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齊王春白酒32度價格
齊王春白酒32度市場零售價約為人民幣128元每瓶。
2,百家姓有姓老的嗎
大[大,讀音作dā(ㄉㄚ),亦可讀古音為dū(ㄉㄨ),但不可讀作dà(ㄉㄚˋ)]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后裔,屬于以先祖稱號為氏。庭氏的炎帝傳政八代,其后裔有遷徙至中國北部地區(qū)者,逐漸與當(dāng)?shù)赝林诤?,他們?nèi)∽嫦妊椎鄣姆Q號“大庭”為姓氏,后將復(fù)姓“大庭”省文簡化為單姓“大”,形成了大氏。第二個淵源:源于風(fēng)姓,出自太昊伏羲氏,屬于復(fù)姓省文簡化為氏。太昊伏羲氏之后裔有諸多以大字領(lǐng)頭的復(fù)姓,如大騩氏、大隗氏、大嵬氏、大庭氏、大野氏、大陸氏、大心氏、大叔氏、大敦氏、大巢氏、大業(yè)氏、大戴氏、大連氏、大廉氏、大費氏、大理氏、大效氏、大利稽氏、大戎氏、大季氏、大繇氏、大姬氏、大敖氏、大康氏等,約有二十四個之多,后有人省文簡化為單姓“大”氏。第三個淵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古渤海國粟末靺鞨族大庭氏之后,屬于以先祖名號稱謂為氏。在古代渤海國舍利女真語中,“大”就是泉水的意思,讀音作dā,在女真語中用來尊稱長輩,在后來的滿族索倫語中則讀為dū音。古渤海國后被契丹族的遼國滅掉,其國王族貴胄以先王姓氏為傳。另外,清朝滿洲姓氏中有赫舍里氏,其后人有改漢字單姓為大氏。今山東省壽光縣有個村落名大家洼,其中的大氏族人或為炎帝后裔或為滿洲族人。少數(shù)朝鮮族大姓是以朝語發(fā)音注漢字,與我大姓不同。得姓始祖:炎帝、大祚榮。二.歷史名人:大撻不野:(生卒年待考),女真族,完顏宗干皇妃大氏之父;渤海人(今黑龍江哈爾濱阿什河)。著名金國將領(lǐng)、重臣。三 皇帝國君乞乞仲象:(公元?~?年),靺鞨族(女真族);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典國之主,渤海世祖烈王(追封),在位時間從公元?~?年為期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祚榮:(公元?~719年),靺鞨族(女真族),乞乞仲象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開國之主,渤海太祖高王,在位時間從公元699~719年為期二十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武藝:(公元?~737年),靺鞨族(女真族),大祚榮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二代國主,渤海光宗武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19~737年為期十八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欽茂:(公元?~794年),靺鞨族(女真族),大武藝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三代國主,渤海世宗文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37~794年為期五十七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元義:(公元?~794年),靺鞨族(女真族),大欽茂族弟;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四代國主,渤海廢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94~794年為期僅數(shù)月,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華玙:(公元?~794年),靺鞨族(女真族),大欽茂之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五代國主,渤海仁宗成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94~794年為期數(shù)月,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嵩璘:(公元?~809年),靺鞨族(女真族),大欽茂之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六代國主,渤海穆宗康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94~809年為期十五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元瑜:(公元?~812年),靺鞨族(女真族),大嵩璘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七代國主,渤海毅宗定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09~812年為期三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言義:(公元?~819年),靺鞨族(女真族),大嵩璘之子,大元瑜之弟;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八代國主,渤海康宗僖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12~818年為期七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明忠:(公元?~819年),靺鞨族(女真族),大嵩璘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九代國主,渤海哲宗簡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18~818年為期半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仁秀:(公元?~830年),靺鞨族(女真族),大祚榮之弟大野勃之四世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十代國主,渤海圣宗宣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18~830年為期十二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彝震:(公元?~857年),靺鞨族(女真族),大仁秀之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十一代國主,渤海莊宗和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30~857年為期二十八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玄錫:(公元?~893年),靺鞨族(女真族),大仁秀之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十三代國主,渤海明宗景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71~893年為期二十三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瑋瑎:(公元?~906年),靺鞨族(女真族);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十四代國主,渤海明宗景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93~906年為期十三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大諲撰:(生卒年待考),靺鞨族(女真族);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末代國主,渤海哀王,在位時間從公元906~926年為期二十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
3,卞氏的起源 古今卞氏人物
一、來源有二 1、相傳黃帝有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吾融的兒子被封在卞 國(在今山東泗水縣東的卞橋鎮(zhèn)),史稱卞明。其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遂成卞氏。按《呂氏春秋》載,在商朝之際,湯與伊尹計謀功伐 夏桀時,有個叫卞隋的名士,因拒行湯王之計而投水自盡??梢姳迨?起源很早?! ?、西周時,周武王姬發(fā)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鐸于曹(今山東省曹 縣),世稱曹叔振鐸,其后以曹為氏,遂成曹姓。后來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有個勇士名莊,在魯國做官,又被封于卞邑(在今山東省袞州 ,泗水一帶)。爵位為子,故時稱卞莊子,其后人遂以卞為姓。形成 了卞姓的一支。 二、郡望堂號 郡望: 1、濟陰: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 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為濟陰郡。在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帶?! ?、濟陽:晉惠帝(公元290棗306年在位)時,將陳留郡 之一部分設(shè)置濟陽郡,南渡后廢。故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陶城卞氏是江陰著名氏族之一,繆荃孫等編纂的《民國江陰縣續(xù)志》在卷十《氏族》中有如下表述:“卞氏由常州遷江陰陶城,遂定居焉。卞榮,明正統(tǒng)乙丑進士,有《蘭堂集》。卞思敏,弘治壬戌傳臚,官戶部郎中?!薄 ≈芮f鎮(zhèn)卞姓人口眾多,可稱大姓。追溯卞氏起源,歷史悠久。相傳黃帝有個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吾融的兒子明被封在卞國 在今山東省泗水縣東的卞橋鎮(zhèn) ,史稱卞明。其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遂稱卞氏。西周時,周武王姬發(fā)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鐸,封地在曹國 今山東省曹縣 ,世稱曹叔振鐸,其后以曹為氏,遂成曹姓。后來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有個勇士名莊,在魯國做官,又被分封于卞邑 今山東省兗州、泗水一帶 。爵位為子,故時稱卞莊子,其后人便以卞為姓,形成了卞姓的一支。卞姓望族居濟陽 今山東定陶縣西北 。有一副詠卞氏的楹聯(lián):“源自殷商流光遠(yuǎn);望出濟陽世澤長”?! 〗幹芮f卞氏的先祖就在山東,2004年出版的《江陰卞氏宗譜》卷二十六《傳略》中,收入了卞氏祖先卞壸、卞彬等人的小傳?! ”鍓?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晉代濟陰冤句 今山東曹縣西北 人。卞壸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稱“卞氏六龍”。卞壸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習(xí)兵書,知古兵法,從小為鄉(xiāng)人所重。晉元康年間,卞壸任江陵法曹,當(dāng)時有人作亂,殺死江洲判官,卞壸率人生擒賊首,馀眾皆降。永嘉中,卞壸任著作郎。晉元帝鎮(zhèn)建鄴,召卞壸為從事中郎,掌選官之職。晉明帝時領(lǐng)尚書令,與王導(dǎo)等俱受遺詔輔政。卞壸樸素廉潔,勤于吏事,官拜先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他力勸瘐亮勿征蘇峻入朝。后蘇峻攻打建康,他率六軍拒擊,苦戰(zhàn)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隨作戰(zhàn),同時遇害?! ”灞?公元?-約500年),字士蔚,南朝齊濟陰冤句 今山東菏澤西南 人。仕宋,官奉朝請、員外郎。入齊,累遷至平越長史、綏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飲酒,以蚤、蝸、蝦蟆等為題作賦,又作《禽獸決錄》,指刺權(quán)貴。文章不脛而走,流傳閭巷?! ”迨显由綎|,東晉初遷到南京。南宋初卞長卿奉高宗趙構(gòu)之命,從開封來到鎮(zhèn)江,與金兵作戰(zhàn),由于傷病復(fù)發(fā)而死,被賜葬于毗陵 常州 永勝鄉(xiāng)。于是,子孫們便定居在這里?! ≡┟鞒酰谰优陝傥鞯谋迨嫌幸恢淼浇幪粘?。卞氏江陰始祖名卞王與,譜稱嘉玉公,因當(dāng)時所居常州一帶戰(zhàn)事頻繁,避亂來到陶城卜居,勤業(yè)修行?!督K江陰卞氏宗譜.嘉玉公傳》:卞王與“念祖父身登仕籍,名顯一時,每自奮勵,懷仁愷以濟人,嚴(yán)義方以教子,三世而繁,五世而顯,遂為陶城北分之祖。” 與卞王與同時從常州遷來江陰陶城的,還有他的堂弟卞琳。卞王與的子孫定居在陶城四周,并向南沙、后塍 今屬張家港市 一帶移居,稱為北支。卞琳的后代向南發(fā)展,在居忠巷、三房巷、老住基等地并向江陰西郊移居,稱為南支。卞氏的后裔散布在蘇南、浙北以及其他省市。 卞榮 公元1418-1487年),字華伯,明代文學(xué)家。正統(tǒng)十年 公元1445年)卞榮以明經(jīng)中進士,試政大司馬,歷官戶部主事、員外郎中,能詩善書,文思敏捷,濡墨揮筆,頃刻就數(shù)十篇。卞榮曾奉命檢校戎馬南畿,監(jiān)稅河西務(wù),干辦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后來,卞榮回到江陰陶城老家,博覽群書,致力于寫詩,文名譽稱吳越。卞榮當(dāng)時還是一個很有名的畫家,世稱為“卞郎中畫”。好事者常常登門求索,川流不息,卞榮口占手書,盡力為之。上至達(dá)官縉紳,下至馬醫(yī)走卒。都以得到卞榮書畫作品為榮?!督幈迨献谧V.蘭堂公傳》云:“蓋自大江以南,無一人不知公名,無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贗為公作,持售輒得錢。縉紳之往來是邦者,無晝夜叩門請,而富人大賈至捐重貨購之,所得遂不貲。而性儉嗇,每有所投遺,往往從人素紙筆,不妄使一錢,人或傳以為笑,然視他貴人之武斷豪奪,則吐舌縮首,不欲為也。”由此可見,卞榮的詩書畫俱佳,大有“洛陽紙貴”的勢頭?! ”鍢s的詩作頗多,由其門生錫山吳纟廷花三年時間,編成《卞郎中詩集》7卷,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后被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此外,卞榮還有《蘭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輯,乾隆庚辰(公元1760年》鐫版。清顧季慈編輯江陰詩歌總集《江上詩鈔》,卷十收入卞榮詩作100多首。卞榮逝世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享年69歲。 繼卞榮之后,卞氏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三房巷人卞思敏,字行甫,初號東崖,更號練江。他從小聰明過人,孩提時就能寫詩。他勤奮苦讀,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參加鄉(xiāng)試考中舉人。這一年,江陰有15人同時中舉,轟動一時,名聲大震。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會試中式,殿試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僅次于狀元、榜眼、探花,稱為傳臚,被授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后,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員外郎、南京戶部湖廣司郎中。55歲罷官回鄉(xiāng),以耕讀傳家,寄情詩酒。卞思敏性格沉穩(wěn),不茍言笑。為文奇思逸發(fā),如同天馬行空,不拘泥于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風(fēng)格。卞思敏生于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卒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年61歲。江陰縣衙在城內(nèi)大街為之建立了傳臚坊,卞氏在三房巷蓋了傳臚廳?! √粘潜迨希毖苌?,人才輩出。有清一代,卞氏就涌現(xiàn)貢、廩、附生16人?! ×聿懿僦薇迨?,請參見詞條"武宣卞皇后"。
4,王姓的由來和發(fā)展
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gòu)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 據(jù)《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于畢(今陜西省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稱為王家。 姬姓在先秦時期是著姓、大姓,武王滅商后,延續(xù)三個半世紀(jì)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記載的后稷。傳說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么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后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后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dāng)時正值冬天,渠水結(jié)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只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yǎng)成人。因為當(dāng)初這個孩子曾經(jīng)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谷,在帝堯時被舉為農(nóng)師。舜繼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陜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fā)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dāng)?shù)厝值抑私?jīng)常侵?jǐn)_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fā)生沖突,古公亶父便率領(lǐng)部族從豳(今陜西省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lǐng)部族在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機構(gòu)管理部族事務(wù),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guī)模。 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dāng)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tǒng)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發(fā)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fā)的時候,終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后,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jiān)獄,釋放出關(guān)押在那里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gòu)。因此,當(dāng)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于畢(今陜西省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后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shù)民族居住區(qū)。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后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dāng)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dāng)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tǒng)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爭中,魏氏協(xié)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后終于導(dǎo)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魏國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統(tǒng)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晉的王氏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頗有才華的王室貴族。據(jù)說有一次晉平公派叔譽入周覲見,太子晉的能言善辯令叔譽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晉國后,就對晉平公說:“靈王太子晉才15歲,竟如此厲害,我和他辯論,竟被他問得理屈詞窮。我們還是及早歸還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則我們就會大禍臨頭”。在一邊的師曠聽后很不服氣,他不相信一個15歲的孩子會有這么厲害,便要求到周廷與太子晉辯論。沒想到師曠見了太子晉后也被太子晉問倒。師曠是個盲人,他利用這個生理上的殘疾為自己找了個下臺的臺階。他說:“我是個盲人,看不見,只靠耳朵來了解外部世界。耳聞要比眼見的東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問倒。”話雖這么說,師曠也確實領(lǐng)教了太子晉的厲害。 太子晉不但對來較量的使臣唇槍舌劍,對自己國家的事也據(jù)理力爭。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兩條河流洪水泛濫,直接威脅著王宮的安全,周靈王打算用堵截的辦法阻住洪水,太子晉堅決反對,主張用疏導(dǎo)的辦法根本解決。尤其應(yīng)該指出的是,太子晉從如何治水的問題中引申出如何治國的大問題,指出壅堵的辦法實際上是保自己于一時而使矛盾激化。他說:“王將防斗川以飾宮,是飾亂而佐斗也,其無乃章禍而遇傷乎?自我先王厲、宣、幽、平而貪天禍,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懼長及子孫,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沒有能夠繼承王位的人。關(guān)于他沒繼承王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他因為直言相諫而被廢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種說法是年幼早喪,失去了繼承王位的機會。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后人由洛陽遷居于太原、瑯邪,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3、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后 河?xùn)|猗氏有王姓,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濁父先他而死,濁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繼承王位,但因勢力不如胞弟強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媯姓 為齊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后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后的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省輝縣),生有三子:異、桓、軫。異生子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項羽滅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了紀(jì)念這一時的輝煌,從此便改姓王。此為河南壬氏。 媯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遠(yuǎn)古時期的虞舜。虞舜以虞為姓,是因為這個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陜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陸一帶,境內(nèi)有虞山,又是古虞國所在地。 當(dāng)初,虞舜沒有被選為堯的接班人時,堯為了考察和培養(yǎng)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虞舜與他的兩位夫人當(dāng)時就住在媯水之濱。這條媯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濟縣蒲州鎮(zhèn)南,它從歷山發(fā)源,向西流入黃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的名字為姓,為媯氏。 舜的母親死得早,他的父親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與新妻生了個兒子名字叫象。瞽叟喜愛新妻及后子,對舜由親到疏,由疏到厭,由厭到恨,多次設(shè)計謀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讓舜去修理倉廩的頂部,當(dāng)舜爬到頂部后,瞽叟卻在倉廩下放起火來,企圖把舜燒死。幸虧舜事先有所防備,他用兩只大竹笠護衛(wèi)著自己, 舜從堯那里以推舉的方式繼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舉的方式把天下傳給了夏禹。夏禹因舜傳位之恩,把舜的長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省虞城縣北),從此媯姓的一支在這個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經(jīng)過夏、商兩朝,媯姓在媯水流域和虞國這兩個地方都得到了發(fā)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國的日益強盛,兩個地方的媯姓與周國的關(guān)系也漸漸密切起來。 媯水流域的媯姓與周國關(guān)系密切。在虞國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著密切的來往,一個叫遏父的媯姓人竟到了周國,作了陶正這樣的官,負(fù)責(zé)周國的陶器生產(chǎn)。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后,實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對象有3種人,一個是先圣先賢之后;一個是功臣謀士之后;一個是自家兄弟。作為先圣先賢,神農(nóng)、黃帝、堯、禹的后代們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媯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兒子媯滿,把他封在陳,爵位為公。陳國的國都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媯滿因此被稱為胡公滿或陳胡公滿,成為媯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陽地區(qū)的祖先。 陳國君主的位置傳了10代,換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時,國內(nèi)發(fā)生了一次動亂。宣公即位后立御寇為太子。后來,宣公的寵姬又生了兒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愛。宣公打算讓款作自己的繼承人,于是便殺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個十分親近的人,名叫陳完,是陳厲公的兒子。御寇被殺,陳完也在陳國呆不住了,便帶著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齊國。這時候,中國的歷史已經(jīng)進入了春秋時期,齊國正值齊桓公在位,處于蒸蒸日上的強盛階段。齊桓公本打算讓陳完任卿相,陳完推辭。于是,便作了齊國的工正,主要負(fù)責(zé)齊國的器械生產(chǎn)。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齊約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內(nèi)用大斗出、小斗收的辦法籠絡(luò)齊國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一些有遠(yuǎn)見的人都說:“齊國之政恐怕最終要落到田氏手中?!痹邶R景公死后,田乞用強力殺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趕跑了孺子荼的另一個支持者國惠子,最后殺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個兒子齊悼公陽生,自己為齊相,掌握了齊國大權(quán)。又過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孫田和取代了齊康公,成為齊國的君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事件。 在戰(zhàn)國時期,田氏統(tǒng)治下的齊國經(jīng)歷了由昌盛到衰敗的過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齊王田建時期,齊國就被秦王嬴政橫掃六合的掃帚席卷進了統(tǒng)一的秦帝國版圖之中了。齊王田建在亡國后被遷到河南共縣(今河南輝縣),他的兒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風(fēng)暴中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項羽稱霸僅僅4年就被劉邦打敗,隨著項羽的失敗,田升的濟北王爵位也不復(fù)存在。然而這短短數(shù)年的濟北王的待遇卻開了媯姓之王的先河,從此,田建的子孫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契開始的。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城氏的女兒。有一次,簡狄與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見天邊飛來一只大鳥。那鳥在河邊下了一個蛋,正好離簡狄很近。簡狄便把那個鳥蛋撿起來吃了。說也奇怪,簡狄自從吃了那個鳥蛋以后,便懷了孕,經(jīng)過十月懷胎,竟生下了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堯的時候出生成長,并表現(xiàn)出過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對他進行表彰的時候,大禹就說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勞。于是,舜還專門下了命令,任契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兒子等倫理觀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地,賜姓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傳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孫湯的時候,經(jīng)過了8次遷都,最后終于在亳(今河南省商丘北)定下了統(tǒng)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 當(dāng)時,夏朝已經(jīng)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與夏朝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fā)展時期。商王國的首領(lǐng)湯很會治國,湯還是一個仁義的君王,人們紛紛前來投奔他。在這離夏奔湯的人群中,有一個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湯治理國家的良輔。最后,湯向夏王朝發(fā)動了進攻,一舉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省偃師二里頭)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時盛時衰地延續(xù)了500多年的時間,最后終于亡在第3)位君主紂王,比干是紂王的爺爺?shù)厶〉膬鹤?,是商紂王的叔叔,當(dāng)時他正擔(dān)任少師的職務(wù)。紂王如此昏庸,人們紛紛離去,紂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個兄弟箕子也裝起瘋來。而比干卻下決心勸諫紂王改弦更張。他見到紂王,對他進行了苦口婆心的勸說。紂王不聽,比干就不走,一連在宮中勸了3天。最后把紂王說得不耐煩了,他說:“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竅,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闭f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殺死了。 據(jù)《通志,民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干(紂王的叔父),因?qū)掖蝿裰G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后,葬在當(dāng)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北)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jì)念他,便改以“王”為氏。 四、他族改姓或賜姓 1、劉氏改姓王氏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后梁政權(quán)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區(qū),劉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荊南兵馬留后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后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后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 2、劉氏改姓王氏 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陜西臨潼縣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兒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 3、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省長汀縣)經(jīng)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后。梁天監(jiān)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jiān)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yán),忠烈公幼子公權(quán)襲外家姓獲免。 4、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五、少數(shù)民族改姓王氏 1、鮮卑族可頻氏 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后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 2、羌族鉗耳氏 《魏書》卷九十四《宦官·王遇傳》說:“王遇,自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zhèn)羌也。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鉗耳,世宗時復(fù)改為王焉。自晉世以來,恒為渠長”。 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干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yè)年間“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鉗耳兄弟成為王后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后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后同輩。 3、高麗人 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吨軙肪矶锻趺藗鳌酚涊d:“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4、回紇人 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shè)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jié)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yǎng)子,從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戰(zhàn)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qū)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zhàn)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fā)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并先后建立過幾個政權(quán)。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據(jù)《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yǎng)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后也有改姓王的?!锻跛夹⒛怪尽份d: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yuǎn)任金統(tǒng)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滿族人 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不少蒙族人、滿族人也改姓王氏。-------------------------------------------------------王姓遷徙史 王姓最早的發(fā)祥地應(yīng)在今河南北部的衛(wèi)輝一帶,并以山西、山東、河南省境為其繁衍地區(qū)。 漢至?xí)x時,王姓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太原、瑯邪兩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西晉時講究土族門第,王氏被列為北方四大士族崔、盧、王、謝之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隋唐。 自西晉耒年,王姓開始自中原大舉南遷,相繼在今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定居下來。 隋唐五代時期,王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并且向東南沿?;蛭髂系貐^(qū)遷徙。如唐末王潮、王審知兩兄弟率兵入閩,被稱為開閩王氏,其后多分布于福建、廣東、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遷徙又有了新的發(fā)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顯貴,最終發(fā)展成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后,王姓遍及全國各地。-------------------------------------------------------近現(xiàn)代王姓家族地域分布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縣宋家莊王氏。 天津市:天津王氏。 河北?。罕6ㄇ逶吠跏?、灤縣王氏、新城王氏、撫寧王氏、滄縣王氏、臨漳王氏、寧晉王氏、陽原王氏、文安王氏、棗強王氏、滄州王氏。 山西?。红`石王氏、臨晉王氏、洪洞王氏。 遼寧?。罕鞠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匯王氏、松江王氏。 江蘇?。喝惩跏?、南京王氏、江寧上元蘇莊王氏、江寧閘頭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寧王氏、豐縣王氏、東海王氏、贛榆王氏、淮陰王氏、阜寧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興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鎮(zhèn)江潤東王氏、鎮(zhèn)江潤州開沙王氏、鎮(zhèn)江京江開沙王氏、鎮(zhèn)江沙州王氏、鎮(zhèn)江順江州王氏、鎮(zhèn)江京口順江王氏、鎮(zhèn)江金沙王氏、鎮(zhèn)江苦竹王氏、鎮(zhèn)江三槐王氏、丹陽云陽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句白陽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鄭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晉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臺王氏、常州晉陵夾城王氏、武進王氏、金壇王氏、無錫王氏、無錫錫山王氏、江陰暨陽古竹王氏、江陰暨陽紫巖新湖王氏、江陰暨陽紫巖潭頭王氏、江陰暨陽幞峰王氏、江陰暨陽梓里王氏、江陰東沙古塘王氏、江陰東沙筑塘王氏、江陰綺山東沙王氏、江陰暨陽鎖金王氏、宜興王氏、蘇州羌區(qū)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吳縣太原王氏、吳縣夏侯橋王氏、吳縣莫厘王氏、昆山王氏、吳江舜湖王氏、太倉王氏。 浙江省:浙東王氏、三橋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臨安漳溪王氏、蕭山王氏、蕭山芋王氏、蕭山新發(fā)王氏、蕭山縣車?yán)锴f王氏、蕭山西河王氏、蕭山廟后王氏、桐廬桐江王氏、淳安馬山王氏、鎮(zhèn)海東館王氏、鎮(zhèn)海蛟川王氏、鎮(zhèn)海五里牌王氏、鎮(zhèn)海新添廟橋王氏、余姚姚江開元王氏、余姚雙雁鄉(xiāng)王氏、余姚官人宅王氏、余姚蘭風(fēng)王氏、余姚上塘王氏、余姚臧墅王氏、鄞縣王氏、鄞縣鄞江王氏、鄞縣唐堰王氏、鄞縣鄞東五都王氏、鄞縣四明梅江王氏、鄞縣橫溪王氏、鄞縣四明清源王氏、鄞縣王港王氏、鄞縣松下王氏、鄞縣鄞東下水王氏、鄞縣馬湖王氏、鄞縣桃源王氏、鄞縣蘭江王氏、鄞縣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園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嶺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連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萬竹王氏、奉化雙桂狀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岡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溫州東嘉英橋王氏、嘉興支橋王氏、嘉興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當(dāng)湖王氏、湖州吳興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紹興石池王氏、紹興山陰釀川王氏、紹興山陰前梅王氏、紹興山陰天樂王氏、紹興山陰梅溪王氏、紹興山陰璜潭王氏、紹興新河王氏、紹興中南王氏、諸暨牛皋嶺下王氏、新昌瑯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達(dá)溪王氏、嵊縣金庭王氏、嵊縣瑯邪王氏、嵊縣天姥官塘王氏、嵊縣剡邑王氏、嵊縣剡北靈芝鄉(xiāng)王氏、嵊縣剡南王氏、嵊縣剡溪王氏、嵊縣剡北棗樹灣王氏、嵊縣剡東王氏、嵊縣剡西石璜王氏、嵊縣東林王氏、金華王氏、金華赤松王氏、蘭溪江東王氏、蘭溪雙牌王氏、蘭溪平川王氏、蘭溪太原王氏、蘭溪荷龍里王氏、蘭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義東湄王氏、東陽太原厚里王氏、東陽太原龍降王氏、義烏南陵王氏、義烏鳳林王氏、義烏鳳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巖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龍峰王氏、常山虹橋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陽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橫山王氏、常山長川王氏、臨海蟾溪王氏、臨海北澗王氏、臨海嶺跟王氏、臨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樂安王氏、天臺太原王氏、黃巖西橋王氏、黃巖南隅花廳王氏、黃巖柔橋王氏、遂昌王氏、縉云五云王氏、松陽花田畈王氏、松陽太原王氏、禮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寧溪中宅王氏。 安徽?。汉戏释跏?、蕪湖王氏、懷遠(yuǎn)王氏、宿縣王氏、無為濡須王氏、涇縣東陽王氏、涇縣安吳王氏、涇縣金鼎王氏、涇縣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黃山王氏、休寧宣仁王氏、溪盤川王氏、溪廟子山王氏、歙縣澤富王氏、歙縣新安王氏、歙縣歙邑虹源王氏、祁門高塘鴻溪王氏、祁門祁邑苦竹王氏、祁門上箬瑯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東樓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懷寧王氏、懷寧柘澗山王氏、潛山潛陽瑯邪王氏。 福建?。焊=ㄩ_閩忠懿王氏、閩侯西清王氏、同安珩厝王氏、同安灌口王氏、安溪柑園田尾王氏、安溪樹林鎮(zhèn)山子腳溪埔王氏、安溪巖嶺山王氏、浦城深溪義門王氏。 江西?。浩监l(xiāng)萍派王氏、萍鄉(xiāng)小庫村王氏、萍鄉(xiāng)昭萍王氏、婺源武口王氏、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婺南中云王氏、婺南云川王氏、婺源金源山頭王氏、婺源雙山王氏、萬載王氏、萬載南田王氏、奉新新吳王氏、臨川三公王氏。 山東?。鹤筒┳痛h豐泉鄉(xiāng)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顏山王氏、桓臺王氏、桓臺大槐王氏、桓臺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諸城王氏、煙臺王氏、文登王氏、萊陽王氏、棲霞王氏、黃縣芝陽王氏、黃縣太原王氏、黃縣城內(nèi)王氏、金鄉(xiāng)王氏、濱縣王氏、無棣王氏、冠縣館陶王氏、臨沭王氏。 河南?。洪_封大梁王氏、修武后馬作王氏、湯陰王氏、柘城王氏、西華王氏、太康王氏、郟縣王氏、禹縣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陽王氏、嵩縣王氏。 湖北?。盒轮尥跏?、孝感王氏、漢川王氏、黃岡王氏、紅安王氏、崇陽王氏、石首王氏、枝江縣安福寺王氏。 湖南?。汉贤跏?、寧鄉(xiāng)湘鄉(xiāng)安化王氏、長沙奎山王氏、長沙澗湖塘王氏、寧鄉(xiāng)寧邑王氏、寧鄉(xiāng)楚南溈寧東湖王氏、寧鄉(xiāng)大沖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沖王氏、湘鄉(xiāng)同德王氏、湘鄉(xiāng)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鄉(xiāng)安樂王氏、湘鄉(xiāng)上湘城南王氏、湘鄉(xiāng)山濤王氏、湘鄉(xiāng)荊藪王氏、衡陽王氏、衡陽漁溪王氏、岳陽王氏、湘陰王氏、永興高倉王氏、桂陽王氏、桂陽燕溪王氏、東安王氏、武岡王氏、灃縣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樂王氏、永順龍塔王氏、沅江復(fù)興垸王氏。 廣東?。簭V東王氏、新豐王氏、饒平王氏、東莞圓沙王氏、東莞鰲臺王氏、東莞王氏。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陽王氏、長壽王氏、瀘州王氏、瀘縣王氏、合江王氏、綿陽王氏、內(nèi)江王氏、內(nèi)江龍橋王氏、簡陽王氏、仁壽王氏、洪雅王氏、高縣王氏、儀隴王氏、宣漢王氏。 云南省:鎮(zhèn)彝威王氏、晉寧王氏、鎮(zhèn)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陜西省:鄂縣王氏、橫山中灣王氏。 臺灣?。糊?zhí)镣跏稀? 王氏不僅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還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從東南亞至歐美,都可有王氏人物的活動足跡,其中不乏業(yè)績卓著的知名人物。
5,姓王是怎么由來的含義
先秦時帝王的子孫多稱王子、王孫,他們的后人有不少就稱為王氏。例如商代的王子比干、周朝的王子晉、戰(zhàn)國時魏國信陵君王子無忌以及田氏齊王等等,都有子孫稱為王氏。由于來源不一,分支眾多,王氏后來繁衍成中國人數(shù)最多的大姓之一。[王氏來歷]王姓來源復(fù)雜,派別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為氏,天子之后代多以此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相傳周靈王姬泄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屬山西)、瑯邪(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等地,因晉及其后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們便稱其為“王家”,以后便以王為氏了。查看全部2個回答相關(guān)問題全部百家姓王姓的由來一、源自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 稱王子晉,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 二、源自東周畢公之后。周武王之弟畢公其裔孫畢萬任晉國司徒,受封于魏。秦滅魏后,后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做官,被封于蘭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 三、源自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 四、源自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國亡之后,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來稱為王城王氏。 五、源自子姓。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為氏。 六、源出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 七、源出燕國太子丹之后。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 擴展資料 王姓名人: 一、王詡:鬼谷子王詡(約公元前400年—約公元前270年),一作王禪,道號玄微子,生卒年不詳,華夏族,戰(zhàn)國時期顯赫人物。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 二、王昭君:王昭君(約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huán)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三、王允: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師,太原郡祁縣(今山西祁縣)人。東漢末年時期大臣。出身太原王氏,世代官宦。舉孝廉出身,司徒高第征為侍御史。出任豫州刺史,勤政愛民。斗爭中常侍張讓失敗后,去官隱居。 中平六年,大將軍何進掌權(quán)之后,辟為從事中郎,遷河南尹。董卓擁立漢獻帝即位后,代替楊彪,拜太仆、尚書令、司徒,密謀刺死董卓,聯(lián)合呂布共同執(zhí)政。 四、王勃: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xué)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市)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百家姓25 瀏覽3525 2019-10-04歷史—姓王的由來?主要源自姬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王姓由來: 1、源出姬姓 周靈王之子太子晉,稱王子晉,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 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于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zhàn)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瑯琊、山西太原,最終發(fā)展成瑯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兩大王姓望族。 2、源出子姓 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為氏。 從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區(qū),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3、源出媯姓 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滅商后,虞舜的后代媯滿被封于陳,至陳完在齊國任官后,改為田氏。秦滅齊后,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漢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4、源出燕國太子丹之后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 5、出自少數(shù)民族改姓 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數(shù)民族的血液,少數(shù)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時高麗人, 鮮卑族人,隋唐時月氏人,唐朝時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時女真人,北宋時西夏黨項人,元朝時蒙古人,清朝時滿洲人等。 這些少數(shù)民族王姓隨著時間同化為漢族王姓。我國北方地區(qū)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yōu)先使用王姓有密切關(guān)系。 擴展資料: 王姓歷史名人: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圣”之稱?,樼鹋R沂(今山東臨沂)人,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yuǎn)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lǐng)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fēng),自成一家,影響深遠(yuǎn)。 風(fēng)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xiàn)以老莊哲學(xué)為基礎(chǔ)的簡淡玄遠(yuǎn),又表現(xiàn)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chǔ)的沖和。”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2、王昭君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嬙,后世稱為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huán)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為“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宮女。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3、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追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jīng)學(xué),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chuàng)“荊公新學(xué)”,促進宋代疑經(jīng)變古學(xué)風(fēng)的形成。 在哲學(xué)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xué)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xué)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yán)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fā)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詩“學(xué)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fēng)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yuǎn)韻的風(fēng)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yuǎn)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姓112 瀏覽1857 2019-04-30姓王的來源王姓來源復(fù)雜,派別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為氏,天子之后代多以此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相傳周靈王姬泄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屬山西)、瑯邪(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等地,因晉及其后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們便稱其為“王家”,以后便以王為氏了。23 瀏覽426 2020-04-27姓王的來歷■王姓起源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稱謂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后媯滿被周武王封于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
2、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號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殺后,其子孫為了紀(jì)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
3、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號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又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于瑯琊(今山東?。廊朔Q其為“王”家,其后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
4、秦滅六國后,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
5、出自賜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戰(zhàn)國燕王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6、出自北方少數(shù)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據(jù)《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
① 南北朝時,西魏鮮卑族復(fù)姓可頻氏,亦改為王氏。
② 古高麗國君有王氏。
③ 西鉗耳族有王氏。
王姓有諸多家族,據(jù)《廣韻》記載,王氏家族較為著名的有二十一處,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瑯琊(今山東?。﹥傻刈顬轱@著。
得姓始祖: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約出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卒于公元前五四九年,壽不過十六歲,但聰明早慧,幼有成德。周靈王二十二年,洛陽附近水害成災(zāi),威逼王宮,靈王擬擁土圍宮,排水至村落、田園,太子晉提出應(yīng)疏通河道,既解救王宮,又能保護村民和莊稼,未被采納,由于其一再據(jù)理力爭,被周靈王一怒之下貶為庶民,但太子晉之德舉卻名聲遠(yuǎn)揚。其子宗敬后擔(dān)任司徒,時人因他是太子晉之后,便稱他為“王家”,之后歷代相傳,“王”也就演變成為他及其子孫后代的姓氏。在山西太原晉祠修建的“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jì)念。
■王姓遷徙史和遷徙分布
王姓最早的發(fā)祥地應(yīng)在今河南北部的衛(wèi)輝一帶,并以山西、山東、河南省境為其繁衍地區(qū)。
漢至?xí)x時,王姓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太原、瑯邪兩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西晉時講究土族門第,王氏被列為北方四大士族崔、盧、王、謝之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隋唐。
自西晉耒年,王姓開始自中原大舉南遷,相繼在今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定居下來。
隋唐五代時期,王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并且向東南沿?;蛭髂系貐^(qū)遷徙。如唐末王潮、王審知兩兄弟率兵入閩,被稱為開閩王氏,其后多分布于福建、廣東、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遷徙又有了新的發(fā)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顯貴,最終發(fā)展成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后,王姓遍及全國各地。
王姓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虞城、淮縣,陜西咸陽,山東淄博等地,而子姓為王的后裔則由河南衛(wèi)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兩漢時期,開始出現(xiàn)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瑯琊王姓,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姓,以東漢征士王霸為開基祖,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三國王允為開基)。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少數(shù)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瑯琊王姓的后裔王導(dǎo)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時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quán)時遭受滅頂之災(zāi)。隋滅陳時,原仕于南朝的瑯邪王姓被分別遷于關(guān)中、河北、河?xùn)|等地。唐末時,瑯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為“開閩第一人”。北宋滅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省浚縣〉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昆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為望族。元末戰(zhàn)亂和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人口銳減,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運動,同時明太祖朱元璋強令山西人外遷,在洪洞大槐樹集結(jié)的山西人被分別遷于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區(qū)有了更為廣泛的分布。另外,開閩王姓漂洋過海,揚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長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姓。海寧王氏即清末學(xué)者王國維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長江以北地區(qū),約占北方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八點八,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區(qū),僅占百分之四點五,為第四大姓,在全國漢族中,以內(nèi)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廣東最低。王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
■王姓家譜介紹
修譜
南北朝時就興起了譜牒之學(xué),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譜已經(jīng)亡佚。今天藏于全國各地圖書館以及個人手中的王姓家譜族譜,絕大部分為近代以后重修和續(xù)修的,因此,這些家譜族譜應(yīng)歸于近現(xiàn)代文獻中。
家譜的內(nèi)容
現(xiàn)存的王姓家譜、族譜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屬于私修譜牒。私修譜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譜族譜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譜文獻目錄
《東沙王氏支譜·家規(guī)》
《三槐堂王氏族譜》
《綺山東沙王氏支譜》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
《潤州王氏族譜》
《鳳林王氏宗譜》
《贛榆王氏家譜》 江蘇贛榆縣金山鄉(xiāng)保存
《王氏族譜》 四川珙縣下羅鄉(xiāng)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緒四年刊印
《王氏家譜》 河北青縣陳嘴鄉(xiāng)吳辛莊保存 寫本。
《王謝世家》 明天啟二年刊刻的30卷現(xiàn) 美國
《王氏通譜》 清光緒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姓字輩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規(guī)定的字輩: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yuǎn),學(xué)勤業(yè)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凈。愛竹風(fēng)節(jié)高,植槐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并天長,似續(xù)斯與并。
《潤州王氏族譜》中議定的族人必須遵守的排行字為:
洪勛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
《鳳林王氏宗譜》咸豐年間定的排行字是:
創(chuàng)業(yè)鳳林,勛績立敬,存誠著賢聲。
同治年間修的宗譜排行字為:
文章華國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后人。
光緒年間修的宗譜排行為:
烏邑發(fā)祥綿世澤,鳳林創(chuàng)業(yè)振家聲。
■歷史名人
王 詡:戰(zhàn)國蘇秦、張儀的老師,人稱“鬼谷先生”。常入云夢山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杰出的兩個弟子。曾隱居云蒙山水簾洞箸《鬼谷子》書三卷, 流傳于世。
王 翦:秦代名將,佐秦始皇掃平六國。頻陽(今陜西省富平)人,為秦始皇平定趙、燕、蘇、荊諸地,立下赫赫戰(zhàn)功。
王 充:會稽上虞(今浙江?。┤?。東漢唯物主義哲學(xué)家,是一位無神論者。著有《論衡》。
王 勃: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學(xué)家,為“初唐四杰”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騰王閣序》露絕世才華,惜英年早逝。
王 維:太原祁(山西省祁縣)人,唐朝著名詩人,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美譽,有《輞川集》問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諸暨(今浙江省紹興)人,元代詩人、畫家。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chuàng)寫意新風(fēng)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tǒng)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rèn)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dāng)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種粟養(yǎng)魚,以清貧生活了其余生。
王 暈:字石谷,號耕煙山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江蘇省常熟人,著名畫家,王鑒弟子。與工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 “四王”,加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初六家”。在清初畫壇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為多,功力深厚, 熔鑄南北畫派于一爐。弟子很多, 稱“虞山派”,以楊晉較著名,其影響一直延續(xù)到近現(xiàn)代的山水畫。 傳世作品有《仿曹云西山水圖》、 《平林散牧、桃花源圖》、《重江疊 嶂圖》、《元人高韻圖》和《康熙南 巡圖》等。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為人正直賢貞,因不愿賄賂畫工毛延壽,入宮數(shù)年不見帝,竟寧元年請嫁出塞,與匈奴和親。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山東省瑯琊臨沂人,獨創(chuàng)圓轉(zhuǎn)流利的書法風(fēng)格,人稱其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在中國書法史被后人奉為“書圣”,與王獻之并稱為“二王”。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東晉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過州主簿、秘書郎、長史,累遷建武將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故人稱“大令”。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圣”,與其父并稱為“二王”。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人。他主張“變風(fēng)俗,立法度”實行變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稱。現(xiàn)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殘卷等。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劇作家,作有雜劇十四種,除《西廂記》外,現(xiàn)存《麗春堂》、《破窯記》二種,另有《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其最杰出的作品《西廂記》,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貞:明代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明中葉后七子之一,著述頗豐,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著有詩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xù)稿》、《讀書后》等。
王夫之:字而農(nóng)(1619-1692),號姜齋,世稱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陽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崇禎十五年中鄉(xiāng)舉。清軍下湖南,與管嗣裘等于衡山起兵抗擊,事敗逃亡肇慶,任南明桂王政權(quán)行人司行人。因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隱遁山林。從此,勤奮著述凡四十年。對天文、歷法、數(shù)學(xué)、輿地諸學(xué)均有研究,尤精經(jīng)史、文學(xué)。其主要貢獻是在哲學(xué)上總結(jié)和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的唯物主義。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黃書》、《讀通鑒論》等。鄧顯鶴等集刊為《船山遺書》。
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省海寧人,近代國學(xué)大師,為近代博學(xué)通儒,功力之深,治學(xué)范圍之廣,對學(xué)術(shù)界影響之大,為近代以來所僅見,其《人間詞話》等作品影響深遠(yuǎn)。
王若飛:貴州省安順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領(lǐng)導(dǎo)人。1946年因飛機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失事而逝世。
■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戰(zhàn)國秦莊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徒王允。
瑯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瑯琊,郡治相當(dāng)于今山東省膠南諳城、臨沂、膠南一帶。
北海郡:漢景帝置。治所營陵,郡治相當(dāng)于今山東省東部濰坊地區(qū)。
東??ぃ呵刂蜜翱ぃ蟾姆Q東??ぁV嗡咱埃ń裆綎|省郯城北),后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治所在首都長安(今陜西省長安縣)。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東平郡:漢代置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郡治相當(dāng)于今山東省東平東、泰安一帶。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縣一帶。
新野郡:古置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縣)。北周時廢。
山陽郡:漢代山陽郡在今天山東省獨山湖周圍。東晉山陽郡在今天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帶。
中山郡:漢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章武郡:西漢置縣,西晉至隋初置郡。治所在東平舒(今河北省大城縣一帶)。
東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
河?xùn)|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后。
金城郡:西漢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肅省永靖西北)??ぶ蜗喈?dāng)于今天甘肅省永靖縣及蘭州市一帶
海漢郡:居延海漢稱居延澤,魏晉又稱西海,唐以后稱居延海。在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長沙郡:秦置郡,漢置長沙國,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臨湘(今湖南省長沙)。明清為長沙府治,直到民國,長沙歷經(jīng)國、郡、州、府、廳治。
堂邑郡:春秋時為堂邑,晉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蘇省六合縣北)。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市東北)。此支王氏,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后。
2、堂號
三槐堂:三槐堂的名稱則源于北宋初期魏國公王徹。王徹文才武略,風(fēng)流倜儻,天下望以為相。然因其剛正不阿,難容于時,終不能遂志。他于是在家庭院中植下3棵槐樹,并立下誓言:日后吾子孫必有3公者。后來王徹的兒子王懿敏,孫子王鞏果然以賢能而身居高位。王徹植槐樹立志,以才德教育后代的家風(fēng)為當(dāng)時與王鞏相好的大文學(xué)家蘇軾推崇。蘇軾為王家作《三槐堂銘》。一時才以物顯,人以文傳,三槐堂之名聲傳遍華夏。
王姓的主要堂號有:“三槐堂”、“槐陰堂”等,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宗族特征
文人墨客,浩如煙海。王姓在歷史上,文人輩出,著述甚豐,信手拈來,俯拾皆是。各支王姓論字排輩次序分明。如安徽績溪王姓字行為:“玉大元祥兆,安邦維義誠,宏開能紹業(yè),積德慶長春,俊杰輝光顯,家聲永茂庭,驊騮駒驥馬骕,龍鳳鹿孝麒麟,卜吉謙恒益,希賢智勇仁,儉勤忠信讓,均正適時平?!?
■近現(xiàn)代王姓家族地域分布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縣宋家莊王氏。
天津市:天津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灤縣王氏、新城王氏、撫寧王氏、滄縣王氏、臨漳王氏、寧晉王氏、陽原王氏、文安王氏、棗強王氏、滄州王氏。
山西?。红`石王氏、臨晉王氏、洪洞王氏。
遼寧?。罕鞠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匯王氏、松江王氏。
江蘇?。喝惩跏?、南京王氏、江寧上元蘇莊王氏、江寧閘頭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寧王氏、豐縣王氏、東海王氏、贛榆王氏、淮陰王氏、阜寧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興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鎮(zhèn)江潤東王氏、鎮(zhèn)江潤州開沙王氏、鎮(zhèn)江京江開沙王氏、鎮(zhèn)江沙州王氏、鎮(zhèn)江順江州王氏、鎮(zhèn)江京口順江王氏、鎮(zhèn)江金沙王氏、鎮(zhèn)江苦竹王氏、鎮(zhèn)江三槐王氏、丹陽云陽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句白陽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鄭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晉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臺王氏、常州晉陵夾城王氏、武進王氏、金壇王氏、無錫王氏、無錫錫山王氏、江陰暨陽古竹王氏、江陰暨陽紫巖新湖王氏、江陰暨陽紫巖潭頭王氏、江陰暨陽幞峰王氏、江陰暨陽梓里王氏、江陰東沙古塘王氏、江陰東沙筑塘王氏、江陰綺山東沙王氏、江陰暨陽鎖金王氏、宜興王氏、蘇州羌區(qū)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吳縣太原王氏、吳縣夏侯橋王氏、吳縣莫厘王氏、昆山王氏、吳江舜湖王氏、太倉王氏。
浙江?。赫銝|王氏、三橋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臨安漳溪王氏、蕭山王氏、蕭山芋王氏、蕭山新發(fā)王氏、蕭山縣車?yán)锴f王氏、蕭山西河王氏、蕭山廟后王氏、桐廬桐江王氏、淳安馬山王氏、鎮(zhèn)海東館王氏、鎮(zhèn)海蛟川王氏、鎮(zhèn)海五里牌王氏、鎮(zhèn)海新添廟橋王氏、余姚姚江開元王氏、余姚雙雁鄉(xiāng)王氏、余姚官人宅王氏、余姚蘭風(fēng)王氏、余姚上塘王氏、余姚臧墅王氏、鄞縣王氏、鄞縣鄞江王氏、鄞縣唐堰王氏、鄞縣鄞東五都王氏、鄞縣四明梅江王氏、鄞縣橫溪王氏、鄞縣四明清源王氏、鄞縣王港王氏、鄞縣松下王氏、鄞縣鄞東下水王氏、鄞縣馬湖王氏、鄞縣桃源王氏、鄞縣蘭江王氏、鄞縣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園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嶺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連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萬竹王氏、奉化雙桂狀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岡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溫州東嘉英橋王氏、嘉興支橋王氏、嘉興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當(dāng)湖王氏、湖州吳興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紹興石池王氏、紹興山陰釀川王氏、紹興山陰前梅王氏、紹興山陰天樂王氏、紹興山陰梅溪王氏、紹興山陰璜潭王氏、紹興新河王氏、紹興中南王氏、諸暨牛皋嶺下王氏、新昌瑯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達(dá)溪王氏、嵊縣金庭王氏、嵊縣瑯邪王氏、嵊縣天姥官塘王氏、嵊縣剡邑王氏、嵊縣剡北靈芝鄉(xiāng)王氏、嵊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