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持織錦聞裂音佳人一笑值千金酒池行舟以為樂暴君豈能不亡國
此帝王為夏桀也。為討妹喜歡心以酒池行舟耳
2,道可道名可名世人皆如我我愿度世人此號被盜另號吳本源
此生不待今生度,
更將何生度此身?
九重云霄仙位列,
蘊苦世間怎曰明。
大道無言,福升無量天尊。
應觀如是我,如夢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3,飛雪安能住酒中閑愁見酒亦消融山家有力參天地不放清尊一日空
陸游的讀唐人愁詩戲作中的第五首
陸游寫的,
讀唐人愁詩戲作 陸游
飛雪安能住酒中,閑愁見酒亦消融。
山家有力參天地,不放清尊一日空。
4,酒興到以成淚酒瀾興盡扶醉而歸豪情四溢以喜襯悲 出自哪里
“酒人愁腸,化作相思淚”“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跋驳霉嗜送?,擬沽春酒醉京華?!薄靖邌ⅰ俊肚迕鞒署^中諸公》其豪情四溢,以喜襯悲,以醉解愁,興酣落墨,字里行間,讓人有以酒釀詩,以詩唱酒的感受。全文出自《蘇州詩酒文化初探 》
沒看懂什么意思?
5,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杏花酒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古詩
駕著小篷船出游,船在古樹下停泊,拄著藜杖橋東漫步,雖是平鋪直敘,但古木陰中停泊著小船,畫面很雅,很古樸,頗如一幀中國古代的文人畫。后兩句準確精練地表現(xiàn)了春天杏花盛開,小雨紛紛,楊柳飄舞,東風和暖的美麗而宜人的景象,是傳誦千古的名句。作者是一個很熱愛生活的和尚。
僧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
詩名: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 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游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皷|”,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后兩句尤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于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 “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靶且灰孤牬河?,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lián)系起來。“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應該是: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