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以漢代功臣魏尚自比的句子是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2,蘇軾 密州宋國博以詩見紀在郡雜詠次韻答之當時茍悅可慎勿
當時可以微微開心一下,千萬不要笑得花枝亂顫
3,江城子 密州出獵 中表達作者想得到朝廷重用為國盡忠的詞句是什么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4,蘇軾密州出獵 岳飛的滿江紅
1、《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2、《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闕。
5,蘇軾的水調歌頭是為了思念誰
沒有思念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焙苊黠@,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并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xiàn)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xiàn),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6,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親射虎遣馮唐 射天狼等典故分別
引“親射虎”典故,詞人的意思是他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挽弓馬前射虎,突出表現(xiàn)了他雖年紀已經(jīng)不小,但仍有著少年的狂氣。引“遣馮唐”典故,詞人以魏尚自喻,表達了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引“射天狼”典故,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業(yè)的決心。
“親射虎”兩句:孫郎即孫權?!度龂尽侵尽穼O權本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天狼:天狼星。《楚辭·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晉書·天文志》云:“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痹~中以之比喻為對北宋邊境屢有侵犯的西夏等國。這首詞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之作,作于熙寧八年(1075)冬,當時蘇軾知密州。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主要的邊患是遼和西夏。雖然訂立過屈辱的和約,但軍事上的威脅還是很嚴重。這首詞前段寫打獵的場面,有聲有色。后段從打獵引申到“射天狼”,表現(xiàn)出作者抗擊敵人的壯志和決心。全篇充滿了豪邁的氣概。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三句說自己雖然已經(jīng)有了白發(fā),但是尚有豪放開朗的心胸。“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是用《漢書·張馮汲鄭馮傳》的故事(漢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獲罪被削職,馮唐諫文帝不應該為了小過失罷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節(jié)去赦魏尚)。蘇軾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邊事委托他。
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是什么意思
1,這句詩的意思是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2,此句出自北宋詩人、詞人蘇軾所作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其原文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白話文意思是: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xiàn)?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又恐怕經(jīng)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隨人,哪像是在人間。月光轉過朱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明月它跟人不應該有什么怨恨,為什么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擴展資料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曾經(jīng)要求調任到離弟弟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公元1076年的中秋,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接下來兩句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xiàn)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由感傷離別轉而為對離人的祝福。詞人以理遣情,希望從共賞明月中互致慰藉,離別之憾可以從兄弟友愛中獲得補償,全詞以美好的境界結束。結句與上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tài)度終于戰(zhàn)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xiàn)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全詞深沉婉曲,流轉自如,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chuàng)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 這里“人間”指做地方官。在人間也可以得到快樂,何必一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樣可以做一番事業(yè),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