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市5月1日至2日的中國佤族司崗里(臨滄 佤族)

1. 臨滄市5月1日至2日的中國佤族司崗里

1. 臨滄市5月1日至2日的中國佤族司崗里

云南省有西盟佤族自治縣和滄源佤族自治縣

西盟佤族自治縣隸屬于云南省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西部的阿佤山區(qū),地跨東經(jīng)99°18′至99°43′,北緯22°25′至22°57′之間,其東、東北、東南部與瀾滄縣接壤,南部與孟連縣相接,西、西北部與緬甸聯(lián)邦共和國山水相依,國境線長達89.33公里,縣城駐地距省會昆明864公里,距思茅293公里,境內(nèi)東西橫距40公里,南北縱距60公里,總面積1353.57平方公里。轄5個鎮(zhèn)、2個鄉(xiāng),縣人民政府駐勐梭鎮(zhèn)勐卡路1號。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西盟佤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87291人。

西盟佤族自治縣糧食作物以水稻、旱稻、玉米為主,主要經(jīng)濟作物有茶葉、咖啡、甘蔗、米蕎等;工業(yè)形成了水力發(fā)電、采礦冶煉、建筑材料和農(nóng)副產(chǎn)品加工為主的產(chǎn)業(yè)體系;旅游景區(qū)有勐梭龍?zhí)?、木依吉神谷等?/p>

滄源佤族自治縣隸屬云南省臨滄市,位于臨滄市西南部,地處東經(jīng)98°52′~99°43′,北緯23°04′~23°40′之間,滄源俗稱阿佤山區(qū),也稱“葫蘆王地”,北鄰耿馬縣,東接雙江縣,東南與瀾滄縣相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撣邦第二特區(qū)勐冒縣和南鄧特區(qū)接壤,國境線長147.08公里??偯娣e2446.43平方公里。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滄源佤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160262人。

滄源佤族自治縣地勢北高南低,屬亞熱帶低緯山地季風氣候,轄4個鎮(zhèn),6個鄉(xiāng),政府駐勐董鎮(zhèn)。滄源佤族自治縣全境屬國家二類開放口岸,是云南連接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門戶之一,是祖國面向西南沿邊對外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最前沿窗口。

滄源佤族自治縣境內(nèi)有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區(qū)、滄源葫蘆小鎮(zhèn)、司崗里崖畫谷景區(qū)等景點。2019年,滄源佤族自治縣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示范縣。2020年3月,滄源佤族自治縣獲得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

2. 臨滄 佤族

2. 臨滄 佤族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置益州郡,轄區(qū)達到今保山市的廣大地區(qū)。當時分布在瀾滄江以西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已在西漢的統(tǒng)屬之下。公元69年,東漢置永昌郡,轄區(qū)包括今臨滄市、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佤族分布區(qū)。在永昌郡又有哀牢人居住。從《華陽國志》和《后漢書》的相關記載看,當時的永昌郡已是民族雜居的地區(qū),有穿胸、儋耳、閩、越、濮、鳩僚、傈、裸濮等族。哀牢人并非指某一個民族,應該是居于哀牢山區(qū)各民族的總稱,也包括佤族的先民在內(nèi)。

3. 云南省臨滄市拉祜族

勐真茶業(yè)有限公司很好,地址為云南省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勐庫鎮(zhèn)林勐線洗菜河博海加油站旁,經(jīng)營范圍包括酒、飲料及茶葉零售;網(wǎng)上貿(mào)易代理;預包裝食品、包裝材料的銷售;其他食品零售。

主營線上中高端普洱茶,在臨滄勐庫冰島有自己的普洱茶基地,有自己工廠及門店。

4. 云南佤族司崗里

佤族是云南最古老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瀾滄江西岸、怒江東岸的保山一帶,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統(tǒng)治,逐步向南遷徙至臨滄、普洱及緬北的群山之中。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元封二年),漢武帝征服滇國、強占哀牢國東部領土置益州郡(轄境達今瀾滄江兩岸及其以東的廣大地區(qū))。

當時分布在瀾滄江沿岸山區(qū)的佤族先民,已在漢朝的統(tǒng)屬之下。

公元69年(東漢永平12年),哀牢歸漢,漢朝在其地置永昌郡,生活在瀾滄江沿岸山區(qū)、怒江沿岸山區(qū)、撣邦高原山區(qū)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皆屬永昌郡管轄。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大亂,永昌郡名存實亡,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均臣服于傣族先民哀牢人。

隋唐時期,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民族皆受傣族先民哀牢人建立的南詔王國統(tǒng)治,佤族屬南詔王國永昌節(jié)度管轄。

宋朝時期,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及傣族先民皆受白族先民河蠻人建立的大理王國統(tǒng)治,佤族屬大理王國永昌府管轄。元朝時期,佤族分屬于金齒宣撫司的鎮(zhèn)康路和孟頂路軍民總管府的傣族總管管轄。

明朝時期,佤族屬孟連長官司、鎮(zhèn)康御夷州、孟定御夷府、耿馬宣扶司等地的傣族土司管轄。

清朝時期,大致沿用明朝制度。光緒十三年(1887)設鎮(zhèn)邊直隸廳,轄孟連、西盟、瀾滄、滄源等地,佤族基本都在鎮(zhèn)邊直隸廳境內(nèi)。

中華民國時期,佤族分布的地區(qū)設置滄源、耿馬設治局,鎮(zhèn)康、雙江、瀾滄(包括孟連和西盟)置縣。

5. 臨滄市傣族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fā),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F(xiàn)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尤以傣歷、傣醫(y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傣歷年為陽歷年,而月為陰歷月,一年分寒、熱、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xiàn)仍通用于泰緬等地。傣醫(yī)和蒙、藏、維一起,成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四大民族醫(yī)藥體系。

傣族地區(qū)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阿鑾的故事》等。傣劇有100多年歷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的重大節(jié)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和開門節(jié)?!皾娝?jié)”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jié)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大象崇拜由來

傣族創(chuàng)世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記載:英叭神創(chuàng)造了天地,為了穩(wěn)定天地,于是,他又造出了一只渾身潔白的神象“掌月朗宛”,這只神像用鼻子頂住了天,用四只大腳鎮(zhèn)住了地,從此天地穩(wěn)定了下來。

當時天地之間不分白天和黑夜,沒有四季寒暑的變化,人類無法在這種環(huán)境中生存。于是,英叭神又造了一個象首人身的神“捧麻遠冉”,為人類劃分出了季節(jié)和白天黑夜。從此,人類開始在這片土地上興盛的繁衍。

白象在古印度被尊為吉祥的動物,因大象有大威力而又性情柔順,在佛教中有著神圣的寓意。相傳,釋迦牟尼佛的前生在入母胎時,或乘六牙白象,或作白象形,顯示了釋迦摩尼佛前生時,性格柔和且有大勢。白象的六牙在佛教中還表示著六度,四足寓意著四如意。

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人將白象視為神靈,認為白象為他們帶來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和平安寧。在傣族地區(qū)廣泛流傳著《象的女兒》的故事:

古時,一位美麗的傣族少女來到森林中采摘野果,森林中險阻重重,不斷攀登的傣族少女口渴難耐,在路旁泥坑中尋來了一塘水用來解渴。

回到家中的婦女卻奇跡般的懷孕了,誕下了一個女兒。姑娘長大后,非常想知道自己的身世,便再一次來到了森林中,歷盡千辛萬苦,終于知道,她母親當年喝的水是白神象的尿,從此才有了她。象女兒在森林中尋找到了白象父親,并在神象的象牙房中住了下來。

有一天,一個青年到森林打獵,遇到了象姑娘,在相處中,兩個人墜入了愛河,結(jié)為了夫妻,繁育了很多的兒女。從此,傣族人也稱為象的后代。

臨滄市耿馬縣的傣族人,每逢喜慶祈福和潑水節(jié)等時節(jié),都會扎白象,學白象的動作舞蹈,來感恩白象神對傣族的付出,同時,傣族的白象舞也被評為云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6. 云南臨滄佤族原始部落

滄源好玩!滄源佤族自治縣在臨滄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在普洱市,兩個縣都是以佤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佤族文化和特色濃郁,旅游資源豐富,都是少數(shù)特色旅游。滄源佤族自治縣有神奇的巖畫,有原始部落遺跡翁?。?022年春節(jié)被燒毀,已經(jīng)被取消4A級景區(qū)),還有司崗里狂歡節(jié)、摸你黑等民族特色濃郁的活動。相反,西盟佤族自治縣出名的旅游景點和特色活動都不是很多,故而滄源佤族自治縣更好玩些。

7. 臨滄佤文化

云南省沒有寧滄州。

臨滄,古稱緬寧,是云南省管轄的一個地級市。以瀕臨瀾滄江而得名。位于中國西南,瀾滄江畔,云南省的西南部。

臨滄民族眾多,其中佤族占全國佤族總?cè)丝诘娜种?。此外還生活著著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彝、景頗等23個少數(shù)民族。

臨滄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xiāng),世界種茶的原生地之一,全國著名的“核桃之鄉(xiāng)”,也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因此又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茶古道”。

8. 臨滄佤族文化簡介

其實普洱和臨滄各有各的好玩之處。要說那個更好玩,這就因人而異了。就看個人的選擇和喜好了。普洱推薦景區(qū)有:

①普洱國家公園犀牛坪景區(qū)②普洱茶馬古道旅游景區(qū)③中華普洱茶博覽苑④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⑤普洱國家公園⑥雙胞文化園等;

臨滄推薦景區(qū)有:

①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②滄源崖畫谷③五老山森林公園④廣允緬寺⑤魯史古鎮(zhèn)⑥千米國畫長廊等。

9. 云南省臨滄市佤族

我國兩個佤族自治縣是滄源佤族自治縣和思茅西盟佤族自治 縣。滄源佤族自治縣成立于1964年2月28日;位于云南省臨滄市 西南部,東北接雙江縣,東部和東南部與瀾滄縣相連,北鄰耿馬縣,西 部和南部與緬甸國接壤,國境線長1400多公里;總面積2400多平方 公里,其中山區(qū)面積占99。

10. 臨滄傣族佤族自治縣

臨滄除了漢族外,還有23種少數(shù)民族,臨滄的世居少數(shù)民族有11種,分別是彝族、佤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傈僳族、回族、苗族、德昂族、白族、景頗族。

1、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qū))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jié)、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

2、佤族

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國云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zhèn)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nèi)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3、傣族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qū)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繃、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繃”,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繃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4、拉祜族

拉祜族分布在中國、緬甸、泰國、越南、老撾等國家,中國境內(nèi)的拉祜族在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瀾滄江西岸,北起臨滄、耿馬,南至瀾滄、孟連等縣。

5、布朗族

布朗族居住在山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十分利于植物生長,所以,“靠山吃山”是山地民族生存的一大特點。像其他山地民族一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是廣袤的森林資源,使得布朗族適應自然并從自然獲得生存的方式主要就是采集、漁獵和刀耕火種。

11. 臨滄阿佤山

它位于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