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花細妝
最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它的復色花瓣了。邊緣是嬌艷的胭脂紅,越往中心就開成了奶油白,有點像初次化妝的少女,下手不知輕重,不慎搽多了腮紅,卻也難掩本身清麗柔美的氣質(zhì)。
不同的光照環(huán)境,紅邊會有差異
不僅如此,初妝還有變色的特性,花色會隨著光照強弱而產(chǎn)生變化。被太陽直射的花朵,瓣邊的紅暈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而那些光照相對較少的花朵,則會越開越淺,呈現(xiàn)出淺粉色。
光照強弱對花色的影響非常明顯
用“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話來形容這位初次化妝的懵懂少女,真是一點都不為過?。?/p>
初妝的花型很獨特,結(jié)合了古典四心蓮座狀和切花經(jīng)典的高心圓瓣兩種花型,中心花瓣較短且尖,越往外花瓣越大。
配上層層疊疊的波浪邊和明顯的美人尖,像少女的蓬蓬舞裙,又像美味可口的千層蛋糕…
都說紅花還需綠葉配,大氣的綠色格子葉與初妝非常相配
關(guān)于初妝的分類,它屬于灌木
它的優(yōu)點非常明顯,植株健壯,長勢很快,分支性非常好,很容易抽新枝,并且盲枝很少。
初妝的開花性非常值得一提,花量很大,勤開,并且花期很長,即使是牙簽粗細的枝條也能開出比較標準的花。單花花期可以達到 10 天以上,瓶插也可以輕松保持一周。
細如牙簽的枝條開出的花依然標準
一般花期長的品種很難保持香氣,但初妝不同!初妝并不算濃香,但它的花香非常清新,主調(diào)是檸檬味兒,然后會慢慢變成淡淡的玫瑰香,幽幽的,耐聞并且持久!
初妝的株型非常直立,從植株底部開始,枝條便十分規(guī)整地向上生長,看起來很整齊美觀!
不管是盆栽還是地栽,它都會交給你一份滿意的答卷。
枝條上刺很少
初妝還有一個非常溫柔體貼的優(yōu)點,便是少刺,不管是澆水、打藥、施肥,都可以放心大膽地接觸它而不用擔心被刺傷!
初妝
花:紅色、淺黃復色
香:中等,主調(diào)是清新的檸檬,然后慢慢變成淡淡的玫瑰味
葉:葉片為綠色格子葉
植株:灌木,株高80-120厘米,多季節(jié)重復開花,適合盆栽或者花園地栽。
抗?。嚎共×χ械?。
2. 花細這種化妝方式又稱
可以理解為面部化妝,又可以叫做美容。美容一詞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首選是“容”這個字,其次是“美”?!叭荨卑槨x態(tài)、和修飾三層意思。 “美”則具有形容詞和動詞的兩層含義。形容詞表明的是美容的結(jié)果和目的是美麗的好看的;動詞則表明的是美容的過程,即美化和改變的意思。因此簡單的講美容是一種改變原有的不良行為和疾?。娌浚?,使之成為文明的、高素質(zhì)的、具有可以被人接受的外觀形象有活動和過程,或為達到此目的而使用的產(chǎn)品和方法。
3. 花細妝素材
01 修理好眉毛,用護膚乳均勻涂抹全臉直至吸收。
02 在粉底膏上滴上與之搭配的粉底膏伴侶,使粉底膏更滋潤。
03 用三角海綿少量多次地取粉底膏,反復點按全臉、耳朵及脖頸皮膚,并均勻地拍打開,塑造無瑕的肌膚。
04 用遮瑕刷取遮瑕膏對眼下、鼻翼等暗沉區(qū)域進行提亮遮瑕。
05 用散粉刷取散粉,涂抹全臉進行定妝。
06 用大號暈染刷取淺橘色眼影,均勻涂抹上眼瞼區(qū)域。
07 用中號暈染刷取淺棕色眼影,加深雙眼皮褶線和下眼瞼后的1/2區(qū)域。
08 用小號錐形刷取橘色偏光眼影膏涂臥蠶處,提亮臥蠶,增加少女感。
09 用指腹取橘色珠光眼影,點涂眼球上方,使雙眼更加有神。
10 用睫毛夾分段夾翹睫毛,保證每根睫毛從睫毛根部到睫毛梢統(tǒng)一發(fā)力,使睫毛的弧度均勻且自然,從睫毛根部到睫毛梢涂抹睫毛定型液。
11 用睫毛膏從根部順著夾好的睫毛,給上下睫毛均勻涂抹睫毛膏。
12 模特雙眼眼皮不對稱,輔助蕾絲雙眼皮貼調(diào)整眼形至對稱。
13 用咖啡色眼線筆填滿睫毛根部空隙,順著眼尾弧度拉出一條眼線。
14 用灰棕色眉筆大致地將眉形勾勒出來,注意眉毛的深淺變化。
15 用黑色眉筆按照眉毛的自然走勢輕柔地、一根一根地補齊眉毛稀疏的地方,注意眉毛的疏密走向。
16 用鼻影刷取陰影粉,從眉頭到鼻尖均勻地暈染,模特鼻頭較大,可以在鼻頭區(qū)域加大用量,從視覺上縮小鼻頭。
17 用腮紅刷取橘粉色腮紅,均勻地暈染虛線區(qū)域,塑造自然好氣色。
18 在臉頰虛線所示區(qū)域掃上陰影粉,暈染至邊界并使其融合自然,塑造立體臉形。
19 用高光刷取高光粉,掃蘋果肌、山根及鼻頭區(qū)域。
20 用唇刷在唇部由內(nèi)到外均勻地涂水紅色唇膏。
21 在唇部內(nèi)側(cè)疊涂上一層磚紅色唇釉,增強唇部漸變感。
22 用唇刷取唇釉,在額頭上畫設(shè)計好的花鈿,并在嘴角兩側(cè)點上笑靨。搭配整體造型,結(jié)束操作。
4. 花細妝是在哪里
京劇妝面分為8種,分別是:
1、整臉
一種顏色為主色, 以夸張膚色,再勾畫出眉、眼、鼻、口和細致的面部肌肉紋細。
2、三塊瓦臉
又稱“三塊窩臉”,是在整臉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夸張眉、眼、鼻的畫片, 用線條勾出兩塊眉,一塊鼻窩,所以稱“ 三塊瓦臉”。其中又再分“正三塊瓦” “尖三塊瓦” “花三塊瓦” “老三塊瓦”等。
3、十字門臉與六分臉
十字門臉由三塊瓦臉發(fā)展出來,特點是 將三色縮小為一個色條, 從月亮門一直勾到鼻頭以下,用這色條象征人物性格。主色條和眼窩構(gòu)成一個“十”字,故名“十 字門臉”,又分“花十字門”、“老十字門”。
六分臉特點是將腦門的主色縮為一個色條,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六分臉”也稱“老臉”。
4、碎花臉與歪臉
碎花臉由“花三塊瓦臉”演變而來,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輔色添勾花紋,色彩豐富,構(gòu)圖多樣和線條細碎,故稱“碎花臉”。
歪臉主要用來夸張幫兇打手們的五官不正, 相貌丑陋, 特點是勾法不對稱, 給人以歪斜之感。
5、僧臉與太監(jiān)臉
“僧臉”又名“和尚臉”。特征是腰子眼窩 花鼻窩 花嘴岔,腦門勾一個舍利珠圓光或九個點,表示佛門受戒。
太監(jiān)臉專用來表現(xiàn)擅權(quán)害人的宦官 ,色彩只有紅白兩種 ,形式近似“ 整臉 ”與“ 三塊瓦臉 ”,只是夸張?zhí)O(jiān)的特點;腦門勾個圓光,以示其閹割凈身,自詡為佛門弟子。腦門和兩頰的胖紋,表現(xiàn)出養(yǎng)尊處優(yōu) 腦滿腸肥的神態(tài)。
6、元寶臉與象形臉
無寶臉的腦門和臉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寶,故稱“元寶臉”。分“ 普通元寶臉 ”、“倒元寶臉”、“花元寶臉” 三種。
象形臉一般用于神話戲,構(gòu)圖和色彩均從每個精靈神怪的形象特征出發(fā), 無固定譜式。畫法要似像非像,不可過于寫實,講究“意到筆不到”,貴在 “傳神”,讓觀眾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種神怪所化。
7、神仙臉與丑角臉
神仙臉由“整臉” “三塊瓦”發(fā)展而來,都用來表現(xiàn)神、佛的面貌 ,構(gòu)圖 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銀色,或在輔色中添勾金、銀色線條和涂色塊,以示神圣威嚴。
丑角臉又名“三花臉”或“小花臉”,特點是在鼻梁中心抹一個白色“豆腐塊”, 用漫畫的手法表現(xiàn)人物的喜劇特征。
8、小妖臉與英雄臉
“小妖臉”表現(xiàn)的是神話戲中的天將 小妖等角色。這種臉譜又名“隨意臉”。
“英雄臉” 不是指杰出人物的臉,而是指扮演拳棒教師和參與武打的打手的臉。
5. 花細妝含義
披香侍宴插山花,
厭著龍綃著越紗。
恃賴傾城人不及,
檀妝唯約數(shù)條霞。
古代形容化妝的詩詞:其二(唐·徐凝)
身輕入寵盡恩私,
腰細偏能舞柘枝。
一日新妝拋舊樣,
六宮爭畫黑煙眉。
古代形容化妝的詩詞:孔雀東南飛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越女新妝出鏡心,
自知明艷更沈吟
敢將十指夸針巧,
不把雙眉斗畫長
雞鳴外欲曙,
新婦起嚴妝。
著我繡夾裙,
事事四五通。
足下躡絲履,
頭上玳瑁光。
腰若流紈素,
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蔥根,
口如含朱丹。
纖纖作細步,
精妙世無雙。
6. 花細妝飾在哪里
古時未婚女子在梳妝打扮時,喜愛“貼黃花”,用黃顏色在額上或臉部臉兩頰上畫成各種花紋;也 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上的。先秦時已有。畫眉文筆,式樣繁多我,有鴛鴦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梭眉、分梢眉、涵煙眉、拂云眉、倒暈眉等名目。至今仍流行。古代美女化妝法則花鈿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關(guān)于花鈿的起源,據(jù)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jīng)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云低映花如刻?!辟N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ㄢ毷怯檬裁醋龀傻哪??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后唐宮人或網(wǎng)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ㄢ毜念伾屑t、綠、黃等,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ㄢ毜男螤畛坊钔?,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诩t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谥斐嗌?,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鮮艷,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這里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么珍貴的地位!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唇一點桃花殷。”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飾、化妝的影響,出現(xiàn)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詩人白居易曾在《時世妝》一詩中詳細形容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tài),妝成近似含悲啼。”這種妝不僅無甚美感,而且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xiàn)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yīng)根據(jù)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千萬不能以奇異怪狀的時髦為美。傅粉傅粉即在臉上搽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jù)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tài),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guān)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同道德修養(yǎng)相聯(lián)系,指出美容應(yīng)與自我的修身養(yǎng)性結(jié)合起來,如東漢蔡邕認為:“攬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粉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fā)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边@種觀點,不僅頗有見地,而且寓意深刻。額黃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涂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現(xiàn)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jù)《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chǎn)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guān)系。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fā),將額頭涂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簡文帝《美女篇》云:“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边@里說的約黃效月,就是指額黃的化妝方式。唐朝額黃盛行時,溫庭筠在詩中吟出“額黃無限夕陽山”之句,李商隱也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碧瞥I嬖凇队墓咒洝分羞€專門記述了神女智瓊把額頭化妝成黃色的故事。至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詩人彭汝勵歌曰:“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涂黃。”這些都反映出古代婦女喜歡額黃的情景。畫眉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薄镑旌凇敝傅木褪怯煤谏嬅?。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段骶╇s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边@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后來又發(fā)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幾道《六么令》中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薄睹浊f臺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边@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吨腥A古今注》中說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發(fā)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jīng)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古代化妝品——古代女子的“眉筆”:據(jù)說畫眉之風起于戰(zhàn)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異的化妝哦,還是做現(xiàn)代人好)。古代女子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餓發(fā)展而變化。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后加水調(diào)和。磨石黛的石硯在漢墓里多有發(fā)現(xiàn),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jīng)在使用了。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銅黛是一種銅銹狀的化學物質(zhì)。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chǎn)于波斯國,它是一種經(jīng)過加工制造,已經(jīng)成為各種規(guī)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制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jīng)很少再使用石黛。關(guān)于畫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筆記中也有敘述,例如《事林廣記》中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于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nèi)和調(diào)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边@種煙薰的畫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則被美其名曰“畫眉集香圓”。元代之后,宮廷女子的畫眉之黛,全部選用京西門頭溝區(qū)齋堂特產(chǎn)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我國婦女的化妝品也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jīng)過化學調(diào)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簡便又便于攜帶,一直沿用到今天。芳澤可親——妝粉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zhàn)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關(guān)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齊民要素》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種潔viper膩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曬,曬干后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于這種制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制作米粉,仍然采用這種方法。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制作,類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制作過程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jīng)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后,鉛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于它質(zhì)地細膩,色澤潤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宮中以細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diào)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還有以產(chǎn)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并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缽內(nèi),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制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姹紫嫣紅話胭脂胭脂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妝品,歷代典籍中有關(guān)胭脂的寫法有很多,如“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閼氏”等等。它是一種紅色的顏料,有種說法認為古代胭脂的真正產(chǎn)地是匈奴境內(nèi)的焉支山,而“閼氏”這個名稱,是對匈奴人對宮廷婦女的一種稱呼,原指貴族正妻,因為這些貴族婦女常用“閼氏”妝飾臉面,所以“閼氏”成了她們的代稱呼。據(jù)說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騫出使西域有關(guān)。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后即成鮮艷的紅色顏料。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可經(jīng)過陰干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到了大約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義。《紅樓夢》44回中有一段關(guān)于胭脂的描寫,說得非常形象。這種胭脂“也不是一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寶玉笑道:‘鋪子里賣的不干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上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里,就足夠拍臉的了?!絻阂姥詩y飾,果然鮮艷異常,且又甜香滿頰?!背思t藍外,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以及蘇芳木等。重絳是一種絳紅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較濃重,不及紅藍鮮艷透明。在漢魏時常常被用來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種紅色顏料,在隋唐時常用來煉染女裙,時稱“石榴紅裙”,但也可用來制成胭脂。與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種野生植物,經(jīng)過提煉加工,則可為化妝材料。蘇方木也名“蘇木”,它的顏色雖比較黯淡,但作為染料餓歷史卻很長,早在魏晉時期就是一種主要的紅色染料。由于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后,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jīng)久不衰。從大量的文獻記載以及形象資料來看,古代婦女化妝,往往是脂粉并用,單以胭脂妝面的比較少見,具體做法可分為三種:1、在化妝之前先將胭脂與鉛粉調(diào)和,使之變成檀紅——即粉紅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頰,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經(jīng)被調(diào)和成一種顏色,所以色彩比較統(tǒng)一,整個面部的敷色比較均勻,能給人以莊重、文靜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婦女;2、先抹viper,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頜則露出viper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tǒng)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jù)這種化妝方法而來(實物可見唐寅的繪畫,里面大多數(shù)女性都是這樣化妝的),從圖象來看,這種妝式常用以青年,歷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層胭脂,然后用viper輕輕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艷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據(jù)記載,紂王愛將凝固的花汁給寵妻愛妾染指甲和化妝面容,因這種化妝品最早源于燕國,所以后人就把它叫作“燕脂”。遠在漢代,中國女子已廣泛使用口紅。從二千多年前的前漢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妝箱中,除有發(fā)綹、梳子和香粉外、還發(fā)現(xiàn)有燕脂。眉筆在古代又名“黛”,歷史也頗悠久。據(jù)文獻記載,侍奉前漢宣帝的京都知事張敞最愛為其妻用黛畫眉。后漢初期,長安地區(qū)的女子盛行畫“寬眉”,當時用的是青藍色眉筆。到了唐代,則流行畫蛾須(觸角)眉。唐代還流行“紅妝”、“朱臉”和“紅臉”,這是女子在化妝前先在臉部抹上viper,再涂上紅色胭脂。據(jù)傳說,楊貴妃去后宮同雙親告別時,淚水縱橫,臨上車時,因天氣寒冷,臉上的淚水竟凍結(jié)成紅色的薄冰呢!……此外,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貴妃因體態(tài)豐滿,每當盛夏季節(jié)便熱得喘不過氣來,汗水盈盈,每當她用手絹抹臉時,手絹就變成紅色的了。唐代大詩人也寫過《時世化妝》一詩,詩中描述了當時長安女子流行在唇上涂黑油(稱為“烏膏唇”),臉上抹viper的化妝術(shù)。公元601年,高麗僧把口紅傳到日本,所以當時的《吉祥仙女圖》中的仙女們的唇上都涂有口紅,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紅化妝還是在十八世紀初,那時的女子為了使口紅抹得濃些,都愛在涂口紅前先在唇上涂上墨。
7. 花鈿是什么
古代的貼在兩個眉毛中間的
8. 花細妝怎么畫
花鈿(diàn)是古時漢族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即用金翠珠寶制成的花形首飾。[1]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等制成花形,蔽于臉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ㄢ毜男螤畛坊钔猓€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花鈿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漢相繼沿用。南朝時壽陽公主發(fā)明梅花妝,唐朝時因上官婉兒而再度興起,并達到鼎盛。五代十國繼續(xù)盛行,直至宋元時期走向消亡。[2]
中文名
花鈿
概念
古時漢族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
起源
南朝宋
顏色
紅、綠、黃
拼音
花鈿(diàn
9. 花細妝圖片
花鈿的起源
有學者考證,“花鈿妝”確切的起源應(yīng)是在漢代,也有人認為是秦始皇時期,又有人說是南北朝或唐朝。在眾多的傳說版本中,人們述及最多的還是南朝時期的一個故事。相傳南朝時,宋武帝有個女兒叫壽陽公主,這位壽陽公主生得花容月貌,十分美麗。有一天,公主跟宮女在花園里玩得累了,就躺在殿下歇息,一陣微風吹來,從梅樹上飄下一朵梅花,正巧落在公主的前額,染下了一個梅花狀的印子。她的皇后母親看到了,覺得很耐看,就叫公主暫時留著,三天都不要洗臉。其他宮人看到以后,都覺著臉上頂個花印子十分漂亮,于是紛紛效仿。因為梅花畢竟只在冬天開放,其他季節(jié)怎么辦呢?愛美的人們就想出一個法子,取不同材料人工制成花的樣子,來代替梅花貼在額頭上。后來,這一化妝方式傳到了宮外,在民間廣泛流行。此后,“花鈿”更是派生出了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形狀,貼的方位也從額前眉心處,演變到了貼在耳邊、眉毛兩側(cè)、臉頰等處,或做成飾品插在頭發(fā)上。
鼎盛時期的景象
“花鈿”最流行的時期是唐代,晚唐時發(fā)展至鼎盛。唐代李復言著有《續(xù)玄怪錄》一書,可作為一個小小的佐證。書中有一名叫韋固的男子,因不相信月老的“婚姻命定說”,就砍了他命中注定的那個尚在襁褓中的妻子一刀,那小女孩長大以后,果真嫁給了韋固做妻子,有頭上的傷疤為證。李復言描寫韋固妻“眉間常貼一鈿花,雖沐浴、閑處,未嘗暫去”,說的就是韋固妻為了遮頭上的傷疤,連洗澡和非正式場合也從不將“花鈿”摘下來。敦煌莫高窟中的那些女供養(yǎng)人像,許多臉上也都貼著“花鈿”,尤其燕形的“花鈿”在莫高窟中更是占了很大比例,多貼在耳部附近或額頭兩側(cè)。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莫高窟吐番時代的窟中,帝王和臣子的額前竟然也飾有“花鈿”,不知道是出于畫者的藝術(shù)渲染,還是當時的吐番男子當真作此打扮。
唐以后的五代十國,在服飾妝扮上承襲了唐代的遺風。編撰于這個時期的《花間集》中,有多處詠到“花鈿”的句子,比如:“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蓮。耳墜金環(huán)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頭招遠客?!睆倪@些詞中,可以看到當時糜爛而奢侈的世風,這些偷安的小國,最終逐一被宋太祖趙匡胤收編到大宋旗下。
消失于元代
北宋時,“花鈿”依然還在女子中流行。沒有酒窩的女子,以“花鈿”來代替酒窩;有酒窩的,貼上“花鈿”來強調(diào)一下。黃的、黑的、綠的、紅的,各種顏色的“花鈿”可搭配不同顏色的服飾。南宋,自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以后,女子必須守貞潔,自然就不在社會上拋頭露面,也就不再那么刻意地打扮自己了。元代是蒙古人的天下,花鈿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唯有在一些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考古發(fā)掘中,人們方能找到這種在古代曾經(jīng)流行了一千年的時尚飾品的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