加入群藥;注有“后下”的小包藥,在群藥煎好前5---10分鐘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藥,用紗布包扎好投入藥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藥,用煎好的藥液與“烊化”藥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沖服”的小包藥,用煎好的藥湯沖服。
五號說的方法對、陶瓷的熬最好、用小火熬能把藥性很好得發(fā)揮、但是熬了之后要馬上倒出來、不然會反吸收、
還是自己熬的好,要細火慢火熬,提前把藥用涼水泡上剛漫過藥就好。 每次熬30分鐘左右,熬開淋出藥湯,三次合一,然后再分成三次喝。
用砂鍋 ??!最好先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起來先用大火熬,開了以后再用小火慢慢熬1個小時左右吧!1013961518
差不多的,就怕藥店熬得時間不夠長,達不到藥的最好效果!
其實自己煮最好,藥店里機器熬的不好,就是省事而已,用砂鍋,把藥到進砂鍋里,水最好多到些,熬藥時,水會大量蒸發(fā)掉的! 水沒開前,先用紙,或蓋子蓋住砂鍋, 水開始,就不用蓋了,就讓它自己熬吧!不用怕水都蒸發(fā)掉,那樣其實更好,把毒氣都排出來了!水可以適當?shù)臅r候添加點!直到熬好!

7,中藥的熬法

據(jù)述 小包為赤石脂 為礦務類藥 需先煎30分鐘 再入他藥煎熬
我是用養(yǎng)生壺熬的,比較好用,之前泡半小時左右,電插上就可以不用看它了,好了后自己會跳,冷了又能保溫。
一、先用冷水浸泡使藥物變軟,細胞壁膨脹,藥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滲透到水分中。然后再煎煮,這樣隨著水溫的逐漸增高,有效成分便容易被煎出。二、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三、藥的服用: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四、(3)中醫(yī)用藥護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五、特別提醒:一旦煎糊的中藥,千萬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抓。如果為了節(jié)約,繼續(xù)服用失去藥效的中藥,不僅不能治病,而且還會耽誤病情;而服用了藥性改變的藥物,藥不對癥,還很有可能會加重病情,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
煎藥的方法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鐘。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即強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鐘,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鐘。滋補類藥物煎煮時間可適當延長。 5.特殊藥的煎煮:先煎藥:一些質(zhì)地堅硬的藥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或不宜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510分鐘投入鍋內(nèi)。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種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nèi)共煎煮。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后,再將藥液兌入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熬中藥的講究中醫(yī)中藥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獨特的療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面對大包小包的中草藥,不知如何煎服為好?,F(xiàn)就此談一些煎服中藥的知識。 要選好煎熬中藥的容器。煎熬中藥最好是沙鍋,陶瓷瓦罐(鋁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鐵器。因為陶瓷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在藥物水煎復雜的化學應中,不會“干擾”藥物的合成與分解,導致影響藥效。而我們常用的鐵鍋容器在藥物煎煮過程中,極易同中藥內(nèi)所含的鞣酸質(zhì)、甙類等成份起反應,造成藥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以至發(fā)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確的煎煮法。藥物入鍋后,先用涼水浸泡半小時,使藥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藥面少許,治水腫病的藥宜少放水;小孩藥要少放水,發(fā)汗藥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涼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藥,以免藥物表面蛋白質(zhì)變性,而影響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藥時,為了使藥煎透,最好是加蓋煎。尤其是含有揮發(fā)性成份的中草藥,如薄荷、蘇葉、藿香、佩蘭等,更要蓋好蓋,并要在短時間內(nèi)煎好,以減少有效成份的揮發(fā);有些貴重藥物,如人參、鹿茸等也要蓋住,并要用文火細煎。煎藥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發(fā)汗的藥,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類補益藥則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鐘左右。此外,絨毛類藥物及散劑煎煮時宜做成布包入鍋,以減少絨毛對喉的刺激。對于抓的特殊藥物,先煎、后煎、沖服、包煎等,都要遵醫(yī)囑。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藥有“冷服”、“熱服”之說,服藥時間 也有講究。解表藥一般宜溫服,為了達到發(fā)汗的目的;祛寒藥也宜熱服;解毒藥、止咳藥、清熱藥則應冷服;滋補藥宜空腹溫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藥在睡前半小時,以加強藥物作用;脾胃虛弱者宜飯后服藥,對胃腸有較強刺激的藥物更應飯后服;瀉下藥須空腹時服,而不宜于夜間服用,大便通暢后則應停藥;糖尿病人口渴時服,不拘時間;驅(qū)蟲藥早晚空腹時服,利于驅(qū)蟲;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藥,充分發(fā)揮藥物局部作用;嘔吐病宜少量多次飲藥,減輕胃的負擔,或先服姜汁少許,以降逆止嘔;小孩及體弱患者,藥量宜少;婦女孕期服藥更要謹慎。中藥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葉、乳汁易和某些藥物發(fā)生化學作用,降低藥效。

8,急求中藥的熬服方法謝謝啦

你好熬中藥的講究 中醫(yī)中藥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獨特的療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面對大包小包的中草藥,不知如何煎服為好?,F(xiàn)就此談一些煎服中藥的知識。 要選好煎熬中藥的容器。煎熬中藥最好是沙鍋,陶瓷瓦罐(鋁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鐵器。因為陶瓷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在藥物水煎復雜的化學應中,不會“干擾”藥物的合成與分解,導致影響藥效。而我們常用的鐵鍋容器在藥物煎煮過程中,極易同中藥內(nèi)所含的鞣酸質(zhì)、甙類等成份起反應,造成藥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以至發(fā)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確的煎煮法。藥物入鍋后,先用涼水浸泡半小時,使藥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藥面少許,治水腫病的藥宜少放水;小孩藥要少放水,發(fā)汗藥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涼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藥,以免藥物表面蛋白質(zhì)變性,而影響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藥時,為了使藥煎透,最好是加蓋煎。尤其是含有揮發(fā)性成份的中草藥,如薄荷、蘇葉、藿香、佩蘭等,更要蓋好蓋,并要在短時間內(nèi)煎好,以減少有效成份的揮發(fā);有些貴重藥物,如人參、鹿茸等也要蓋住,并要用文火細煎。煎藥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發(fā)汗的藥,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類補益藥則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鐘左右。此外,絨毛類藥物及散劑煎煮時宜做成布包入鍋,以減少絨毛對喉的刺激。對于抓的特殊藥物,先煎、后煎、沖服、包煎等,都要遵醫(yī)囑。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藥有“冷服”、“熱服”之說,服藥時間 也有講究。解表藥一般宜溫服,為了達到發(fā)汗的目的;祛寒藥也宜熱服;解毒藥、止咳藥、清熱藥則應冷服;滋補藥宜空腹溫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藥在睡前半小時,以加強藥物作用;脾胃虛弱者宜飯后服藥,對胃腸有較強刺激的藥物更應飯后服;瀉下藥須空腹時服,而不宜于夜間服用,大便通暢后則應停藥;糖尿病人口渴時服,不拘時間;驅(qū)蟲藥早晚空腹時服,利于驅(qū)蟲;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藥,充分發(fā)揮藥物局部作用;嘔吐病宜少量多次飲藥,減輕胃的負擔,或先服姜汁少許,以降逆止嘔;小孩及體弱患者,藥量宜少;婦女孕期服藥更要謹慎。中藥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葉、乳汁易和某些藥物發(fā)生化學作用,降低藥效。 首先一定不要不銹鋼或鐵鍋熬中藥。因中藥中含有多種生物堿以及各類生物化學物質(zhì),尤其在加熱條件下,會與不銹鋼或鐵發(fā)生多種化學反應,或使藥物失效,甚至產(chǎn)生一定毒性 *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 *最后一定注意服用的時間,應當仔細詢問醫(yī)生,記在紙上。平時多吃些潤腸食物
正確的服用方法是這樣的 中藥的煎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zt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 (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 (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闭f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傊澄锏恼_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