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它祭祀更能充分表達祭祀者的虔誠與崇敬。人祭祀時為什么要燒香,起什么作用?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聽到過兩種傳說。古代的人殺牲,一部分是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生肉放在祭臺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祭祀,也叫牲祭。“奠”本義是放置酒在桌上作為祭品祭祀神靈,現(xiàn)代是對死者進行悼念,也用“奠”字,就是來自祭祀。
酒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意義,而酒,它其實不單單只是作為一種飲品出現(xiàn),它還有背后具有的酒文化價值,中國的酒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本質(zhì)上應(yīng)該是縱向消解等級秩序、橫向融合身份隔膜的社交方式,紅白喜事都會沾上酒,酒就是融合劑。作為消費者來說,酒的存在無非就是,心情不好了想要小酌兩杯麻痹自己的時候,有一個飲品可以讓自己暫時的緩和心情,讓人到達一種放松狀態(tài),酒文化呢,更多的是在社交上,有酒皆朋友,有了一杯酒做媒介,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
為什么在祭祀的時候都要用到酒?
答: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酒是_種美好的食品,它所具有的色、香、味,惹人喜愛。古人曾把它比作“玉液”、“甘露”、“太平君子”、“天祿大光”等等。用它祭祀更能充分表達祭祀者的虔誠與崇敬。神祗祖先享用后高興了,才會庇佑降福。所謂“酒可娛神”是也。這大概可以是古人為什么一定要用酒進行祭祀的一個原因。用酒祭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有烈性持點決定的,酒中含有酒精,飲用后令人熱烈、興奮、亢進、饒舌、甚至手舞足蹈。
這樣更能把祭祀活動的氣氛推向最高潮,使人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滿足,特別是酒精可以使人的大腦抑制功能減弱,從而進入一種神志朦朧的虛幻狀態(tài),在科學(xué)知識缺乏的時代,這種虛幻狀態(tài)被認為是與神祗祖先溝通的境界,正是人們企盼的,所謂的“酒可通神”是也。在今天,一般說酒算不上持別珍貴的食品,但凡祭祀活動時,仍少不得酒,一方面由于它是一種傳統(tǒng)習(xí)俗,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酒可以帶來熱烈與歡樂!。
喪事中“祭”和“奠”有什么區(qū)別?
在葬禮上,如果你送花圈用“祭”字,而不是用“奠”,后果不敢想象,一般在農(nóng)村葬禮上,棺材上會有一個大“奠”字,城里做追悼會的時候,花圈也會有一個“奠”字,但是為何看不到“祭”字。平時我們經(jīng)常說“祭奠”二字,但是它們兩個字分開使用的時候,意思就會有很大的區(qū)別??鬃雍腿鐏硪颉暗臁弊郑铧c打起來據(jù)說孔夫子周游各國時,從微山湖出發(fā)遇到如來,經(jīng)過洪澤湖到了蟒蛇河畔的秦南倉,兩人觀看秦南倉的風(fēng)景和考察民情,晚上在“仙客來”客棧住宿、喝酒、吃飯。
兩人品嘗了哈氏牛肉、秦南咸鴨蛋、喝蟒蛇河特曲,酒肉穿腸過之后,他們就一直稱贊秦南侖是個好地方,這里的人心地善良,酒肉香,風(fēng)景優(yōu)美,好山好水釀好酒。兩個吃喝非常高興,但是如來卻說:“這里雖然很好,但不是久留之地,明天就準備回去”,而這時孔子喝酒已經(jīng)上頭了,于是用筷子蘸酒,然后在桌上寫一個“奠”字。然后站起來大聲對如來說:“你看這個字,等你吃飽喝足,明天我該送你回去”,如來看到“奠”字之后,大發(fā)雷霆說:“這個“奠”字是用祭品向死者致祭的,你請我喝酒,又仗自己有學(xué)問,竟敢寫一個“奠”罵我。
孔子卻笑著說:“如來呀!你理解錯了,”但還沒等孔子解釋,如來就說:“不管你怎么說,這個字就是活人向死者的致祭,你就是咒我是死人”。等如來平靜下來,孔子喝一口酒,然后慢慢跟如來解釋說:“奠”字是“上西天”三個字連在一起的草寫,把“奠”字拆開就是“上西天”三字,佛爺是西天如來,便是你回去之路。這時候如來才反應(yīng)過來,然后紅著臉猛喝一口酒,尷尬的說:“是也,是也,回去就是上西天也”。
“奠”字在葬禮的含義“奠”字上部是“酉”,而“酉”初文是酒壇形,代表酒和酒壇,后來在輪廓內(nèi)增加橫豎筆畫,表示壇壁的紋飾。而下部的“一”表示地面,表示把酒壇放在地面上,兩個結(jié)構(gòu)結(jié)合起來表示將酒肉祭祀死者或者地神,把酒灑在地面上,祈求居所安定的意思。而下面“大”字,像是人的雙手,“奠”字。可以看作人許則雙手,手上有酒雙手奉上,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自古以來“死者為大”,不管是多大的活動、仇恨都得先放下,表示尊敬神靈的意思,所以“奠”字是一個對死者的一個“敬詞”。
“奠”本義是放置酒在桌上作為祭品祭祀神靈,現(xiàn)代是對死者進行悼念,也用“奠”字,就是來自祭祀?!凹馈弊值奶厥夂x早期甲骨文中“祭”字,左邊是一塊鮮肉,肉上還有血水流出,右邊是手,兩相會意表示手拿著肉在祭祀。可能考慮到這樣的會議不夠準確,晚期甲骨文再其下增加一個祭臺“示”,而且把“肉”旁變成“口”形。古代的人殺牲,一部分是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生肉放在祭臺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祭祀,也叫牲祭。
祭奠主要表示對死去的人舉行儀式,表示追年,比如每年的清明節(jié),在人民英雄紀念墓前,都有很多人手捧鮮花,祭奠英靈。祭祀表示舊俗在一頂節(jié)日,向神明或者祖先致祭,表示崇敬、紀念、求平安。比如廣西特有節(jié)日三月三,很多人只知道唱山歌,其實這天也是掃墓的日子,和清明節(jié)差不多,這天主要祭奠家里關(guān)系比較近的去世的人,比如祖爺爺、祖奶奶。
重陽節(jié)九月九也是掃墓,這天則是同姓家族一起掃墓,主要祭奠以前村里的祖宗,拜掃以前的祖墳。很多人非常思念自己的祖先,同時也非常渴望得到祖先的保佑,有的人求二胎、求升官發(fā)財、求平安、求健康等等。而我們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要祭祀,先去土地廟拜,然后回到家里再拍一桌飯菜,桌上有酒,然后我們往酒杯倒肉,給祖先和神明吃飽,我們才能錢紙錢,然后放炮。
“奠”和“祭”的使用區(qū)別在葬禮的棺材上,會看到一個大大的“奠”字,這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文化,很多人非常疑惑,為什么不用“祭”字呢!其實這兩個字很好區(qū)分,葬前使用“奠”,葬后用“祭”,我們前面已經(jīng)介紹“祭”字和“奠”字的本義。1、“奠”的本質(zhì)是在地上擺酒肉,為了讓剛剛離開的人享用,在我們古代有鬼神說法,古人認為靈魂離開體魄,但是靈魂依然要享用食物,只要有食物,靈魂就會來附體,所以葬前用“奠”字。
而葬后用“祭”字,表示思念離開的人,主要是安撫他們的靈魂,所以不需要供酒肉之類的祭品,而祭奠也強調(diào)像生前一樣侍奉逝者進食,在其右側(cè)供奉一些酒肉。2、祭奠和奠祭的詞性也有一點區(qū)別,祭奠這個詞帶走褒義,能用這個詞說明與逝者關(guān)系不錯,而奠祭這個詞比較中性,只是表述一般客觀事實,不摻雜感情色彩,而且比較嚴肅。
3、古代漢族禮儀分為5種禮制,總稱為“五禮”分別為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祭”無論是拜祭、祭祀神靈祖先等活動,還是逢年過節(jié)的年祭、清明祭祖、祭先烈、喜慶之時的拜祭宗親先祖等等,都是祈福求吉,所以以“祭”是“吉禮”,祭祀活動都是年復(fù)一年長期進行。而“奠”用喪事,因為是人死后設(shè)置靈堂、靈棚等,先是家人的堂奠、家奠,后是親朋好友的吊唁、祭奠,都是一種比較背痛的儀式和祭禮,所以這是“兇禮”,只要靈柩離開家門之后,一切活動就由“奠”變成“祭”。
4、“奠”的引申含義也有放置安放的意思,同時可以延伸為“確定、建立”,比如某某樓盤、工業(yè)區(qū)開始奠基。意思就是建立建筑物的基礎(chǔ),打好地基,我們古代建房子時也有奠基儀式,拿出酒來祭祀土地神,最后把酒灑在建造的地方,祈求以后的建筑牢固安全?!暗臁弊忠脖硎玖鞒?、儀式中國喪禮的形成,本質(zhì)是我們古代人對“靈魂”的相信產(chǎn)物,在現(xiàn)代,如果有人死亡,大家都比較忌諱,大家都說死,都是用“去了”,或者“駕鶴西去”。
這就是我們古人相信“靈魂”最好的證明,大家都相信死去的人沒有死,還陪在親人身邊,只是大家看不見而已。所以掃墓的時候,大家看到蛇,都覺得祖先出來看了,而且一般不說蛇,都是說龍,在農(nóng)村地區(qū),如果家里或者家圍墻外出現(xiàn)蛇,大家都不會傷害它們,而是用木棍把它們拿走,因為大家都認為這是先人回來看家了。喪禮流程1、處理遺體中國喪禮是非常隆重的,而且有很多細節(jié),但簡單基本已經(jīng)繁簡了,中國從古代開始,當有人去世之后,就有處理遺體的做法,以前叫“弔”,意思是人的生命終結(jié)之后,人們?nèi)ニ椅繂?、吊唁?/p>
人去世后,死者親人都會把遺體放抬到正廳,然后放在臨時鋪好的板床上,我們古人認為,不能讓長者在床上去世,靈魂會被束縛在床上,無法超度,所以當長者家人感覺老人快不行了,就會把老人抬到正廳放。按照中國民間傳統(tǒng)習(xí)俗,當老人垂危之時,需要子女守在身邊守著,直到老人去世,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送終”。正廳是房子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祖先、神靈都供奉在此,如果在這個位置壽終才死的其所,這就是壽終正寢以前古代都是用枯草掩蓋,但是經(jīng)常等比較大,樹葉被刮走,以前肉食飛禽就有吃,親人看到非常不忍,于是就拿弓守候在老人身邊,有鳥來就用弓射殺,所以“弔”字是一豎加一個弓字,就是親人拿弓,而現(xiàn)在如果動物比較多,親人會塔一個白色蚊帳。
2、報喪、助喪當老人去世之后,家人一般都會痛哭半個小時左右,等情緒逐漸平靜后,開始商量老人后事,通知一些親戚朋友老人去世的消息,這就是報喪。村里的人知道之后開始忙活起來,一般村里的人,不用每個都通知,大家都非常自覺幫忙,而且會送一些物品和錢財,這個就“助喪”。助喪方式很多,每個地方都不同,有的送馬、有的送衣服,以前南北朝時期,喪家報喪后三天,如果親朋好友不來吊唁、助喪,那么就跟你絕交。
如果實在太遠來不了,就用書信,人和書信都沒有到,喪家會非常傷心,最后跟你絕交。在中國,大家都非??床黄稹吧耙茫篮笫桦x”,因為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注重情誼,所以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一句話“紅事請了才來,白事不請自來”。這不僅是對喪家的認可,也是友誼身厚表現(xiàn),同時來到現(xiàn)場為了安慰喪家家屬,所以很多在外地打工,不管多忙都請假回來。
3、“奠”活動從老人去世到棺柩落葬之前的祭祀,會把用祭品放在逝者面前,然后選日子,以前農(nóng)村有人去世,經(jīng)常停尸做法,一般3天左右,如果日子不好,還會更久,所以會出尸臭味,烏鴉聞到之后,就會來到周圍。在停尸過程中,會有親朋好友來吊唁,簡單說就是上香,大家來一般都會帶東西來,以前都帶鞭炮、草紙、花圈,現(xiàn)在基本都是花圈。
進門之后的上香儀式,要對逝者行三拜九叩大禮,親人朋友在封殮白天上香達到高潮,最后晚上參加“喪宴”。處理遺體的時候,親人都會把逝者處理干干凈凈,親人用淘米水洗頭發(fā),把胡須刮干凈,現(xiàn)在有專門化妝師,但是在農(nóng)村,基本都是親人自己親力親為。除了沐浴還有“飯含”,親人把米、銅錢、錢放在逝者嘴巴,讓他含著,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以前民間有一種說法,逝者如果嘴巴長開,說明生前沒有吃到、吃不好,所以給他嘴巴放食物或者財務(wù),以前古代的墓葬,還經(jīng)常出土一些玉蟬,這都是他親人之前放的。
給逝者整理好面部之后,給逝者穿衣服,以前古代,如果平民百姓就比較簡單,但如果是官員,死后穿19套衣服,如果穿不上,就蓋在身上,用絲帶捆起來,最后才能入棺。逝者入棺有很多講究,有的地方不允許家屬哭,人們覺得逝者覺得家人不舍得他離開,逝者不忍心離開,最后不回去投胎。而有的地方認為,親人應(yīng)該大路,當時不能把眼淚滴入棺材內(nèi),把逝者放進棺材后就用鐵釘釘好,親人跪在棺材左側(cè)說“某某好走”。
4、出殯最后一步就是出殯,抬棺是八個人,稱為“八仙”,喪家安排好飯菜招待好他們,然后才進行下面工作。送殯隊伍都非常浩蕩,出去的時候點炮和撒紙錢,這個過程中不得回頭走,出殯還有很多細節(jié),比如摔盆等等,最后把棺材埋好,逝者正式入土為安。在這里說一下,如果村里有葬禮,你害怕就不要去,可以讓家里人派其他人去。
靈棚中為什么放“奠”字花圈很多年輕人不明白,為什么葬禮要放花圈,而送花圈是從歐美傳過來的習(xí)俗,我國古代喪葬儀式以塔靈堂為主,周圍還有一些白布、扎一些紙人、紙馬用來錢,還有打幡、撒紙錢等。按照北歐的傳說,一個人臨時時帶上花圈,安琪兒(天使)會把他的靈魂帶到天堂,而前面孔子和如來的故事中,“奠”字是上西天的意思,所以花圈就是好人升天堂,這是一種獎賞物。
而送花圈也有很多講究,葬禮的花圈以白菊和黃菊為主,如果有特殊情況,比如是福壽雙全老人,因年老去世是“喜喪”,可以搭配紅色系、粉色康乃馨,表示對逝者生前關(guān)照。有的花圈還有一些挽聯(lián),基本格式都是差不多。比如上聯(lián):沉痛悼念xxx千古,或者xxx一路走好。下聯(lián)一般為:XXX敬挽或者XXX泣挽。寫到最后:總結(jié)一下,死而無葬之拜為奠,死后葬后之拜為祭,祭,人在下,奠,人在上,只有一次祭祀活動為奠,每年定期的祭。
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認為喪禮的很多禮儀是迷信,是不科學(xué)的東西,但在我認為,喪禮其實是更多的親朋好友為了表達對逝者的敬意感情而形成的隆重禮儀文化,這也印證我們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稱號。但有一點卻非常諷刺,生前老人生病,子女孫子沒有一個人靠近照顧,死后卻一直上求老人保佑發(fā)財升官,花幾十萬請風(fēng)水師看地,花幾十萬買墓地,把墳地裝修得比家里還豪華,真的非常諷刺。
人祭祀時為什么要燒香,起什么作用?
人祭祀時為什么要燒香,起什么作用?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聽到過兩種傳說。一種傳說是源于佛教。意思是說,上香的目的,是供養(yǎng)佛菩薩或神靈。手持香爐,焚香禮敬。香煙裊裊,徐徐降落在佛陀頭頂上,形成一頂“香云蓋”。佛陀知道后,即會降福。也就是說,“香”,是弟子把自己的虔誠向佛之心轉(zhuǎn)達給佛。這里的“香”就成為“信使”。
在佛教中以香供佛,是一種虔誠的、真誠的供養(yǎng),因為按照佛教說法,香是傳遞真誠的媒介。焚香中會產(chǎn)生一種清凈、虔誠、忘我的狀態(tài)??粗豢|縷清香的煙,裊裊上升直達天庭,自己的意念也會升華在忘我的境界中。佛家認為,香和上香人的智慧、德性有特別密切的關(guān)系,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圣,甚至能夠散發(fā)出特殊的香氣。
佛教認為,香能溝通凡圣,為最殊勝的供品 。 佛陀住世時,弟子們就以香為供養(yǎng)。故此,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特定內(nèi)容。從日常的誦經(jīng)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會、水陸法會、佛像開光、傳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動,都少不了上香。特別是法會活動,必以隆重的上香儀式作為序幕。隆重的上香儀式過后,法事才算正式開始。
另外一種說法源于道教。據(jù)說道教敬香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一般用立香,以三炷香為準,插于大香爐內(nèi),炷與炷之間的距離,也有講究。三炷平列以不過一寸寬為標準,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的說法。這三炷香,據(jù)傳都有名稱,分別叫戒香、定香、慧香?! 《菈髂橄悖讼阋蕴聪銥橹?。敬拈檀香,非常講究,每炷檀香長短粗細都有規(guī)定。
長不過寸,粗不過分。壇主拈香時,第一炷香插入香爐中間,第二炷香插于第一炷香的左邊,第三炷香插于第一炷香的右邊,三炷香平列并攏。香爐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據(jù)傳,道教許多法事里,也是以敬香儀式為先導(dǎo)。比如在道教經(jīng)典《萬法歸宗》“請仙法”里,就有一個專門的“焚香咒”:請仙時,先擺三盤果子,茶、酒各三盞。咒語曰:道由心合,心假香傳。
香焚玉爐,心注仙愿。真靈下降,仙佩臨軒。今臣關(guān)告,逕達九天。所啟所愿,感賜如言??梢姡舷惴傧?,既是佛家佛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道教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民間,老百姓認為神靈和鬼魂都是以香為食物的,因此供養(yǎng)神靈、鬼魂也都是用上香。當然,這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既有精華,也不乏糟粕。在繼承先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應(yīng)該兼收并蓄。
另外,也有人認為,上香敬神這種做法,是完全違背神佛初衷的。神佛不可能像人世間的貪官污吏一樣,喜歡受賄的。這世界上假如真有神仙,他們肯定是最主持公道,也最講究公平的,不可能因為某些人燒香拜佛,就會得到善果;也不可能因為有些窮人沒有能力供奉神仙,就得不到好結(jié)果。我個人認為,民間這些習(xí)俗,應(yīng)該是來源于佛教、道教傳統(tǒng),受佛、道影響,加上老百姓自己的理解、想法在里面。
不管神仙喜歡不喜歡受賄,但老百姓寧愿相信上香就是一種敬仰的做法。當然,在焚香禱告的同時,還有燒紙的習(xí)俗,據(jù)說這習(xí)俗從漢朝就開始了。一是寄托我們對故去先人的哀思,二是希望逝去的先人們在另外那個世界上吃喝不愁,衣食無憂。燒紙主要有黃表紙、金箔紙、元寶紙等。所謂黃表紙,是一種專業(yè)術(shù)語,意思是指用來敬神或祭祀死者的黃紙。
既然是習(xí)俗,那就肯定多少得有些講究。黃表紙,其實在任何的宗教信仰里,都是首選。黃表紙的黃色,和“皇”同音,代表著大吉大利的意思。自古以來,黃色那就是尊貴之色,古來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或者皇族才可以專享黃色,普通老百姓根本沒有這個資格。黃表紙之所以受青睞,除了上面的原因以外,或許還有兩個原因,一是黃表紙制作流程比較復(fù)雜:每年端午節(jié),新竹出林尚未散枝時,砍下劃片打捆,投入石灰塘子里攬制,使其纖維溶融。
然后清洗、儲藏等。二是黃表紙因為在生產(chǎn)過程中加入了姜黃粉,遇到堿水會變紅。一般燒紙則沒有這個特征。故此,比較講究的人家,一般都用黃表紙。假如是遙寄,按照傳統(tǒng)就要寫名字。就像給活著的親友郵寄書信一樣。上首寫遙寄的地址、中間是逝者姓名,下面是孝子的落款。至于逝去的先人能不能收到,這些燒化的紙能不能真的如傳說一樣,變成他們可以在那個世界花的錢,這就沒有人知道的事了。
不過,老百姓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既是祭祀習(xí)俗,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當然,你如果覺得這都什么時代了,還講究這些封建迷信?那就可以不理它。見仁見智吧。在現(xiàn)實生活中究竟該怎么做,那就是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理念、習(xí)慣、想法做的事了。對于有些人來說,或許負擔太重,或者因為別的什么原因,先人去世,或許他們覺得自己徹底解脫了,高興還來不及呢,自然不會去燒香,也不可能去燒紙。
怎么解釋祭祀過已故亡人的供品還有酒沒有味道了?
這祭祀過已故亡人的酒和菜,都沒有味道了!確實存在這種現(xiàn)象!在我12歲那年,我家有個遠房親戚去世了,我也去出席葬禮了,農(nóng)村有個習(xí)俗,人死后需要停靈,就是把逝者,放在家三天,在這三天之中,村子里的人,都會跟著幫忙,也會在逝者家吃飯。我當時年齡也小,也感覺不到,什么是悲傷,在吃飯的時候,卻發(fā)生了一件怪事,讓我記憶猶新,本來聞著炒得香噴噴的菜,吃到嘴里,卻象藥一樣苦,菜的味道是苦的,這現(xiàn)象確實是反常,炒菜的廚師是雇的,按道理不可能炒出這苦味道的菜吧。
還有的大人,在逝者停靈三天后下葬,在撤下供品的時候,發(fā)現(xiàn)擺在供桌上的酒,就跟白水一樣,沒有了味道。 這些反常的情況,確實是發(fā)生過,也許只是巧合吧!擺了三天的祭祀用酒,沒有了酒味,就跟白水一樣,可能是酒味揮發(fā)的太快了,才沒有了酒味吧。至于我吃的那道苦味的菜,可能是廚師,在炒菜的過程中,放錯了調(diào)料了吧,才導(dǎo)致菜有苦苦的味道,因為當時是一大桌子菜,就偏偏有一道炒黃瓜是苦的,黃瓜的味道,變成了苦瓜的味道。
人類發(fā)明酒的目的是什么?酒對人類的文明究竟有什么促進作用?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我們這有一個傳說,有一家老財主,他家里有很多地,他雇傭著很多仆人,這個老財主很和善,他每次都做很多的飯給人們送去,生怕仆人們吃不飽不給他好好干活,可飯送多了就有剩下的時候。送飯的仆人不愿意把剩飯?zhí)艋厝?,就倒在旁邊一個樹洞里,你知道古代那會兒人們都很窮,干糧是剩不下的,那會兒地主也舍不得給底下人炒菜,就是拿點兒咸菜條,或者腌辣椒什么的,也很少,都讓仆人們吃光了,剩下的也就是一些稀湯寡水的剩稀飯。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有一天一個仆人,因為下雨,就躲在樹下避雨,他發(fā)現(xiàn)樹洞里流出來的一種湯水很好聞,就不禁拿手捧起來喝了兩口。噢!他突然發(fā)現(xiàn)這種湯汁對他的老寒腿很有效果,因此他不禁多喝了幾口。后來每天下地他走到那兒都要喝幾口,慢慢的他的老寒腿好了,周圍的鄰居都問她怎么回事兒?他把這個好事講給了他們,眾人紛紛稱奇。
后來也有別的人上這來喝,當時的人們不把它叫做酒,叫它神藥。慢慢的老財主聽說了這件事,老財主是個聰明人,他稍微一琢磨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他家有的是糧食,他就開始試驗生產(chǎn)這種神藥,功夫不負有心人,這種神藥很快就產(chǎn)了出來。老財主是個聰明人,他怕了解情況的下人,把機密給他泄露出去了,他就把這種東西改了個名字,叫做酒,做一個好的包裝,賣給遠近的有錢人,告訴他們這個東西又治病又健身,慢慢的酒推廣的越來越遠,老財主也發(fā)了大財,他把自己的地包給了下人們?nèi)シN,自己領(lǐng)著另一伙兒下人們專門兒產(chǎn)酒賣酒。
慢慢的,國家誕生了一個新的行業(yè)~賣酒業(yè)。漸漸的,越來越多的有錢人、達官貴人等,開始以飲此為榮為樂。后來官府看到了其中的機會,開始讓他們納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賣酒這個行業(yè),開啟了中國商業(yè)的先河,中國大地上的各種貨品,從一開始只流通酒,慢慢的,別的東西也開始流通起來,它帶動了中國市場物資的流通?,F(xiàn)在人們過年過節(jié),饋贈親友,家有紅白喜事,都少不了酒,這種媒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