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金爵獎是什么獎
- 2,金爵獎有哪些獎項
- 3,是誰創(chuàng)造了酒
- 4,黃渤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獲得了什么獎
- 5,那個發(fā)明的酒
- 6,第一個釀酒的人是誰
- 7,武松那時代喝的酒是什么酒
1,金爵獎是什么獎
金爵獎,是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最高獎項,由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
2,金爵獎有哪些獎項
8個獎項金爵獎最佳影片評委會大獎金爵獎最佳導演金爵獎最佳編劇金爵獎最佳男演員金爵獎最佳女演員金爵獎最佳攝影金爵獎最佳音樂評審團獎(非常設獎)
3,是誰創(chuàng)造了酒
傳說是杜康、儀狄。
杜康創(chuàng)造出的酒
1998年11月騰訊公司成立,有了QQ
是自然創(chuàng)造了酒··然后由杜康發(fā)現(xiàn)的·····
杜康
4,黃渤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獲得了什么獎
最佳男主角:馬國偉 (《千鈞一發(fā)》) 最佳女主角:艾米麗婭-瓦薩約娃
6月25日,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爵獎揭曉,黃渤憑借《冰之下》榮獲最佳男主角獎。領獎后,黃渤接受了新浪娛樂的獨家專訪,坦承不想因重復自己而變得麻木,所以給了自己一個冷靜期。黃渤透露,遠離沸騰的電影市場的日子里,他主要是找朋友喝喝酒、拍拍照和畫畫,“因為現(xiàn)在的市場,我們太缺生活了”。目前,黃渤正在拍攝導演處女作,他說這個想法已經謀劃多年,《泰囧》之前就有了,但戲約一部接一部,沒有機會呈現(xiàn),而現(xiàn)在,“時機到了,自己也覺得成熟了,就做出來了?!彼€坦承,許多合作過的導演都在策劃期提過建議。黃渤稱此次獲獎挺興奮的,這就是每一次我們走在路上的時候的助燃劑,不能說就是目標和目的,但確實能夠給迷茫的自己一些力量和肯定,讓你覺得這樣是對的,嘗試一定有失敗的可能,單在這同時也一定會有得到。
5,那個發(fā)明的酒
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xiàn)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xiàn)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fā)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xiàn)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就,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俺喝過,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fā)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fā)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fā)酵,也得不到度數(shù)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xiàn)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fā)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shù)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xiàn)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xiàn)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
總結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shù)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shù)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xiàn)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shù)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xiàn)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于是二斤56度的二鍋頭。
民間傳說酒是杜康發(fā)明的。還有這么幾種說法,一個說呢是古猿造酒法,說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來的。這種說法聽起來是有點幼稚,似乎應該排除在我們的話題之外,因為它不屬于人類的一種行為了;第二種說法呢,是儀狄造酒。儀狄這個人物是夏代的一個人,傳說是大禹時期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杜康造酒。杜康造酒也是從漢代就開始傳說了,叫做“少康造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我們都很熟悉的曹操有一句詩言,說:“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闭f一喝了杜康什么憂愁都沒有了,這個說明古代以杜康為酒名的很早就有了。
6,第一個釀酒的人是誰
杜康基本解釋 [Du Kang] 傳說中酒的發(fā)明者。 后作為美酒代稱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懿佟抖谈栊小?/div>
傳說是酒神杜康,也有說是上古神農.其實最早的酒就是天然形成的~遠古時期,樹林中的野果掉進裝滿雨水的巖石槽體坑洼中,因為天氣濕度等因素自然發(fā)酵成酒.還有一說,古人用野果泡水飲用,放入皮囊密封,因時間氣候成酒.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
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xiàn)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xiàn)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fā)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xiàn)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就,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俺喝過,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fā)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fā)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fā)酵,也得不到度數(shù)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xiàn)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fā)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shù)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xiàn)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xiàn)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 總結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shù)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shù)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xiàn)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shù)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xiàn)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于是二斤56度的二鍋頭。
釀酒鼻祖 ———杜康
這個難答了 歷史上爭論幾百年了 各說各話 因為相關的史料太多 分不清年代先后…但是可以肯定比杜康早得多 我寧可相信樓上的自然形成說
7,武松那時代喝的酒是什么酒
黃酒
石庫門上海老酒
我們老師講過的是低度的米酒??!
古代糧食匱乏,大多的酒都是摻水的,這是真的,據(jù)考證,古代民間飲用的多為現(xiàn)在的崇明米酒,上點檔次的就是低度的白酒了 武松飲的就很難說,很可能是土燒的白酒
《水滸》寫的是宋代,宋代酒類品種按現(xiàn)代分類法,可分為黃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四大種類。前三種在宋代以前已有生產, 果酒,在宋代因生產數(shù)量小,技術水平也較低,沒有取得大發(fā)展。配制酒多以京師貴家飲用。黃酒生產工藝復雜,不像是山村小店可以釀制出來的,但不排除。 《水滸》里說武松喝的是酒家自己釀的,有原文為證。 酒家道:“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因此喚作‘三碗不過岡’。若是過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問。”武松笑道:“原來恁地;我卻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喚作‘出門倒’:初入口時,醇濃好吃,少刻時便倒?!蔽渌傻溃骸靶菀f!沒地不還你錢!再篩三碗來我吃!” 而且武松是大碗豪飲連喝十八碗才醉熏熏的,肯定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或燒酒。景陽崗在山東,“八月黍成,可為酎酒”,估計是黍米酒。 小說里還有一些細節(jié)描寫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晁蓋、吳用、阮氏兄弟等人在炎炎夏日里挑著酒擔,坐在樹蔭下喝酒解渴,挑逗青面獸楊志及其手下,最終忍不住,上前買酒喝,結果中了圈套。如果那個酒是白酒或黃酒,怎么可能用來“解渴”?而且還是“炎炎夏日”?因此,比較合適的理解是,當時他們的酒,應該屬于今天稱為“酒釀”、“醪糟”之類的東西。充其量是一種簡單過濾后的米酒。 北宋時期,人們喝的酒主要是米酒之類的低度濁酒,酒精度數(shù)應該在10度左右,甚至更低。武松喝的酒,酒精濃度也許在15度左右,最高不會超過20度。如果按每碗盛三兩酒計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60度的白酒一斤多。而且米酒的后勁很大。
古代酒的度數(shù)和味道 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xiàn)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xiàn)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fā)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 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xiàn)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就,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俺喝過,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也許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fā)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fā)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fā)酵,也得不到度數(shù)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xiàn)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fā)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shù)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xiàn)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xiàn)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 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 總結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shù)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shù)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xiàn)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shù)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xiàn)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