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方冬天怎么讓在院子里的自來水不凍
農村一般都沒有暖氣,在院子里的自來水很容易在晚上不用的時候凍住,那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讓自來水不凍住呢?1、給自來水管和龍頭穿棉衣農民朋友可以自行購買一些錫紙,然后用不用的棉衣、棉被等把露在外面的水管和龍頭用棉衣包住,再在棉衣外面包一層錫紙,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止冷空氣穿透棉衣把水管和龍頭凍住了。即使凍住也是薄薄一層,用開水一燙基本也就燙開了。這個方法因為沒有外源加熱,所以適合河北、河南、山東等相對溫度比較高的北方農村地區(qū)。2、給自來水管通“暖氣”這個方法要求自來水管旁邊有電源插座,農民朋友可以在自來水管處下挖50公分左右,然后從最底處開始在水管上綁上電熱絲,一直纏到水龍頭上,然后再在外面包上棉衣和錫紙,在晚上睡覺之前或者用水之前把電熱絲通上電就可以防止水管和龍頭凍住。即使凍住了通上電幾分鐘也能劃開,非常方便和實用。這個方法因為有電熱絲,而且是從地下60公分處開始供熱的,所以很難會被凍住,非常適合天氣非常寒冷的吉林、遼寧、黑龍江和內蒙古等農村地區(qū)。3、 給自來水“放水”最后一個方法就是給自來水“放水”,這個方法好用是好用就是會比較浪費水,尤其是北方的水資源更佳寶貴一般不建議使用。農民朋友可以在睡覺之前把水龍頭打開讓它有個小水流或者往外滴水,只要有活水水龍頭就不會凍住。若是怕浪費水也可以在龍頭下方放上一個水桶接水供第二天使用。以上三個方法都能有效防止沒有沒有暖氣的北方在院子里的水龍頭凍住,各有各的優(yōu)劣勢,農民朋友你們學會了。
2,為何李云龍讓俘虜們在院子里面跑幾圈就能撈出大魚呢
解放戰(zhàn)爭的時候,國軍節(jié)節(jié)敗退,李云龍也趁著機會把國民黨的暫七師給順手收拾了。但是國民黨的暫七師少將師長常乃超是一個慫包,兵敗被俘之后都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就憑這一點他輸給李云龍都是很正常的。李云龍也不含糊,看了一下,整個一個暫七師的俘虜最高的官員才是營長級別的,很不正常,肯定有人掩藏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就命令俘虜們繞著院子跑步,不到五公里不許停下來。其實李云龍的這個命令比一個一個審問要簡單的多了。為什么呢?因為對于一般的國軍士兵來說,五公里的跑步就相當于他們的日常訓練,所以他們完成這個長度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這只是對國軍的士兵來說的。國軍的團長以上的軍官估計就沒有這個體力了。因為他們通常是在指揮的位置上面,一般沒有時間進行身體鍛煉,他們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也不會進行軍事鍛煉,所以一次五公里跑下來,除了受傷的和有病的,其他完成不了的人肯定有大的問題,抓出來審問,絕對官職不低。這一招果然有效,暫七師的少將師長常乃超不但體力不行,還是個病秧子,兩下三下就露餡了,最終被正在氣頭上的李云龍給狠狠羞辱了一番,不過二人最后還成了好朋友,這是后話了。其實李云龍這一招適用于任何軍隊,對于任何部隊中的中高層來說,他們的體力都不如下層的士兵來的很好,所以這個方法也是一般軍隊中的慣用手法,比較快捷實用,至少比大海撈針要好使的多。可見李云龍用這一招輕松撈出大魚,不是沒有道理的,要說倒霉,只能說常乃超夠倒霉。誰讓他遇到了李云龍這個魔頭呢?不過據(jù)說李云龍后來還給他開了小灶,真的是挺優(yōu)待俘虜?shù)陌?
3,請問日本大河劇里院子里那個接水的竹筒是什么
竹筧:引水的長竹管。 顧名思義,竹筧與竹子有關。在山間常見的筧(導水的管子),都是用粗壯年老的毛竹制成。人們將砍來的大毛竹剖成兩半,再用鋒利的板鑿打通竹節(jié),使之平滑無阻。然后,在山上尋找一股極好的山泉,最好是峭壁巖隙中汩汩涌出且終年不斷的“巖漿水”。這種“巖漿水”出自巖石之中,沒受任何污染,是地道的純天然山泉水,其水質清冽甘甜,冬暖夏涼。煮菜烹茶,味道極佳。找到了上佳的泉眼之后,人們便將剖開的大毛竹一端埋入巖石下,引接泉水,若泉水離家近,則大竹三五根相接即可引水入廚房大水缸中,似城里自來水一樣,極其便利。但有那水源甚遠的,則需幾十根大竹相接,長達數(shù)里的竹筧,穿巖過林,彎彎曲曲,甚為壯觀?! ≈裼星逑?,且可千年不腐,如秦漢的簡牘,歷經(jīng)漫長歲月而堅實如新。山間竹筧接引泉水既衛(wèi)生又能保持原有水質和味道,且就地取材,經(jīng)濟又實用,頗受山民喜愛?! ∫f起源,其實庚FAN覺得,它應該起源于中國。首先,陸游有詩為證:“地爐枯葉夜煨芋,竹筧寒泉晨灌蔬。(《閉戶》)”而且至今我國的瑤族等族還在使用竹筧。只能說日本是把竹筧給推廣開來了,原本的竹筧是靠山靠水的山村使用,是飲水和灌溉所用。而日本卻把竹筧搬進了庭院里當成了一道風景?! ≡僬f禁忌,不太清楚,應該沒有吧~ 參考圖片:http://images.google.com/imgres?imgurl=http://www.sun-net.jp/~naryokka/dsp10111.jpg&imgrefurl=http://www.sun-net.jp/~naryokka/wafuugutuhisyakuminikaki.htm&usg=__ItO3hcorXqttBCwmR2K0jl5nj1c=&h=412&w=421&sz=19&hl=zh-CN&start=24&um=1&tbnid=1kXCy-54uZFCZM:&tbnh=122&tbnw=125&prev=/images%3Fq%3D%25E7%25AB%25B9%25E7%25AC%2595%26ndsp%3D20%26hl%3Dzh-CN%26lr%3D%26sa%3DN%26start%3D20%26um%3D1%26newwindow%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