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毛哈巴狗圖片
短短的
http://pic4.nipic.com/20090819/1490115_192134068_2.jpg
2,檳榔啊啊
兩種不同植物種子的總稱,在南亞和東印度人們?nèi)≈捉?。估計世界上?/10的人有嚼檳榔的習(xí)慣。檳榔子是棕櫚科(Palmae)檳榔樹(Areca catechu)的種子。而檳榔葉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葉。檳榔樹在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有栽培。樹干不分枝,高達12~15公尺(40~50呎),直徑約45公分(18吋)。葉大,6~9枚簇生於莖頂。果略小於雞蛋,果皮纖維質(zhì),內(nèi)含一粒種子,即檳榔子。胚乳堅硬,具灰褐色斑點。於8~11月果實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曬乾,乾后呈深褐色或黑色。咀嚼時,卷少許於蒟葉內(nèi),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堿。有時還加入少許小豆蔻、姜黃或其他芳香劑。結(jié)果產(chǎn)生大量磚紅色的唾液,把嘴、嘴唇和牙齦都染成橘紅色。但愛嚼檳榔者的牙齒并不是被檳榔汁液染黑,而是人為染黑的。檳榔子是劣等兒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堿是檳榔堿,獸醫(yī)用作驅(qū)蟲藥。 采收與加工 1.采收 一般采收分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1~12月采收青果加工成榔干。以采收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莖部帶宿萼,剖開內(nèi)有未成熟瘦長形種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質(zhì)為佳。第二時期,3~6月采收熟果加工榔玉。以采收圓形或卵形橙黃或鮮紅熟果,剖開內(nèi)有飽滿種子的成熟果實加工成榔玉為佳品。 2.加工 (1)榔玉 將成熟果實曬1~2天,然后放在烤灶內(nèi)用干柴火慢慢地烤干,約7~10天取出待冷,砸果取榔玉再曬1~2天即可。一般100千克鮮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千克。 (2)榔干 采下青果去枝,然后置果實于鍋內(nèi)加水煮沸約30分鐘,撈出涼干,再將果實放置于烤灶內(nèi)用濕柴文火烘烤。約烤2~3天翻炒1次,連翻兩次便可。約8~10天用木棒從上面直插底層,如一插便入,說明底層已干,此時取出即成榔玉。一般100千克鮮果可烤得20~25千克。 (3)大腹皮 將成熟果實縱剖成半,剝下果皮,曬干,打松干燥即得。 (4)檳榔花 取尚未開放的雄花干燥而成。以土黃色或淡綠色為佳品。 作用 種子可入藥,有殺蟲、破積、下氣、行水的功效,是我國名貴的“四大南藥”之一。主治蟲積,食積、氣滯、痢疾、驅(qū)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興奮作用。 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和有益物質(zhì),如脂肪、檳榔油、生物堿、兒茶素、膽堿等成分。檳榔具有獨特的御瘴功能,是歷代醫(yī)家治病的藥果,又有“洗瘴丹”的別名。因為瘴癘之癥,一般都同飲食不規(guī)律、氣滯積結(jié)有關(guān),而檳榔卻能下氣、消食、祛痰,所以在藥用性能上被人們廣泛關(guān)注。 草藥名: 檳榔(betel nut) 常用的驅(qū)蟲藥。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干燥成熟種子。主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中國的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檳榔味苦、辛,性溫 。歸胃、大腸經(jīng)。功效殺蟲,消積,下氣,行水。主治蟲積,如蛔蟲、絳蟲、蟯蟲、姜片蟲等,食積氣滯,脘腹脹痛,水腫,腳氣,瘧疾等病證?,F(xiàn)代藥理實驗證明,檳榔有驅(qū)蟲、抗病毒和真菌等作用。 略有人吃了老打咯.屬正?,F(xiàn)像. 來源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 采集 冬、春果實成熟時采收。摘下果實,將果皮剝下,取其種子,曬干。 藥材 干燥種子呈圓錐形或扁圓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徑2~3厘米,表面淡黃棕色或黃棕色,粗糙,有顏色較淺的網(wǎng)形凹紋,并偶有銀色斑片狀的內(nèi)果皮附著。 食用 檳榔果可以食用,沾鹵水咀嚼,初次咀嚼者會面紅,胸悶,屬于正常現(xiàn)象 毒性 過量檳榔堿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甚至胸悶,頭昏致休克.如系內(nèi)服引起者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炮制 檳榔:揀去雜質(zhì),以清水浸泡,按氣溫情況換水,至泡透為止,撈起,切片,晾干。炒檳榔:取檳榔片置鍋中,文火炒至微微變色,取出,放涼。焦檳榔:用武火把檳榔片炒至焦黃色時,噴灑清水,取出,放涼。 性味 苦辛,溫。性狀為類圓形。表面有灰白色與棕色交錯得大理石紋理。質(zhì)堅脆易碎。氣微,味澀而苦。歸經(jīng)入脾、胃、大腸經(jīng)。 給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