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典酒窖50 年多少錢
12000
2,仙劍神曲和仙羽幻境里面的各種詩句和道家的經(jīng)典的話有的在這發(fā)一下
萬物有法,法為天地,天地有道,道歸于無,無中生有,有中藏?zé)o,無無無有,無有無無,心中忘有,渾然無我,萬象無我,我本為無。
還有海天劍陣的咒語是一樣的
天地皇皇,本無道魔,萬物歸元,自由乾坤
穩(wěn)坐丹田無私語,傾吐云煙過紫府
3,瘞簫對聯(lián) 埋劍荒城香侵古道笛聲遠
題詩峭壁,刀刻懸崖筆韻狂
埋劍荒城,香侵古道笛聲遠
折戟沉沙,魂斷烏江楚歌憂
迷情紫陌,笑滿皇都燕語喧
放雕瀚海 風(fēng)侵孤城駝鈴輕
出詩塞外,幽勝殘關(guān)殤情濃!
藏刀荒野,輕踏長亭遙琴近
溫書雅室,鳥悅?cè)A庭景色幽
4,一個小說 剛開始男主喝多以后 說誰給我一個億我就替誰賣命 有個來自
俠匪無涯作者: 玥兒簡介:一把傳世寶劍 ,一部驚世魂典。一段熱血激昂的匪道戰(zhàn)歌,且看孟非如何 覆雨翻云,問鼎 匪皇傳說 大家有空的時候一起交流 謝謝大家的支持啊
極限咒作者: 天天no2簡介:黑暗,像夜一般的黑暗。 身體蜷縮著,顫抖,聽著什么液體從地板的縫隙里滴落......滴答,滴答,滴答......喧鬧的街市安靜下來,世界只剩下這點聲響--摒住呼吸,就算毛孔也不能張開,就算窒息也要忍耐......然后
5,求小說中的經(jīng)典語句最好是出自道德經(jīng)一類的書
強力推薦: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jīng)殿的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jīng)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jīng)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
不為修來世,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月,
我輕轉(zhuǎn)過所有經(jīng)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細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摘自 李智超<穿過你的時光我的年華>一書....超經(jīng)典!!!
希望樓主能喜歡....謝謝!!!
6,杜甫在青年中年晚年分別所寫的名詩篇
青年:望岳
中年:兵車行、麗人行等
晚年:三吏、三別,春望,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等
青年:望岳。中年:石壕吏。晚年:春望。
青年:
杜甫三首《望嶽》並讀一份學(xué)期札記,望各位指正。
杜甫三首《望嶽》並讀
杜甫曾經(jīng)寫過三首《望嶽》。三首詩題目相同,然而描寫對象、背景、旨趣、風(fēng)格各異。三首詩分別成於杜甫二十五歲、四十七歲和五十八歲,把它們並讀比較,當(dāng)可從中略窺杜甫青年、中年、暮年的人生景況與心路歷程。
三首詩的成詩背景不同,體裁亦異。雖然同寫望嶽,但所望之嶽亦非同一山嶽。
第一首《望嶽》體屬五古,但全詩八句四十字很像五律,這是杜甫運用律詩句法於古詩的新手法。大約作於開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當(dāng)時作者約二十五歲,赴京兆長安貢舉不第,於趙、齊一帶漫遊。從「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箍芍鸥λ畮[是泰山。因為「岱宗」乃泰山的別名。
杜甫的第二首《望嶽》體屬七律。詩成於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其時作者由左拾遺被貶為華州司功,年約四十七歲。詩中「西嶽崚嶒竦處尊」一句點明此詩的描寫對象為華山。
第三首《望嶽》體屬五古。這是大歷四年(公元七六九年),杜甫五十八歲之作。作者其時正飄泊江湖,由潭州取道往衝州,翌年便與世長辭了。首句「南嶽配朱鳥」即指出本詩所寫為衡山。
三首《望嶽》詩各有不同寄意和旨趣,可從中看出杜甫青年、中年、晚年時期因際遇的轉(zhuǎn)變而有的不同胸懷。
詠泰山的《望嶽》,首句「岱宗夫如何?」即表現(xiàn)出詩人對泰山的無限讚賞。作者面對如此雄奇壯闊的泰山,不由得感到難以下筆去形容泰山的壯偉以及興奮仰慕的心情。是山之壯闊,在杜甫筆下是「齊魯青未了」。而且,泰山「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莊嚴神秀,是宇宙造化之所鍾。由於泰山是如此偉大,「盪胸生曾雲(yún),決眥入歸鳥」不禁激盪詩人的胸懷視野。眼前是這樣的天下名山,正是二十多歲豪氣英發(fā)的杜甫又豈會滿足於「望」?「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挂痪?,正好點出作者欲親履絕頂。結(jié)句不但令全詩有含蓄不盡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青年時期的自我期許。這兩句表現(xiàn)出作者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氣慨。本是所寫的雖是泰山,卻也是作者借歌頌泰山之雄偉,兼寫自己的胸懷。眼下雖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終能有所成就,攀越頂峰。這是作者年輕時懷有大志之作。
詠華山一首,作者所寫的華山亦同樣雄偉。不過,與年青時代一首相比,這無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因此,詩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發(fā)端「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即寫華山崇高。作者雖然極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一句「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願難以實現(xiàn)。這好比作者欲要報國,卻總是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兩句寫作者仰望之餘,預(yù)計攀登之路。不過這始終並未實行,只是作者在望嶽時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況一如作者縱有一腔抱負理想,卻只能空自盤算,無法行之於世。最後,本詩以「稍待西風(fēng)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棺鹘Y(jié),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見?,F(xiàn)實環(huán)境的不順,使得作者產(chǎn)生了厭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熱鬧中尋得涼冷以自療創(chuàng)痛。以華山之頂比白帝之居,更表現(xiàn)了作者自感理想無可實現(xiàn)的失意徬徨。
詠衡山的《望嶽》寫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發(fā)議論,中間寫景敘事?!改蠋[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lǐng)地靈,鴻洞半炎方」幾句寫歷代帝王皆設(shè)職官崇禮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諷喻之意,以微婉之詞道出,勸勉君主要以德治國。九、十兩句,作者敘自己因世亂所驅(qū)投奔南國,所以有望嶽的機會。接下來自「渴日絕壁出」至「散風(fēng)如飛霜」寫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後以祀嶽之意作結(jié),呼應(yīng)起筆「秩禮」。而「曷以贊我皇」一句,杜甫愛國之心,強烈地洋溢於字裏行間。這首《望嶽》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即使飄泊江湖,仍是關(guān)心朝政,無日或忘。
由於三首詩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風(fēng)格亦不一致。詠泰山的《望嶽》表現(xiàn)的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因此詩句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壯闊的感覺,全詩形成了遒勁峻潔,氣魄雄放的風(fēng)格。詠華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報國無門之情,但篇中並無一字明言之,我們只是從「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高尋白帝問真源」得知,此詩因而顯得委婉曲折,沈鬱頓挫。詠衡山一首則因書於晚年,即或是有所諷喻,都不過是「在德非馨香」淡淡數(shù)語。所寫景色如「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靈光飄渺之感。全詩表現(xiàn)出一種典贍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覺。
由此看來,三首《望嶽》旨趣、風(fēng)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個時期的心態(tài)。詠泰山的《望嶽》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意徬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嶽》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nèi)斂安命,與人為善人生。從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轉(zhuǎn)變的軌跡。不過,無論他的心態(tài)如何改變,有一點始終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愛國之心了。青年時杜甫想要為國出力,中年時他雖不得意,卻仍有報國之思,晚年時他念茲在茲仍是君主與朝政。
杜甫三首《望嶽》並讀
三首同名的詩,三個不同的山岳與詩人三個不同的年齡和心境,分析得很好呀!我把原詩貼上,讓大家一起觀賞。
杜甫的望岳詩有三首,分別贊詠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東岳泰山
望岳
西岳嶺嶒竦處尊 諸峰羅立似兒孫 似(一作如)
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 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 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fēng)涼冷后 高尋白帝問真源
西岳華山
望岳 杜甫
南岳配朱鳥 秩禮自百王
歘吸領(lǐng)地靈 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 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 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wǎng) 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 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 峯峯次低昴
紫蓋獨不朝 爭長嶫相望
恭聞魏夫人 羣仙夾翱翔
有時五峯氣 散風(fēng)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 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 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 曷以贊我皇
牲璧忍衰俗 神其思降祥
南岳衡山
7,杜甫有三首望岳詩歌請問三首分別是什么有賞析就更好了
1.望岳(東岳泰山) (唐)杜甫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齊魯青未了(liǎo)。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gē)昏曉。 蕩胸生曾(層)(céng)云,決眥(zì)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望岳(西岳華山) 西岳嶺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西岳華山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fēng)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 3.望岳(南岳衡山) 南岳配朱鳥, 秩禮自百王。 歘(xū)吸領(lǐng)地靈 ,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 ,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 ,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wǎng), 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 ,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 ,峯峯次低昴。 紫蓋獨不朝, 爭長嶫相望。 恭聞魏夫人 ,羣仙夾翱翔。 南岳衡山
有時五峯氣 ,散風(fēng)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 ,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 ,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 曷以贊我皇。 牲璧忍衰俗 ,神其思降祥。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該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已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的浪漫豪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胺蛉绾巍保褪堑降自趺礃幽??“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shù)浇袂辔戳?,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扮姟弊?,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案睢北臼莻€普通字,但用在這里,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作風(fēng),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yǎng)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zhuǎn)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xiàn)出詩人的心胸氣魄,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皶?dāng)”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dāng)一舉絕風(fēng)塵,翠蓋朱軒臨上春?!庇袝r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dāng)”解作“應(yīng)當(dāng)”,便欠準(zhǔn)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dāng)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保ā蹲x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chuàng)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該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全文沒有“望”,卻句句寫“望”??臻g由遠而近,首聯(lián)遠望,頷聯(lián)近望,頸聯(lián)仰望,尾聯(lián)俯望。 詠華山一首,作者所寫的華山亦同樣雄偉。不過,與年青時代一首相比,這無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于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因此,詩中亦有流露出失意旁徨之感。作者發(fā)端「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即寫華山崇高。作者雖然極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一句「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難以實現(xiàn)。這好比作者欲要報國,卻總是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杠囅淙牍葻o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兩句寫作者仰望之馀,預(yù)計攀登之路。不過這始終并未實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時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況一如作者縱有一腔抱負理想,卻只能空自盤算,無法行之于世。最后,本詩以「稍待西風(fēng)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棺鹘Y(jié),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見?,F(xiàn)實環(huán)境的不順,使得作者產(chǎn)生了厭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熱鬧中尋得涼冷以自療創(chuàng)痛。以華山之頂比白帝之居,更表現(xiàn)了作者自感理想無可實現(xiàn)的失意旁徨。 詠衡山的《望月》寫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發(fā)議論,中間寫景敘事?!改显琅渲禅B,秩禮自百王。欻吸領(lǐng)地靈,鴻洞半炎方」幾句寫歷代帝王皆設(shè)職官崇禮衡山?!冈诘路擒跋恪咕洌⒂兄S喻之意,以微婉之詞道出,勸勉君主要以德治國。九、十兩句,作者敘自己因世亂所驅(qū)投奔南國,所以有望岳的機會。接下來自「渴日絕壁出」至「散風(fēng)如飛霜」寫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結(jié),呼應(yīng)起筆「秩禮」。而「曷以贊我皇」一句,杜甫愛國之心,強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間。這首《望月》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即使飄泊江湖,仍是關(guān)心朝政,無日或忘。 由于三首詩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風(fēng)格亦不一致。詠泰山的《望月》表現(xiàn)的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因此詩句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壯闊的感覺,全詩形成了遒勁峻潔、氣魄雄放的風(fēng)格。詠華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報國無門之情,但篇中并無一字明言之,我們只是從「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高尋白帝問真源」得知,此詩因而顯得委婉曲折,沉郁頓挫。詠衡山一首則因書于晚年,即或是有所諷喻,都不過是「在德非馨香」澹澹數(shù)語。所寫景色如「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靈光飄淼之感。全詩表現(xiàn)出一種典贍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覺。 由此看來,三首《望岳》旨趣、風(fēng)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個時期的心態(tài)。詠泰山的《望月》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nèi)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從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轉(zhuǎn)變的軌跡。不過,無論他的心態(tài)如何改變,有一點始終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愛國之心了。青年時杜甫想要為國出力,中年時他雖不得意,卻仍有報國之思,晚年時他念茲在茲仍是君主與朝政。 《望岳》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吟誦率較高的一首詩。大約在開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歲時,到兗州探望父親后由齊入魯,途經(jīng)泰山,寫下了這首詩。這是詩人僅存少數(shù)的早年作品之一。人們在品讀此詩時,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偉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詩中那種“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懷所激動、感染,因為這既是盛唐的時代精神的概括,又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啟示。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閑當(dāng)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nèi),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jié)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 前兩聯(lián)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搬纷诜蛉绾??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泰山位于古代齊、魯兩國之間,其北為齊,其南為魯,齊、魯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jié)果?!拔戳恕保d綿不盡之意。這里,詩人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么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霸旎娚裥?,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為什么要用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瓣庩枴狈种干降哪?、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兩聯(lián)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xiàn)的是詩人的感受。“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泰山極高,白日里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云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jié)表達了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然后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边@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詩人早年就“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自任,沒有這樣的情懷,是寫不出如此動人的詩句的。 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又都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 二、問題研究 《望岳》的藝術(shù)特色 杜甫曾到過泰山之巔,但沒有為此寫詩。這是三十年后他在《又上后園山腳》這首詩里提到的:“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薄叭沼^”即日觀峰,位于泰山之巔的東南方,是游人觀日出的最佳處。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矯首望八荒”,再寫幾首決非難事,可他為什么不寫呢?我們無妨做點推測——用后人的眼光來看,這大概是因為《望岳》一首已經(jīng)寫盡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詩人胸中才情,確實不需要再寫了。我們讀這首詩,在領(lǐng)略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同時,也仿佛看到了詩人那卓然獨立的形象;特別是讀到它的末聯(lián),更使人浮想聯(lián)翩,仿佛跟詩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絕頂之上,進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氣概,對詩人青年時代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也就洞若觀火了。正因為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首詩歷來被譽為詠泰山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