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報考地質要的書是巖石學04路鳳香版是網(wǎng)上那個02版嗎 問
04年路鳳香的巖石學。。主編是路鳳香和桑龍康
2,地院考礦普巖石學用哪本啊是樂昌碩的還是路鳳香的啊
初試的《巖石學》是路鳳香、桑隆康主編的,巖石學,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
還可以參考于炳松、趙志丹編的《巖石學》,地質出版社
路鳳香
3,求關于野外巖石的識別方法的書籍
首先,你如果要系統(tǒng)的學習巖石的識別,你可以學習一下路鳳香的《巖石學》和趙珊榮的《結晶學及礦物學》,當然,我們地大新出了一本巖石學,挺不錯的。還可以學習一下相應的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如果還有鏡下鑒定的書曾廣策《晶體光學》;到野外的的話,最好要把相關區(qū)域的地層等基礎材料收集到,按照他的描述,你基本上可以鑒別出野外的巖石的。僅是個人意見哦O(∩_∩)O~
你好! 地質學或地貌學。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地質學或地貌學。
4,求助巖石學參考書目
樂的書書店沒有賣的,你下載后自己打印出來,汪的書版本差別不是很大,也可下載打印,也可以去書店購買,地質大學圖書館下面書店有賣的
樂的書書店沒有賣的,你下載后自己打印出來,汪的書版本差別不是很大,也可下載打印,也可以去書店購買,地質大學圖書館下面書店有賣的
回復 月焓 的帖子貌似是啊 趙師兄師姐啊 呵呵
回復 月焓 的帖子貌似是啊 趙師兄師姐啊 呵呵
你應該參考著看路鳳香的巖石學,那個書很重要啊
5,巖石圈的組成和結構
一般認為,巖石圈包括整個地殼和上地幔的一部分,厚度在120km上下。通過地震波(P波與S波)及其他物理方法探測發(fā)現(xiàn),巖石圈在沿地球半徑方向上被兩個明顯的界面(地震波速不連續(xù)面)所分隔,上一個界面為康拉德面,下面一個界面為莫霍面。莫霍面將巖石圈分為地幔和地殼兩大部分;康拉德面又將地殼分為上地殼和下地殼兩部分。上地殼主要發(fā)育在大陸巖石圈,大洋巖石圈上基本不存在。巖石圈垂向上的結構可簡示為表3-1。大洋巖石圈與大陸巖石圈的組成及結構有所不同,現(xiàn)簡述如下。表3-1 巖石圈結構簡表(一)大洋巖石圈的結構和組成對大洋巖石圈的成分和結構認識主要是通過海洋鉆探、洋底取樣、對海洋玄武巖和海洋沉積物及蛇綠巖剖面的研究以及地球物理探測來獲得的。同陸殼相比,洋殼較薄,一般在0~10km之間。多數(shù)人認為,它是由玄武質層加上不厚的(1~2km)海洋沉積層構成,從上至下分別為:海洋沉積物——洋底玄武巖——席狀巖墻帶——輝長巖及超鎂鐵堆積巖——上地幔頂部變形橄欖巖。而莫霍面是基性洋殼與上地幔橄欖巖之間的化學界面。洋殼主要由洋底玄武巖組成,它是一種在全球范圍內(nèi)成分較均一的低K2O、TiO2、LREE及其他不相容元素,特別低Rb/Sr比和87Sr/86Sr初始值的拉斑玄武巖,來源于“虧損型”地幔。除洋底玄武巖以外,構成洋殼的還有部分洋島玄武巖,它是一套巖性比較復雜的富輕稀土及不相容元素、堿度較高的堿性玄武巖與拉斑玄武巖的組合,分布于大洋板塊內(nèi)部的洋島中,來源于“未虧損型”或“富集型”地幔。(二)大陸巖石圈的結構和組成大陸的上地殼主要由沉積巖及花崗巖類組成,為淺變質富含水的“濕”的綠片巖相。中地殼由相當于混合巖的物質組成,富含鉀、釷、鈾,為含水的“濕”的角閃巖相。下地殼是由麻粒巖相組成的富含CO2的“干”變質作用帶,其中,下地殼上部主要由長英質麻粒巖組成;下地殼底部主要由鎂鐵質麻粒巖組成,其化學成分接近于幔源玄武巖。廣泛分布的花崗巖類侵入體大多限于深為20km以上的中、上地殼內(nèi)。K.H.Wedepohl于1995年提出了歐洲大陸的地殼結構模型(圖3-1)。圖3-1 歐洲大陸地殼結構模式(三)上地幔組成和結構上地幔的物質組成是通過對天體化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及地幔巖石學的研究而獲得的,其巖石成分主要是超鎂鐵巖和鎂鐵巖類,包括二輝橄欖巖、方輝橄欖巖和橄欖拉斑玄武巖。上地幔的巖石和化學成分是不均一的,其原因可能既有地球初始形成時原始隕集物質(星子體)的差別,又有地球生成后演化過程中構造—物質運動的不均一性。路鳳香曾據(jù)地幔巖石學研究并參考地球物理資料,初步提出中國東部上地幔的巖石結構模型(圖3-2),從上而下劃分為:①莫氏面以上的深部地殼:主要由中基性麻粒巖構成,莫氏面自東北向東南沿海逐漸變淺;②上地幔最上部:莫氏面至軟圈頂部,自北向南有變薄趨勢,以尖晶石二輝橄欖巖為主,靠下部有流體交代作用形成含金云母或含角閃石的橄欖巖;③上地幔軟流圈:以尖晶石橄欖巖為主,夾有輝石巖條帶及透鏡體,具高溫塑性變形,交代作用發(fā)育。在華北和東南沿海地區(qū)出現(xiàn)石榴石二輝橄欖巖;④方輝橄欖巖及二輝橄欖巖互層:兩種橄欖巖呈互層出現(xiàn),被認為是地球早期階段一次較廣泛的熔融作用的殘余,由于方輝橄欖巖熔點高于二輝橄欖巖,形成熔融作用的隔擋層,也可能相當于軟流層底界的位置。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巖石圈內(nèi)部的構造和變形是不均勻的,并且隨溫度、壓力的改變而改變。這些變化在板塊邊界區(qū)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以25~200km深度的俯沖帶為例,通過熱模擬和地震層析可以確定地幔楔和俯沖板塊上部的濕度和水化條件。通過地震臺網(wǎng)的系統(tǒng)觀測可以獲取地殼和巖石圈地幔結構的詳細圖像。初步研究表明,俯沖帶存在著明顯的分段性,每一段落的物質組成、狀態(tài)及溫度、壓力條件都有顯著差異。圖3-2 中國東部上地幔結構剖面大量的反射地震資料顯示,陸殼的結構形式多樣,隨大地構造背景差異而不同。在地盾和地臺區(qū)相對簡單,在地槽區(qū)則在橫向和縱向上都不均一,經(jīng)歷了多期的擠壓和伸展的交替變化。逆沖巖片發(fā)育,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疊置,顯示出存在多個內(nèi)部低速層的多層狀反射體的形態(tài)。大陸地殼和巖石圈地幔的不均一性主要表現(xiàn)在各種板塊邊界帶,反映在地質、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的多個方面。在這些邊界帶中,構造運動強烈,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顯著,成巖和成礦作用活躍,常是主要成礦區(qū)(帶)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