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xiāng)流行什么白酒,高分懸賞萍鄉(xiāng)哪里能吃到京醬肉絲

本文目錄一覽

1,高分懸賞萍鄉(xiāng)哪里能吃到京醬肉絲

在萍鄉(xiāng)萍水北路上(鳳凰派出所附近)有一家"武功山土菜館"里做的“京醬肉絲”味道 很不錯,我去吃過幾次,很有特色,價錢也還實惠,你可以去嘗嘗!
南昌大學紅谷灘校區(qū)后門!
 原料   豬里脊肉400克,雞蛋1個,料酒20克,味精1克,精鹽5克,,濕淀粉30克,蔥、姜絲、醬油各10克,清湯100克,油50克。   烹飪方法   1.豬里脊肉切成細絲,用精鹽、酒、醬油、香油腌10分鐘,將蔥切成細絲后鋪在盤中;   2. 將鍋燒熱后用60克溫油將肉絲泡熟撈出;   3.鍋中再放入50克油澆熱,倒入甜面醬、糖、醬油、香油炒香,再加入過好油的肉絲拌炒,即可盛入鋪有蔥絲的盤上,食用前攪拌一下。 自己做的不會比飯店的差的 試試吧~
啊,好喜歡用煎餅卷著吃啊~呃,肚子有點抗議了…
難啊這個現(xiàn)在不流行
難啊這個現(xiàn)在不流行了

高分懸賞萍鄉(xiāng)哪里能吃到京醬肉絲

2,寫土地菩薩

  土地神又稱土地公或土地爺,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較低,但在民間信仰極為普遍,是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流行于全國各地,舊時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現(xiàn)象存在。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塊地面的神?!豆騻鳌纷⒃唬骸吧缯?,土地之主也?!睗h應(yīng)昭《風俗通史·祀典》引《孝緯經(jīng)》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報功也。”清翟灝《通惜編·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卑闵虝r期,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因而土地神更多地帶有自然屬  性。據(jù)《禮記·祭法》載,同時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級之分,文稱:“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日國社,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漢武帝時將“后土皇地祗”奉為總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處土地神。  最早稱為土地爺?shù)氖菨h代蔣子文。據(jù)《搜神記》卷五曰:“蔣子文者,廣陵人也?!瓭h末為秫陵尉,逐賊到鐘山下,賊擊傷額,因解緩縛之,有頃刻死,及吳先主之初,其故吏見文于道,乘白馬,執(zhí)白羽,侍從如平生。見者驚走。文追之,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爾可宣告百姓,為我立祠。不爾,將有大咎?!谑鞘故拐叻庾游臑橹卸己?,……為立廟堂轉(zhuǎn)號鐘山為蔣山?!贝撕?,各地土地神漸自對當?shù)赜泄φ咚篮笏?,且各地均有土地神,?jù)清趙翼《陔余叢考》卷三五稱沈約為湖州鳥鎮(zhèn)昔靜寺土地神,岳飛為臨安太岳土地神。 清人趙懿在《名山縣志》中稱土地神不一,有多種名目,其中有花園土地,有青苗土地,還有長生土地(家堂所祀),又有攔凹土地,廟神土地等?! ⊥恋厣癯绶钪ⅲ怯擅鞔_始的。明代的土地廟特別多,這與皇帝朱元璋有關(guān)系。《瑯訝漫抄》記載說,朱元璋“生于盱眙縣靈跡鄉(xiāng)土地廟”。因而小小的土地廟,在明代倍受崇敬。如《金陵鎖事》稱建文(1399-1403年)二年(1400年)正月,奉旨修造南京鐵塔時,在塔內(nèi)特地辟一“土地堂”,以供奉土地爺。又《水東日記》稱當時不僅各地村落街巷處有土地廟,甚至“倉庫、草場中皆有土地祠”?! ⊥恋厣竦男蜗蟠蠖家轮鴺銓崳揭捉?,慈祥可親,多為須發(fā)全白的老者。一般土地廟中,除塑土地神外,尚塑其配偶,惜稱“土地奶奶”,與土地神共受香火供奉,沒有特殊職司。,玉皇在其誕辰日的下午回鸞返回天宮。是時道教宮觀內(nèi)均要舉行隆重的慶賀科儀?! 編輯本段]典故  在中國的“神鬼世界”中,土地神算是眾神有一位末等的“芝麻官”,但它家族龐大。舊時,在中國大地上,幾乎到處可見石砌的、木建的小小土地廟,里面供奉著土地公、土地婆,香火還挺旺?! ∫?、“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是天上人。”  在江西萍鄉(xiāng)一帶,農(nóng)歷歲首要舉行參拜土地神的慶賀活動。這天黃昏,鑼鼓喧騰,爆竹聲聲,以一人假裝成土地神,按上線胡須,翻穿皮馬褂,左手持杖,右手執(zhí)扇,搖頭擺尾,自樂自贊說:“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來天上人。”這句話道出了土地神的“家底”?! ⊥恋厣竦那吧硎巧缟?,神可不像土地神,這樣官微言輕,而是地位顯赫,在神界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神。社神源于遠古時期人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為人類提供了活動場所,土地生長的萬物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故人類感激它、崇拜它。對社神的祭祀,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記載?!抖Y經(jīng)·郊特牲》中說:“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睘槭裁匆漓肷缟??《孝經(jīng)援神契》中說得更清楚:“社者,五土之總神。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奔捞炫c祭社(地)是古代兩項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活動,可見社神的地位非同小可。  進入封建社會后,原屬自然崇拜的社神逐漸人格化、社會化,社神的地位不斷跌落。社神就像一位仕途失意的官宦,逐級降職。雖然由皇帝專祀的國家的社神祭祀不斷,但失卻了民眾的參與,名存實亡。倒是那些遍布各個角落的小社神(俗稱土地神),充任了地方保護神的角色,香火頗旺。唐代城隍信仰盛行后,土地神的轄區(qū)更加縮小,成了城隍的下屬。至明代,土地神已遍及全國每個鄉(xiāng)村,甚至“倉庫、草場中皆有土地祠”(《水東日記》),橋頭土地、欄頭土地、灶頭土地、田頭土地、山神土地……名目繁多,凡是有土地的地方皆有土地神的存在。  二、多少有點神氣,大小是個官兒  ——獨霸一方(橫批)  這是舊時常書寫于土地廟的一副對聯(lián)。這副絕妙的對聯(lián)形象地勾畫出了土地神的“神格”和特征。如果與另一副對聯(lián)“黃酒白酒都不論,公雞母雞總要肥——盡管端來”聯(lián)系起來,更是生動地說明土地神的地位卑微,供品要求不高,但畢竟是“獨霸一方”的“神”,不可怠慢,像人世間的保長、甲長一樣得罪不起,所以又有副妙聯(lián)曰:“莫笑我老朽無能,許個愿試試;哪怕你多財善賈,不燒香瞧瞧!”因此,民間凡舉行祈福禳災(zāi)的重要祭祀活動,供桌上都要設(shè)土地神,請土地神到場。如浙江海鹽、海寧一帶的“賧佛”(祈禱神靈護佑,祝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家丁平安)的活動中,要請中界云仙官使者請來三界土地:龍?zhí)焱恋?、橋神土地、隨身土地、店舍土地、住居土地、山神土地、當坊土地、田公地婆、欄前土地。平時外出做事,也要祭土地求平安,如浙江龍泉的菇(種香菇)民到了種菇的山上,要向當?shù)赝恋貜R燃香點燭,供上一刀肉等,下跪膜拜,懇請神靈保佑外鄉(xiāng)來客平安無事、香菇豐收;浙江縉云山區(qū)的炭農(nóng),進深山燒炭時,臨睡前都要在炭鋪不遠處為山神土地設(shè)置的屋前,恭恭敬敬地燒上一炷香,請過山神土地后,才能回鋪睡覺。土地神專管土地,因此舊時要動土前必須祭土地,征得他老人家的同意。如浙江奉化一帶民間認為:土地菩薩專管轄下的地盤安寧,但如果人不事先打招呼,給他一定的報酬,他會不聞不問,任鬼胡來。所以人們從事與土地有關(guān)的工程前,必須先祭土地。祭法是“備五碗素菜(豆腐、芋艿、青菜、蘿卜、筍片等)、一副蠟燭香、兩杯黃酒,將這些供品擺在地中間,然后主人叩拜祝念:“土地菩薩,人要在這里造豬廄、牛廄,請幫忙移一移,保佑我家養(yǎng)豬像牛、養(yǎng)牛像馬?!奔喇叢趴善仆羷庸ぁ! ∪?、“鄉(xiāng)里鼓兒鄉(xiāng)里打,當坊土地當坊靈?!薄 ⊥恋厣耠m然官不大,但管的事卻不少。轄區(qū)內(nèi)凡婚喪喜事、天災(zāi)人禍、雞鳴狗盜之事都要插一手,而且土地神一副慈祥老翁的模樣,與人較為親近,所以人們喜歡向他吐露心聲,向他祈愿。如《集說詮真》中所說:“今之土地祠,幾遍城鄉(xiāng)鎮(zhèn)市,其中塑像,或如鶴發(fā)雞皮之老叟。或如蒼髯赤面之武夫……但俱稱土地公公。或祈年豐,或禱時雨,供香炷,焚楮帛,紛紛膜拜,必敬必誠?!彼裕⌒〉耐恋貜R往往香火很旺。因為民間相信“縣官不如現(xiàn)管”,“土地不松口,毛狗不敢咬雞,”“土產(chǎn)無多,生一物載培一物;地方不大,住幾家保佑幾家?!薄 ∨f時有些地方,生下孩子的第一件事是提著酒到土地廟“報戶口”。死了人的第一件事是到土地廟“報喪”,因為死的鬼魂要由土地神送往城隍府。如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三記載江蘇高郵地區(qū)“凡人始死之時,家人必以蘆席稻草,圈于土地祠旁,為魂靈棲留之所,謂之鋪堂。鋪堂之后,家人則按中晚兩餐,備具飯一盂、菜兩盤,送至祠旁所設(shè)之鬼寓,多則三天,少跡兩天,謂之送飯?!逼湟怙@然是指人剛死,鬼魂暫留土地祠,尚需家人送飯菜。土地還管人間的婚姻大事,《天仙配》中的土地就促成了董永與七仙女的姻緣,有些地區(qū)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貼壓在土地廟的香案下,以此判斷兩人的命是否相和。至于村中發(fā)生瘟疫之災(zāi)、虎狼之患,祈求土地消災(zāi)除患;發(fā)生盜竊之事、斗訟之爭,祈求土地指點迷津、主持公道,在舊時的農(nóng)村也是經(jīng)常舉行的事?! ∷?、土地神百態(tài)  明代以后,土地神朝世俗化方向發(fā)展,不但給他配了位土地婆,而且賦予他人世間保長、甲長一方面貪婪、作威作福。另一方面又是受上司欺壓而憤憤不平的心態(tài),賦予他人世間的同情心。故在民間傳說中土地神的形象千姿百態(tài),性格各異。試舉幾例:  1.聰明的土地神。如四川遂寧縣有這樣一則傳說:太和鎮(zhèn)盤龍寺下邊的土地菩薩很靈驗,燒香還愿的人絡(luò)繹不絕。這天,來了一個種果樹的人,祈禱這幾天不要刮風,因為梨子正在開花,土地菩薩同意了。果農(nóng)剛走,又來了一位拉船的,祈求多吹上河風,因為拉上水船要借風力,土地也同意了。下午,來了一位穿長衫的人,祈告這幾天要出遠門,不要吹風下雨,土地點了兩下頭。天黑時,來了一位農(nóng)夫,說干田等下雨栽秧,請土地爺今晚降場透雨。土地還是同意了。此事被土地婆知道后,埋怨土地公多管閑事,土地公微微一笑,說我早已有安排,晚上下雨白天晴,刮風沿水面,不準入梨園。四個祈求人的難題都得到了解決。  2.嗜賭的土地神。湖北老河口、光化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油坊張溝的土地爺愛賭錢,經(jīng)常和小張溝的土地爺一起賭博,賭來賭去,油坊張溝的土地爺把家里的錢都輸光了,最后連老婆也輸給了小張溝的土地爺。油坊張溝的土地爺終日愁眉苦臉,小張溝的土地爺則因兩個女人總是吵鬧拼打,日子不好過。油坊張溝的村民見土地爺怪可憐,商議后到小張溝把土地婆抬了回來。小張溝的土地爺不同意,當晚就找油坊張溝的土地爺要錢。油坊張溝的土地爺拿不出錢,只好讓小張溝的土地爺把老婆領(lǐng)走了。村民們又去把土地婆抬回來,每次都是白天接回來,晚上又被領(lǐng)走,接連折騰了三天,村民們無法可施,從此油坊張溝的土地廟就沒有土地婆了?! ?.土地爺逐妻。浙江寧波地區(qū)有這樣一則故事:土地公把長期節(jié)省下來的金銀財寶鎖在一個石柜中,用來救濟人間最窮的人。有一天,土地公外出巡查民情,將石柜的鑰匙交給土地婆,并告訴她若有窮人經(jīng)過,就送點金銀給他。中午時來了一頂轎,正好歇在廟前。土地婆聽轎內(nèi)的人說“悶死我了,真苦!”便把全部金銀財寶給了這坐轎的人,這人叫轎夫往轎內(nèi)搬,只拿走了一半。晚上土地公回來,聽土地婆一說,責怪她:“窮苦人能坐轎嗎?抬轎的人才是窮人?!钡诙?,土地公又去出巡。中午兩個肥頭肥腦的(財主和他的兒子來取昨天剩下的一半金銀財寶)人抬來一頂空轎,土地婆想起土地公說的。就把剩余的財寶給了他們。土地公回來后火冒三丈,把土地婆趕出了土地廟。  [編輯本段]土地形象  土地公是商人崇拜的財神,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稱為“做迓”(或做牙)。農(nóng)歷二月二日叫做“頭迓”,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迓”,尤其尾牙商家更是為了答謝員工一年的辛苦,請吃“尾牙”宴。祀的土地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須白發(fā)的老人,有時會有土地婆陪祀,有時則只有土地公而已。這是民間傳說著一個故事: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時,問他有什么抱負,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人人過得快樂。土地婆卻反對,她認為世間的人應(yīng)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發(fā)揮社會功能。土地公說:“那么,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了嗎?”土地婆反駁著:“如果大家都變有錢人,以后我們女兒出嫁,誰來幫忙抬轎子呢?”土地公無話可說,也因此打消這個原可“皆大歡喜”的念頭,世間才有今天的貧富懸殊差別。世上覺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個“惡婆”不肯供奉她,卻對土地公推崇備至。  土地爺?shù)匚弧 ±铒L翧的《覺軒雜錄》里說:‘土地,鄉(xiāng)神也,村巷處處奉之,或石室或木房。有不塑像者,以木板長尺許,寬二寸,題其主曰某土地;槊(塑)像者其須發(fā)皓然,曰土地公,妝髻者曰土地婆祀之紙燭淆酒或雄雞一。俗言土地靈則虎豹不入境,又言鄉(xiāng)村之老而公直者死為之?!赐恋夭灰?,有花園土地,……有青苗土地,……有長生土地,家堂所祀,又有攔凹土地、廟神土地等,皆隨地得名?!薄 ∵€有,《公羊傳》上說:“社者,土地之主也?!睗h應(yīng)昭《風俗通史·祀典》引《孝緯經(jīng)》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報功也。”清翟灝《通惜編·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薄 《嗌儆悬c神氣 大小是個官兒  鄭土有 2005.4.1  在中國的“神鬼世界”中,土地神算是眾神有一位末等的“芝麻官”,但它家族龐大。舊時,在中國大地上,幾乎到處可見石砌的、木建的小小土地廟,里面供奉著土地公、土地婆,香火還挺旺。  一、“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是天上人?!薄 ≡诮髌监l(xiāng)一帶,農(nóng)歷歲首要舉行參拜土地神的慶賀活動。這天黃昏,鑼鼓喧騰,爆竹聲聲,以一人假裝成土地神,按上線胡須,翻穿皮馬褂,左手持杖,右手執(zhí)扇,搖頭擺尾,自樂自贊說:“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來天上人?!边@句話道出了土地神的“家底”?! ⊥恋厣竦那吧硎巧缟瘢窨刹幌裢恋厣?,這樣官微言輕,而是地位顯赫,在神界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神。社神源于遠古時期人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為人類提供了活動場所,土地生長的萬物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故人類感激它、崇拜它。對社神的祭祀,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記載?!抖Y經(jīng)·郊特牲》中說:“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睘槭裁匆漓肷缟??《孝經(jīng)援神契》中說得更清楚:“社者,五土之總神。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奔捞炫c祭社(地)是古代兩項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活動,可見社神的地位非同小可?! ∵M入封建社會后,原屬自然崇拜的社神逐漸人格化、社會化,社神的地位不斷跌落。社神就像一位仕途失意的官宦,逐級降職。雖然由皇帝專祀的國家的社神祭祀不斷,但失卻了民眾的參與,名存實亡。倒是那些遍布各個角落的小社神(俗稱土地神),充任了地方保護神的角色,香火頗旺。唐代城隍信仰盛行后,土地神的轄區(qū)更加縮小,成了城隍的下屬。至明代,土地神已遍及全國每個鄉(xiāng)村,甚至“倉庫、草場中皆有土地祠”(《水東日記》),橋頭土地、欄頭土地、灶頭土地、田頭土地、山神土地……名目繁多,凡是有土地的地方皆有土地神的存在。  二、多少有點神氣,大小是個官兒  ——獨霸一方(橫批)  這是舊時常書寫于土地廟的一副對聯(lián)。這副絕妙的對聯(lián)形象地勾畫出了土地神的“神格”和特征。如果與另一副對聯(lián)“黃酒白酒都不論,公雞母雞總要肥——盡管端來”聯(lián)系起來,更是生動地說明土地神的地位卑微,供品要求不高,但畢竟是“獨霸一方”的“神”,不可怠慢,像人世間的保長、甲長一樣得罪不起,所以又有副妙聯(lián)曰:“莫笑我老朽無能,許個愿試試;哪怕你多財善賈,不燒香瞧瞧!”因此,民間凡舉行祈福禳災(zāi)的重要祭祀活動,供桌上都要設(shè)土地神,請土地神到場。如浙江海鹽、海寧一帶的“賧佛”(祈禱神靈護佑,祝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家丁平安)的活動中,要請中界云仙官使者請來三界土地:龍?zhí)焱恋?、橋神土地、隨身土地、店舍土地、住居土地、山神土地、當坊土地、田公地婆、欄前土地。平時外出做事,也要祭土地求平安,如浙江龍泉的菇(種香菇)民到了種菇的山上,要向當?shù)赝恋貜R燃香點燭,供上一刀肉等,下跪膜拜,懇請神靈保佑外鄉(xiāng)來客平安無事、香菇豐收;浙江縉云山區(qū)的炭農(nóng),進深山燒炭時,臨睡前都要在炭鋪不遠處為山神土地設(shè)置的屋前,恭恭敬敬地燒上一炷香,請過山神土地后,才能回鋪睡覺。土地神專管土地,因此舊時要動土前必須祭土地,征得他老人家的同意。如浙江奉化一帶民間認為:土地菩薩專管轄下的地盤安寧,但如果人不事先打招呼,給他一定的報酬,他會不聞不問,任鬼胡來。所以人們從事與土地有關(guān)的工程前,必須先祭土地。祭法是“備五碗素菜(豆腐、芋艿、青菜、蘿卜、筍片等)、一副蠟燭香、兩杯黃酒,將這些供品擺在地中間,然后主人叩拜祝念:“土地菩薩,人要在這里造豬廄、牛廄,請幫忙移一移,保佑我家養(yǎng)豬像牛、養(yǎng)牛像馬?!奔喇叢趴善仆羷庸??! ∪?、“鄉(xiāng)里鼓兒鄉(xiāng)里打,當坊土地當坊靈?!薄 ⊥恋厣耠m然官不大,但管的事卻不少。轄區(qū)內(nèi)凡婚喪喜事、天災(zāi)人禍、雞鳴狗盜之事都要插一手,而且土地神一副慈祥老翁的模樣,與人較為親近,所以人們喜歡向他吐露心聲,向他祈愿。如《集說詮真》中所說:“今之土地祠,幾遍城鄉(xiāng)鎮(zhèn)市,其中塑像,或如鶴發(fā)雞皮之老叟?;蛉缟n髯赤面之武夫……但俱稱土地公公?;蚱砟曦S,或禱時雨,供香炷,焚楮帛,紛紛膜拜,必敬必誠?!彼?,小小的土地廟往往香火很旺。因為民間相信“縣官不如現(xiàn)管”,“土地不松口,毛狗不敢咬雞,”“土產(chǎn)無多,生一物載培一物;地方不大,住幾家保佑幾家。”  舊時有些地方,生下孩子的第一件事是提著酒到土地廟“報戶口”。死了人的第一件事是到土地廟“報喪”,因為死的鬼魂要由土地神送往城隍府。如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三記載江蘇高郵地區(qū)“凡人始死之時,家人必以蘆席稻草,圈于土地祠旁,為魂靈棲留之所,謂之鋪堂。鋪堂之后,家人則按中晚兩餐,備具飯一盂、菜兩盤,送至祠旁所設(shè)之鬼寓,多則三天,少跡兩天,謂之送飯。”其意顯然是指人剛死,鬼魂暫留土地祠,尚需家人送飯菜。土地還管人間的婚姻大事,《天仙配》中的土地就促成了董永與七仙女的姻緣,有些地區(qū)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貼壓在土地廟的香案下,以此判斷兩人的命是否相和。至于村中發(fā)生瘟疫之災(zāi)、虎狼之患,祈求土地消災(zāi)除患;發(fā)生盜竊之事、斗訟之爭,祈求土地指點迷津、主持公道,在舊時的農(nóng)村也是經(jīng)常舉行的事?! ∷?、土地神百態(tài)  明代以后,土地神朝世俗化方向發(fā)展,不但給他配了位土地婆,而且賦予他人世間保長、甲長一方面貪婪、作威作福。另一方面又是受上司欺壓而憤憤不平的心態(tài),賦予他人世間的同情心。故在民間傳說中土地神的形象千姿百態(tài),性格各異。試舉幾例:  1.聰明的土地神。如四川遂寧縣有這樣一則傳說:太和鎮(zhèn)盤龍寺下邊的土地菩薩很靈驗,燒香還愿的人絡(luò)繹不絕。這天,來了一個種果樹的人,祈禱這幾天不要刮風,因為梨子正在開花,土地菩薩同意了。果農(nóng)剛走,又來了一位拉船的,祈求多吹上河風,因為拉上水船要借風力,土地也同意了。下午,來了一位穿長衫的人,祈告這幾天要出遠門,不要吹風下雨,土地點了兩下頭。天黑時,來了一位農(nóng)夫,說干田等下雨栽秧,請土地爺今晚降場透雨。土地還是同意了。此事被土地婆知道后,埋怨土地公多管閑事,土地公微微一笑,說我早已有安排,晚上下雨白天晴,刮風沿水面,不準入梨園。四個祈求人的難題都得到了解決?! ?.嗜賭的土地神。湖北老河口、光化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油坊張溝的土地爺愛賭錢,經(jīng)常和小張溝的土地爺一起賭博,賭來賭去,油坊張溝的土地爺把家里的錢都輸光了,最后連老婆也輸給了小張溝的土地爺。油坊張溝的土地爺終日愁眉苦臉,小張溝的土地爺則因兩個女人總是吵鬧拼打,日子不好過。油坊張溝的村民見土地爺怪可憐,商議后到小張溝把土地婆抬了回來。小張溝的土地爺不同意,當晚就找油坊張溝的土地爺要錢。油坊張溝的土地爺拿不出錢,只好讓小張溝的土地爺把老婆領(lǐng)走了。村民們又去把土地婆抬回來,每次都是白天接回來,晚上又被領(lǐng)走,接連折騰了三天,村民們無法可施,從此油坊張溝的土地廟就沒有土地婆了?! ?.土地爺逐妻。浙江寧波地區(qū)有這樣一則故事:土地公把長期節(jié)省下來的金銀財寶鎖在一個石柜中,用來救濟人間最窮的人。有一天,土地公外出巡查民情,將石柜的鑰匙交給土地婆,并告訴她若有窮人經(jīng)過,就送點金銀給他。中午時來了一頂轎,正好歇在廟前。土地婆聽轎內(nèi)的人說“悶死我了,真苦!”便把全部金銀財寶給了這坐轎的人,這人叫轎夫往轎內(nèi)搬,只拿走了一半。晚上土地公回來,聽土地婆一說,責怪她:“窮苦人能坐轎嗎?抬轎的人才是窮人?!钡诙欤恋毓秩コ鲅?。中午兩個肥頭肥腦的(財主和他的兒子來取昨天剩下的一半金銀財寶)人抬來一頂空轎,土地婆想起土地公說的。就把剩余的財寶給了他們。土地公回來后火冒三丈,把土地婆趕出了土地廟。

寫土地菩薩

3,江西采茶戲 傳說

江西采茶戲是江西各地采茶、花燈等民間歌舞小戲的統(tǒng)稱。 最初為茶農(nóng)采茶時所唱的采茶歌,后與民間舞蹈相結(jié)合,形成了載歌載舞的采茶燈。每逢燈節(jié)或收茶季節(jié),茶農(nóng)常用這種形式即興演出以采茶為內(nèi)容的節(jié)目,因以茶籃為道具,亦稱“茶籃燈”。后來,內(nèi)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斷豐富,逐漸發(fā)展成為活躍于廣大農(nóng)村的采茶戲。 采茶戲最早出現(xiàn)于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qū),繼見于贛東鉛山縣,之后很快在全省各地流傳,并分別吸收當?shù)氐拿耖g藝術(shù)和各種地方戲曲的劇目、聲腔,衍變?yōu)楦骶咛厣亩喾N采茶戲。早期采茶戲以演生活小戲為主,只有三個腳色,故又稱“三腳班”。江西采茶戲根據(jù)其不同特點和流行地區(qū),大致可分以下 5類: 贛南地區(qū) 贛南采茶戲形成最早,清代中葉已流行于贛南和粵北。擅演輕松活潑的喜劇。表演上丑腳常模擬猴、貓、鳥等禽獸動作,丑的“矮子步”,旦的“扇子花”均有特色。唱腔曲調(diào)分燈腔、茶腔、路調(diào)、雜調(diào)四類,以茶腔為主,弦樂伴奏。劇目多為丑旦合演的民間生活小戲,如《挖筍》、《揀田螺》、《巧耍香龍》等,經(jīng)過整理的《采茶歌》、《□妹子》較有影響,《茶童戲主》和現(xiàn)代戲《怎么談不攏》已攝制成影片。 贛西地區(qū) 主要有萍鄉(xiāng)采茶戲和萬載花燈戲等。流行于永新、寧崗、蓮花、萍鄉(xiāng)、萬載一帶,由贛南采茶戲流入后衍變發(fā)展而成。清道光年間已盛行于贛湘交界地區(qū),后期受湖南花鼓戲影響較大。有二胡、笛、嗩吶等伴奏樂器。主要曲調(diào)分燈彩詞調(diào)、花鼓調(diào)、歌腔、民歌小調(diào)4類,傳統(tǒng)劇目有《放風箏》、《賣雜貨》等,民間故事戲《吳燕花》和現(xiàn)代戲《塞上紅》較有影響。萬載花燈戲后期受高安采茶戲影響較多。 贛東北地區(qū) 有贛東采茶戲和景德鎮(zhèn)采茶戲兩種。贛東采茶戲源于鉛山縣的茶燈戲,流行于鉛山、上饒、貴溪、弋陽等地。初為二旦一丑的“三腳班”,受黃梅采茶戲影響增一小生,后又增加了老生、老旦、花臉,連同三個打擊樂手,稱為“七唱三打”的“半班”。男腳擅長扇子功,旦腳擅長手帕功,曲調(diào)分“三角小調(diào)”和“湖廣調(diào)”兩類,早期演唱只以鑼鼓伴奏,干唱加幫腔,現(xiàn)已加管弦伴奏。主要劇目有《三矮子放?!?、《三姐妹觀燈》、《打平斗米》、《鸚哥記》、《拷打紅梅》等。景德鎮(zhèn)采茶戲系由湖北黃梅采茶戲流入后衍變而成,流行于景德鎮(zhèn)、波陽、都昌一帶。劇目、唱腔均近似黃梅采茶戲,表演上曾受饒河戲影響。 贛北地區(qū) 有南昌采茶戲、武寧采茶戲和九江采茶戲。南昌采茶戲流行于南昌、新建、安義等縣,1927年進入南昌市,其曲調(diào)分為本調(diào)和雜調(diào)兩類,本調(diào)系由下河調(diào)發(fā)展而來,雜調(diào)包括茶燈調(diào)和小戲?qū)S们{(diào)。傳統(tǒng)劇目有“四大記”(即《南瓜記》、《鳴冤記》、《辜家記》、《花轎記》等48本。武寧采茶戲,流行于武寧、修水、銅鼓、靖安一帶。清道光年間就已演整本戲,如《失印配》、《褂袍記》、《文武魁》等50余本。音樂曲調(diào)有正腔(包括北腔、漢腔、嘆腔、四平腔)、花腔和雜調(diào)。劇目、唱腔亦與黃梅采茶戲接近。九江采茶戲流行于瑞昌、德安、九江、湖口一帶,劇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說,唱腔分平板、花腔、漢腔、雜調(diào)4類,接近黃梅采茶戲。 贛中地區(qū) 有撫州、吉安、寧都、高安等多種采茶戲。撫州采茶戲,源于宜黃縣的三腳班,并受黃梅采茶戲、宜黃戲、傀儡戲等影響,流行于臨川、崇仁、宜黃、樂安等地。主要唱調(diào)有由“豐城絲弦班”唱調(diào)發(fā)展起來的“本調(diào)”和由撫州“會母調(diào)”發(fā)展起來的“撫調(diào)”,以及川調(diào)、文南詞和各種小戲?qū)S们{(diào)。伴奏樂器有笛子、嗩吶、二胡等。劇目有《三伢子放?!?、《小和尚鋤茶》、《白扇記》、《毛洪記》等。吉安采茶戲,流行于吉安地區(qū),亦源于宜黃縣三腳班,曾受湖南花鼓戲、吉安戲、宜黃戲的影響,唱腔分本調(diào)、文南詞、小調(diào)3類,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革命根據(jù)地,曾演出《大放馬》、《歡送哥哥上南方》、《志愿當紅軍》等宣傳革命的節(jié)目。寧都采茶戲,流行于贛東南,發(fā)展中受祁劇、宜黃戲影響,曲調(diào)分本調(diào)、小調(diào),主要伴奏樂器為“勾筒”(一種竹筒胡琴),劇目有《鋤豆》、《鏟棉》、《毛朋記》等。高安縣的采茶戲源于燈戲,先后演變成兩種采茶戲,一為鑼鼓班,受當?shù)厝鸷哟蟀嘤绊戄^大,其高腔唱調(diào)和鑼經(jīng)具有特色,現(xiàn)稱瑞河戲。另一種為絲弦班,現(xiàn)稱高安采茶戲,因受贛南等地小調(diào)和瑞河戲影響,原來伴奏只用“絲弦”(弦樂器),后吸收了京劇的鑼鼓經(jīng)。劇目有《孫成打酒》、《劍袍記》和現(xiàn)代戲《喜鵲鬧梅》等?,F(xiàn)代戲《小保管上任》已攝制成影片。 江西采茶戲豐富多采,載歌載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雖從清乾隆時起屢遭禁演,但它仍以頑強的生命力活躍于廣大農(nóng)村。由于它善于吸收各種民間歌舞和地方戲曲的長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發(fā)展非常迅速,現(xiàn)已成為江西流行最廣泛的地方戲曲。

江西采茶戲 傳說

4,中國春節(jié)的來歷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人們說,有海水 新春壁紙(20張)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jié)。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jié),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蕩漾,春節(jié)熱鬧了中國,春節(jié)也正走向世界。   春節(jié)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jié),也是世界的春節(jié)。   春節(jié)首先是個親人的節(jié)日、家庭的節(jié)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說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jié)時一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溫暖。這種溫暖同金錢無關(guān),同權(quán)力無關(guān),同勢利無關(guān),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jié)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節(jié)日,是團結(jié)的節(jié)日。不但在親人之間,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jié)見面時也會客氣一點,會有笑容和寬容。有點理解和關(guān)心,一句“恭喜發(fā)財”,一句“新春愉快”,誰聽了誰高興。總之,春節(jié)是使人和陸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jié)日。   春節(jié)是集中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節(jié)日。 海外華人過春節(jié)(19張)過春節(jié),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jié)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如今,春節(jié)不但深入中國人心,還深入了外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在一些有中國人的國家和地區(qū),外國人也同中國人一起過春節(jié)。除了原來的幾千萬華僑華人和留學人員,今天還有更多的中國人在走出國門,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人的進進出出,勢必促進文化的進進出出,有“西學東漸”,也有“東學西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華,取長補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歡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yīng)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弊帧 ≡诿耖g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shù),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春節(jié)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案!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xiàn)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jié)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yīng)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F(xiàn)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chǎn)的爆竹花色多,品質(zhì)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5,作文 我與節(jié)日的故事

秋高氣爽,氣爽秋高,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  今年中秋節(jié),是在10月的第六天,好像來遲了一寫,但并不影響那美麗的黃昏的傍晚。玉兔東升,皎潔的月亮正照耀著一輪圓月,天空中有幾朵潔白的云彩飄蕩在云朵中間,微風颯颯,徐徐地吹著小風,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幾串沉甸甸的葡萄,正掛在葡萄架上,幾只螢火蟲飛來飛去,又飛去飛來,是那么的有情調(diào),這情調(diào)又是那么的迷人。  媽媽拿出月餅,我和姐姐剛剛準備動手吃,爸爸突然把月餅?zāi)米哒f:"大家別光顧著吃,我們來個游戲,誰贏了誰吃。"我和姐姐答應(yīng)了?! ?首先我們來背關(guān)于月亮的古詩。"爸爸出了題目?! ?好"我和姐姐一口答應(yīng)。  "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姐姐先說了一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當然不甘落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曠天低樹,江清月靜人。""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語誰餐?"……  "真棒!來吃月餅。"爸爸笑瞇瞇地遞給我和姐姐月餅?! ∥覀円贿叧栽嘛灒贿呝p月。哇!好大好圓的月亮啊,它即象一輪明月,又象一輪圓月,正在升起來!  我們在院子里高興的簡直就是高興,沒有人能說出這不是高興,我們?nèi)胰硕枷矚g這美麗而又美觀的中秋節(jié),尤其是在八月十五這天,正巧又趕上中秋節(jié),真是雙喜臨門吶!  月有悲歡離合,人有陰晴圓缺,此時此刻,正是全國各地的全國各族人民全家在一起合家團圓的好日子,讓我們一起高高舉起月餅,共同暢飲這一杯高興的月餅吧!  夜色已經(jīng)很深了,深夜也漸漸的濃了,皓月當空,映著皎潔的月光,我們?nèi)叶剂鬟B忘返,懷著無比高興的心情,依然興致勃勃地在院子里看著那輪明亮的月亮!
春節(jié)的習俗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壓歲錢 春節(jié)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讓它化兇為吉。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jié)日所需的東西。 現(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shù)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jié)貼“?!弊?,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弊种父狻⒏_\,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冉?jīng)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xiàn)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jié)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yīng)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F(xiàn)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chǎn)的爆竹花色多,品質(zhì)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6,作文新會春節(jié)風俗600字

春節(jié)的習俗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壓歲錢 春節(jié)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讓它化兇為吉。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jié)日所需的東西。 現(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shù)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 貼窗花和倒貼“?!弊?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帧4汗?jié)貼“?!弊?,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案!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贰ⅰ段骞蓉S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jīng)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xiàn)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jié)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yīng)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xiàn)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chǎn)的爆竹花色多,品質(zhì)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掃屋,含有掃蕩妖邪,除舊布新之意。五邑風俗,謝灶之后,除夕之前,家家戶戶,屋里屋外,都要洗掃干凈,叫做掃屋。一般是先洗曬被褥衣服,后洗擦家具雜物,除塵、刷灰水、洗地,沖洗溝渠,清理禽窩畜舍,最后把拉圾集中搬走。這實際是一年一度的清潔衛(wèi)生總動員,預(yù)防疾病的大行動,應(yīng)該大力弘揚的美俗。 離鄉(xiāng)游子,非迫不得已,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來。團年大多在年三十晚進行,也有擇日提前的。團年前,貼起用紅紙書寫的神祗、春聯(lián)、橫額、單語,叫作“揮春”。春聯(lián)內(nèi)容要要求切合自家身份,或表達美好的愿望;橫額、單語大多寫上:新春大吉、萬事勝意、出入平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貨如輪轉(zhuǎn)、財源廣進、龍馬精神等吉祥句子。團年當日,殺雞殺鴨,擺滿美酒蔬果肉食,先祭拜天地、神靈、祖宗,把灶君接回來,然后全家團桌而坐,歡敘天倫,共進晚餐,這就叫做“團年”。 除夕是農(nóng)歷年的最后一晚,是狂歡之夜,家家戶戶張燈結(jié)彩,大小門戶點燃香燭,廳堂插花擺果,一派富麗堂皇景象。說到花果,五邑人最喜歡的是桃花、吊鐘、金桔、水仙,次及菊花、芍藥、劍蘭、銀柳、四季桔、朱砂桔等。重要的是要有一枝桃花和吊鐘,在花枝間綴以年桔和彩燈,使花果相輝,取“花開富貴”、“金玉滿堂”之意。人們吃罷團年飯,酒足飯飽,興高采烈,便成群結(jié)隊去行街,逛花市,盡情歡樂。在過去,小孩則上街賣懶,他們懷揣一個熟紅雞蛋和一個茨菇,手提燈籠,拿著一支點燃的香,穿街過巷,邊走邊念:“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不懶。”一直念到土地廟,把香插上,然后回家,把紅雞蛋分給長輩吃,認為這樣就可以把懶“賣”掉,使自己變得勤懇。除夕夜,大人小孩都參加守歲,守歲就是守候新歲的到來,過去守到子時相交,現(xiàn)在守到零時,鐘聲一響,家家戶戶點燃鞭炮,響聲此伏彼起,震耳欲聾。燒過炮仗,才關(guān)門睡覺。

7,春節(jié)的來歷習俗詩句對聯(lián)傳說

  春節(jié)的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澳辍遍L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guān)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伤匀焕^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燈火通明?!澳辍鲍F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澳辍贝篌@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nèi)幾根紅蠟燭還發(fā)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的習俗   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yīng)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弊衷诿耖g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shù),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春節(jié)貼“?!弊?,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贰ⅰ段骞蓉S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染涞牟噬戤嫛⒁詽M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xiàn)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jié)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yīng)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F(xiàn)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chǎn)的爆竹花色多,品質(zhì)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lǐng)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對聯(lián):   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萬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jié)   百世歲月當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橫批:萬象更新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氣 一統(tǒng)山河際太平 橫批:國泰民安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繡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凈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年年順景則源廣 歲歲平安福壽多 橫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運隨春到 四季彩云滾滾來 橫批:萬事如意   丹鳳呈祥龍獻瑞 紅桃賀歲杏迎春 橫批:福滿人間   五更分兩年年年稱心 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 橫批:恭賀新春   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橫批:鶯歌燕舞   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歡聲橫批:喜氣盈門   詩句:   1.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2.、《拜年》  ?。鳎┪恼髅?   不求見面惟通謁,   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   世情嫌簡不嫌虛。   3.、《鳳城新年辭》  ?。ㄇ澹┎樯餍?   巧裁幡勝試新羅,   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   閨中針線歲前多。   4.癸已除夕偶成  ?。ㄇ澹S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   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   一星如月看多時。   5.春節(jié)看花市   林伯渠   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   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   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6.《賣癡呆詞》  ?。ㄌ疲┓冻纱?   除夕更闌人不睡,   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   云有癡呆召人賣。   7.田家元日  ?。ㄌ疲┟虾迫?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nóng)。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8.已酉新正  ?。鳎┤~颙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tài)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云窩。   9.元日 玉樓春  ?。ㄋ危┟?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tài)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xiāng)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10.除夜  ?。纤危┪奶煜?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fù)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8,春節(jié)習俗有哪些

春節(jié)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具體的習俗如下: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貼窗花和倒貼“?!弊帧 ≡诿耖g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shù),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汗?jié)貼“?!弊郑俏覈耖g由來已久的風俗。“?!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lǐng)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年前具體習俗春節(jié)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jié)雖定在農(nóng)歷正月初一,但春節(jié)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jié)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jié)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春節(jié)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谷子一熟為一“年”,五谷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xiàn)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后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春節(jié)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借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guān)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春節(jié)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fā)“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春節(jié)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jié)日。元日以后,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jié)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春節(jié)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jié)。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節(jié)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fā)展。[1]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jù)《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拜年現(xiàn)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jīng)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于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xiàn)代賀年卡一樣。[9] 貼春聯(lián)對聯(lián)貼春聯(lián)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yīng)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10] 窗花與“?!弊衷诿耖g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shù),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jié)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案!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11] 貼年畫貼年畫(19張)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染涞牟噬戤?、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6] 福祿壽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jié)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6] 燃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爆竹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yīng)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中國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chǎn)的爆竹花色多,品質(zhì)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6] 辦年貨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lián),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xiàn)代,不拘泥于傳統(tǒng)。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fā)’之意。[12] 民族習俗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壯族壯族的春節(jié)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jié)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僅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節(jié)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藏族據(jù)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xiàn)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qū),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jié)的傳統(tǒng)。人們穿古代服裝,騎著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zhuǎn)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還有在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的,"麥收為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huán)繞的工布(林芝)地區(qū),到現(xiàn)在還是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qū)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里非常盛行。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時代。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tǒng)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但農(nóng)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年,稱"索朗洛薩"(農(nóng)民新年)。因為到藏歷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nóng)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jīng)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yù)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zhòng)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杰,要從銅鏡里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zāi)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于神王的意思。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jié)伴,走出喧嘩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插經(jīng)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歷正月初五,拉薩郊區(qū)的農(nóng)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nóng)人們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彩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系著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蒙古族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nóng)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jié)稱為作"白節(jié)"。蒙古族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只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白族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飯后,孩子們由成人帶領(lǐng)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jié)日不可缺少的活動。布依族布依族在除夕前要準備粑粑、米酒等節(jié)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后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朝鮮族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jié)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tǒng)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后,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達斡爾族達斡爾語稱春節(jié)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jié)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豐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cè)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里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jié)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游戲。高山族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jié)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jié)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并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赫哲族赫哲族的春節(jié)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jié)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拉祜族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滿族滿族過春節(jié)時要貼窗花、貼對聯(lián)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畬族畬族過春節(jié)要舂糍粑,取其諧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畬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盤古祖圖"(根據(jù)盤瓠傳說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土家族土家族過春節(jié)要跳"擺手"。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nèi)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后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關(guān)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現(xiàn)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shù)等。佤族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賀,特別要向寨子里的長者拜年。拜年時,雙方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團結(jié)和睦。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jié)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老年婦女則穿長裙,幾十個人為一隊,手搭前人雙肩,邊唱古老的歌曲邊輕移舞步。小結(jié)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jié)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在有些地區(qū)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diào)雨順,平安、豐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jié)叫做“白節(jié)”,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歷年?;刈?、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jié)”。春節(jié)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jié)日。[6] 參考來源:[6] [13] 節(jié)日活動小年蒸花饃(19張)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小年是整個春節(jié)慶?;顒拥拈_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14] 傳統(tǒng)習俗:祭灶、蒸花饃、寫春聯(lián)、吃灶糖、掃塵[5] 。除夕貼春聯(lián)(20張)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農(nóng)歷年的最后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于農(nóng)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一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年夜飯以后有發(fā)壓歲錢和熬年夜的習俗、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qū)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14] 傳統(tǒng)習俗:置天地桌、吃年夜飯、接神、踩祟、接財神[5] 。正月初一壓歲錢(11張)正月初一是“雞日”,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傳統(tǒng)習俗:開門炮仗、拜年、占歲、飲屠蘇酒、聚財[5] 。正月初二回娘家(9張)正月初二是“狗日”,這一天(北方地區(qū)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xiāng)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xiāng)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jīng)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14] 傳統(tǒng)習俗:祭財神(北方)[5] 。正月初三正月初三是女媧造豬的日子,故稱“豬日”,在這一天里,人們習慣不殺豬,如果當日天氣好,則當年的豬會長得膘肥體壯,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傳統(tǒng)習俗:燒門神紙。正月初四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羊會養(yǎng)得很好,養(yǎng)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傳統(tǒng)習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羅,扔窮[5] [14] 。正月初五財神正月初五是“牛日”,俗稱破五。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兩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古時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mào)易。[14] 傳統(tǒng)習俗:祭財神(南方)、送窮、開市[5] 。正月初六正月初六是“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傳統(tǒng)習俗:送窮,啟市。正月初七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稱“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送火神(14張) 媧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jié)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fā)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jié)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14] 傳統(tǒng)習俗:熏天、吃七寶羹、送火神[5] 正月初八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傳統(tǒng)習俗:順星、放生祈福[5] 。正月初九放爆竹(9張)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疤旃本褪恰坝窕蚀蟮邸?,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統(tǒng)領(lǐng)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14] 正月初十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shè)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nèi)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jié)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yù)示當年豐收。[14] 正月十一中國結(jié)(13張)“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疤旃笔O碌氖澄铮嗽诔跏粤艘惶焱?,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14] 正月十二十二搭燈棚: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jié),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盵14]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的節(jié)俗非常有元宵節(jié)(14張) 特色。節(jié)期與節(jié)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fā)展而延長擴展。就節(jié)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白晝?yōu)槭?,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新年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