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古人為什么稱為“兩不吃”?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宴席以及它的意義?!吧狭瞬说难缦铝俗赖木啤?,是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習俗,但現(xiàn)在很多人都把它拋之腦后了,我覺得這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踐踏。
白酒出現(xiàn)沉淀的原因是什么?
常喝白酒的酒友或許會經(jīng)??吹揭粋€現(xiàn)象——白酒中會出現(xiàn)渾濁甚至是沉淀。那么這種現(xiàn)象到底是正常的還是白酒已經(jīng)變質了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解釋一下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白色沉淀出現(xiàn)的原因:兌勾的過程中用水硬度過大水的硬度比較高,水中的鈣鎂等金屬離子被帶到酒中同時無法溶解,所以部分金屬鹽類會在酒中形成白色沉淀。
乳白色絮狀沉淀出現(xiàn)的原因:高級脂肪酸脂類含量較高 氣溫比較低這種情況一般出現(xiàn)在冬季的時候,由于有時候氣溫較低到零攝氏度,同時酒中的高級脂肪酸脂類大分子物質含量較高,酒精度較低,會導致溶解度的變化,造成酒中出現(xiàn)渾濁現(xiàn)象,時間長了,累積起來便成了乳白色的絮狀沉淀物。 一般情況下出現(xiàn)以上兩種現(xiàn)象都是正常的,如果白色沉淀出現(xiàn)的數(shù)量不多,可以把酒進行升溫,然后觀察白色沉淀是否依舊存在,或者進行過濾吸附,如果不存在可以嘗試一點,若無變味可以繼續(xù)飲用。
如果是出現(xiàn)乳白色絮狀沉淀或者說經(jīng)過升溫或者過濾后白色沉淀依舊存在,同時味道變異,那么可能是有害物質,建議還是不要喝了。在這種情況下,并不能證明你所買的酒就是假酒,因為所有白酒都可能出現(xiàn)白色沉淀或者乳白色絮狀沉淀。但是如果是非純糧酒,酒里面可能加了不純的香料,因為大部分小酒廠用的香料應該都是不怎么純的,所以也可能出現(xiàn)白色沉淀或者乳白色絮狀沉淀。
想要避免出現(xiàn)這些情況,怎么儲藏白酒一定要學會,白酒絕對不要放在過于潮濕或者容易暴曬的地方,同時不要和帶有刺激性氣味的物質放在一起。文東從事白酒行業(yè)多年,對白酒的各種知識還是深有了解的,文東一直致力于為酒友們推薦各種性價比高的好酒,如果有興趣的酒友可以聯(lián)系我咨詢。
白酒出現(xiàn)結晶物是什么原因?
您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都說白酒沒有保質期,但是懂酒的人一定知道,酒還是有最佳飲用日期的。尤其是醬香型白酒以外的酒,一般是盡快飲用口感為佳。這從側面便能解釋為什么有些存放久的酒會出現(xiàn)乳白色絮狀沉淀物了。我們姑且稱這種乳白色絮狀沉淀物是白酒“變質”,那這種“變質”了的酒究竟還能不能飲用?白酒中出現(xiàn)的乳白色絮狀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是發(fā)酵過程中由于酯化反應產(chǎn)生的亞油酸乙酯、油酸乙酯和棕櫚酸乙酯的混合物。
當溫度降到10℃以下時,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季,這些酯類物質的溶解度降低,出現(xiàn)飽和現(xiàn)象后析出的白色結晶就形成了沉淀物。可以將白酒放在60攝氏度的水中加熱后慢慢搖動,當經(jīng)過溫水浸泡處理,溫度升高后,溶解度增大,沉淀物便會自然消失。因為這類白色沉淀物就并非白酒變質產(chǎn)生的,對人體無害,所以沉淀消除后仍可繼續(xù)飲用。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在酒里下了毒嗎?
肯定不會下毒,宋太祖這一招是深思熟慮后才付諸實施的。宋太祖生性宅厚,手下在陳橋讓他黃袍加身,就說明趙匡胤的不凡之處。在召集的慶功宴上,他發(fā)表了推心置腹的演說,先是感慨人生苦短,繼爾又以假設為題,換位思考,再以重金養(yǎng)老,這三招組合拳誰又能抵擋得住呢,于是目的達到,皆大歡喜,他自己也贏得美名??v觀歷朝建立帝業(yè)后,開國功臣都會被誅滅一些,就唐宋兩朝較為仁厚一些,唐朝的玄武門之變那是因為皇權之爭,不在此范圍中。
趙匡胤為什么不能容這些功臣呢,那是因為他總結了歷朝滅亡的原因。宰相趙普對他說:前朝滅亡是因為武將掌權,割據(jù)一方,皇權被架空,導致天下戰(zhàn)火不斷,百姓遭秧。趙匡胤本是武將,聽了這話,大徹大悟,隨即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宋朝揚文抑武也正是基于此原因,但是千算萬算,還是算閃失了,他只考慮了內部的紛爭是武將引起,但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則可怕。
蛇泡到酒里,蛇身體里寄生蟲會被酒泡死嗎?喝了會感染寄生蟲嗎?
2001年,廣西一位村民將捕捉到的眼鏡蛇放入了酒中,準備泡制傳說中“治病強身”的蛇酒,但是在一年后,村民開蓋喝酒時被瓶中暴起的眼鏡蛇咬傷脖子,最終不治身亡。無獨有偶,2013年,黑龍江的一位婦女也從網(wǎng)上購買了一條毒蛇用于泡酒,結果在一次倒酒時,被“復活”的毒蛇咬傷了右手,幸好就醫(yī)及時,咬傷的也不是要害部位,所以撿回了一條命。
可見,毒蛇泡酒有時候非但不能“補身子”還有可能喪命,除了泡在酒里的蛇能夠“復活”外,蛇本身攜帶的寄生蟲對人來說也是一種威脅。那么,蛇身體里有哪些寄生蟲呢?這些寄生蟲泡在酒里能被酒殺死嗎?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兩個問題。蛇的寄生蟲寄生蟲在自然界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而野生動物更是寄生蟲的聚居地。從寄生方式看,寄生蟲可以分為體外和體內寄生蟲兩大類,其中體外寄生蟲主要寄生在蛇的鱗片下或者體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螨類和皮下線蟲,它們通常寄生在蛇的鱗片下,以蛇的血液為食。
不過,體外寄生蟲對于蛇類來說比較容易擺脫,因為蛇平均一年蛻1次皮(1-3歲時每年2-3次),在蛻皮的過程中,這些寄生蟲也就隨之脫落了。但是,要注意在自然環(huán)境下,新的蛇皮很快也會被寄生蟲給盯上。其次是體內寄生蟲,體內寄生蟲才是動物最大的殺死,因為相比較體表寄生蟲的單純吸血,甚至是不吸血只以其體表為家,體內寄生蟲通常會在動物的體內繁殖,然后破壞其免疫系統(tǒng),導致疾病甚至是死亡。
對于蛇類來說,常見的體內寄生蟲以蛇蛔蟲、蛇絳蟲、蛇假類圓線蟲、蛇棒線蟲、裂頭蚴、蛇鞭節(jié)舌蟲等最為常見,這些寄生蟲大都寄生在蛇的消化道以及呼吸系統(tǒng)中。雖然,毒蛇有毒,但是對于體內的寄生蟲,它除了免疫系統(tǒng)的抑制,毒沒有任何的作用。因此,蛇身上不但有寄生蟲,而且加上體內和體外的寄生蟲不下十幾種,將這樣的蛇放入酒中,你得到的可能不是蛇酒,而是寄生蟲酒。
寄生蟲會被酒殺死嗎?上面我們說過,蛇身上的寄生蟲分為體外和體內寄生蟲,其中體外寄生蟲主要以螨類以及皮下線蟲為主,這些寄生蟲如果長時間泡在酒中是會被殺死的,因為即使皮下線蟲在鱗片之下,其所在的位置也是有創(chuàng)口的,酒會從創(chuàng)口進入鱗片與肉之間,將其殺死。但是,在毒蛇體內的寄生蟲是很難殺死的,我們以裂頭蚴為例簡單地來說一下原因。
裂頭蚴學名曼氏迭宮絳蟲裂頭蚴,這是一種廣泛的寄生于貓、狗、蛙類等動物體內的寄生蟲。同時,裂頭蚴通常作為體外寄生蟲存在于蛇類的皮下,雖然裂頭蚴經(jīng)常寄生在蛇的皮下。但是它也是會出現(xiàn)在蛇體內的,因為在野生環(huán)境下,大多數(shù)蛇是會吃蛙類的,因此一些感染了裂頭蚴的蛙類被蛇類吞食,從而導致蛇成為了第二寄主。裂頭蚴是一種可怕的寄生蟲,它不僅能夠在動物的消化道內生活,還能在動物的肌肉、皮下等多種地方寄生。
根據(jù)科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裂頭蚴進入蛇的體內后會直接穿破蛇的腸道內壁,進入其肌肉或者腹腔內生活。而且裂頭蚴的生命力極強,曾經(jīng)有實驗將帶有裂頭蚴的動物肌肉放入56℃的水中,3個小時后,肌肉中的裂頭蚴依然具備生命力。而且即使放在酒中,它也能長時間忍受60°以下的白酒環(huán)境。如果蛇體內感染了裂頭蚴,有了蛇的保護(在其體內),酒精是很難接觸到裂頭蚴的,所以一旦蛇在某個時間排泄,就會把卵或者成蟲排在酒里,此時的人喝下去,裂頭蚴進入人體會變異成神經(jīng)性裂頭蚴,通過人的血管進入到大腦中,暢快的游泳。
因此,蛇泡酒是很難殺死蛇體內的寄生蟲的,這樣這些寄生蟲(卵)就可以通過排泄進入到酒中被人誤食,這是相當危險的一種行為。蛇泡在酒中,為何還能“復活”?近些年,蛇酒中蛇“復活”咬人的事件屢見不鮮,許多小伙伴會有疑問,泡在酒中的蛇為何還能活呢?其實,這并不是“復活”,而是酒壓根就沒有殺死蛇。這是為什么呢?首先,泡蛇酒人們?yōu)榱怂^的“功效”通常是活體塞入,由于蛇放入時,酒太慢會溢出來,所以,人們都喜歡留一些空隙,再加上瓶塞很難做到完全的密封,這樣蛇就可以隨時呼吸了。
其次,蛇是自然界中最抗餓的動物之一,這是因為在漫長的演化中,它們大都有了冬眠,甚至是夏眠的習性。當蛇被泡入酒中時,這是一種沒有食物的空間,此時蛇的“眠”習性會被激活,在我們看來蛇就是像死了一樣,只有口鼻露在酒面上。此時,蛇全身的鱗片阻擋了酒的滲入,冬眠期原本就只需要很少的氧氣、不需要進食,所以,這樣蛇就進入了類似于“假死”的狀態(tài)。
當人打開瓶蓋時,大量的氧氣進入,可能會刺激蛇醒來,此時的蛇已經(jīng)餓瘋了,必然是見人就咬的。寫在最后蛇泡酒的功效究竟如何?我們在這不作討論,但是泡酒的蛇大都是毒蛇,而且泡進去后過幾個月都有可能突然竄出來咬人,這是非常危險的。而且蛇身上本身就有很多寄生蟲,雖然酒能殺死體外寄生蟲,但是體內寄生蟲酒壓根就接觸不到,況且泡了幾個月的蛇都有可能活著,更不用說是蛇體內的寄生蟲了,因此如果蛇本身感染了寄生蟲(人畜共患的),再泡酒,人喝了是有可能感染的。
老人言:人生有兩飯不吃,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是什么意思?
“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是古人有關傳統(tǒng)飲食文化中自尊和尊人的諺語。古無虛諺。雖然很多人知道這句諺語,但對其真正含義并不十分清楚。那“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古人為什么稱為“兩不吃”?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宴席以及它的意義。古人認為宴席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儀,更是區(qū)別貴賤身份的象征。
酒敬有錢〈權〉人,上位必貴人。他們認為參加宴席,“位下而上看不飲,位上而下坐更不飲,不居傲也不遭辱乃宴席之風也”。古人認為參加宴席,并不是簡單的吃吃喝喝,這里面有很多禮節(jié)性的東西,雖然不可能做得十分周全,但最碼要做到“不居傲也不遭辱”。如果參加宴席時碰到“上了菜的宴”或“下了桌的酒”,是該吃還是不該吃呢?高叔被我們村的人稱為“老學究”,也是村里唯一一個坐“凳頭子”的人。
能得到這樣的稱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和豐富的社會閱歷。解放前高叔家里比較富有,高叔從小就上過幾年私塾,熟讀四書五經(jīng),對禮儀仁智信了解透徹,加上他又能說會道,所以村里凡是有辦喜事的〈無論紅喜還是白喜〉,都要請他去主持。因為農村人最愛講究傳統(tǒng)禮節(jié),普通人是應付不了那個場面的。就比如同樣是在堂屋里擺席,客人多和客人少席次的擺法就不同,如果擺得不對,那些愛講究的人就會不肯入席。
還有就什么人該坐哪里不該坐哪里,懂規(guī)矩的人一看就知道。當然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關鍵的是對比較正式的宴席,在開宴之前和宴席進行到一定時候,主辦方先要說好話〈書面叫致詞〉,說完后客方也要回好話。如果說得不好或回話回得不好,就會丟盡顏面。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這是個技術活。我小時候就曾經(jīng)親眼目睹過高叔“舌戰(zhàn)群儒”的經(jīng)過,不過那時我還小又事隔多年,具體的過程記不清楚了,但有一點我是記憶猶新的,也是從那次起知道了什么叫“娘親舅大”,也是從那次起我真正覺得高叔很了不起,很崇拜他。
有一次村里有個叫小六的娶媳婦,聽小六說他媳婦家那邊的人最愛講究禮節(jié),并且個個能說會道。在請高叔來主持的前,就把這個情況告訴了高叔,好上高叔有所準備,免得到時尷尬。高叔聽了后對小六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你盡管放心好了,到時看我的。我記得那是1973年陰歷12月初八,因為年少愛湊熱鬧,所以一大早就圍在小六家看熱鬧。
因為距離小六媳婦娘家路程比較遠,所以上午十一點半,抬嫁妝和小六媳婦娘家送親的人才到家。在高叔的安排下,一切都循規(guī)蹈矩地接待了小六老婆娘家人,從小六媳婦娘家人臉上的笑容可以看出,在接待他們的禮節(jié)上應該是滿意的。但在接下來開席和宴席的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一些插曲。結婚這種宴席是比較隆重的,所以對禮節(jié)也很看重,來不得半點差錯,否則場面就會很尷尬,甚至收不了場。
在農村堂屋是中心位置,所以重要客人都會安排在堂屋里就坐。我們那里舉辦重要的宴席,堂屋里一般放四張桌子,堂屋靠神龕左右各擺一張桌子,靠大門口也是左右各擺一張??可颀惖膬蓮堊雷拥奈恢米钪匾彩亲钪匾目腿司妥?。哪個位置該坐什么人必須安排得對。左邊桌子靠堂屋中心哪個位置為第一席位,是這次宴席中最重要的客人坐的,比如小六結婚,按禮節(jié)這個位置就由小六舅舅坐,并且這一桌8個人,也都是小六舅舅家里人坐,別的客人不得隨便坐,除非沒有坐夠空了座位。
并排右邊那張桌子,靠堂屋中心的坐位為第二席,重要性僅次于第一席,按禮節(jié)應由小六老婆娘家人最有地位的人就坐,同樣這桌8個人都應該是小六老婆娘家人坐。本來這樣安排就是對的,但這一次小六媳婦娘家人卻不肯就坐,他們說高叔這樣安排席位是錯的不懂規(guī)矩,他們應該坐第一席,理由是他們是新娘娘家人,又是第一次來做客,他們才是這次婚宴的主賓。
高叔卻不認同,他說你們也應該稱是舅舅家,又是第一次來做客,也是我們最重要的主賓,但農村有句俗語叫“娘親舅大”,既然是舅舅最大,那么最主要的兩個席位,第一席和第二席就應該由兩個舅舅家人坐,但是小六舅舅家是舊親,你們是新率,按規(guī)矩小六舅舅大過新舅舅家,所以第一席應該由小六舅舅家坐,如果把小六舅舅家安排在第二席,那就說明我不懂禮節(jié)。
當然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安排不妥,我可以跟小六舅舅協(xié)商,如果小六舅舅同意,也是可以讓你們坐第一席,前提是小六舅舅同意。小六舅舅是個識大體的人,考慮到是小六新婚,不愿掃了這份興,所以也就同意坐第二席。當然,這還是“斗智斗勇”的開始,最重要的是在后面,不過很遺憾的是那時我還小,根本不懂這些禮節(jié),又事隔多年,具體說了什么我也都忘記了,不過我記得在開席時說好話〈致詞〉環(huán)節(jié)(農村人喜歡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斗智斗勇,斗贏了就覺得很有面子),高叔面對小六媳婦娘家人的輪番“轟炸”,他卻對答如流,不卑不亢恰到好處,也正因為這樣,這個環(huán)節(jié)足足“斗”了有20分鐘,場面十分熱鬧。
為了不耽誤宴席時間,也好給小六媳婦娘家人一個臺階下,高叔在敬酒時故意犯了個常識性錯誤,右手特意不托起酒杯底而認輸,明眼人都知道,這是高叔在給對方臺階下,當然也有點…。自從這一次以后,我對高叔從心里佩服得五體投地,因此也有了想跟他學習的想法。后來有事沒事晚上都要到高叔家玩,聽他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大概高叔也看出了我的意思,也就不吝賜教。
開始教我怎樣寫請柬和辭帖之類,后來就教我些禮節(jié)方面的禮數(shù)。同時,只要有機會就會帶我到處做客,身臨其境地學習。記得1982年,我那時在讀高中,有一次星期六下午回家,晚上象往常一樣去高叔家。高叔看到我就說,回來得好,明天跟我去你一個堂姑家做客,你堂姑爺60大壽。我問她是哪個堂姑,他說是秀秀堂姑。秀秀姑自從她父母被她在外省工作的哥哥接去以后,就很少看到她了。
既然是堂姑爺進60歲,按家族規(guī)矩娘家人是要去祝壽的,只因她父母和哥哥都不在家,就由“坐凳頭子”的高叔代勞。高叔看到我回來了,就叫上我剛好有個伴,順便讓我見識一下場面。因為秀秀姑家離得有點遠,所以第二天早上九點鐘吃過早飯,高叔就帶著我往秀秀姑家趕,怕到時候趕不上開席時間。一路上也不停憩,緊趕慢趕在一點鐘的時候,就到了距秀秀姑家一山之隔的山這邊,只要翻過這座山就能看到秀秀姑家了。
高叔看了看戴在手婉上的電子手表,看時間還早,一路上又沒休息過,就停下來坐在一塊石頭上,然后跟我說先休息一下,然后再爬山,翻過這座山就到了。大約休息了10分鐘,我們就開始爬山,爬到山頂,高叔就指著山下一座紅磚房屋說,那就是你秀秀姑家,你看到?jīng)]有,好象有很多人,看來客人不少。大概是高叔年紀大了,眼睛看遠點東西有點模糊,他只看到有很多人,但沒看清楚:那些人坐在席上己經(jīng)開始吃了。
當我把己經(jīng)開席了的情況告訴高叔時,高叔還不相信,還問我是不是看錯了,因為在他心里,他是代表舅舅家的,是最重要的客人,怎么可能有最重要的客人沒到就開席的道理。高叔怕我沒看清楚,跟我說,你年輕走得快,先走近些看清楚,如果真的開席就往回走,我們就不去了。本來我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但高叔非得要我走近點看,我只好往前走了約500米,清清楚楚地看見是己經(jīng)開席了,然后按高叔說的往回走。
我走到高叔跟前,高叔說我們回去,等下到飯店我請你吃包子〈他知道我愛吃〉。在往回走的路上我問高叔,大老遠的走到家門口了,為什么又不去了,高叔說等下到飯店坐下來吃包子的時候,我再告訴你不進去的原因。到飯店高叔要了5個包子,給了我3個他自己兩個,還炒了一盤回鍋肉,邊吃包子高叔一邊跟我說為什么不進去的原因。他告訴我,以前的老人就說過,“上了菜的宴席”是不可隨便吃的,就比如秀秀姑家的壽宴,我們做為最重要的客人,又沒有超過一般情況下開席的時間沒趕到,他們不等我們到就提前開席,對于我們來說是不能吃的。
為什么呢?首先,按照農村習慣,我們是秀秀姑娘家人,老話說“娘親舅大”,我們是這次壽宴最重要的客人,理應等我們到了以后才能開席,那怕是我們沒有按規(guī)定的時間趕到,等也要等我們到了才行。其次,他們不等我們到就提前開席,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不尊重秀秀娘家人,當然也間接的說明秀秀姑在婆家不被尊重。既然他們不尊重我們在先,那我們不去參加壽宴理虧的是他們,不在于我們。
如果我們在這種情況下還去參加壽宴,那就是自取其辱,另外也說明我們不懂規(guī)矩,所以碰到這種情況,這種宴席是不能吃的。當然,如果是自己沒有及時趕到,主辦宴席方又推遲了開席時間,在這種情況下不但要去,去了還要主動自罰酒三杯以示歉意。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人自恃是舅家人,無論是在什么情況下沒趕上開席時間,也都要去參加宴席,甚至大鬧宴席的也有,但這種做法是不足取的。
不但難為了對方也貶低了自己,最起碼在別人眼里是一個沒素質的人。高叔說到這里,我們的包子也吃完了,高叔便起身對我說,走吧,我們邊走邊說。在路上高叔跟我說,除了“上了菜的宴席”這種飯不能隨便吃之外,還有一種酒也是不能隨便喝的。我好奇的問,酒雖然也分三六九等,但只是口感和酒的后勁不同而已,如果在宴席上還挑剔別人的酒,豈不是顯得自己不近人情?高叔說不是這個意思,參加宴席當然要客隨主便,但我要告訴你的不是指哪種酒,而是指“下了桌的酒”,也就是說大家的酒己經(jīng)喝到盡興,然后把酒撤下來開始吃飯。
象這種己經(jīng)開過封的酒,主人再拿出來給客人喝,如果碰到這種情況,這個酒也是不能喝的。至于為什么,高叔沒有細說,只問了我一個問題,說一般情況下家里的殘湯剩飯是怎么處理的?我說是用來喂豬或雞鴨。這就對了嗎,高叔接著說,喝剩的酒雖然不能用來喂豬喂雞鴨,但是如果用喝剩的酒,在重要場所拿出來招待客人,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
如果碰到這樣的酒就不要喝。當然,這種酒只是在重要場所不能喝,如果私下里是兩個要好的人一起喝酒,就不需要太多的講究。首先,能私交甚好,來身就說明雙方能互相尊重,不存在看不看得起的問題。其次,說不定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因為有時候,喜歡喝酒的人愛收藏好酒,而這種至愛的好酒是不隨便拿出來喝的,只有碰到要好的人才會拿出來,并且是淺嘗輒止。
中國文明源遠流長,農村俗語更是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哲理性內容,它涵蓋了生活中方方面面,是人類數(shù)千年智慧的結晶。“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是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習俗,但現(xiàn)在很多人都把它拋之腦后了,我覺得這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踐踏。雖然這句老話在今天看來有點過時,但我認為它至少告訴了我們兩個道理。一個是告訴我們如何尊重他人;二個是教會我們如何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