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臺,琴臺 杜甫 翻譯

1,琴臺 杜甫 翻譯

琴臺 杜甫茂陵多病后,尚愛卓文君。酒肆人間世,琴臺日暮云。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歸鳳求皇意,寥寥不復聞。 此詩是杜甫晚年在成都憑吊司馬相如遺跡琴臺時所作。 翻譯: 司馬相如雖已年老多病,而對文君仍然懷著熱烈的愛,一如當初,絲毫沒有衰減?!拔摇痹诳吹角倥_時,腦中也浮現出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初力排眾議,以酒肆為生的景象??吹角倥_旁一叢叢美麗的野花,仿佛是文君當年臉頰上的笑靨;一叢叢嫩綠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著的碧羅裙。像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這樣感人的故事,幾乎聽不到了。 中心思想:此詩作者在憑吊司馬相如遺跡--琴臺時,由景生情,腦中浮現出作為大家閨秀的卓文君與一介窮書生相愛,并不顧家人反對,和相如私奔以酒肆為生的愛情故事,詩人被他們勇敢追求愛情的勇氣折服,并感嘆像他們這樣堅貞的愛情世間少有!

琴臺 杜甫 翻譯

2,古琴臺的介紹

古琴臺(GuQinTai),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發(fā)源之處,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武漢三大名勝。古琴臺又名俞伯牙臺,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是中國著名的音樂文化古跡、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觀之一,有“天下知音第一臺”之稱。據《呂氏春秋》、《列子》等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俞伯牙于該處偶遇鐘子期,彈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視子期為知音,并相約一年后重臨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約回來,卻得知子期已經病故,伯牙悲痛之余,從此不復鼓琴,史稱伯牙絕弦。古琴臺建筑群占地約15畝,除殿堂主建筑外,還有庭院、林園、花壇、茶室等,規(guī)模須然不大,但布局精巧、層次分明。殿堂前有琴臺,為漢白玉筑成的方形石臺,約20平方米,相傳為伯牙撫琴之處。
古琴臺景區(qū)的主要景點歸納起來有:俞伯牙與鐘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情節(jié)“蠟像館”;清朝道光皇帝為陶文毅御筆親書的“印心石屋”;“伯牙撫琴”漢白玉塑像;碑廊內有《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等碑刻;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糧道、書法家宋湘以竹葉代筆蘸墨書寫的《琴臺題壁詩》。1976年修建琴臺時的遺物“琴臺”方碑;近代修建的《琴臺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長廊等。伯牙臺,是用漢白玉筑成的石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臺的中央刻有相傳為北宋書法家米芾所書“琴臺”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琴臺內有專門的古琴館,琴臺太和琴社坐落于古琴臺內印心書屋對面的琴園內,院內專設古琴社,對外開放,教授古琴演奏技法與古琴知識,琴社環(huán)境典雅,師資過硬,是武漢愛好古琴和學習古琴的理想去處。 整個建筑群占地15畝,規(guī)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當年古建筑的風貌。主要建筑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院內回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和中國園林設計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古琴臺的介紹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