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此句是對作者的
此句是對蒲松齡的《聊齋》的深刻而簡練的概括。 是郭沫若題山東淄川蒲松齡故居的一副對聯(lián)。 ^_^
2,離開家鄉(xiāng)淄川20多年了每次過年都想起父親想起老淄川的紅果酒
我是70年的,十二歲喝過,過年到我姐家喝多了,喝醉了,因為太好喝,今年我快五十了,今年過年時候又喝到了,是淄川酒廠的老師傅做的,還是當(dāng)年的味道,我家是開超市的,年底進一點賣,淄川 般陽河紅果酒 ,也讓60,70的過年都能喝一點,回憶一下兒時的的時光。
好喝
3,六年級傳統(tǒng)文化 蘇軾的海上書懷崔應(yīng)階的登蓬萊閣二首柳泉蒲先生
郁郁蔥蔥的梧桐樹在海外的仙山上矗立,蓬萊閣、方丈山好像夢中仙境般若有若無。
贊嘆蓬萊山的詩
出自蘇軾的《海上書懷》
郁郁蒼梧海上山,蓬菜方丈有無間。
舊聞草木皆仙藥,欲棄妻孥守市闊。
雅志未成空自嘆,故人相對若為顏。
酒醒卻憶兒童事,常恨雙鳧去莫攀
是一首南宋時期周密所寫的詞,這首詞題為“登蓬萊閣有感”,詞人的感受是通過登閣所見景物曲曲傳達出來的。在故國淪亡,陵遷谷變的情況下,詞人獨登古閣,思緒萬千
蒲松齡出生于世居淄川的書香門第,祖上多讀書之人,但功名一直不顯。到其父蒲砅時,被迫棄儒經(jīng)商,后來家境好轉(zhuǎn),蒲砅便親自教子讀書。蒲松齡小時候家境還比較寬裕,蒲氏四兄弟中數(shù)蒲松齡最為聰穎,且勤于攻讀。順治十五年(1658),十九歲的蒲松齡初應(yīng)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文名籍籍諸生間”。(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淄川山川靈秀,人杰地靈。蒲家莊東的柳樹下有一口柳泉,因水滿而溢,故又名“滿井”。這也是蒲松齡自號柳泉居士的來歷。柳泉水滋養(yǎng)了少年的蒲松齡。入學(xué)后的他少年得志,并得到時任山東學(xué)政的清初文壇大家施閏章的賞識。在父兄的蔭庇下,蒲松齡度過了幾年悠閑安定的讀書歲月,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但是,他沒有料到此后的人生之路會如此坎坷多難。先是諸嫂不賢,家事不寧,蒲父被迫于康熙四年(1665)給四兄弟分家。這次分家很不公平,蒲松齡只分到少量糧食、二十畝薄田與幾間破舊老屋,而蒲松齡夫妻兩口卻默然不爭。這時蒲松齡還只有長子,日子還算過得去。后來子女漸多,他又志在科舉,只知讀書而不善俗務(wù),生活便漸漸陷入困境。才華橫溢的蒲松齡終于背上了家庭的重?fù)?dān)。窮困潦倒中,他只得以設(shè)帳教學(xué)來養(yǎng)家糊口,并且終其一生也沒有擺脫窮塾師的身份。康熙九年(1670),三十一歲的蒲松齡被同鄉(xiāng)、江蘇寶應(yīng)縣知縣孫蕙聘為幕僚。在寶應(yīng)期間,蒲松齡目睹當(dāng)時貧富對立、權(quán)貴橫行的社會現(xiàn)實,十分憤慨,并寫了《挽船行》等詩篇予以揭露。加之他厭倦那種“無端代人歌哭”的無聊文字應(yīng)酬,不久便借故還鄉(xiāng)。
回到家鄉(xiāng)后的蒲松齡迫于生計,從此走上了長達五十年設(shè)帳教學(xué)的塾師生涯。其中,在同鄉(xiāng)西鋪顯宦畢際有家設(shè)館的時間最長,從康熙十八年(1679)一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三十年的西賓生涯中,賓主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蒲松齡在畢際有死后曾作《哭畢刺史》詩慨嘆:“海內(nèi)更誰容我放,泉臺無路望人歸!”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畢際有的深厚感情。畢際有之子畢盛矩,敬佩蒲松齡的人品才學(xué),兩人平時詩酒論文,關(guān)系也甚為親密。畢家的萬卷藏書樓,更是為蒲松齡博覽群書、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教書期間,蒲松齡還不斷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中卻屢敗屢戰(zhàn)?!澳疽簧砗冢L(fēng)吹胡子黃;但有一線路,不作孩子王?!?蒲松齡《學(xué)究自嘲》)這是蒲松齡幾十年塾師生涯的真實寫照。清苦的坐館生涯,是蒲松齡為了養(yǎng)家糊口而做出的無奈選擇。但客觀地看,正是這大半生的寂寞生涯成全了他,也成全了《聊齋志異》,使他得以在貧困的境況中擺脫柴米油鹽等家庭瑣事的干擾,擁有一個個安靜的夜晚集中精力進行構(gòu)思與創(chuàng)作。
主要成就
經(jīng)過幾十年設(shè)帳生涯和無數(shù)次科場失意后,康熙四十八年(1709),古稀之年的蒲松齡終于從畢家撤帳返鄉(xiāng)。第二年,七十一歲的他按當(dāng)時慣例成為貢生。貢生的身份對于年老的蒲松齡來說,已失去了仕途經(jīng)濟的意義,只有按例應(yīng)發(fā)的貢銀能帶來些許安慰,減輕生活負(fù)擔(dān)。但縣令卻一再拖延,這令蒲松齡很惱火卻也無可奈何??滴跷迨?1713),蒲松齡的三子蒲筠請來江南著名畫家朱湘麟為父親畫像———畫像至今仍保存在蒲松齡紀(jì)念館中,是這位偉大作家留下的唯一畫像。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老人溘然長逝。蒲松齡科舉不第,無緣官場,終身清貧,僅靠教書為生。然而,他卻沒有頹廢,更未流俗,而是集中業(yè)余精力,勤奮著述,無償?shù)貫楹笫懒飨铝酥T多彌足珍貴的文學(xué)瑰寶。
據(jù)同邑文人張元(清雍正三年)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載,聊齋著作有:《文集》四卷,《詩集》六卷,《志異》八卷;還有碑陰所附:“雜著”五冊(《省身語錄》、《懷刑錄》、《歷字文》、《日用俗字》、《農(nóng)桑經(jīng)》各一冊),“戲”三出(《考詞九轉(zhuǎn)貨郎兒》、《鐘妹慶壽》、《鬧館》),“通俗俚曲”十四種(《墻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魔殃》、《寒森曲》、《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丑俊巴》《快曲》各一冊,《禳妒咒》、《富貴神仙曲》后變《磨難曲》、《增補<幸云曲>》各二冊)。另外還有墓碑未載的部分編選與輯錄作品等。由于古人習(xí)慣于在自己的詩文等作品前冠以室名,因而蒲松齡的著作分別稱為:《聊齋志異》、《聊齋詩集》、《聊齋文集》、《聊齋雜著》、《聊齋俚曲》、《聊齋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