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都用什么喝白酒,白酒添加什么口感好

四道酒一般都不再喝了,因為已無酒勁。所以吃的喝的都要熱了,酒是高級飲品,自然的要燙熱了喝。當時用來裝酒用。那么蒸餾酒是什么時候在我國出現(xiàn)呢?是在元代引入,跟我們現(xiàn)代的白酒相似。中國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釀造酒。古人要看什么時代的古人。古代的白酒,漢后即有并非起自元后。

古代人都用什么喝白酒?

今天我來科普一下:古代飲酒器皿觥[gōng]觥是漢族古代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罍[léi]罍是漢族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

圓形罍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huán)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數(shù)為平底;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下腹近圈足處亦有穿鼻。尊尊,今作樽,是商周時代漢族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青銅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

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后期已經(jīng)少見。尊的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等幾類。有肩大口尊的器形,初始當與陶質或原始青瓷的大口尊有關。爵爵是漢族古代一種用于飲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銅禮器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是非常常見的。功能上相當于現(xiàn)代的酒杯。流行于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狀,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后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有鋬,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柱,此為各時期爵的共同特點。

角[jué]角最初當為普通飲酒器皿,供低級別貴族使用。角的出土和傳世數(shù)量遠遠地少于爵,商周之際發(fā)展為造型精美的禮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開始衰落。角是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大量出現(xiàn)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形制與爵相似,但無流和柱。《禮記·禮器》說:"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觶[zhì]觶是中國古代漢族禮器中的一種,做盛酒用。

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時,觶為小瓶形狀,大多有蓋子,圓腹,侈口,圈足。西周時,出現(xiàn)方柱形的觶。春秋時,觶演變成長身,形狀像觚。觚[gū]觚是漢族古代一種用于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xiàn)為喇叭狀。觚初現(xiàn)于二里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盛行于商貸和西周早期。喇叭形口,細腰,高圈足。

卣[yǒu]卣,是一種器皿,屬于漢族古代酒器。具體出現(xiàn)時間是未知,盛行使用時期為商代跟西周時期。當時用來裝酒用。所以外觀上大部分是圓形,橢圓形,底部有腳,周圍雕刻精美的工藝圖案。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鳥獸形卣。鳥獸形有提梁的容酒器,一般統(tǒng)稱為鳥獸形卣。斝[jiǎ]斝,中國古代先民盛酒器和禮器,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fā)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溫酒。

基本造型為侈口,喇叭形,形狀似爵而大,然無流無尾.口沿有柱,寬身,腹有圓形而平底的,有腹部分襠,下有長足。盉[hé]盉是漢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后有鋬([pàn],注:器物側邊供手提拿的部分),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薩沙第9145條回答。古人要看什么時代的古人。如果是元代之前的古人,大體喝這幾種酒。第一,谷物釀造酒。釀造酒是借著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質原料的物質進行發(fā)酵,產(chǎn)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中國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釀造酒。釀造酒制造很繁瑣,通常要將薯類和谷類以及野生植物原料經(jīng)過加壓蒸煮,淀粉糊化成為溶解狀態(tài),然后加入酵母進行緩慢的發(fā)酵,形成酒精。

隨后再進行過濾,去掉酒糟,留下含有酒精的液體,就是釀造酒了??梢哉f,釀造酒是純天然的酒。谷物釀造酒就是用各種谷物制成,常見的是黃酒。不過,黃酒的原料也是不同的,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糯米為原料。一些南方人很喜歡喝的米酒,其實就是黃酒的一種。第二,水果釀造酒。常見的就是葡萄酒。水果釀造酒同谷物有些不同,主要是不需要放酵母,只需要自己發(fā)酵。

葡萄酒的度數(shù)較高,但比較酸,不太符合中國人的口味。況且,古代中國種植葡萄的數(shù)量有限,葡萄酒不太流行,但其他果酒如李子酒,楊梅酒、獼猴桃酒還是很有市場的。這就是元代之前的酒。這些酒是純天然,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古人沒有化學概念,導致釀造酒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質,比如甲醇。如果長期不做處理飲用這些酒,會有害身體。

同時,民間小店釀造酒技術不高明,往往酒中會有很多雜質,顏色也難看。所以,我們看小說《水滸傳》,喝酒的時候都要首先溫酒。溫酒就是將酒加熱,這樣可以將甲醇的有害物質揮發(fā),而不是想熱著喝。隨后,在端給食客之前還要篩酒,就是對酒液進行過濾,減少雜質,端上來好看一些,口感也好。釀造酒最大問題是酒精度不高,很好的黃酒也就十幾度。

普通民間小店釀造的黃酒,也就幾度而已,類似于今天的啤酒。所以武松能夠喝十八碗還能走上景陽岡再醉倒,這十八碗大約相當于今天的7到9瓶啤酒。武松這么個大漢,喝這些酒還是沒問題的。元代開始就有蒸餾酒了。蒙古人等少數(shù)民族習慣于喝烈酒,才出現(xiàn)了蒸餾酒。蒸餾酒是把經(jīng)過發(fā)酵的釀酒原料,經(jīng)過一次或多次的蒸餾過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

古代人喝的酒,和我們今天的白酒一樣嗎?

用一首詩回答你的問題,一目了然,對比古今酒的不同。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里的綠蟻,指浮在新釀的沒有過濾的米酒上的綠色泡沫。它是有典故的,來自曹植《七啟》,“盛以翠樽,酌以雕觴。浮蟻鼎沸,酷烈馨香?!痹谡麴s法造酒的技術尚未發(fā)明,人們飲用的一般是用黍或大米釀成的酒。

這樣釀出的酒,酒面上會浮起一層淡綠色的糟沫。文人墨客便把這層糟沫,稱為“浮蟻”。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現(xiàn)代所說的米酒。那么蒸餾酒是什么時候在我國出現(xiàn)呢?是在元代引入,跟我們現(xiàn)代的白酒相似。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在列舉古代其他的酒杜康,高粱酒。后世將杜康作為酒的代稱。曹操《短歌行》有記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葡萄酒,見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其實葡萄酒在《史記·大宛列傳》已經(jīng)記載,只是葡萄酒僅限于在貴族中飲用到了唐朝就比較普遍點了,長安城東就有胡姬侍酒之肆,出售西域特產(chǎn)葡萄酒。

為什么古代人喝酒要煮,現(xiàn)代人喝酒直接喝?

此問題本人有與眾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說古代的酒酒精度數(shù)太低,因而才會加溫,這本人是不認同的。古代民間釀酒技術亦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即是在漢前,民間亦有造黃酒的,其實民間的早期黃酒就是米酒。而古代的早期米酒是專指谷子(小米)的,不包含大米。這種米酒是把小米煮熟后發(fā)酵而蒸釀而成的。這些早期黃酒因屬發(fā)酵物,含霉菌,喝時再煮加熱亦為散發(fā)菌毒而為之,且溫酒又健胃利脾。

古代的白酒,漢后即有并非起自元后。古代的白酒,統(tǒng)為曲酒,用糧谷糠做熟曲以加熱發(fā)酵才能做酒。古代的白酒為純糧制造,不摻一點雜假,為精純之釀。如高糧,大麥,大米,后期的薯干,玉米等,都是用曲發(fā)酵后而上籠蒸的。做法是把糧食煮熟后加曲悶之,發(fā)醇后再曬干,然后上籠再蒸。蒸出的流水便是酒。古代的純糧曲酒,頭道酒度數(shù)可達七十度上下。

古代沒酒精,這道酒都做為民間消毒消炎的藥用了。而二道酒也在五十度上下,相當烈性。而解放前后,這些酒還相當盛行,后勁很大,一醉不易醒。而三道酒為民間普通用酒,三十度上下。四道酒一般都不再喝了,因為已無酒勁。古代人喝酒為什么先加熱煮酒呢?一是溫酒不傷腸胃,益肝養(yǎng)脾。二是加熱用熱蒸氣再把多余的曲霉與甲醇通過熱氣把它們揮發(fā)掉,用以免除對人體的刺激和傷害。

古代人喝白酒為什么要燙燙再喝?有什么好處?現(xiàn)代人也可以燙了再喝嗎?

“燙一壺老酒”這話聽著就古色古香。酒燙熱了喝,自古以來國人喝酒的一大特色。為什么要把酒燙燙再喝?追根尋源,有這么幾個緣由:一是生存條件決定拒絕冷飲。中國是東方農(nóng)耕文化,長期的植物類食物為主,生冷飲食就會傷到脾胃。所以吃的喝的都要熱了,酒是高級飲品,自然的要燙熱了喝。二是為了更盡興。古時候低度酒,包括黃酒、米酒,一應酒類飲品。

低度酒燙熱了喝起來會上頭快,一口悶下去立馬會有熏熏然感覺;高度酒燙熱了會使酒精揮發(fā)一些,可以喝的多點。再者,古人喝酒與喝茶一樣,都有儀式,燙酒就是喝酒的一項重要儀程。儀式感能使活動和人本身升華更高層面??刹皇乾F(xiàn)在人所說的“裝逼”。三是健康養(yǎng)生的需要,體現(xiàn)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實質。無論低度酒、高度酒,只要是純糧食釀造酒,性質都是暴烈的,只是程度不同。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