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國是現(xiàn)在什么地方(西夏是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

1. 西夏是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

1. 西夏是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

在現(xiàn)今的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nèi)蒙古以及陜西北部地區(qū)。 西夏,是現(xiàn)在的寧夏、甘肅、陜西北部一帶,本名是大夏,簡稱夏,源于地名,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同時亦有河西之稱,是因位于中國地區(qū)的西北部,史稱西夏。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quán)。

2. 大梁國是現(xiàn)在什么地方?

2. 大梁國是現(xiàn)在什么地方?

歷史上的大梁國是現(xiàn)在的河南開封。后梁,即梁朝,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后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后梁東都開封,位置就在今河南開封。

憑借巨大的交通優(yōu)勢,大梁在短短十幾年間,便一躍而成為經(jīng)濟發(fā)達、人口眾多、富甲中原的商業(yè)大都市。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溫開國之前就長期與后唐前身即河東的晉國爭霸直至亡國,共歷三帝,前后17年,因為皇帝姓朱,為與南北朝時的南梁相區(qū)別,故又稱朱梁。

3. 西夏女兒國是哪個地方?

是東女國

東女國是公元六、七世紀出現(xiàn)的部落群體及地方政權(quán),是川西及整個藏族歷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國。主要活動范圍在四川阿壩州、甘孜州丹巴縣和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等地區(qū)。東女國王城遺址位于今四川省阿壩州金川縣。

東女國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以女性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會制度

4. 驪國是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

在陜西省臨潼縣一帶

驪戎國故地在驪山北麓。楊伯峻注:“驪戎,舊注俱以為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之驪戎城。顧頡剛疑之,謂當在今山西省析城、王屋兩山之間。詳《史林雜識·驪戎不在驪山》?!?/p>

《雍勝略》曰:“驪戎故城在臨潼東三十五里,殷周時驪戎國?!薄秲删┑览镉洝氛f:“驪戎城高一丈五尺,周四里?!卑础队簞俾浴匪浄轿缓屠锍?。

5. 南詔國是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

不是苗族,應該是白族。

南詔國歷史上真有的,唐朝時建立,是大理國的前身??梢詤⒁娤旅娴牟牧?【南詔國建立】唐時西洱河地區(qū)有6個大首領(lǐng),號稱六詔,即蒙舍詔、蒙?詔、越析詔、浪穹詔、?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因地處南方,故亦名南詔。永徽五年(654),蒙舍詔張樂進求讓位于避仇來居的細奴邏。細奴邏遣子入唐,求唐保護。自唐高宗儀鳳三年(678)起,吐蕃先后征服五詔,獨蒙舍詔始終附唐。開元元年(713),玄宗封南詔皮羅閣為臺登郡王。開元二十六年,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詔,進爵云南王,建立南詔國。次年遷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境內(nèi))?!灸显t國滅亡】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南詔國權(quán)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南詔國傳位165年,至此滅亡。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東川節(jié)度使楊?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國,次年改國號大義寧。歷史記載是這樣的,可是電視劇中她們穿的是苗人的衣服,李逍遙他們打聽的時候也是問:“有沒有見過幾個苗族打扮的人呢?”

6. 古代秦國是現(xiàn)在什么地方?

春秋戰(zhàn)國的秦國領(lǐng)地一般包括現(xiàn)在的甘肅省東部、甘肅天水市、陜西地區(qū)、陜西寶雞隴縣南、關(guān)中地區(qū)、陜西西安市等。

1、秦人始居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與戎人雜居錯處,遠離中原。

2、周王室東遷之后,秦人才逐步東進,歷經(jīng)若干代人的努力,到秦穆公時,終于征服了關(guān)中。

3、此后,直到秦惠文王取巴蜀(即今四川)之前,長達近三百年間,秦國的國土一直大致穩(wěn)定在今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這一區(qū)域位于當時華夏文明區(qū)的最西端。

7. 古代大寧國是現(xiàn)在什么地方?

寧國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東臨蘇杭,西靠黃山,連接皖浙兩省七縣市

寧國自東漢208年置縣,至今有近1800年歷史,是江南著名古邑,千百年來,移民遷徙墾荒生息形成了寧國“土著少,客藉多,五方雜居,風俗不一”的市情和多元的移民文化底蘊,造就了寧國人豁達、包容的寬廣胸襟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進取思維。

寧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農(nóng)特名產(chǎn)薈萃,是馳名神州的“中國山核桃之鄉(xiāng)”、“中國元竹之鄉(xiāng)”。

8. 漢朝的趙國是現(xiàn)在什么地方?

趙國,又名常山國。西漢封國。

秦朝為邯鄲郡和巨鹿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為趙國。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國除為邯鄲郡和清河郡。漢景帝五年復置趙國。

莽曰桓亭。屬冀州。下轄邯鄲縣、易陽縣、柏人縣、襄國縣四個縣。戶八萬四千二百二,口三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二。

9. 西漢荊國是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

西漢荊國是現(xiàn)在湖北荊州市。

荊國是西漢初期劉姓諸侯國,轄東陽郡、鄣郡、吳郡五十三縣。漢王六年春天,漢王陳會見諸侯,廢黜楚王韓信,并把他囚禁起來,他的領(lǐng)地被分為兩國。下詔令說:“將軍劉賈有戰(zhàn)功,應挑劉氏弟子中可以封王的人。”群臣都說:“應立劉賈為荊王,統(tǒng)轄淮東五十二座城?!薄妒酚浰麟[》:“表云劉賈都吳。又漢書以東陽郡封賈。東陽即臨淮,故云淮東也?!?/p>

10. 西漢長沙國是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

秦朝滅亡以后,漢王劉邦在楚漢戰(zhàn)爭中戰(zhàn)勝西楚霸王項羽,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正式登基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前202-8)。

西漢初年,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兩制并行。在分封的諸侯王國中,既封有韓信、英布等異姓王,又大封劉姓子弟為王即同姓王。西漢的長沙初為異姓王吳氏長沙國,后為同姓王劉氏長沙國。長沙作為西漢諸侯王國,自前202年始封至公元10年廢除,存在了200多年。

漢高祖五年(前202),“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始建長沙國。長沙在秦朝時的郡縣制被西漢時的長沙國取代,成為湖南歷史上第一個由朝廷分封的諸侯王國;原附廓秦所設(shè)郡之“湘縣”改為“臨湘縣”,長沙首次成為諸侯王國的都城。

臨湘古城即長沙國都,《水經(jīng)注》“湘水”條以為“是城即芮所筑也”,據(jù)學者們研究,應是吳芮初封長沙國時對原已存在的城邑有所拓建。但吳芮來長沙僅五個月便去逝了,估計當時的長沙城可能并未完工,最后由后繼者完成。再后來應該又有擴建。考古發(fā)掘資料表明,漢長沙城確是在戰(zhàn)國時期長沙城的位置上向南北兩面拓展了,其大致范圍,北至今中山西路以北,東近今蔡鍔路,南至今坡子街,西達下河街,大致呈南北長約1100米,東西寬約800米的長方形格局。1方廣數(shù)里,確有王城的氣派。城內(nèi)有王室宮殿、丞相府邸、百官衙門。吳芮的宮殿,即后來所稱的“吳王殿”,也是后來劉氏長沙國諸王的居所,就在今市區(qū)八角亭以東、蔡鍔路以西一帶。1996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長沙市區(qū)中心五一廣場平和堂基建工地,從一口漢代古井中,出士了漢代卷云紋瓦當和刻有“安樂”“未央”字樣的瓦當。顯然,這都是長沙國宮殿的遺物。今天心閣太平街的賈誼祠,即是賈誼當年任長沙王太傅時的邸宅。為了保衛(wèi)王都的安全,城外水陸要沖還修建了駐扎軍隊的戍所。湘江兩岸由南而北即有南津城、桔洲戍、北津城等,至今仍有遺跡可尋。長沙國都作為漢藩王都,雄峙于長沙國的中心地帶,城垣高聳,宮室巍峨,為歷代長沙王的駐蹕之所和長沙國的政治軍事中心。

吳氏長沙國的第一代王吳芮,是濟陰鄄城(今山東濮縣)人。秦朝時任番陽縣(今江西波陽)令,因在任深得民心,被尊稱為“番君”。秦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揭竿而起,點燃了反秦的烈火。時原為秦朝“刑徒”的英布(因面部被“黥”,故人們又叫他黥布),帶了一批“刑徒”在鄱陽湖一帶活動,身為秦朝縣令的吳芮即率子侄及部將梅鋗宣告起義,并把自己的女兒也嫁給了英布。吳芮舉義后,閩粵王無諸和粵東海王搖聞風而起,也帶領(lǐng)越人前來歸附,參加反秦戰(zhàn)爭。后英布、梅鋗都率兵北上,分別隨項羽、劉邦轉(zhuǎn)戰(zhàn)中原,進奪關(guān)中,為推翻秦朝殘暴統(tǒng)治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秦亡后,吳芮被項羽封為衡山王,以邾(今湖北黃岡)為都。項羽敗亡,吳芮毅然歸漢,并與韓信、英布等人上表稱臣,擁戴劉邦,成為西漢開國的元勛。因此劉邦一登上帝位,就頒布詔書,嘉獎吳芮:“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辈⒎馄錇殚L沙王,建立了長沙國。漢吳氏長沙國共五王,依次為文王吳芮、成王吳臣、哀王吳回、恭王吳右和靖王吳著,至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因無嗣而國除,歷時46年。

吳氏長沙國的疆域,大致為北臨漢水,南至九嶷山以南即今廣東連縣一帶,東至今鄱陽湖東岸即今江西波陽縣一部,西至都龐嶺以西的桃陽、觀陽即今廣西全州、灌陽縣以西。轄有22縣,包括今屬湖南的臨湘、羅、益陽、連道、承陽、酃、昭陵、容陵、茶陵、湘南、攸、郴、營浦、南平、舂陵、冷道等16縣,以及今分別屬于江西、廣東、廣西的安成、桂陽、觀陽、洮陽4縣和處于湘粵邊界的齡道縣,與湘鄂邊界的下雋縣。共有43470戶,235825人。

吳氏長沙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長沙王,王位世代相襲。王國屬官達51種之多,如丞相(漢高祖初曾稱柱國),太傅、御史大夫、廷尉等;地方屬官有郡守、縣令或縣長,縣以下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亭長等基層官吏。馬王堆漢墓2號墓的墓主利蒼即是第三代王吳回和第四代王吳右的丞相,西漢杰出的政論家和文學家賈誼曾為第五代王吳著的太傅。吳氏長沙國獨立自主性比較大,如有較大的實在封地,可自行任免太傅、相以外的官吏,可以自行征收賦稅、征調(diào)徭役,擁有有一定的統(tǒng)兵權(quán)。

漢初吳氏長沙王與漢朝廷一樣,以黃老無為而治思想治理長沙國,對漢朝廷亦忠心耿耿,劉邦認為長沙王吳芮既“賢”且“忠”,賈誼亦有“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之語評價吳氏長沙國;特別是當叛亂的黥布跑到長沙國的地盤時,長沙吳臣更是大義滅親,誘之走越后殺之。這也是其他異姓王相繼被誅除殆盡,而吳氏長沙王得以善始善終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156年,文帝之子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景帝二年(前155),其庶子劉發(fā)封為長沙王,又建立長沙國,稱為劉氏長沙國,仍以臨湘為都。劉氏長沙國共傳七代八王,依次為定王劉發(fā)、戴王劉庸、頃王劉鮒鮈、刺王劉建德、煬王劉旦、孝王劉宗、繆王劉魯人和劉舜。劉舜襲封為王后2年,王莽篡漢,廢除長沙王國,改為“填蠻郡”,國都臨湘改名撫睦縣,劉舜也被削去王爵,貶為庶民。歷時166年的劉氏長沙國,隨著西漢王朝的滅亡而終結(jié)。

劉發(fā)是漢景帝的第7個兒子,其母親唐姬原來是漢景帝程姬的侍女。一次,因程姬“有所避,不愿進”,“而飾侍者唐兒使夜進”,酒醉的景帝與其發(fā)生關(guān)系并使其有了身孕,后便將其所生之子取名為“發(fā)”。景帝即位后,分封皇子,劉發(fā)因其母出身低微而無寵,被封到離京師較遠的長沙。

劉發(fā)離別長安,來到長沙后,十分思念自己的母親。明湘潭人周圣楷在《楚寶》記載:“定王載米博長安土筑臺,以志思親”。土臺筑在定王府東南瀏城橋水月村東北側(cè)(今長沙市芙蓉區(qū)解放中路高架橋東側(cè)),因劉發(fā)謚號定王而稱為定王臺,又因其常在此登臺遠眺長安而稱望母臺。今定王臺書市后有一條老巷,仍名定王臺。另又修筑了雙女墓、蓼園兩處配套園林,前者即紀念程、唐二姬之冢,后者喻不忘二母一生辛苦之意。據(jù)說,定王死后也葬在這里,死后也不愿與母親分離。劉發(fā)的慈孝思親之情,一直深深地感染著人們,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本文圖均出自清夏獻云編《定王臺志》,清光緒七年(1881)刻本

劉發(fā)建國,正值西漢王朝大力削弱諸侯王國勢力之時,劉氏國的封地只有臨湘、羅、下雋、益陽、連道、湘南、安城、丞陽、茶陵、攸、昭陵等13縣,遠不及往日之大了。據(jù)東漢學者應劭在《漢書集解》說,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劉氏諸王到長安朝見,景帝命他們“更前稱壽歌舞”,而長沙王劉發(fā)僅擺了擺衣袖,抬了抬手。旁人都笑他舞姿笨拙遲鈍,景帝見了,也感奇怪,便問其由。劉發(fā)以“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相對,借此機會發(fā)發(fā)牢騷。景帝聽了劉發(fā)這一說,也心生歉意,覺得虧待了這個兒子,遂加封武陵、零陵、桂陽三郡給長沙國。加封后的長沙國,其轄區(qū)比吳氏長沙國大多了。

劉氏長沙國雖然版圖有所擴大,但權(quán)力卻被大大削弱,地位一落千丈。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漢景帝規(guī)定:“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為相。”從此,諸侯王不能干預自己封國的政務(wù),封國官員上至相、下至縣令統(tǒng)由皇帝任免。詔令還減少了封國的官員人數(shù),改變一些官員的名稱。諸侯國的地位、規(guī)模、儀制都大大降低,諸侯王的行政權(quán)、官吏任免權(quán)也都一一收回。此時的長沙國也同其他諸侯王國一樣,實際上就是漢朝廷直轄的一個郡,而長沙王“唯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了。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頒布令推恩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諸侯國被越分越小。劉發(fā)的兒子見諸記載有16個,繼承王位的劉庸之外,其余15子皆得以分長沙國之地為侯;后又再分,見于史書記載列侯有32個。

長沙國200余的歷史,與西漢王朝同始終,為今天的長沙留下了異常豐富的物質(zhì)文化遺存和寶貴的忠孝文化遺產(chǎn)?!俺闲坻?zhèn)”發(fā)展為漢藩王都,長沙開始以“楚漢名城”顯揚于世。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