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好酒之徒將酒稱為什么道教好酒之徒將酒稱為什么
佛教稱酒是穿腸藥,道家稱為王母漿
阿彌陀佛,佛教戒律中,酒是1戒,真佛子不存在好酒之徒。
2,百家講壇名人酒故事3張旭三杯草圣傳 道釋佛 什么什么的
這個啊...“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出自《飲中八仙歌》,是杜甫形容張旭的~
有一種觀點叫“佛本是道,道法自然,以道釋佛”...應(yīng)該屬于提倡道教之人的觀點~(我個人比較喜歡道家學(xué)說)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3,佛教好酒之徒將酒稱為何道教好酒之徒將酒稱為何
“酒肉穿腸過,佛住心頭坐!”人本身皆是虛妄,然就也是虛妄,以虛妄對虛妄何如?哈哈,皆是虛妄啊!佛在我等的心中常住,我等千杯萬盞仍然誠懇念佛,佛本無相,旨在心中常住啊!道門其實不戒酒,只是希望少飲為妙(為身體好),天上的玉皇還喝瓊漿玉釀呢!
花和尚,道教的不知道
不讓飲酒的。
阿彌陀佛,佛教戒律中,酒是1戒,真佛子不存在好酒之徒。
4,制酒飲酒令他飲之人多轉(zhuǎn)生號叫地獄 可是道教有酒神杜
呵呵,這不是矛盾的,佛陀這只是對其弟子的勸導(dǎo)和讓弟子,達到滅諦就是進入新的境界之中,不被這眼,耳,鼻所感到的束縛住。古時酒只是治病的。但這也會上嬴跟現(xiàn)在有些藥物一樣即可治病也能讓人上癮。道家酒為救人所用的。不矛盾。
呵呵,因醉酒后行種種惡事,造酒,賣酒的人都要承擔(dān)因果。如果人們醉酒后沒有造惡,這些相關(guān)的人則不受惡果。古人造酒并不是用來狂飲的,酒是治病用的,后人曲解古人之意
佛教本來就跟道教是不同的,佛教是如實闡述的。當(dāng)然跟有為法的所謂道教有沖突
這不能算是兩教的茅盾只能說是兩教的分歧,兩教的茅盾根源是修什么,道修今生,佛修來生這是真正茅盾。
不是
不矛盾
5,介紹八仙呂洞賓鐵拐李等
中國民間流傳的八位仙人。道教援引改造之,成一組上仙,即鐵拐李、鐘離權(quán)、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八仙的傳說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種說法。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漢淮南王劉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藥,后世傳其為仙,淮南八仙之說可能附會此事而起。五代時道士作畫幅為蜀中八仙,所畫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今之所謂八仙,大約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盡相同。至明代吳元泰作《八仙出處東游記》,鐵拐李等八仙過海的故事日漸流傳,八仙人物也在流傳中穩(wěn)定下來。八仙人物出處不一,時代不同。最初見于史籍且確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時道術(shù)之士張果。五代宋初,關(guān)于呂洞賓的仙話傳說,流傳甚盛,與道教內(nèi)丹修煉法的傳播相煽助,兩宋之際即盛傳“鐘呂金丹道”。金元時全真道教興起,為回應(yīng)民間信仰及傳說以宣揚其教法,將鐘離權(quán)、呂洞賓等推為北五祖,民間傳說、雜劇戲談等便與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傳益廣,內(nèi)容益繁富。呂洞賓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稱之為呂祖,各地道觀,尤其全真道觀祭祀不輟。相傳,一次,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游。眾仙齊聲附合,并言定各憑道法渡海,不得乘舟。 漢鐘離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遠處漂去。何仙姑將荷花往水中一拋,頓時紅光萬道,何仙姑佇立荷花之上,隨波漂游。隨后,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韓湘子、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寶物拋人水中,借助寶物大顯神通,傲游東侮。 八仙的舉動驚動了龍宮,東海龍王率蝦兵蟹將出海觀望,言語間與八仙發(fā)生沖突,引起爭斗,東海龍王乘八仙不備,將藍采和擒入龍宮。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殺,腰斬兩個龍子,蝦兵蟹將抵擋不往,紛紛敗下海去,隱伏水底。八仙則在海上往來叫戰(zhàn)。東海龍王請來南海、北海、西海龍王,合力翻動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濤巨浪,殺奔眾仙而來。危急時刻,曹國舅的玉板大顯神通,只見他懷抱玉板頭前開路,狂濤巨浪向兩邊退避,眾仙緊隨在后,安然無恙。四海龍王見狀,急忙調(diào)動四海兵將,準備決一死戰(zhàn),正在這時,恰好南海觀音菩薩經(jīng)過,喝住雙方,并出面調(diào)停,直至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雙方罷戰(zhàn)。 八位仙人拜別觀音菩薩,各持寶物,興波逐浪遨游而去。 這就是「八仙過?!沟墓适?。 八仙在中國民間的眾多神仙中,鋒頭最勁、影響最大的神仙,有關(guān)他們的傳說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尤其是明朝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游記》所述的八仙過海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八仙的傳說始于唐代,其時已有「八仙圖」、「八仙傳」等,然八仙姓氏至宋代尤有變更,至《東游記》始定為李鐵拐、漢鐘離、張國老、何仙姑、呂洞賓、藍采何、韓湘子、曹國舅八人。其故事傳說大多可以在唐、宋書籍種覓得蹤跡,少數(shù)見于明代記載。唐代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璉、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位皆善飲酒 賦詩,稱為酒中八仙?。
6,道家禮儀有哪些
道家奉華夏民族祖先黃帝為始祖,尊老子為教主,奉為太上老君。中國以儒、釋、道為三足鼎立,其中道家是華夏民族固有的宗教,對傳統(tǒng)文化保留得比較多,有學(xué)者稱“道家(教)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被人稱之為“活化石”。 1、拱手 姿勢:《道德經(jīng)》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左手為陽,右手為陰。陰抱陽,右手抱左手,男女都一樣。。右手大指壓左手大指,右手掌抱左手掌,向前伸出,如抱著一個鼓,抱拳處約與頸部齊平,可略微晃動小手臂,是為拱手禮。 使用場合:平輩或朋友相見。 2、作揖 姿勢:抱拳如同拱手,但抱拳時,身體向前鞠躬,兩小臂同時往身體靠,上不過眉。漸漸直起身子,同時兩小臂下放,下不過膝,然后兩手掌松開,放于大腿兩側(cè)。這樣是為一次。通常有一揖和三揖。三揖就是連續(xù)做三次。 使用場合:面見長輩,或平時向祖先作揖。 3、嗑頭(叩頭) 姿勢:右膝下跪,右手撐于蒲團前方,左腿彎曲,然后左膝下跪,(如穿漢服,左手應(yīng)把左膝上的布提起,待到左膝跪下后,再放下。)然后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下,右手大指置于左手掌內(nèi)。頭往下嗑,額頭輕觸手掌。是為一次,注意屁 股應(yīng)該下坐,不應(yīng)該撐起來。如果要連續(xù)嗑頭,一般情況下,頭上抬時,雙手成拱手,跟著上來,頭往下嗑時,雙手放下,成前面講的撐在蒲團上的姿勢。嗑頭有嗑一次的,兩次的,三次的。 使用場合:這是較大的禮節(jié),一般用于拜見長輩,或是拜師,拜祖先等。 4、三跪九叩 姿勢:是作揖和嗑頭結(jié)合起來的動作,是最高的禮節(jié),又叫三拜九叩。先作揖一次,雙手下放時,右膝下跪,右手下?lián)?,依嗑頭的動作,嗑三次,最后一次頭上抬時,左膝上提,左腳踏實,形成右膝單跪的姿勢(如穿漢服,左膝上提時,左手要把布往上提,左腳踏實后放下)。然后右手離地,右腿站立,身體站直。身體站直的同時,左右手成拱手,往上提,身體站直后,隨即鞠躬,又形成作揖。然后依前所述嗑頭三次。繼而作揖,又嗑頭三次。是為三跪九叩。三是指作揖三次,或下跪了三次;九是指叩頭九次。 使用場合:這是中華民族最高的禮節(jié),看情況運用。 上香禮 點香:三根香是為一柱,把三根香排整齊,左手拿住前面(燃香的那一頭),右手拿住后面,在蠟燭上或其它火源上點。當(dāng)然,如無火源,右手可以空出來拿打火機。 鞠躬:左手拿香,香是朝上的,右手抱在左手上,三鞠躬。 上香:左手上香,注意香要齊平,不要散亂,香要插直,且三根香位置排成一直線。(如果香很大,三根香一起拿不住,應(yīng)該一根一根的插,先插一根在中間,再插一根在右手邊,最后一根插在左手邊,這里是以自己為參照的,以左為尊,自己的右手邊即中間那根香的左邊。) 祭祀 一、供品 燈:即蠟燭。 花:用鮮花,一般用菊花和百合等。插花瓶里,放在供桌前方的兩邊上。 香:香和紙錢。 果:水果,桔子,香蕉,梨等。如是大水果,各用五個,放四個于盤子內(nèi),另一個置于四個之上。香蕉中間拱起來的的地方要朝天,扒著放。 茶:普通茶,倒入三個茶杯中。 民間祭祀一般用葷祭,即用雞肉等。也有很多人用酒來代替茶。 二、普通祭祀儀式 在供桌上擺好上述供品,開祭,奏樂,鳴鞭炮,眾人列隊站在前面,主祭上香,主祭念祭文,主祭跪拜(可選用三叩首或三跪九叩),其它人跟著主祭跪拜。然后每個人依次上香,上完香后,每人拿一些紙錢,化紙。禮畢。將茶或酒一杯一杯的倒在地上,即可收舍東西回家。 注意的是,因為歷史原因,不同地方的道教信徒使用的禮儀可能不同。
望采納
7,道家三清之最
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乃道教諸天界中最高者;也是道教對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合稱;同時是唐明宮中一宮殿的名稱;一種酒、茶的名稱,也作人名。三清仙尊介紹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道教開天辟地之神, 為上古盤古氏尊謂,稱玉清元始天尊,也稱原始天王。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稓v代神仙通鑒》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出現(xiàn)卻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無“元始天尊”的說法,《太平經(jīng)》《想爾注》等均無記載。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也無來歷可尋。根據(jù)道書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元始”之名的是晉葛洪的《枕中書》書中記載:混沌未開之前,有天地之精,號“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儀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又經(jīng)數(shù)劫,與太元玉女通氣結(jié)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農(nóng)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贝藭r,還只有元始天王的稱呼。直到南朝時,梁陶弘景《真靈位業(yè)圖》才始有“元始天尊”之號。該書第一階中位神為“上臺虛皇道君”,應(yīng)號“元始天尊”,稱“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但是書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端鍟?經(jīng)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諸神特性,稱他“生于太元之先”。認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到天地初開,授以秘道,謂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問相距經(jīng)四十億萬載,所度皆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諸仙官”。隋代道士為天尊取名為“樂靜信”。隋唐之時,遂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說法。表明道教信徒對元始天尊的信仰。 關(guān)于元始天尊的名稱,《初學(xué)記》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際經(jīng)》解釋說:“無宗無上,而獨能為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為極尊,而常處二清,出諸天上,故稱天尊?!薄稓v代神仙通鑒》說:“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認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為一切神仙之上,故稱“天尊”。根據(jù)道經(jīng)的描述,元始天尊稟自然之氣,存在于宇宙萬物之前。他的本體常存不滅,即使天地全部毀滅,也絲毫影響不了他的存在。每當(dāng)新的天地形成時,天尊就會降臨人世間,傳授秘道,開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當(dāng)新的天地開辟時,都有其年號,曰延康、赤明、龍漢、開皇等等,年號之間相距長達41億萬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層“大羅天”中,所居仙府稱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黃金鋪地,玉石為階,宮中有七寶、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兩旁的仙殿中,這種氣派顯然被人間帝王所效仿。縱觀元始天尊的演變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元始”一詞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學(xué)用語,后來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漸演變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從歷史角度上考察,這與道家演變成道教的歷史完全相吻合。據(jù)《歷代神仙通鑒》記載,元始天尊“頂負圓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zhí)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tài)”和“混沌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圣誕。長期以來,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賢,下至民間菩男信女的虔誠崇拜。 靈寶天尊
靈寶天尊原稱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的《真靈 位業(yè)圖》列其在第二神階之中位,僅次于第一神階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時曾稱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稱為靈寶天尊或靈寶君。道經(jīng)說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從混沌狀態(tài)產(chǎn)生的元氣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后托胎三千七百年誕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萬人侍衛(wèi),萬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計其數(shù)。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他。 據(jù)《云笈七簽》引《洞真大洞真經(jīng)》,靈寶天尊系“玉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玉暉煥耀,金映流真,結(jié)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鹅`寶略記》則稱“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綠那玉國,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于其國郁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側(cè),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jīng)”。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處受經(jīng)法以後,即輔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闕,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侍衛(wèi)。萬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圖。據(jù)《洞玄本行經(jīng)》,靈寶天尊以靈寶之法,隨世度人。自元始開光,至于赤明元年,經(jīng)九千九百億萬劫,度人有如塵沙之眾,不可勝量。凡遇有緣好學(xué)之人,請問疑難,靈寶天尊即不吝教誨。天尊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欲見之,隨感而應(yīng),千萬處可分身即到。道教宮觀里的三清殿中,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cè)位,手持太極圖或玉如意。 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多設(shè)有三清神位,以靈寶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靈寶天尊之神誕日為夏至日,約在農(nóng)歷五月中。民間于夏至日之供奉常以靈寶天尊為主神。
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 原為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濁清之未分。”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并與“道”相等同。順帝時(126~144)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為教主。據(jù)傳張陵在傳教布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辉谔斓赝?,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簧⑿螢闅猓坌螢樘侠暇?,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笔状卧诘罆谐霈F(xiàn)了太上老君的名號。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jīng)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據(jù)道書稱,當(dāng)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于都城……并宜弘闡,一以貫之?!闭f明當(dāng)時已經(jīng)開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預(yù)朝政了。至唐,太上老君之威靈更盛。他不僅被奉為李唐王朝的始祖,幫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據(jù)稱當(dāng)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后,又顯靈降世,謂“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輒立異姓。……武后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因此,天寶年間,玄宗最后為他上“大圣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尊號。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這哪有之最,都是一樣的地位,只是排名有先后,不存在之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