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現(xiàn)在白酒的名氣似乎遠遠大于黃酒,但在黃酒流行的江浙地區(qū),黃酒依然是本地酒水消費的大頭。正如之前提到的,黃酒的原料是真正的好糧食,白酒的原料是高粱,清末到民國,戰(zhàn)亂不斷,糧食供應緊張,很難有多余的糧食去釀造黃酒,黃酒逐漸成為奢侈品,這時候勞動人民開始飲用白酒。
1、黃酒是什么酒?為什么感覺喝黃酒的越來越少了?
我是小逸,關注我們更懂酒。目前對于黃酒的定義,最權威的是國家標準,在最新的定義中,黃酒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麥等谷物為原料,經(jīng)加曲、酵母等糖化發(fā)酵劑釀制而成的發(fā)酵酒。大約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中國人就開始大量釀制黃酒,用的是獨創(chuàng)酒曲復式發(fā)酵法,周代時開始官員釀黃酒,那個時候已經(jīng)有完整的釀酒記錄和專職管理釀酒的官僚體系。
總管釀酒的官員稱為酒正,上等酒用來做最嚴肅的祭祀,而且黃酒的釀造已有了一套完整的工藝。黃酒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是從東漢末年一直到北宋,由于當時有很長時間的戰(zhàn)亂,有很多人不得志,文人墨客不問政事,借酒澆愁,陰差陽錯使酒業(yè)興盛起來。這個時候飲酒主要流行在上層社會,而且普及到民間的普通人家,像著名詩人李白的斗酒詩百篇,杜甫的獨酌成詩,都是當時黃酒盛行的真實寫照。
然后到了明清時期,一直到清朝中葉之前,當時有南酒北酒之分,其實無論南酒北酒,都還是黃酒為主流的世界,之后中國黃酒的聲明遠播,是在1915年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云集酒坊,也就是今天的會稽山酒業(yè),為紹興酒奪得了第一枚國際金獎,從此,紹興黃酒聲名鵲起。雖然說新中國成立以后,黃酒的生產(chǎn)技術方面有了很大的新的突破,但是相對于白酒和葡萄酒來講,黃酒的發(fā)展差距是比較大的,
它的價格偏低,導致了整個行業(yè)的價值一直是有些被低估的,可以說黃酒產(chǎn)品的價值跟價格也遠遠是不太對稱的。目前從產(chǎn)量和銷量上來看,像古越龍山、會稽山、還有塔牌為代表的浙派的黃酒,還有以石庫門、和酒等為代表的海派黃酒,是具備一些行業(yè)的領先優(yōu)勢的,但如果說起消費者對于黃酒的印象,大部分可能都是比較模糊的。所以在黃酒文化推廣方面也是比較欠缺,
2、喝完黃酒為什么吹風就倒,而白酒喝完吹風沒黃酒的反應那么強烈,有沒有專業(yè)人士解答一下?
這其實就是你醉酒的狀態(tài)!一個明顯的對比,都是喝醉的情況下。啤酒喝醉了最難受,紅酒喝醉了其次,白酒喝醉了,有些酒宿醉很輕,有些宿醉很重,其實這主要還是與酒中的低沸點醛類、雜醇類物質含量有關。啤酒、黃酒、紅酒都是不蒸餾的,這些容易上頭的物質保留較多,蒸餾酒或者說白酒,因為餾酒的溫度不同,這些物質含量也不同,清香型接酒的溫度最低,通常是20度,醬香酒最高,接酒的溫度約40度,所以這些低沸點醛類和雜醇類含量較低。
3、黃酒是中國的傳統(tǒng)飲酒,為什么到了現(xiàn)代如此勢弱?
黃酒與啤酒、葡萄酒并稱世界三大古老發(fā)酵酒,黃酒作為我國獨有的酒類,誕生時間要比中國白酒(蒸餾酒)早上兩三千年,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變遷,如今黃酒的風頭遠不及“小弟”白酒,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黃酒主流消費群體集中于江浙滬區(qū)域,且短期內外埠市場較難以看到明顯的增長勢頭。要知道在一百多年以前,不管南方還是北方都是流行喝黃酒,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北方飲酒習慣從黃酒倒向白酒?黃酒屬于發(fā)酵酒,酒度較低,釀造糧食為黍米或者稻米等谷物;白酒屬于蒸餾酒,酒度較高,釀造原料主要為高粱,
想要取得蒸餾酒,必須要先發(fā)明蒸餾器,在中國蒸餾技術用于釀酒時間不晚于元代。在此之前,人們飲酒大多是飲用黃酒,青梅煮酒喝的是黃酒,武松三碗不過崗喝的是黃酒,李白對影成三人喝的還是黃酒,黃酒口感柔和,味道醇厚,卻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過于耗費糧食,雖然中國古代農業(yè)精耕細作,但是受制于家庭自給自足式的供應與對天災薄弱的應對力,饑荒多發(fā),糧食供給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絕大多數(shù)人畢其一生都在“溫飽”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