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泡酒最好用多少度酒
50度以上
2,泡酒泡藥酒需要酒精度多少度比較好合適
45度以上白酒都可以,經典的是要60度酒,現(xiàn)在不出這種濃度的酒了。
3,泡酒用48還是42度的好
不明白啊 = =!
做泡酒用,選擇高度數(shù)的酒比較好,48度要比42度的好,一般泡藥需用50多度以上的白酒,因為度數(shù)高的酒泡出來的藥酒效力大,并且不宜變質。
4,泡藥酒須要多少度的白酒最好
泡藥酒還是以高度為宜!52度以上為好!但泡酒的成分很有講究的哦!要有針對性,對癥下藥泡,才會藥到病除!或是起到保健作用的!還有在用酒量上也是有要求的哦!不知你使用藥酒對啥病的?但不管你針對啥病或保健,一頓都不宜超過一兩!不知你的開藥醫(yī)生,是對你如何要求的啦?祝你身體安康,心情愉悅,藥到病除,一切順利!
五十二度
泡藥酒50度以上白酒最好,易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5,泡蛇酒要用多少度的白酒40度可以不
泡制藥酒最好用高度白酒,其中以55度左右的高粱酒最好,度數(shù)太低了,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泡出的藥酒效果不好。40度的酒不能用。
最好超過50度以上,度數(shù)越高越好。
酒的選擇:所選之酒,應根據(jù)個人身體情況選擇。一般認為浸泡藥酒以50-60度的米酒及優(yōu)質燒酒較為合適。因為酒的濃度過低,有效成分不易浸出,會影響治療效果,而且藥酒的易變質。但酒的濃度過高,藥材所含的少量水分反被吸收,使藥料質變堅硬,有效萬分亦難析出。對于不善飲酒者,亦可用低度白酒、黃酒和米酒、但浸出時間及次數(shù)宜適當延長和增加。
沒毒 要是蛇是活的效果更好.圖大福酒業(yè) 溫馨提示:活的蛇泡多少年都不會死,為防止你開蓋的時候咬人.建議用線把頭給他綁一下..
6,泡藥的酒要用幾度的白酒用高粱酒還是糧食釀的酒
泡藥的酒要用50-60度的白酒比較好。用高粱酒,高粱酒可以達到50-60°,別的糧食釀的酒難達到這個度數(shù),很多只有不到30度。當然,如果別的糧食釀的酒能達到50-60°也可以用的。中草藥泡酒,為什么必須要用高度酒?50-60度的優(yōu)質白酒在浸泡中草藥的過程中能很大程度上滅殺藥材中存在的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及其蟲卵,讓人能在安全的條件下飲用。中草藥的成分都是有機物,并不是西醫(yī)里面的化學成分。而有機物易溶于酒精溶液,所以,酒精度數(shù)越高越易于中草藥藥性的析出。但是酒精度數(shù)過高,人卻沒法受得了,所以酒精度數(shù)一般選擇50-60度之間。高度酒精便于保存,從而使藥酒不易變質。酒精容易揮發(fā),酒精揮發(fā)之后,大部分就是水,而中草藥成分在水里面是很容易變質的,嚴重的還有可能中毒。能殺死細菌,微生物,和一些蛋白質,活體的只要組成就是蛋白質,在酒精的作用下,能讓蛋白質變質,也就是殺死微生物和一些活體,比如蛇,蝎,蜈蚣等等,所以泡藥酒的原料包含這些的時候,必須使用高度酒。
感謝,說得非常到位!!!
泡植物藥酒,最好用清香型白酒或米酒,這樣的酒浸泡的藥酒,酒香與藥香比較協(xié)調,互不掩蓋,酒度30-50度,一般兩次浸泡,兩次取液混合后用。
感謝,有道理!!!
7,泡制藥酒用多少度的酒最好
最好是52度以上的白酒,最好60度。
泡藥酒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1.酒的選用 一般選用50度或以上的飲用酒為佳,因為50度或以上的酒在浸泡的過程中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殺滅中草藥材中沾附的病菌以及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蟲及蟲卵,使之能在安全的條件下飲用。 2.泡藥酒不宜用塑料制品,因為塑料制品中的有害物質容易溶解于酒里,對人體造成危害。最好用陶瓷或玻璃瓶子。同時,泡藥酒還應盡量避免陽光照射或灼熱逼烤。 3.服用藥酒時,不宜加糖或冰糖,以免影響藥效,最好加一點蜜糖,因為蜜糖性溫和,加入藥酒后不僅可以減少藥酒對腸胃的刺激,還有利于保持和提高藥效。 4.浸酒藥材的選用和處理方法 動物藥宜除去內臟及污物,清水洗凈(毒蛇應去頭),用火爐或烤箱烘烤,使之散發(fā)出微微的香味。烘烤不僅可除去水分,還可以達到滅菌的效果,并保持浸泡酒的酒精濃度。還可使有效成分更易溶于酒中,飲用起來也有香醇的感受。 凡已腐敗變質或霉變的動物藥均應棄之不用。 植物藥應最大程度地除去藥材中的雜質、污泥。浸酒的藥材應較為干燥,才能保證藥酒的效能。 另外,一切含有有毒成分的礦物藥,如含汞、砷、鉻、鉛等的礦物藥均不應用來浸酒。我國唐代的多位皇帝,如唐太宗等都是為了長壽而服用含鉛、汞的丹藥、藥酒而喪命! 5.藥酒浸泡的時間 一些古方或民間傳言,認為藥酒要浸泡數(shù)月至1年以上。筆者認為無此必要。一般浸泡1個月即可。有時為了使有效成分更快地逸出,如不考慮美觀,可將藥材切碎浸泡。 另外氣溫對藥酒的浸泡有直接的影響,氣溫高則浸泡的時間短些,氣溫低則浸泡的時間長些。 泡酒的容器宜用玻璃瓶、瓦罐,不要用金屬容器,以免金屬中逸出有毒物質或產生毒性化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