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
應“周聞天下直通車”的邀請答;這樣奇葩的問題虧你想的出來,你完全玷污了湖北人文化底蘊;可想而知你的語文成績一定不咋地。有個成語叫“斷章取義”再適合冠名你的。先不談對杜牧的千古名詩《清明》的意境理解;你知道語文中講究的八種語法;主、謂、賓、定、狀、補、動、中、的合理搭配嗎?多么好的一首名詩,就這樣被你糟蹋了;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可謂老少皆宜,童孺皆知,家喻戶曉,膾炙人口。許多人都在品味這首詩的獨特意境,有的人還“曲徑尋幽”去考察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什么地方,有的人甚至說這是杜牧在城外祭祖回來的路上有感而發(fā)寫下的一首詩。其實,杜牧這首詩背后還有鮮為人知的曲折愛情故事隱嵌在其中。杜牧的這首詩是描寫他得志時的感嘆,大概意思是,在他而立之年邂逅了吳中美少女張好好,而她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才華橫溢,并且是閉月羞花。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年的時間隨風飄逝,大概是公元845年的的清明,杜牧來到與湖州一界之隔的池州做一任太守時,他想去赴十前年湖州與張好好的山盟海誓之事,故光陰荏苒,事過境遷,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為杜牧所管轄地區(qū)內(nèi)突然出現(xiàn)了民不聊生,眾民造反的事端,而他一介書生,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態(tài),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的磨難,等他平息事態(tài)后,竟然過了赴約之期,為此他很是懊惱和懺悔了一夜,于是他在第二天清明節(jié)時,他睹物傷情,有感而發(fā),面對淅瀝瀝下個不停的春雨,寫出了感恨傷懷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