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匡天下翻譯(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翻譯)

1. 一匡天下翻譯

1. 一匡天下翻譯

《管仲列傳》全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jìn)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cái)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jìn)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馀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cái),富國強(qiáng)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shí)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惫收摫岸仔?。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quán)衡。桓公實(shí)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zé)包茅不入貢于周室?;腹珜?shí)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時曾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貧困,常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對他很好,不把這種事對外說。后來鮑叔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

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起來了。鮑叔于是向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執(zhí)掌齊國的政事,齊桓公的霸業(yè)因此得以成功,多次會集諸侯,統(tǒng)一天下,都是根據(jù)管仲的計(jì)謀。

管仲說:“我當(dāng)初不得志的時候,曾經(jīng)和鮑叔一起經(jīng)商,分財(cái)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鮑叔并不認(rèn)為我貪財(cái),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貧困的緣故。我曾經(jīng)為鮑叔辦事,結(jié)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鮑叔并不認(rèn)為我愚笨,知道這是由于時機(jī)有利和不利。

我曾經(jīng)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并不認(rèn)為我沒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沒有遇到好時機(jī)。我曾多次作戰(zhàn),多次都戰(zhàn)敗逃跑,但鮑叔并不認(rèn)為我膽小,知道這是由于我還有老母的緣故。

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來受屈辱,但鮑叔并不認(rèn)為我不知羞恥,知道我不拘泥于小節(jié),而以功名不顯揚(yáng)于天下為羞恥。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卻是鮑叔?。 滨U叔在推薦管仲輔佐齊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

鮑叔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十幾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稱贊管仲的賢能,卻稱頌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在齊國執(zhí)政任相,使地處海濱的小小齊國發(fā)展貿(mào)易,積聚財(cái)帛,富國強(qiáng)兵,辦事能夠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說:“倉庫充實(shí)了,人才知道禮儀節(jié)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榮譽(yù)和恥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禮法行事,則六親自然和睦而關(guān)系穩(wěn)固。

禮義廉恥得不到伸張,國家就要滅亡。國家頒布的政令像流水起于高山流入平原一樣自然暢通,是因?yàn)樗茼樳m民情?!币?yàn)榈览頊\顯,容易實(shí)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順應(yīng)他們的愿望提供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順應(yīng)他們的愿望拋棄它。

管仲治理政事,善于轉(zhuǎn)禍為福,把失敗變?yōu)槌晒?。重視?jīng)濟(jì)的發(fā)展,慎重地進(jìn)行比較?;腹珜?shí)際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襲擊蔡國,但管仲卻借這個機(jī)會,責(zé)備楚國不向周天子進(jìn)貢包茅。

桓公實(shí)際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卻借這個機(jī)會,命令燕國恢復(fù)召公的政令?;腹诳碌嘏c魯國會盟,后來又想違背同曹沫的盟約,但管仲借助這個盟約使桓公建立了信義,因此諸侯都來歸附齊國。所以說:“知道用先給予的方法來取得自己想要的,這是為政的法寶?!?/p>

太史公說: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但孔子卻看不起他,莫非是認(rèn)為周朝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衰微,桓公既是賢君,而管仲不勸勉他稱王,卻輔佐他稱霸嗎?《孝經(jīng)》說:“鼓勵并順從好的,糾正并制止不好的, 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親”。這大概說的是管仲吧?

翻譯

注釋: ①嘗:曾經(jīng)。 ②賈:做買賣。 ③與:給。 ④以:認(rèn)為。 ⑤時:時機(jī)。 ⑥仕:做官。 ⑦走:逃跑。 ⑧召忽:人名。輔助公子糾,夠兵敗而死。 ⑨幽囚:關(guān)在深牢中。 ⑩知:了解。 ?游:交往

2.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翻譯

2.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翻譯

“一匡天下”是說:當(dāng)時周王室衰微,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進(jìn)貢,而齊桓公稱霸,率領(lǐng)各路諸侯仍然向周王室朝拜進(jìn)貢.因?yàn)辇R桓公最多也就是一家諸侯,當(dāng)時上還有周天子,春秋仍舊是諸侯割據(jù)分裂,怎么能說是一統(tǒng)天下呢。

相”和“霸”都是動詞,管仲作了齊桓公的相國,使其稱霸于諸侯,天下的人都聽命于他想不能解釋為作為丞相,因?yàn)樨┫嗍窃谇厥蓟室唤y(tǒng)天下后才設(shè)立的,李斯為丞相,以前都只叫相國,所謂出將入相。

3. 一匡天下讀音

1.撥亂反正【拼音】: bō luàn fǎn zhèng【解釋】: 撥:治理;亂:指亂世;反:通“返”,回復(fù)。消除混亂局面,恢復(fù)正常秩序。

2.返正撥亂【拼音】: fǎn zhèng bō luàn【解釋】: 返:回復(fù);正:正常;撥:治理;亂:亂世。整頓混亂局面,恢復(fù)正常秩序。

3.禁暴正亂【拼音】: jìn bào zhèng luàn【解釋】: 禁:制止。正:糾正。抑制強(qiáng)暴勢力,治理混亂局面;或禁除暴行,根治叛亂。4.匡亂反正【拼音】: kuāng luàn fǎn zhèng【解釋】: 消除混亂局面,恢復(fù)正常秩序。

5.一匡天下【拼音】: yī kuāng tiān xià【解釋】: 匡:糾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統(tǒng)治所及的地方,即整個中國。糾正混亂局勢,使天下安定下來。

4. 一匡天下作者

1、《鼓鐘》

先秦:佚名

鼓鐘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

鼓鐘喈喈,淮水湝湝,憂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鐘伐鼛,淮有三洲,憂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猶。

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2、《滿庭芳》

宋代:黃公度

章守三詠,所謂包公堂、清心堂、披云樓,詩見集中。熊羆入夢,當(dāng)重九之佳辰;賢哲間生,符半千之休運(yùn)?;∩<o(jì)瑞,籬菊泛金。輒敢取草木之微,以上配君子之德。雖詞無作者之妙,而意得詩人之遺。式殫卑悰,仰祝遐壽。

楓嶺搖丹,梧階飄冷,一天風(fēng)露驚秋。數(shù)叢籬下,滴滴曉香浮。不趁桃紅李白,堪匹配、梅淡蘭幽。孤芳晚,狂蜂戲蝶,長負(fù)歲寒愁。

年年,重九日,龍山高會,彭澤清流。向尊前一笑,未覺淹留。況有甘滋玉鉉,佳名算、合在金甌。功成后,夕英飽餌,相伴赤松游。

3、《無題》

唐:李商隱

萬里風(fēng)波一葉舟,憶歸初罷更夷猶。碧江地沒元相引,

黃鶴沙邊亦少留。益德冤魂終報(bào)主,阿童高義鎮(zhèn)橫秋。

人生豈得長無謂,懷古思鄉(xiāng)共白頭。

4、《短歌行》

魏晉:曹操

周西伯昌,懷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xiàn),臣節(jié)不隆。

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

為仲尼所稱,達(dá)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圭瓚,秬鬯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5、《望岳》

唐:杜甫

南岳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lǐng)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wǎng),行邁越瀟湘??嗜战^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蓋獨(dú)不朝,爭長嶪相望。

恭聞魏夫人,群仙夾翱翔。有時五峰氣,散風(fēng)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曷以贊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5. 一匡天下拼音

不是,是平聲。

一 yī

〈數(shù)〉

(1) (指事。“一”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數(shù)詞。大寫作“壹”。最小的正整數(shù)。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數(shù)量)

(2) 同本義 [one]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墩f文》

一也者,萬物之本也。——《淮南子·詮言》

抱一而天下試?!独献印?/p>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書·君奭》。傳:“天子也?!?/p>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漢·賈誼《過秦論》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劉皇后聽信宦官誣告,殺死大臣郭崇韜,時謠言紛起,人心惶惶。屯駐在貝州(現(xiàn)河北省清河縣)的軍人皇甫暉勾結(jié)黨羽作亂,擁立指揮使趙在禮為帥,攻入鄴都(現(xiàn)河南省安陽市)。邢州(現(xiàn)河北省邢臺市)、滄州駐軍相繼作亂。)——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3) 又如:一境(一個地方);一絲(一根蠶絲);一碗水往平處端(辦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窩(一下說到要害處);一人做一人當(dāng)(敢做就敢于承認(rèn),絕不連累別人);一客不煩二主(托一人能辦的事,就不再打擾第二個人);一動不如一靜(動不如靜好);一言抄百語(總而言之);一緣一會(天緣湊合);一路功名(仕途順利,官運(yùn)亨通);一盤一盒(禮物);一清如水(靜悄悄地沒有人影);一毫不爽(一點(diǎn)不差);一息懨懨(疾病纏身,氣息微弱)

(4) 序數(shù)的第一位 [first]

一戰(zhàn)而舉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國的重要城市鄢、郢。一戰(zhàn),第一戰(zhàn)。指楚頃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攻下楚國的鄢、郢二都的戰(zhàn)爭。舉,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縣境。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境。)——《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5) 又如:一緊二慢三罷休(指先緊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場辦事作風(fēng));一來二去(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周折);一品鍋(一種里面雜放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的“砂鍋”);一甲(科舉殿試第一至第三名,賜進(jìn)士及第);一更;一品(猶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6)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數(shù)以外的零頭 [odd]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蹲髠鳌?/p>

(7) 又如:一腳(動物身體的四分之一,一條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體分為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桿子(方言。猶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個);一端(指物件的一頭)

(8) 表示動作一次或短暫 [single;only one]

一至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初一交戰(zhàn)?!顿Y治通鑒》

撫尺一下?!队莩跣轮尽で锫曉娮孕颉?/p>

(9) 又如:一拿一個著(一下子就拿住);一氣一個死(氣得要命);一忽覺轉(zhuǎn)(一覺醒來);一時半霎(指時間極短);一個眼閃(一會兒工夫);一之為甚(一次已經(jīng)過分了。用來勸人不要重犯錯誤)

(10) 某一個 [certain]。如:忽見一個從前方來;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項(xiàng)專長或技能)

(11) 每;各 [every time;each]。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12) 另;又 [another]。如:蟬一名知了

詞性變化

◎ 一 yī

〈形〉

(1) 全;滿 [whole;full]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宮女的整個肌膚容貌)?!啤ざ拍痢栋⒎繉m賦》

傳一鄉(xiāng)?!巍ね醢彩秱儆馈?/p>

洞庭一湖?!巍し吨傺汀对狸枠怯洝?/p>

長煙一空。

歡動一城?!鳌じ邌ⅰ稌╇u者事》

通訂一舟?!鳌の簩W(xué)《核舟記》

(2) 又如:一罟(全部;一點(diǎn)不留);一是(全賃);一憑(任憑;完全憑仗);一抹(全部);一聽(聽任);一劃(一派);一床(全部[樂器]);一力(竭力);一創(chuàng)(整個);一到處(到處;四處);一條提(全部;統(tǒng)統(tǒng));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處(遍地里);一肩兒(所承擔(dān)的全部責(zé)任)

(3) 相同;一樣 [same]。如:一個稿子(一模一樣);一便價(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樣);一理(同一準(zhǔn)則)

(4) 齊一;聯(lián)合 [joint;combined]。如:一繳過兒(一起);一搭兒(一答里。一起;一塊兒);一合兒(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齊心);一堆(一起;一塊);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齊);一體(一起;一塊)

(5) 統(tǒng)一 [unified;unitary]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覬覦之望?!蹲又t全傳》

六王畢,四海一?!拍痢栋⒎繉m賦》

(6) 又如:一正(統(tǒng)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統(tǒng)一的法令);一是(猶言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一量(統(tǒng)一度量);一統(tǒng)天下(統(tǒng)一全國)

(7) 專一 [single-minded;concentrated]

用心一世?!盾髯印駥W(xué)》

(8) 又如:一德無暇(一心一意,沒有一點(diǎn)虛情假意);一心一計(jì)(一心一意)

(9) 純一不雜 [pure]。如:一青(猶純青);一抹黑(形容一團(tuán)漆黑);一純(心地純一)

(10) 獨(dú) [single;alone]。如:一目(獨(dú)眼);一取(獨(dú)取);一眼(一只眼睛。特指獨(dú)存一眼);一尊(獨(dú)尊)

◎ 一 yī

〈副〉

(1) 都,一概 [all]

一匡天下?!妒酚洝へ浿沉袀鳌?/p>

(2) 又如:一劃(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體);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內(nèi));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猶言總括);一是(一概)

(3) 很;甚 [very]。如:一無性天(非常虛偽);一力價(極力地);一撮兒(極其;百般)

(4) 始終 [straight;always;all along]。如:一象(一像。一向;從來);一起(一向;向來);一行(一向;一直);一了(一直;從來);一往(猶一向)

(5) 一經(jīng) [once;in case]

誠一開口?!妒酚洝の汗恿袀鳌?/p>

俗之一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唐·崔顥《黃鶴樓》

祿山一出?!巍ぬK軾《教戰(zhàn)守》

一出門?!读凝S志異·促織》

(6) 又如:一膺新命(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一覺(一旦);一頭(一旦);一投(方言。一等到;一旦)

(7) 猶一一 [one by one;one affer another]。如:一略數(shù)(謂一一略舉);一聽(一一傾聽)

◎ 一 yī

〈名〉

初次,第一次;開始 [first;begin]。如:一箭上垛(比喻旗開得勝,首次就達(dá)到目的);一生人(初次賣做奴婢的女子);一頭里(原來;起先);一成(初次制成的);一回生(初見陌生);一見如舊(一見如故。初次相見意氣相投,有如故交);一初(開始;起初);一征(初次征戰(zhàn));一聽(初聽)

6.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翻譯

第一個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第二個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第一種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但這種說法比較勉強(qiáng),是以會盟成為盟主而定的五霸,但宋襄公其實(shí)沒能會成盟,只是名義上的盟主而已,沒幾天就被搶走了。秦穆公霸的是西戎,中原沒他什么事兒,所以也不能算是霸主。這種說法是后來儒家的說法,因?yàn)閰窃絻蓢旧纤闶且牡?,不是正統(tǒng),被儒家看不起,而且是靠暴力奪得盟主,與儒家仁義的思想不合,所以被抹殺了。

但真正的五霸應(yīng)是第二種,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7. 一匡天下解釋

一匡天下指統(tǒng)一天下,糾正動蕩的局勢,使天下安定下來??镏傅氖羌m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統(tǒng)治所及的地方,即整個中國。這個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齊桓公不計(jì)前嫌,依然選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為宰相,齊國越來越強(qiáng)盛。管仲輔佐他坐上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孔子與弟子子路、子貢分析管仲這個人,子路與子貢都認(rèn)為管仲沒有仁德,孔子耐心地開導(dǎo)他們:管仲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讓老百姓獲益。

8. 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翻譯

管仲之謀也的謀是計(jì)謀的意思

計(jì)謀多指打仗時有計(jì)劃的預(yù)謀,企圖讓敵軍上當(dāng),以達(dá)到我軍的目的。也可指生活中用某種甚至幾種方法算計(jì)人或事物,使其達(dá)到自己預(yù)期的目的;對付某人或某種情勢的計(jì)謀策略。

計(jì)謀對象計(jì)謀屬于有目的的社會行為,是人對人,人對自然的特定行為。針對某一個特定人,某一項(xiàng)特定事項(xiàng),出于特定利益和目的施用特定計(jì)謀。

9. 一匡天下的意思

三拳打出了酒司令。三拳四腿是武術(shù)術(shù)語?!叭本褪侵比?擺拳,勾拳。九令是指“九令諸侯”就是霸主國以霸主的身份曾經(jīng)多次召集各諸侯國“開會”。即是合諸侯。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意思是說:齊桓公曾多次會盟諸侯,匡正安定天下。九:概數(shù),言次數(shù)之多,匡:匡正,糾正。

10. 一匡天下怎么讀音是什么意思

使天下得到匡正。

匡:糾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統(tǒng)治所及的地方,即整個中國。糾正混亂局勢,使天下安定下來。

【出處】《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祍矣。”

一匡天下,成語,作謂語、定語。

一:副詞,一概,一切;匡:匡正,改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統(tǒng)治所及的地方,即整個中國。糾正混亂局勢,使天下安定下來。出自《論語·憲問》,意指使天下的一切事情都得到糾正。

11. 一匡天下怎么翻譯

《論語·憲問第十四》 原文、注釋、翻譯與解讀

??? 本篇談?wù)摓檎耍穗[之士,以及為政之德。

【原文】14.1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譯文】原憲向老師問什么是恥辱。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祿;國家政治腐敗,還當(dāng)官拿俸祿,這就是恥辱。"原憲又問:"好勝、自夸、抱怨、貪婪這四種毛病都沒有的人,可以說是仁者吧?"孔子說:"這種人可以說難能可貴了,但是否算做仁,我就不知道了。"

【解讀】克,過分好勝;伐,急功近利,自我夸耀;怨,牢騷抱怨;欲,私欲過強(qiáng)。這一章體現(xiàn)了孔子的富貴觀,探討了克伐怨欲與仁的關(guān)系。

【原文】14.2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譯文】孔子說:"作為士如果懷戀安逸的生活,就稱不上是士了。"

【解讀】孔子意在告訴他的學(xué)生和后人,不可以貪圖安逸、滿足安逸,要承擔(dān)社會責(zé)任和歷史責(zé)任。

【原文】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文】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言語和行為都可以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行為要保持正直但言語要謹(jǐn)慎謙虛。"

【解讀】不止是國家大環(huán)境,生活在任何的圈子里都應(yīng)該這樣。有道的環(huán)境,可以有啥說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無道的環(huán)境就不可以這樣,說話就要格外小心謹(jǐn)慎,但行為可以直來直去。

【原文】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說:"有德的人一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未必都有德。仁者必然勇敢,勇敢的人未必具有仁。"

【解讀】很多人都認(rèn)為"言"是指話語,我以為"言"可以理解為"思想"更為貼切。從這個角度看,人的思想一定與道德密切相關(guān),與技能技巧關(guān)系不大?,F(xiàn)在看大學(xué)的教育所培養(yǎng)的應(yīng)用型人才少有思想值得思考。至于勇敢與仁的關(guān)系不難理解。仁善的人一定會有真正的勇敢,而有些勇敢卻是莽撞的為私利的,那不是真正的勇敢??鬃铀f的勇敢是大勇敢,是無私無畏的勇敢。

【原文】14.5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ào)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譯文】南宮適問孔子說:"后羿善于射箭,奡善于蕩舟水上作戰(zhàn),都不得好死。大禹、后稷親身耕種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宮適出去后,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君子呀!這個人崇尚道德啊!"

【解讀】南宮適是孔子的侄女婿,這個人"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是一個和有智慧的人??鬃硬粫蛩麉s高度稱贊他,大概也是避親親之嫌。后羿和奡這兩個人在歷史傳說中都是勇力過人,孔子贊賞大禹和后稷這樣的圣人。

【原文】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之中有不仁德的人!沒有小人是仁德的!"

【解讀】這句話的理解存在著歧義,有人說君子也有不仁德時候,這樣理解也有道理。我理解孔子是要說君子、小人與仁的關(guān)系。

【原文】14.7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譯文】孔子說:"愛一個人,能不讓他勤勞嗎?忠于他,能不教誨他嗎?"

【解讀】這一段話理解起來各有不同,我無法分清孔子說這句話時候的情境,愛與忠的對象是年長還是年少的應(yīng)該有區(qū)別。于年長的而言:愛他,就不應(yīng)該讓他過于操勞。于年幼者而言:愛他,就不應(yīng)該不讓他勤勞。至于忠,對上應(yīng)該是施加正確的影響,對下應(yīng)該是教導(dǎo)他。

【原文】14.8子曰:"為命,裨諶(bìchén)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chǎn)潤色之。"

【譯文】孔子說:"鄭國發(fā)布政策法令,裨諶起草,世叔研究提供修改意見,外交官子羽增刪修改,最后再由子產(chǎn)作文辭上的潤色加工。"

【解讀】文中的四個人是當(dāng)時鄭國的四位賢大夫,體現(xiàn)的是當(dāng)時鄭國制定政令時的嚴(yán)謹(jǐn)、認(rèn)真和有序,更體現(xiàn)了這四個人的精誠團(tuán)結(jié)與合作。

【原文】14.9或問子產(chǎn),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譯文】有人問子產(chǎn)是什么樣的人,孔子說:"是有恩于人的那樣一個人。"問子西是什么樣的人,孔子說:"他呀!他呀!"問管仲是什么人,孔子說:"人才啊。他剝奪了伯氏騈邑三百戶的封地,弄得伯氏只好吃粗茶淡飯,但伯氏至死沒有怨言。"

【解讀】這一章記述孔子評價春秋時期子產(chǎn)、子西和管仲三位執(zhí)政的人。對子產(chǎn)和管仲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孔子的弟子子羔為政能夠做到與管仲一樣"罰而不怨"。孔子評價柴羔說:"善為吏者樹德,不善為吏者樹怨。"(《淮南子》)康有為稱贊管仲為"偉人",孔子稱贊管仲為"仁人",都是贊揚(yáng)他們持正守平,樹德不樹怨。

【原文】14.10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文】孔子說:"貧窮但沒有怨言很難做到,富有但不驕傲就很容易做到。"

【解讀】物質(zhì)上的貧富左右著人的精神和心靈,尤其是貧困威脅著生命生存的底線的時候,能夠沒有怨言,就需要具有極高的修養(yǎng)。貧困的時候,人是顧不了太多的,但人一旦富有的時候,就該講求禮和精神修養(yǎng)了,所謂的富而好禮就是這個道理,因而富而無驕易。

【原文】14.11子曰:"孟公綽(chuò)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譯文】孔子說:"孟公綽做晉國氏趙魏的家臣能力是綽綽有余的,但卻做不了縢薛這樣小國的大夫。"

【解讀】為什么能多大國諸卿的家臣卻做不了小國的大夫呢?這就涉及到了人才的不同特點(diǎn)。所以,選用人才最重要的就是量才錄用,用其所長。孟公綽這個人孔子認(rèn)為他清心寡欲,卻短于才干。

【原文】14.12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文】子路問怎么樣才能算成人。孔子說:"像臧武仲那樣的聰明明智,像孟公綽那樣清心寡欲,像卞莊子那樣勇敢,像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紋飾,也就可以算是成人了。"又進(jìn)一步說:"現(xiàn)在講成人的人未必這樣?見到好處就想到道義,遇到危急時刻肯于領(lǐng)受使命,長久處于窮困之中卻不忘記平生所立的諾言,也可以說是成人了。"

【解讀】此章是孔子的成人論。朱熹說:"成人,猶言全人。言兼此四子之長,就能智足以窮理,廉足以養(yǎng)心,勇足以力行,藝足以泛應(yīng),而又節(jié)之以禮,和之以樂,使德成于內(nèi),而文見乎外,則材全德備,渾然不見一善成名之跡,中正和樂,粹然無復(fù)偏倚駁雜之蔽,而其為人也亦成矣。"安德義《論語解讀》將成人分為三個層次:圣之成人,君子之成人,士之成人。這里孔子談?wù)摰氖蔷又扇撕褪恐扇藘蓚€層次。我認(rèn)為,此章所論成人之說,大意是指長成大人,也就是成熟之人的意思。人的生命成長是一個過程,成人應(yīng)當(dāng)是指相對成熟的這種情況。所謂的相對成熟,也就是對世界和人生有一個全面客觀正確的認(rèn)識的時候,換句話說就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就是成人。"三觀"的形成,用今天的教育思想來說就需要生命的全面發(fā)展,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再換一句話說,強(qiáng)調(diào)的是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

【原文】14.13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譯文】孔子向公明賈問公叔文子,說:"真的嗎,這位老先生不說、不笑、不索取嗎?"公明賈回答說:"告訴你這句話的人說錯了。他是該說時說,所以別人不討厭他說話;高興了才笑,所以別人不討厭他笑;符合道義的財(cái)物他取要,所以別人不厭煩他取要。"孔子說:"原來是這樣,真是這樣嗎?"

【解讀】公叔文子,名拔,衛(wèi)國大夫,衛(wèi)獻(xiàn)公的孫子。公明賈,姓公明,名賈,衛(wèi)國人,公叔文子的使臣。文中的意思提示我們在生活中言笑取要恰到好處,該說時說,不該說時不說;內(nèi)心高興才笑,不高興不笑;取要符合道義,不符合道義不取要。這里既涉及適度、內(nèi)心情感與外在表現(xiàn)一致的問題,有涉及到節(jié)制的問題。取的問題,能夠符合道義還需要明。

【原文】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譯文】孔子說:"臧武仲憑據(jù)防城請求魯國為他確立繼承人,雖然說不是要挾國君,但我不相信。"

【解讀】孔子對傳聞的態(tài)度于此可見。

【原文】14.15子曰:"晉文公譎(jué)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譯文】孔子說:"晉文公詭詐而不正直,齊桓公正直但不詭詐。"

【解讀】晉文公和齊桓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名重耳;齊桓公,名小白。

【原文】14.16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shào)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而死,管仲卻不死。'這是沒仁德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統(tǒng)一諸侯,不用武力,這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啊!"

【解讀】公子糾,姓姜,名糾。齊桓公的哥哥。召忽,公子糾的師傅,也是家臣??慈瞬荒軆H憑一時一事斷定,我想在孔子眼里齊桓公殺公子糾,管仲不死與"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相比是小事,所以孔子認(rèn)為管仲才是仁德的。我個人看管仲小事雖不忠,但大事上卻不乏仁德。

【原文】14.17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妊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譯文】子貢說:"管仲不是仁德的人吧?桓公殺公子糾,管仲不為主人去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統(tǒng)一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現(xiàn)在還享受著它的好處。沒有管仲,我們恐怕還要披頭散發(fā)穿左開襟的衣服了。他怎么會像小老百姓那樣守著小信小節(jié),自殺在小山溝里也不讓人知道呢。"

【解讀】子貢與子路有同樣的疑問,懷疑管仲的仁德。而孔子對管仲的認(rèn)識則是從大處著眼,而不是拘泥于小事??梢?,判斷事物的性質(zhì),著眼處不同會有不同的結(jié)論。

【原文】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譯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僎與公叔文子一同提升為衛(wèi)國的大夫。孔子聽說后說:"公叔文子可以稱為'文'了!"

【解讀】公叔文子舉薦自己的家臣做官,其氣度、仁德與雅量,深受孔子贊譽(yù)。

【原文】14.19子言衛(wèi)靈公之無道也??底釉唬?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yù)治賓客,祝鮀(tuó)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譯文】孔子說到衛(wèi)靈公昏庸無道時,季康子說:"既然是這樣,衛(wèi)國為什么不亡呢?"孔子說:"因?yàn)樗€有仲叔圉打理外交,祝鮀掌管祭祀,王孫賈指揮軍隊(duì)。像這樣,他的國家怎么會亡呢?"

【解讀】治國、治世少不了人才。

【原文】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大言不慚,實(shí)踐起來就很難了。"

【解讀】本章說的是言與行的關(guān)系問題。安德義對這一段的解讀很好——言與行的關(guān)系有言而不行,屬于空言;言行不符,屬于虛言;言先行后,屬于謹(jǐn)言;行而始終不言,屬于緘言或無言。沉默者金,開口者銀,慎言者為最妙。荀子在《大略篇》中將言行用三者關(guān)系分為四類: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原文】14.21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鬃釉唬?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譯文】齊國的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之后去朝廷,告訴魯哀公說:"陳恒殺了他的君主,請出兵討伐他。"魯哀公說:"告訴季孫、叔孫、孟孫三個人吧。"孔子說:"因?yàn)槲以鲞^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bào)告。魯哀公卻說'你去告訴三位大夫吧'"??鬃痈嬖V了三位大夫,卻沒有得到同意??鬃诱f:"因?yàn)槲以鲞^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bào)告。"

【解讀】這里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樣幾個問題,一個是魯哀公已經(jīng)說了不算,社會已經(jīng)失序;在一個孔子心中有著正義感;第三,體現(xiàn)孔子責(zé)任感,知其不可而為之。

【原文】14.22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譯文】子路問如何侍奉國君,孔子說:"不要欺騙他,但可以當(dāng)面勸諫他。"

【解讀】生活中與領(lǐng)導(dǎo)相處,我們應(yīng)該從這里得到啟示。

【原文】14.23子曰:"君子上達(dá),小人下達(dá)。"

【譯文】孔子說:"君子進(jìn)步提高,小人退步墮落。"

【解讀】這一章我們可以理解為孔子談?wù)撊说纳砷L方向問題。君子與小人是兩種類型的人,君子向上進(jìn)步、發(fā)展、前進(jìn)、成長,小人向下、墮落、退步。生命成長兩個方向,兩種結(jié)果,兩類人生。

【原文】14.24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修養(yǎng)自己,現(xiàn)在的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向別人炫耀。"

【解讀】古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是自己的生命高貴,心靈富有,這是最本質(zhì)的學(xué)習(xí)目的?,F(xiàn)在的人學(xué)習(xí)有的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知識,也有的是為了管理別人,但不是先管好自己。

【原文】14.25遽(qú)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譯文】衛(wèi)國的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與使者坐在一起問道:"老先生在做些什么?"使者回答說:"老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過錯卻未能做到。"來訪的使者走后,孔子說:"好使者好使者呀!"

【解讀】孔子周游列國到衛(wèi)國的時候曾經(jīng)住在蘧伯玉家,這是歷史背景??鬃又钥滟澥拐?,一方面是因?yàn)檗静窆哑溥^的美德,更重要的是說使者能看到并贊美蘧伯玉。

【原文】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不超出自己的權(quán)力和職責(zé)的范圍。"

【解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方面由于沒有組織賦予的權(quán)力,就沒有責(zé)任考慮這個職權(quán)的事情,另一方面因?yàn)闆]有權(quán)力,即使考慮這方面的事也沒有機(jī)會得以實(shí)現(xiàn)。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其位,是可以某不在其位時的政的。這涉及到對后繼者的培養(yǎng)問題。任何一個群體的發(fā)展理論上都應(yīng)該是長久的,也就涉及到今天所說的持續(xù)發(fā)展問題,人活一輩子,工作崗位也就是30左右年,那么離開這個崗位集體就不發(fā)展了嗎?回答一定是需要繼續(xù)發(fā)展,那么,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官員就應(yīng)該考慮后續(xù)發(fā)展的問題。

【原文】14.27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

【解讀】這一章說的是言語與行為的關(guān)系問題。做人應(yīng)該言行一致,夸夸其談卻不腳踏實(shí)地做事這是讓人恥笑的事。

【原文】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方面,我沒能力做到。有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沒有畏懼。"子貢說:"這是老師講他自己啊。"

【解讀】仁智勇是儒家的三達(dá)德??鬃舆@樣說,朱熹注評說是為了自責(zé)以免人。

【原文】14.29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譯文】子貢非議別人,孔子說:"子貢你真就比別人強(qiáng)嗎,我就沒有這樣的閑功夫。"

【解讀】顯而易見是子貢話多了,孔子是批評他有些不務(wù)正業(yè)了。

【原文】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害怕自己能力不足。"

【解讀】這一章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若想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自己,就要主動學(xué)習(xí)本事,增長本領(lǐng),大學(xué)生就業(yè)難就是因?yàn)楸臼虏蛔?。用?shí)力來說話,讓實(shí)力來證實(shí)自己,有實(shí)才有名,名實(shí)兼?zhèn)洳攀钦溃撁菆D不得的。

【原文】14.31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譯文】孔子說:"不事先懷疑別人欺詐,不隨意猜測別人不忠信。但又能臨事時覺察到別人的欺詐和不誠實(shí),這不是賢人嗎?"

【解讀】孔子是敏銳和敏感的,同時又是心地善良的人。他感受到了一個仁厚的人,逢事之前不把人往壞處想,但卻能在事情未發(fā)生之前,感受到危險(xiǎn)的存在。生活中人們常說預(yù)感,大概與此相關(guān)。

【原文】14.32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譯文】微生畝對孔子說:"你為什么這樣到處奔波、忙忙碌碌、棲棲遑遑游說呢?不會是花言巧語蠱惑人心吧?"孔子說:"我怎么敢花言巧語蠱惑人心,我只是痛恨那些頑固的當(dāng)政者罷了。"

【解讀】微生畝,姓微生,名畝,魯國隱士。這一章反映了孔子到處游說的目的在于說服頑固的當(dāng)政者采納自己的政治主張。

【原文】14.33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譯文】孔子說:"千里馬值得稱道的不是它的力氣,而是它的品德。"

【解讀】無德者難能善終,有德者坐擁天下。

【原文】14.34或曰:"以德報(bào)怨,何如?"子曰:"何以報(bào)德?以直報(bào)怨,以德報(bào)德。"

【譯文】有人說:"用恩德來報(bào)答怨恨,怎么樣?"孔子說:"那該怎么報(bào)答恩德呢?還是用正直來報(bào)答怨恨,用恩德報(bào)答恩德吧。"

【解讀】以德報(bào)怨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但不是最好的。以直報(bào)怨是最好的境界,但不是最高的境界。

【原文】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孔子說:"沒有人理解我??!"子貢說:"怎么說沒有人理解你呢?"孔子說:"不抱怨天,不怪罪別人,下學(xué)人事向上通達(dá)真理,理解我的只有天吧!"

【解讀】孔子是圣人,圣人也是人,也有無奈的時候。這里一方面反映了孔子的理想與現(xiàn)實(shí)的沖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與人格境界的高遠(yuǎn),高到很少能有人理解的的地步,即便這樣孔子也能不怨天尤人。生活中怨天尤人是最要不得的,尤其是仕途中人。

【原文】14.36公伯寮訴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譯文】公伯寮向季孫毀謗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說:"季孫他老人家已經(jīng)被公伯寮給迷惑了,我有能力讓公伯寮陳尸街頭。"孔子說:"道義能夠得以實(shí)現(xiàn),是命運(yùn);道義不能夠?qū)崿F(xiàn),也是命運(yùn)。公伯寮又能把命運(yùn)怎么樣呢!"

【解讀】公伯寮,字子周??鬃拥膶W(xué)生,做過季氏的家臣。子服景伯,名何,字伯"服"為謚號。魯國大夫。看來公伯寮這個人不怎么樣,子服景伯有些抱不平,孔子認(rèn)為無需使用暴力,公伯寮不能怎么樣。

【原文】14.37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譯文】孔子說:"賢德的人知道躲避亂世,其次躲避不好的環(huán)境,再其次躲避難看的臉色,再其次就是躲避不好的言語。"孔子說:"這樣做的有七個人了。"

【解讀】我贊同安德義先生的看法,這是賢者避隱的四種方式,能避世就避世,不能避世就避地,不能避地就避人,不能避人就避言。目的就是要尋找一個好的生命成長環(huán)境。避隱是一種智慧的處世方式,智慧的人可以隨機(jī)靈活應(yīng)用。所謂的"惹不起還躲不起嗎",就是一個道理。這里的七人是指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七人。

【原文】14.38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文】子路在石門過了一夜,清晨守城門的人說:"你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子路說:"從孔子那里來的。"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行不通卻還硬要去做的那個人嗎?"

【解讀】安德義解可為與為之間關(guān)系的四個層次:知其可為而不為,知其不可為而不為,知其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個完美的理想主義者??磥磉@位門人是一位很高的隱士,他對孔子是非常了解的。

【原文】14.39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譯文】孔子在衛(wèi)國擊磬有一個身背土筐的人路過孔子的門前,說:"有心事啊,這個擊磬的人。"仔細(xì)聽了一會兒說:"見識短淺,硁硁(kēng)的磬聲里透著固執(zhí)。好像是說沒有人理解自己,自己知道就行了。水深的時候就穿著衣服過河,水淺的時候就撩起衣服過河。"孔子說:"真堅(jiān)決啊,沒有什么可辯駁的了。"

【解讀】言為心聲,孔子擊磬也是如此。荷蕢而過者更是高人,他聽出了孔子的心聲。體現(xiàn)了由知音到知心知人的這樣一個過程。

【原文】14.40子張?jiān)唬?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譯文】子張說:"《尚書》說:殷高宗守孝,住在兇廬,三年不講話。什么意思?"孔子說:"何止是高宗,古人都這樣。國君死了,百官各自管理好本職工作,聽命于冢宰三年。"

【解讀】說的是古人喪禮的禮制。

【原文】14.41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譯文】孔子說:"領(lǐng)導(dǎo)喜歡禮制,老百姓就容易指使。"

【解讀】禮就是道,是社會的秩序。大多數(shù)人都謹(jǐn)守正道,領(lǐng)導(dǎo)走正道,當(dāng)然老百姓就好指使。

【原文】14.42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譯文】子路問什么是君子??鬃诱f:"修養(yǎng)自己恭謹(jǐn)從事。"子路說:"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說:"通過修養(yǎng)自己來安撫別人。"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通過修養(yǎng)自己來安撫老百姓。修養(yǎng)自己安撫百姓,就連堯舜也難做到啊。"

【解讀】孔子告訴子路君子的修養(yǎng)境界,由己到人再到百姓這樣一個過程,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

【原文】14.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譯文】原壤放肆地叉開兩腿坐等孔子,孔子說:"你小的時候就不謙遜敬長,長大后有無作為,老了還不死,真是禍害。"孔子用拐杖敲打原壤的腿。

【解讀】原壤,魯國人,孔子小的時候的朋友。想想小的時候一對兩小無猜的朋友,若干年后再相見該是一個什么樣的情形,又會有多大的差別呢?這里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場景,是時間改變了他們,還是自己改變了自己?

【原文】14.44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譯文】闕黨的少年向孔子傳達(dá)使命,有人問孔子:"這個少年求上進(jìn)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占據(jù)大人的席位,和長輩并肩而行,不是求上進(jìn)的人,而是急功近利的人。"

【解讀】本章所指的童子失位,幼而無禮,當(dāng)教。這讓我想起了剛畢業(yè)的大學(xué)生,傲慢無禮,目中無人,與同志領(lǐng)導(dǎo)進(jìn)餐不懂禮讓的那種情境。

推薦閱讀

瀘州老窖一桶天下42(瀘州老窖一桶天下42度多少錢)
瀘州老窖一桶天下紅色英雄(瀘州老窖一桶天下紅色英雄52)
一桶天下白酒30價格(一桶天下白酒38度價格)
一桶天下四瓶一箱價格表(一桶天下酒多少錢一瓶)
一桶天下酒是哪個廠家(一桶天下是哪個酒廠的酒)
瀘州老窖一桶天下a3(瀘州老窖一桶天下怎么樣)
瀘州老窖52度濃香型一桶天下(瀘州老窖 52度 濃香型)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