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在法國建廠制造自有品牌瓷器,并逐漸在高端瓷器市場占領腳跟。一般認為青花瓷出現(xiàn)于唐朝;宋朝時期,有官哥汝定鈞等名窯,各窯有各窯的特點,宋瓷精美異常,而燒制青花的技藝并不成熟,青花瓷在當時成不了主流;元朝時,成熟的青花瓷在景德鎮(zhèn)燒制成功。題目如果改成“青花瓷歷經唐宋元,為何在明代發(fā)展迅速?”就比較貼切了。
中國產的和法國產的瓷器比,哪個更好?
中國瓷與法國瓷相比當然毫無懸念國瓷更優(yōu)更絕。一是國瓷出現(xiàn)時代遠超法瓷。早在氏族社會時期中國已萌芽出現(xiàn)陶瓷,法瓷史則遠短于國瓷史。二是國瓷乃中國代表與象征。清朝及以前各朝,瓷器與茶葉、絲綢并稱中國外貿出口三大主打項目。英語里中國一詞“Chane"與“瓷器”同詞,可見中國瓷器在歐洲雄霸名震之勢。以景德鎮(zhèn)瓷窯為代表、以青花瓷為標志的中國瓷幾千年來成為歐洲上流社會貴族階層的奢侈品及身份象征。
青花瓷歷經唐宋元,在當時不被重視,為何在明代迅速走向巔峰?
開頭先提一下,我覺得這個題目的提法有點問題,任何事物都有其發(fā)展規(guī)律,青花瓷也一樣,并非在唐宋元不受重視,元青花的價值遠高于其它時期青花瓷,景德鎮(zhèn)也因為燒制出成熟的青花瓷而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yè)的中心。“明代迅速走向巔峰”也不準確,青花瓷在明永樂、宣德時期是一個發(fā)展高峰,制作精美;清康熙時的“五彩青花”才是青花瓷發(fā)展的巔峰;清乾隆以后,青花瓷因粉彩瓷的發(fā)展而逐漸走下坡路。
題目如果改成“青花瓷歷經唐宋元,為何在明代發(fā)展迅速?”就比較貼切了。要討論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一下時代背景。一般認為青花瓷出現(xiàn)于唐朝;宋朝時期,有官哥汝定鈞等名窯,各窯有各窯的特點,宋瓷精美異常,而燒制青花的技藝并不成熟,青花瓷在當時還成不了主流;元朝時,成熟的青花瓷在景德鎮(zhèn)燒制成功。那為什么在明朝青花瓷會迅速發(fā)展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元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元朝初建,忽必烈雖是名義上的大蒙古帝國各汗國的共主,但實際上和各汗國關系并不好,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都由忽必烈伯父建立,同時期的汗王已經是忽必烈的叔伯兄弟,甚至是叔伯兄弟的兒孫了,關系好不到哪去。
唯一和忽必烈友好的是伊爾汗國(主要地處現(xiàn)今伊朗),由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建立,旭烈兀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時是忽必烈的助力,兄弟間關系不錯。伊爾汗國最需要的是大元帝國的正式承認,忽必烈最需要的是通商和盟友。但他們在陸地上不接壤,于是,海上絲綢之路在這一時期迅速發(fā)展起來。瓷器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貨品之一,中國的瓷器技藝別國無法相比,久而久之,阿拉伯地區(qū)就有人提供原料定制瓷器,此時,青花的主要原料開始大量進口,器物花紋也多樣化了。
有需求才有發(fā)展,才會大量生產,元代海上貿易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青花瓷的發(fā)展。明代鄭和下西洋青花瓷在永樂到宣德時期是一個高峰,這是怎么達到的呢?這就要看這一時期發(fā)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鄭和下西洋。明朝從洪武傳到永樂有了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開了海禁。鄭和帶領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強的艦隊七下西洋,不是去征服,而是去加強各國交流、貿易通商。
一時間,明王朝揚名海外,萬國來朝。海外各國都渴望得到明王朝的商品,其中主要的就有瓷器。還是那句話,有需求才有發(fā)展,才會大量生產。從海外各國的文物留存、海底沉船所載物品推斷,鄭和下西洋促進下,海外貿易量巨大,在元朝海上絲綢之路的基礎上,明朝又更進一步。有了需求,就有交易,有了貿易收入就能支持更大的生產,更多的技術研發(fā),就能供應更大的需求,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它在短時間內使青花瓷的燒造技藝、海外需求、國家財富都有了質的飛躍。
宣德年間,鄭和最好一次率船隊出航,之后明朝又實行了海禁,迫于無奈的海商為了貿易挺而走險成了海盜。因為正常渠道的貿易被限制了,貿易量就相對減少,同樣影響了商品本身的發(fā)展,這些商品當然包括青花瓷。所以明在宣德以后,青花瓷沒有太大的發(fā)展,一直等到清朝康熙時期,青花瓷才達到巔峰。綜上所訴,要問為什么明代青花瓷有一個迅速發(fā)展期,答案是以元朝海上絲綢之路為基礎,鄭和下西洋促進的海外交流貿易促使了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有需求才有發(fā)展,才會大量生產。
瓷器起源于中國,為什么一些頂級的瓷器會是歐洲或者日本制造的?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蒸汽機,竟然首先用在瓷器制造商。搞軟件的老弟從硅谷回來度假,拿起我送給爸媽的《文明之光》就讀,他印象最深的也是瓷器這一章。我們都沒想到,當年歐洲人對于中國瓷器的向往,遠在如今中國人對于寶馬、LV包的憧憬之上。因為瓷器帶來的巨額外匯,宋朝的GDP當時居世界第一。人人以擁有中國瓷器為貴??墒?,風水輪流轉,不經意間,中國瓷器就江河日下,被日本乃至歐洲追趕,漸漸喪失了自己的優(yōu)勢。
好景不長,明末的戰(zhàn)亂導致瓷器貨源大減,(荷蘭)東印度公司于是將眼光投向了日本。日本在侵朝戰(zhàn)爭中雖然敗于李如松的明軍,但是他將一千多名朝鮮瓷器工匠俘虜帶回日本,并成為了日本瓷器發(fā)展的最初核心力量。大致的動作包括:1. 花20年尋找高嶺土;2. 初期仿制中國青花瓷,制作工序分得很細。30年努力,即可達到歐洲商人要求;3. 創(chuàng)新發(fā)明赤繪瓷器。
成為日本瓷器象征。趕超中國瓷,風靡歐洲,成為歐洲心目中的名牌 。反觀此時的中國:1. 康熙雍正時期,景德鎮(zhèn)官窯制造水平達到前所未有之高度2. 民窯和外貿瓷品質卻沒有任何進步。3. 西方評價清代瓷器:有粗有細,質量不均,繪畫潦草,青花顏色差勁,釉質白中閃青。4. 失去品牌優(yōu)勢,被日本趕超,甚至被歐洲商人要求仿制日本赤繪瓷器。
壟斷世界瓷器市場已經一去不復返。然后歐洲人“再發(fā)明”瓷器,從煉金開始。雖然煉金不靠譜,但是整個實驗方法卻很重要。 煉金術士伯特格爾Bottger受國王所托,開始研制瓷器。前后四年時間,做了3萬次實驗。他不僅記錄了全部的實驗過程和結果,而且把每一次實驗之間的細小差異全都記錄下來。 歐洲人通過長期的科學實驗和材料分析,終于掌握制造秘訣,徹底了解了其中的燒制原理和化學原理,并有了定量的分析。
這使得他們可以通過調節(jié)瓷土中元素的配比和調整燒制過程來制造各種精致瓷器。 到此時,中國瓷器已經只能針對歐洲人的中下階層了,高端階層則轉向歐洲人自己燒制的精美瓷器。 相比歐洲人從頭追趕亞洲人的思維,美國人比較跳躍。直接在法國建廠制造自有品牌瓷器,并逐漸在高端瓷器市場占領腳跟。綜上所述,就是目前世界上瓷器的進化分布。
我國的外銷瓷最早是什么時候開始寫上MADE IN CHINA?
Made in China 最早清代乾隆時期運用到瓷器上的。18世紀,歐洲人為了降低進口奢侈品產生的巨大貿易差額,開始想方設法生產“贗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國瓷器便是其中的大宗。由于原料、技術門檻高,在很長時期內歐洲人無法仿造,只能依賴進口,上流社會將中國瓷器喚作“白色金子”。煉金術士和科學家則稱其為“真瓷”,它的品質與價值,無論是歐式“軟胎”瓷還是陶器等“廉價替代品”都無法企及。
16世紀末的英語口語中,精致的白色中國瓷器被統(tǒng)稱為“China”,瓷器成為中國的象征。中國出口的瓷器統(tǒng)稱“外銷瓷”,在16-18世紀的高峰期,大致可依時代先后分為三類。第一種是中國式樣、外國題材,例如訂燒瓷,是由景德鎮(zhèn)工匠將各種比較流行的西方紋飾,繪在中國傳統(tǒng)器型的紋飾位置上制成“樣盤”,供外國人選擇參考。
由于交貨迅速,深受西方商人歡迎。第二類是外國式樣、外國題材,例如歐洲器型和裝飾圖案的餐具、雕像、茶具等都是常見品種,讓人很難相信它們是來自于中國的古老瓷器。第三類是中國式樣、中國題材,但是屬于外國風格,例如康熙時期的花觚,就有各種適合西方人審美觀念的形狀,包括花觚和有蓋的觀音瓶,歐洲人往往把這一組瓶子放在客廳壁爐上做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