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讓他們喝了我家的白酒與市場上的瓶裝酒,瓶裝酒他們喝了之后給我的反饋和當年一樣,過于辛辣,只有甜味,喝起來沒有什么感覺,所以他們不怎么喜歡然后我又拿出我自己家的純糧食白酒讓他們喝,我讓他們喝的是我家采用固態(tài)發(fā)酵高粱原漿酒,這種酒他們喝了第一口之后告訴我難喝,因為他們覺得這種酒苦。
為什么一些嗜酒如命的外國人,不敢喝中國白酒?
這個問題我最有權(quán)答全了,因為我是做純糧燒酒的,然后我又在國外呆過,所以,我對這個問題,是經(jīng)歷過的,并且做過試驗的。在2011年的時候,我在俄羅斯伊爾庫斯克國立語言大學留學,那時候經(jīng)常接觸到俄羅斯的朋友眾所周知,俄羅斯的朋友比較愛喝酒,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們經(jīng)常會一起聚會喝酒我們喝酒有兩種選擇,第1種是俄羅斯比較有名的伏特加,第2種就是我們中國的紅星二鍋頭了,還有牛欄山二鍋頭。
因為我所在的城市有很多中國留學生,所以會有中國市場,這些白酒都很容易買到但是每次聚會我是不喝酒的那種人,因為外面市場能買到的酒,沒有一種我能喝,我喝了之后都會頭疼,我只能喝我自己家的白酒,但是我家的白酒又不能帶到國外來,所以之前在俄羅斯的時候,每次聚會我都沒有喝過酒,但是我也小小的品嘗了一下俄羅斯的伏特加,這種酒怎么說呢?度數(shù)并不是很高,但是并不是那個味道,感覺就像有一種藥味似的。
其他從中國去的朋友也并不是特別愛喝,不過俄羅斯人喝咱們的酒,也是很不習慣,因為他們覺得這種酒第一過于甜第二,口感過于辛辣。所以他們很少有和咱們中國瓶裝白酒的。后來回到國內(nèi),前幾年我在北京做翻譯工作接觸的也是俄羅斯人,有和我年齡相仿的,也有五六十歲的俄羅斯大叔。這個時候,讓他們喝了我家的白酒與市場上的瓶裝酒,瓶裝酒他們喝了之后給我的反饋和當年一樣,過于辛辣,只有甜味,喝起來沒有什么感覺,所以他們不怎么喜歡然后我又拿出我自己家的純糧食白酒讓他們喝,我讓他們喝的是我家采用固態(tài)發(fā)酵高粱原漿酒,這種酒他們喝了第一口之后告訴我難喝,因為他們覺得這種酒苦。
但是過了一會兒,他說他還想嘗一口,因為覺得這個酒苦了之后還會有一些甜?!瓦@樣他們喝上癮了,讓我想起來衛(wèi)龍辣條那樣。剛吃覺得沒意思,但是越吃越想吃,我家的白酒也是讓他們越喝越想喝。知道我們都喝多了,他們也都喝多了,他們唱歌,我們也唱歌。亂跳。神奇的是晚上兩三個小時以后,我們?nèi)季菩蚜耍麄兒茉尞惖膯栁?,為什么你家的酒醒酒這么快?就像沒喝過一樣僅僅過了兩三個小時而已。
同是烈酒,伏特加能賣遍全世界,為什么白酒感覺只有中國人喝?
謝邀。為什么只有中國人喝白酒?這是個很好的問題,解釋起來也很復雜。在此,小食就從中國白酒的起源、發(fā)展,來嘗試解讀一下。中國白酒,為什么這么獨特中國白酒的定義,有權(quán)威的國家行業(yè)標準,在《GBT208222007》等一系列國家標準中,它是這樣被定義的:“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fā)酵劑,利用淀粉質(zhì)(糖質(zhì))原料,經(jīng)蒸煮、糖化、發(fā)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
”這個定義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國的白酒,是一種蒸餾過后的糧食發(fā)酵酒。而用“曲”釀酒,才是中國白酒區(qū)別于其他糧食發(fā)酵酒的主要特征。用糧食釀酒,比用水果釀酒要更難,因為果糖可以直接轉(zhuǎn)化成酒精,但糧食里的淀粉不行,要先變成單糖類,然后才能變成酒。在具體的操作上,就是要先讓糧食糖化,然后才能酒化。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使用了“曲”,使糧食直接糖化,而外國則是先讓糧食發(fā)芽,形成糖化,而后轉(zhuǎn)化成酒精。
兩種不同的解決辦法,造成了一個天一個地的口味差異,從而也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只有中國人喝白酒。通常意義上的中國白酒,我們也才接受沒多久糧食釀造酒在我國由來已久。9000年前,當時還是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有釀造歷史(河南賈湖發(fā)現(xiàn)了盛酒陶器碎片)。我們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而酒在9000年前就已出現(xiàn)。酒的歷史比中國還長,這話沒毛病。
但是現(xiàn)在我們喝的高度白酒,出現(xiàn)的歷史就要短得多。在古代,詩人們動不動就“會須一飲三百杯三百杯”,水滸傳里面的好漢,喝了十七八海碗酒還能行俠仗義。這里面固然有文學夸張的成分,但我們也能從背后發(fā)現(xiàn)一個事實——受制于早期的釀造工藝,早期的酒普遍度數(shù)不高。在沒有掌握蒸餾技術(shù)之前,中國人喝的都是沒有經(jīng)過提純的低度酒,有點類似今天的黃酒。
這一類酒,通常情況下,第一眼看上去有點發(fā)綠,有點渾濁,所以詩人要說:“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水滸傳里,吃酒要先拿個篩子來篩。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古代釀酒的現(xiàn)場條件往往很差,酒曲的質(zhì)量也參差不齊,總是要混點亂七八糟的東西進去,所以看起來就是綠的,混的。直到元朝時期,蒸餾術(shù)從西方傳過來,中國本土的釀酒術(shù)結(jié)合西方蒸餾技術(shù),搞出來的酒才有點今天白酒的樣子了。
度數(shù)也能達到40度以上。這樣的高度酒,李白怕是來不了三百杯了,武松來三海碗,估計要給老虎當午餐。即使是白酒出現(xiàn)后,人們也花了相當長的時間來適應,黃酒仍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是社會主流。連“白酒”這個統(tǒng)一名稱,都是建國后才確定的,之前都是這個“春”那個“燒”各叫各。從近代以來的民俗風情來看,白酒成為社會主流,至少也是建國后的事情,在這之前,老百姓們還是喝黃酒的居多。
孔乙己不就老拿茴香豆下黃酒嘛。所以,外國人接受不了白酒很正常。一是因為白酒用酒曲釀造,口味獨特,喝不慣。其實別說外國人了,連很多中國人都喝不慣。小食在寫這篇問答時,坐在電腦桌對面的同事就喝不了白酒,每次聚餐都喝啤的;二是通常意義上的白酒,歷史本就不長,還有待推廣和普及。酒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符號,向全世界推廣、普及,是很漫長的一個過程。
老人常說“錢不借三、地不走三、酒不喝三”,說的是啥?有道理?
喜歡喝酒的人對菜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喝酒必須得有幾個下酒菜,而且菜品必須好,還是他愛吃的,不然輕易不喝酒。有的人對喝酒沒什么具體講究,有一種或者幾種小菜,就可以喝酒了。有的人是只要有酒,其他的沒有任何要求。這種喝酒人我見過好幾個,原單位有個張師傅,家里很困難,不務正業(yè),不想賺錢,只想喝酒,一?;ㄉ祝诺阶炖?,嘬一口,再放到碗里,喝一口酒,反反復復,一日三頓,每頓都是這?;ㄉ走€在,一瓶白酒喝完了。
還有一個老人家,每日三頓,都很認真的喝酒,喝酒前,從包里拿出一個塑料袋,里面有一根骨頭和一把小刀,骨頭上一點肉都沒有了,但是他會用小刀在骨頭上刮一下,放到最里,舔一下小刀,然后喝一口酒,一頓酒下來,一瓶白酒喝完了,骨頭再放回到塑料袋子里面。喝酒的人有一日三頓都喝酒的,也有只喝兩頓或者一頓的。在我認識的人中,最不能喝酒的是一口酒都不能喝,喝了就皮膚過敏,或者臉紅脖子粗,呼吸困難。
經(jīng)常應酬,一喝醉老婆各種嘮叨,老鐵們來說下喝什么白酒沒那么容易醉?
友友邀請我回答這個十分有趣的問題,我求之不得,因為咱倆皆是餐館之???,美酒尋醉人。但友要讓我?guī)湍阏艺夷男┌拙坪攘瞬蝗菀鬃?,還真難住俺這個四五十年酒齡的人。我們都清楚,白酒性子烈,容易上頭。可上頭快與慢的白酒還是有的,那就是高端好酒和低端劣質(zhì)酒,酒精度高的和度數(shù)低的酒了。像我們這些庶民百姓,收入不多,不可能經(jīng)常喝高端白酒,只能以低端白酒為友了。
喝得微醉,對于青壯年,只要不影響工作,不發(fā)酒瘋,也不是什么壞事。有一個事實不可否定,那就是:喝酒容易醉者大多是實在人,因為他們喝得猛,喝得比別人多。但也更應該知道,醉酒傷身。年紀大了,還是少醉為好。那么同樣的酒,怎樣醉得慢呢?還是有辦法的。第一就是:小杯慢飲。這個經(jīng)典句子是有來頭的,它出自中央電視臺某欄目主持人的臺詞,是她專門談春節(jié)喝酒這個話題時說的,愛酒人當然念念不忘。
她還作了精辟的論述。說是喝得猛,酒精直接進入血液,上頭快。小杯慢飲,酒精大多進入腸胃,一部分能隨小便排泄??晌疫@人也奇怪,喝酒前記得清清楚楚,端起酒杯,忘得干干凈凈。第二就是別空腹喝酒,雖然空肚子喝酒香,但空腹酒精吸收快,自然也醉得快。因此酒前吃點東西為好。喝酒時多喝白開水,更是好習慣。喝酒喝個心情,喝個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