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季去什么地方旅游可以獲得安靜舒適愜意的7天國內(nèi)游經(jīng)濟實
當(dāng)然去三亞了啊,接下來是三亞一年中氣候最舒服的時候了,而且那里碧海藍天的,太美了,我在那里呆了幾天都不想回來了,而且在三亞也不用擔(dān)心因為是旅游勝地游客太多不能好好玩了,因為那里隨處是沙灘海水椰樹,而且最要的一點是消費也不高,一定要去看看哦。
中國十大勾魂美景
1、中國十大勾魂景色--油菜花
特點:色塊艷麗、極富裝飾性
精彩景點:羅平。位于云南省,油菜花面積達四十萬畝左右。羅平的油菜花不同于它地,油菜花種在梯田上,因此被稱為金玉滿堂之鄉(xiāng)。在一望無際的花海中時有山峰突起,花托出山連綿起伏變化萬千。
2、 中國十大勾魂景色--雪山
特點:常年積雪,一步一個景、十里各不同。
精彩景點: 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中甸縣。又稱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為云南第一峰,藏區(qū)8大神峰之一。
玉龍雪山:位于麗江古城城北15公里,交通便利,可乘巴士直達雪山頂峰。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小金縣城,距成都235公里。常年積雪,山色俊秀,有東方阿爾卑斯之稱。
白茫雪山:最高峰為扎拉卻雀尼峰海拔5640米。
3、中國十大勾魂景色--冰雪
特點:體會童話般冰雪世界,感受東北民俗
精彩景點:
吉林霧凇 主要拍攝地是吉林市的松花江畔。
路線:1從吉林市坐公車去五家哨子;2從吉林市出發(fā)去烏拉街霧凇島
最佳時間:12月、1月、2月
長白山風(fēng)光
路線:從吉林市出發(fā)坐火車或汽車到二道白河,到當(dāng)?shù)爻塑嚿仙健?
最佳時間:春節(jié)前后
雙峰林場
路線:由牡丹江出發(fā)坐車到雙峰林場
最佳時間:第一場大雪后,一般在12月初
4、 中國十大勾魂景色--戈壁灘、風(fēng)蝕地貌
精彩景點:
甘肅雅丹地貌
路線:從敦煌出發(fā)經(jīng)陽關(guān)到雅丹地貌國家公園,無公交車需租車前往。
新疆魔鬼城、雅丹地貌
路線:烏魯木齊乘車至阿勒泰。順便可游覽天山天池、喀納斯湖。
最佳季節(jié):四季皆可
5、中國十大勾魂景色--梯田
特點:體味人文景觀的世外桃源,強烈的形式感。
精彩景點:
云南元陽 主要有三大景區(qū),多依樹景區(qū)、老虎嘴景區(qū)、壩達景區(qū),是紅河哈尼梯田的主要景區(qū)。
路線:地處云南省紅河自治州元陽縣城南的幾個村寨。
6、廣西龍勝
路線:從桂林汽車站到龍勝和平鄉(xiāng)有班車,再從和平鄉(xiāng)包車至黃洛, 從黃洛到平安村觀梯田。
最佳季節(jié):春季和秋季
7、 中國十大勾魂景色--壩上風(fēng)光
特點:色彩光影斑斕和丘陵起伏。
精彩景點:喇嘛山、將軍泡子、五棵樹、五彩山、大峽谷、樺木溝
8、中國十大勾魂景色--黃山云海
最佳季節(jié):春天或雨季
路線:乘火車可直達黃山市
友情提示:
1、可以說這一題材都快被拍“爛”了,但影友們對于黃山云海的拍攝熱情經(jīng)久不衰。因為到黃山不僅僅為了拍攝,更多的可以體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拍攝黃山不一定只拍云海追求光影效果,對于黃山的人文景觀也應(yīng)予與關(guān)注,比如摩崖石刻等
9、中國十大勾魂景色-胡楊
特點:深入荒漠體會胡楊生命力。
精彩景點: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電影《英雄》取景地,分胡楊林和怪樹林兩部分
中國十大勾魂景色-瀑布
特點:感受瀑布的不同風(fēng)貌。
精彩景點:
黃果樹瀑布:是我國第一大瀑布也是亞洲最大的瀑布
路線:從貴州安順坐車可到達。
九寨溝諾日朗瀑布:位于九寨溝景區(qū)內(nèi),猶如一幅巨大的水墨畫
路線:從成都乘坐去九寨溝的汽車。
黃河壺口瀑布:世界第一黃色瀑布,高度和寬度都不算大,但流量相當(dāng)可觀。
路線:從太原坐車到吉縣再坐車到壺口瀑布。直飲水。
羅平九龍瀑布群:一目十瀑天下奇。每年二月二有少數(shù)民族對歌節(jié)。
路線:位于滇、貴、云交界處的羅平縣城20公里的以堵勒村旁的九龍河上。
最佳季節(jié):春秋兩季
10、中國十大勾魂景色--長城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到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桂林城徽的象征—象鼻山
象鼻山之所以成為桂林城徽的象征,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獨特的地理位置,像象鼻子一樣的孤零零的一座山靜靜的站在漓江與桃花江的交匯處。二、面對漓江、山上刻有唐、宋、明、清等各個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山洞內(nèi)是桂林市著名的三寶之一桂林三花酒的酒窖藏地,據(jù)說存放最久的三花酒已達百年以上,桂林三花酒酒藏博物館馬上在象鼻山旁開業(yè)了。三、象山公園依然是桂林市民和游客向往的地方。
象鼻山:在桃花江與漓江匯流處,西距文昌橋200米。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面積1.3公頃。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guī)r組成,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吸飲江水。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名宜山、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象山以神奇著稱。其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皓月,構(gòu)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山成了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乃至廣西地方產(chǎn)品多以象山作為標(biāo)記。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1.2萬年前,地殼抬升,漓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fā)育,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米,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跋笊剿隆笔枪鹆稚剿淮笃婢?與南望的穿山月巖相對,一懸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象鼻巖:與水月洞相鄰,因在象鼻山的象算稍后處而得名。巖高1.9米,寬3.3米,長約13.5米,面積44.5平方米。巖品面江,東向,呈條形封閉狀,是納涼、眺望江景佳處。
云峰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象鼻山西南麓。相傳唐代這里曾建有溫靈廟。宋嘉定七年(1214年)方信孺在此建一書齋,取名“云崖軒”。明代這里又建“范方祠”,祀范成大、方信孺。清代改為寺,名“云峰寺”。
普賢塔: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市區(qū)象鼻山頂。是一座喇嘛式實心磚塔。建于明代初期。塔身第二層正北面嵌有青石線刻“南無普賢菩薩”。遠看此塔,像插在象背一支劍柄或置于象背一只寶瓶,故亦有劍柄塔、寶瓶塔之稱。塔通高13.6米。塔座為雙層八角形。塔身為寶瓶形,上覆傘形蓋,頂冠兩圈相輪。此塔造型與周圍山水相映成趣,頗為和諧壯美。
2,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杏花村在哪里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讀者也會有所想像,固然他狀至喜悅,但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興奮的找到了酒店?「遙」,字面上的意義是遠,到底遠在「云深不知處」,或遠在「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文學(xué)藝術(shù)的「有余不盡」,為讀者開拓了遠比詩篇字句所展現(xiàn)更廣闊的想像空間?!们也徽劇?
這里,比較令人好奇的是:杏花村究竟在那兒?
因為以往的探討,有的說是詩人的虛構(gòu),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只需要說明指往那個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有的卻認為是「實有其地」,那麼,你(你)可曾想過它是一個甚麼樣的地方?
「問題」也不是輕易說得清楚的。從來詩家同樣各執(zhí)己見,眾說不一。畢竟,大陸有好多個「杏花村」,堅持自己是正牌(即杜牧詩中所指)的,計有下列六處———
一、在山東省水泊梁山黑風(fēng)、南崖下的「杏花村」。據(jù)傳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問祖堂石窟」便在村上。還有「水滸傳」中黑旋風(fēng)李逵,常來此飲酒,素有「杏花飛霞」之稱。
二、在山西省汾陽縣城北三十里處的「杏花村」。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釀酒(汾酒)的好手。唐代即馳名遠近,也靠名將郭子儀(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說因杜牧的詩,而吸引多數(shù)人的注意。
三、在湖北省麻城縣古鎮(zhèn)岐亭附近的「杏花村」。當(dāng)?shù)鼐频攴浅S忻?。流傳有民謠:「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苟拍帘毁H為黃州刺史時,常到此買酒澆愁。
四、在江蘇省徐州豐縣東二十里的「杏花村」。蘇東坡任徐州知府時,曾到此勸農(nóng),有詩句「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梗ㄖ礻惔逶谛熘葚S縣),進一步傳說杜牧住在揚州很久,到過朱陳村。
五、在南京城西南陽鳳凰臺一帶的金陵「杏花村」。地臨郊外,層巒疊翠,河水匝繞,下為秦淮。由於風(fēng)景旖旎,文人雅士喜歡痛飲盤桓。《金陵歷代名勝志》載有「杜牧沽酒處」,并附清人陳退庵詩云:「江南春雨夢無痕,沽酒旗亭白下門,一自樊川題句后,至今人說杏花村?!?
六、在安徽省貴池縣城西郊的一座「杏花村」。為隋唐時產(chǎn)酒盛地,以「杏花大麴」(麴=麥曲)譽滿江南?!督贤ㄖ尽酚洺刂荨感踊ù逶诟闵介T外里許,因唐杜牧詩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名。」清人周疆的〈筑杏花亭碑記〉也說:「自杜牧之清明詩后,村以杏花名?!?
山西汾陽,常有人提及
這六處杏花村,雖然都可以和杜牧詩牽扯點關(guān)系,但如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只有一個,而非泛指栽有一些杏花的村落的話,當(dāng)以山西省的汾陽縣、安徽省的貴池縣,比較有完整的史料佐證,又有遺跡可尋。
先談汾陽的杏花村,原名「茂林堡」,西依呂梁山脈,東臨汾水,風(fēng)光蠻好的。唐代才在堡側(cè)的子夏山麓,植杏成林,廣約幾百畝,春暖花開,色香彌漫,所以更名杏花村。不過后來杏花消失了,因為幾度被子夏山(相傳孔子之弟子子夏,嘗授徒於此)下來的洪水,不斷沖擊,累次為災(zāi),杏樹大多淹死了。
當(dāng)?shù)氐尼劸剖聵I(yè),由來已久。遠在南北朝(西元五五○年)時候,就有了釀酒的酒燒鍋,到了唐朝,尤其興旺,已有六、七十家燒鍋酒坊。地居交通要道,是一個著名的酒店鬧市,有所謂「甕頭青更色香兼,處處街道揭翠簾」,也正如〈古碑記〉曰:「佳釀之譽,宇內(nèi)甚馳,凡王公士庶,逢月夜花晨,莫不以爭先一酌為快。」游客云集,不在話下,聽說李白、杜甫也都慕名而至,成為???。
飲譽的佳釀(即汾酒),清澈透明,色澤鮮美,氣香味甜,入口綿軟。余香長留舌底,令人心曠神怡??墒切踊ù宓木茷樯觞N會這樣好呢?當(dāng)然是有得天獨厚的好水,常人說「名酒產(chǎn)地,必有佳泉」。村中不少古井,勺上來的水沒有一點雜質(zhì),而且甘甜。另外,釀造的老師傅說有六大要訣:「人必得其精,糧必得其實,麴必得其時,器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
汾酒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出類拔萃,絕非偶然。民間一樣有歌謠:「汾縣府,汾陽縣,離城三十杏花村。杏花村里出美酒,杏花村里出美人?!躬q有傳奇的故事,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九十多歲的酒坊掌柜的,樂善好施。一年冬天,大雪紛飛,天候奇冷,來了兩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投店要喝酒。喝得酒意闌珊,不付酒錢,便揚長而去。許多座客為店主抱不平,店主毫無愕然,委婉的回答:「富人飲酒為行樂,窮人飲酒為御寒,何必去為難他呢?」豈知第二天兩人又來了,仍然衣不蔽體,渾身發(fā)抖,趕緊給他們兩大碗酒,喝了后,踉踉蹌蹌便走。第三天也是如此,但卻頹然醉倒了,迷迷糊糊。不得不留住腳步,扶上熱炕,照顧他們?nèi)胨?
翌晨,想要離開,掌柜的順意扶持走出店門,門外有一口水井,貼近時,不料老人都哇的一聲,把腹中的宿酒,全嘔吐入井。幾天過后,神奇的事出現(xiàn)了,打出來的井水,已經(jīng)變成了酒,而且芳香凜冽。主人恍然大悟,知道這兩位是神仙(有道是八仙中的張果老和呂洞賓),遂將這口井,取名為「神井」。井水洶洶,汲之不竭,生意也就越做越旺盛了。可惜,老掌柜去世,繼承父業(yè)的兒子是為富不仁、貪婪無饜的小人。數(shù)年后,老人又來到,不再被盛情招待,問生意如何,反而口出怨言,說是「井水變美酒,卻沒有留下酒糟來餵豬?!估先寺犃耍谎圆话l(fā),即在井傍念咒,用袖一拂,井中的酒,頓時變成原來的水了,并且留下一首詩:「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當(dāng)酒賣,還嫌豬無糟!」這是一個通俗風(fēng)趣的神話,姑妄聽之,卻含有勸世(要行善積德,勿貪心不足)的意義和價值。
安徽的池州,比較可靠
如此述說汾酒出類拔萃,以及產(chǎn)地的風(fēng)情風(fēng)物,那麼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就在山西汾陽了嗎?不是,因為有人提出———
根據(jù)史料記載,杜牧未曾到過汾州(今山西汾陽)。所飲的酒,更未指明為汾酒。
山西汾陽屬於華北,而詩中「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算是江南多雨的現(xiàn)象,不是黃河以北地區(qū)的氣候。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自春季開始,北半球白晝漸長,南方暖氣團逐漸北移,在陽歷四月清明前后,正好移至大陸的江南地帶,與北方冷氣團交會,造成這一時段的蒙蒙春雨。但在北方,清明時節(jié)仍為乾冷的天氣,不會有「雨紛紛」的情形。
因此,安徽人并「不甘示弱」。認為杜牧的清明詩,系在「池州」所作。「牧童遙指杏花村」,指的就是此地。自古有酒肆,產(chǎn)名酒,盛名不衰。且看文獻記載———
《安徽風(fēng)物志》:「杏花村在池州(貴池縣)城西,有杏林百畝,春來杏花競放,艷如錦云。……村中有黃公酒爐,自釀美酒,以饗客商,因此酒甘醇而遠近馳名?!?
《池州府志》:「杏花村,在池州城西里許,杜牧『借問』句即指此?!官F池位於長江南岸,縣城西郊秀山門外的地方,是杏花村的故址,北瀕大江,南連九華,是個山奇水秀,風(fēng)景迷人的勝境。
至於杜牧曾到此一游嗎?很可能的說法,到過。據(jù)《江南通志》記唐武宗會昌四年,牛李黨爭正烈,杜牧也身受其害,從黃州調(diào)任池州刺史,仕途不盡如意。以他的個性,公余之暇,到城外的野店喝上幾杯,借酒澆愁,是必然的事情。
他那一首詩,寫時正當(dāng)清明前后,春光明媚,桃李爭妍。踏青、掃墓者絡(luò)繹於途。在牧童的指引下,若是遙見杏林叢中飄點著酒簾,一陣酒香也隨著斜風(fēng)細雨傳來,逸興遄飛,信口而吟詩。如同他在池州亦寫過秋,因為有黃公佳釀的杏花村,僅一箭之地即是一座美麗的齊山,九日重陽登高之際,便有詩云:「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顾坪醵拍烈鞔夯?qū)懬?,都離不開酒事。
杜牧寫下傳世的詩篇,不但替杏花村揚了名,貴池也跟著出鋒頭。該城現(xiàn)在尚保存唐代「古井酒墟」的遺址,明天啟年間、清康熙雍正時期,相繼於此地筑亭榭、建碑坊、葺祠堂。明代著名詩人沈昌洛經(jīng)池州時便有詩云:「杏花枝上著東風(fēng),十里煙村一色紅,欲問當(dāng)年沽酒處,竹籬西去小橋東。」池州太守顧元鏡也說:「牧童遙指處,杜老舊題詩?!埂勺C明此處為杜牧詩中「杏花村」及「酒家」之所在。
反正「杜牧之沽酒處」———杏花村,便與清明詩結(jié)緣,產(chǎn)生魅力,令人感到興趣,聞其名而向往者,當(dāng)然多了。唯年代既遠,剪伐時侵,世俗不文,栽培絕少,導(dǎo)致「廉纖暮雨,止?jié)櫶一?;搖曳東風(fēng),徒翻柳葉。寥寥村野,無枝留燕之飛;寂寂江城,何樹聽鶯之語?!挂虼?,清代貴池縣的同知周疆是一位「惜花」雅人,發(fā)動村民遍種杏花萬株,不幾年后,杏花村又成為「長堤十里,燦若紅霞;平野三春,紛如絳雪」之勝景。千古遺跡,遂維系於不墜,供人憑吊。
現(xiàn)在開始考古問今了,很好啊有為青年!?。?/div>
參考: http://www.newxue.com/tangshi/124421811765983.html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本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文解釋】
清明節(jié)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向人詢問酒家哪里有,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
【詞語解釋】
紛紛:形容多。
斷魂:形容十分傷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本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詩文賞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長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發(fā)掘出許多漢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測大約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就大規(guī)模地釀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經(jīng)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聞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飲酒作詩,但杜牧的《清明》詩家喻戶曉。據(jù)說,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經(jīng)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詩大意是清明時節(jié),本該家人團聚,可是對于冒雨趕路的行人來講,不禁心情迷亂,難以平靜,好在找到了解脫的形式。全詩自然流暢、通俗易懂、余味無窮。
3,蒲田有什么好吃的小吃
1.莆田鹵面
莆田的鹵面算是最富盛名的小吃了。又最屬江口的鹵面有名了。面,是莆田自制的,在外面比較少能買到。佐料倒很多,有海蠣,蟶子,干貝,蝦干,精肉,蘑菇.....鹵面的工序不難,但是要做地道的卻是很困難~基本上沒有哪個莆田人不吃鹵面的~
鹵面,相傳莆田鹵面的面條起源于漢代,以前就已出現(xiàn)“湯餅”?!皽灐睂嶋H是一種“片兒湯”,制作時一手托面團,一手往湯鍋里撕片。
為什么莆田鹵面能鉤起那么多人的食欲呢,這當(dāng)然有它獨到的秘密了。莆田鹵面的關(guān)鍵在于面筋、熬高湯和配料上。一般前一天晚上開始準(zhǔn)備。面筋當(dāng)然是講究的第一道工序,不像山西面還是拉面那樣,現(xiàn)場把面團拉成細面,這個面條要用不同面粉按比例加工,打出來的面要韌性,下鍋后不易糊掉。熬高湯也是重要的程序,挑選豬骨頭里最好的骨段,熬出來的高湯要白花花的,香噴噴的,每份高湯要兌多少水都是固定的,稠了不行,稀了也不行。而后是配料上,瘦肉、香菇,蝦干,干貝,牡蠣,蟶、韭菜是必備的。前面的所有工序都好了以后,就是火功了,鹵面之所以是叫鹵面,因為它是在文火中慢慢燉出來的,讓高湯和配料的味道滲透到面條里面,這樣的話,出來的面才能有味道,湯是粘稠的。鹵面在講究火候的同時,也講究吃面的時間,一般來說,面出鍋3—5分鐘,就要開吃了,不然的話,面就糊了,就沒有那種口感了,所以對正宗的莆田鹵面來說,煮一大鍋的鹵面也是有很大風(fēng)險的,時間過久,就要倒掉。沒完呢,還有很多輔料:綠豆芽,韭菜段加少許油燙至斷生投涼,蒜頭切很細碎的丁小火炸酥(就是日本面館那種金燦燦的蒜?。?
鹵面做法
材料:肉鹵300克、大白菜3片、香菇4朵、香菜2根、油面150克
調(diào)味料:(1)清水4杯、鹽1茶匙、醬油2大匙、濕淀粉4大匙;(2)胡椒粉少許、醋4大匙
作法:1.大白菜洗凈、切絲,香菇泡軟切絲,用兩大匙油先炒香菇,再放入大白菜同炒至軟,加入調(diào)味料燒開,改小火,并放入肉鹵同煮。 2.另外半鍋水燒開,放入面條煮熟,撈入碗內(nèi)。 3.待肉鹵已熟且湯汁黏稠時關(guān)火,加入調(diào)味料及洗凈、切碎的香菜末。 4.盛入碗內(nèi)的面條,淋上煮好的肉鹵即可食用。
2.興化炒米粉
莆田古稱興化,故莆田米粉俗稱興化米粉。北宋以來,莆田米粉一直為興化之著名特產(chǎn)。米粉系用特等大米精制而成?,F(xiàn)主要生產(chǎn)有興化細米粉、銀絲米粉、快熟米粉和粗條米粉等系列產(chǎn)品。興化米粉,條細如絲,潔白如銀,質(zhì)佳味美,且耐儲藏,便于攜帶,富于韌性,煮、炒、炸皆可,具有獨特的地方風(fēng)味。印象中,別的地方是賣不到興化這樣白且細的米粉。其實米粉的做法很多的。莆田豆?jié){米粉也算是比較出名的小吃了。
莆田豆?jié){炒米粉由純正豆?jié){、興化米粉、干蝦仁為主要原料,當(dāng)然你也可以放一些其它的輔料,準(zhǔn)備好調(diào)味品后我們就可以開始了。首先,將適量的豆?jié){燒開,把準(zhǔn)備好的米粉用帶細網(wǎng)的大勺盛著放進豆?jié){里,待到米粉燙煮了撈起來。然后,在炒鍋里放適量的油,放些蔥絲、蒜茉、蝦仁等,倒入燙好的米粉一起熱炒幾分種。最后,加適量的調(diào)味品,如鹽、味精等,視個人口味而定。這樣,一盤乳白帶黃、美味十足的炒米粉就出來了!
3.熗肉
肉有很多種做法,但是莆田這樣的熗肉卻是唯一的。這道菜也是莆田人非常喜愛的一道鄉(xiāng)土名菜!
熗肉,莆田熗肉,名曰“熗肉”。做法雖說簡單方便,但有不少釉奧妙藏在其中。如果不是得其真?zhèn)?,要做出同樣的品質(zhì)和味道很難的。經(jīng)行家指點,才知道要做好這道菜,可要拿出四樣功夫來。
其一是選好肉料。最好選用質(zhì)地柔嫩的豬里脊肉,再用木槌打爛肉塊,切成細丁。
其二是腌漬佳味。把切好的肉丁放入拌有鹽、糖、味精、醬油的盤中腌制,待入味后取出。
其三是沾糊淀粉。把肉丁均勻地沾糊上好的淀粉,然后倒入滾沸的湯水里。
其四是掌握火候,入鍋15分鐘即可。芥藍菜葉是用高湯氽過,切細的加進去,菜色鮮生青翠。
這樣做出來的熗肉,肉質(zhì)細膩,味道鮮美,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
如今在莆田的大街上開了很多家天九灣熗肉,來莆游客可以很方便的品嘗到莆田熗肉了。
4.荔枝肉
說道熗肉就不能不說莆田的荔枝肉。莆田的荔枝最為盛名,并被成為“荔城”。莆田的風(fēng)味小吃中的荔枝肉,則是把豬瘦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刻出功殼狀,經(jīng)油炸之后,做成紅色的荔枝肉就好像荔枝一樣,再把荔枝肉混入備好的多味鹵料中煮至入味,裝盤時把鮮荔枝作為裝飾圍邊,送上餐桌,會讓人分不清是荔枝還是荔枝肉在誘你垂涎三尺。
特別是在夏令時節(jié),熟透的荔枝皮色鮮艷,味道芬芳,佐以名師巧制的荔枝肉,一素一葷,渾然天成。這時如得閑暇,邀三五個好朋友,尋一個幽靜處,點一盤荔枝肉,品酒嘗菜,體味人生,該是多么愜意!
5.海蠣煎蛋
也許很多人吃過這道菜了。去莆田,這道菜也是不能不吃的一道。海蠣是海里的一中貝類海鮮,它其實海中的微生物。用特殊的工具把殼撬開就可以掏出肉了。然后把殼扔到海里過了一年又是一個海蠣了。
6.海蠣湯
莆田沿海盛產(chǎn)海蠣,而且價錢便宜,很容易買到新鮮的。不過一定要新鮮的,雖然是一種便宜的海鮮,但它要求新鮮程度并不比其他海鮮低,反而更高些,因此在購買的時候最好是看著賣主直接從海蠣殼里挑出來,不要怕麻煩。首先將海蠣輕輕洗凈,調(diào)上地瓜粉(不要太多,能成糊狀就行),放入沸水中煮熟,撒上切成絲的姜,味道才鮮美。若是加上切成小塊的嫩豆腐,則營養(yǎng)更容易吸收且味道更鮮美。
莆田人基本上都很喜歡海蠣的。海蠣味道鮮美甘甜。海蠣湯更是甜中精品。
7.西天尾扁食
“扁食”,北方人稱為“餛飩”,是一種用輾壓成薄如折紙的面粉皮料,包裹著多味肉餡制成的細小丸子。在莆仙境內(nèi),主要有清湯扁食和燕皮扁食兩種。西天尾扁食屬燕皮扁食,以制作工序精細富有獨特風(fēng)味而名聞遐邇,成為一道名牌小吃。
燕皮的特色是,原料純?yōu)榫曝i腿瘦肉,瘦肉經(jīng)人工搗碎剁成肉泥狀,再拌上精制地瓜粉,然后用人工滾壓,制成透明的薄片,再用刀切成小塊四方,疊放在一起,用紗布遮蓋防燥以備用。另以瘦肉切碎(近改為機碎),拌以蝦仁、蔥、精鹽、五香、胡椒等作餡。整個制作十分精細,對腿肉的選用十分講究,一點肥肉都不能摻雜,切剁和搗打燕皮要求質(zhì)地均勻而有色澤,必須保持鮮嫩。包扁食也是一道細致手工,須心靈手巧,在保證質(zhì)量上乘的同時,還要清潔衛(wèi)生。近年由于不少顧客把西天尾扁食作為時尚禮品贈送親友,所以還講究精美的包裝。
西天尾扁食歷史概述:扁食工藝久負盛名,自有其傳承發(fā)展的歷史。據(jù)境內(nèi)老者相傳,大約在三十至四十年代,城西龍橋村有一小商販名叫阿照,其母子兩人最早在前街“元春”打銀店隔壁,開小吃店,專營扁食燙米粉,服務(wù)態(tài)度良好,且價廉物美,深受境內(nèi)顧客贊賞。阿照善于吸取福、泉地區(qū)燕皮扁食的制作技藝優(yōu)點,在此基礎(chǔ)上加以改進,其清湯另加豬骨燉煮,并選用西洪村上等興化米粉燙軟后加調(diào)料蒜泥、醬、醋、蔥花等,使扁食米粉別具風(fēng)味,清爽可口,固而遠近馳名,生意興旺。
“扁食照”對面是“瑞春”京果店,店主系后卓朱咪及女婿朱燦,兩家關(guān)系友好密切。朱燦經(jīng)常出入向阿照學(xué)習(xí)扁食制作烹飪技術(shù)。等到有工藝入手他后來便立門戶開辦扁食店。朱燦經(jīng)過實踐,在阿照的工藝基礎(chǔ)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成為第一代傳人。此后,西天尾鄰近汀林村的翁友梅亦學(xué)習(xí)經(jīng)營,繼而有烏九、阿富、九炳等幾家脫穎而出,并內(nèi)外取經(jīng)拜師。且從技術(shù)上有所創(chuàng)新,互相學(xué)習(xí)。不但在西天尾街道營業(yè),同時還入村為演戲場所作觀眾小點,深受歡迎,生意越做越紅火。
改革開放后,阿富、九炳等子孫繼承祖業(yè),從事扁食生意,規(guī)模不斷擴大,從扁食擔(dān)小攤發(fā)展為扁食店鋪,并在城涵連鎖經(jīng)營,“西天尾扁食”成為莆田風(fēng)味小吃中一道美食,一塊名牌。
近年來,后卓村李素貞(小名味素貞)專門以自產(chǎn)、出售西天尾燕皮扁食而遠近聞名。她以家庭作坊制作,所制扁食工藝精湛,質(zhì)脆細嫩,味道鮮美。且煮熟后不糊不粘,皮薄透明并有亮度,以其上乘的質(zhì)量、獨特的風(fēng)味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她的作坊已注冊了西天尾“味道”扁食商標(biāo),顧客絡(luò)繹不絕,門庭若市,供不應(yīng)售。近年西天尾“味道”扁食享譽港、澳、臺以及東南亞等地,許多歸國華僑、臺胞購買作為走親串友的禮品。
8.蟶熘
蟶熘跟海蠣溜湯一樣,同是莆田民間普遍流行的一道風(fēng)味菜,具有滋補、清熱的效用。
蟶一般指縊蟶。類似于花甲,體細長者稱竹蟶。屬軟體動物,有兩扇介殼,生活在沿海淺灘涂里。莆田沿海的鄉(xiāng)村都有養(yǎng)殖,以涵江哆頭所產(chǎn)為佳。蟶是莆田海鮮名產(chǎn)之一,其吃法多樣。除加工為蟶干外,鮮煮的有插蟶、清燉蟶,還有拌和其他配料炒煮的,如鮮蟶炒蛋、蟶熘等。特別是蟶熘,是人們喜歡的一道湯菜。
蟶熘是以蟶肉混和淀粉,加上各種調(diào)味品制作的湯羹,也叫蟶羹。煮法較簡單:即將蟶洗凈后去殼,再用適量清水把蟶肉浸泡洗凈,撈起瀝干置于盆中與干淀粉拌和均勻。加工時,先把姜、蒜頭之類香料放進已燒熱花生油的鍋里,待煸出香味后撈起。把清水浮出水面時,再把已炒的香料投入,加上精鹽、味精、蔥花之類佐料腦海許米醋,調(diào)勻即成。肉嫩潤滑,鮮甜爽口。
9.興化煎粿
在莆田,有一種叫煎粿的小吃,薄如蟬翼,食來脆口,油氣既足,香味也佳,實在妙不可言。但在莆田人的眼里,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室?guī)r煎粿最為出名,有“沒吃煎粿等于沒上石室?guī)r”之說。
煎粿的主要配料是上等的晚米、炒熟的花生仁、芝麻、芹菜、生姜、精鹽等。先是將優(yōu)質(zhì)晚米用清水浸泡二三小時,淘洗凈后瀝干,再注入清水,用大石磨磨成很稀的乳狀米漿,調(diào)入芝麻、花生酥、精鹽、味精等,攪拌均勻后盛入大陶盆待煎。煎粿有兩個講究:一要講究“?!钡墓Ψ颍瑒?wù)必看準(zhǔn)火候,適量用油,將米漿均勻地“?!痹阱佭?;二要講究米漿稀度,越稀越好。一個平底鍋,一份香噴噴的煎粿,2-3元的便宜小食,卻能在寒冷的冬天挑逗你的味蕾,溫暖你的胃,誘惑你的心。
10.燜豆腐
興化燜豆腐,莆田人愛吃燜豆腐,這道菜在莆田的農(nóng)村辦婚宴習(xí)俗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特別是那些離鄉(xiāng)游子,回鄉(xiāng)時對這道傳統(tǒng)名菜更是情有獨鐘。此菜主料用鮮豆腐,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補中益氣、和胃清肺、生津化痰的功用。其特點是,色澤如翡翠白玉、質(zhì)地柔軟,潤滑爽口,味道清純,多吃不膩。
做燜豆腐時是先將嫩豆腐捏成豆腐泥。燜豆腐依配料的不同,有葷、素之分。素料,除豆腐之外,主要是包菜、芹菜、香菇、筍(冬筍或萼筍)、蔥、芫荽、紅蘿卜等配料。這些料子都要切細。同時還要備好適量的植物油、醬酒、精鹽、味精和碾碎的炸花生等。葷料,來源較廣,如瘦豬肉、干蝦肉、鮮蟶、海蠣(鮮的或干的都可以)、干貝等。此外還輔以包菜、香菇、筍(冬筍或萼筍)、紅蘿卜等。這些料子一律切細。另備鮮豆腐、植物油、醬油、精鹽、味精、芫荽、輾碎的炸花生、調(diào)打勻的雞蛋等。
不論葷素,燜豆腐烹飪方法基本相同。先油炒配料,后將捏得細碎的豆腐投入拌和,加水適量,一俟湯沸,即調(diào)好咸淡,放入味精,加上打勻的雞蛋,鍋上加蓋,文火燜30分鐘左右,待到豆腐泥呈蜂窩狀時即可;入碗時,上面擺點芫荽,撒些碎花生即成。
燜豆腐烹法在于燜?!盃F”非用文火不可。“燜”豆腐與配料凝結(jié)在一起,松松軟軟,爽口不膩,其色紅、黃、綠、白,令人賞心悅目,其味清清淡淡,鮮美異常。這道可當(dāng)菜可當(dāng)主食的特色小吃,也是莆田小吃家族里的經(jīng)典之作。
11.土筍凍
土筍凍,是一種由特有產(chǎn)品加工而成的凍品。它含有膠質(zhì),主原料是一種環(huán)節(jié)動物,學(xué)名沙蟲,身長二、三寸,經(jīng)過熬煮,所含膠質(zhì)溶入水中,冷卻后即凝結(jié)成,其肉清,味美甘鮮。配上好醬油、北醋、甜醬、辣醬、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蘿卜絲、辣椒絲、番茄片,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風(fēng)味小吃。亮晶晶,吃起來很清爽很香嫩,常常用芥末來做調(diào)料。如今的土筍凍在食鼎匯餐廳、華天大酒店、友德海鮮酒樓等一些餐廳里,都直接改成碗裝的土筍凍,吃起來感覺更爽。
4,清香型的酒有哪些
清香型的代表是汾酒,其它常見的還有二鍋頭,衡水老白干、金門高粱酒,寶豐酒。
竹葉青酒是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的又一名產(chǎn)。竹葉青酒以汾酒作原料,配以陳皮、砂仁、當(dāng)歸、零陵香、公丁香、廣木香、紫檀香等10余種中藥材,經(jīng)蛋青、竹葉、冰糖浸泡而成。酒精含量為45度,酒液金黃淡綠,晶瑩透明,芳香醇厚,余味無窮。該酒不僅是酒林佳品,而且具有和胃、消食、除煩之功效,對于心臟病、高血壓、關(guān)節(jié)炎等都有一定療效。竹葉青酒同樣被列入全國八大名酒之一,獲得過國家金質(zhì)獎,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享有盛譽。
白玉汾酒 杏花村汾酒集團名產(chǎn)之一。以汾酒作底,與中藥材“紫油桂”混合浸泡,蒸餾提香,加入糖液,形成獨特味道。該酒清亮透明,芳香濃郁,綿軟甘甜,落口清爽。由于紫油桂“溫腎祛火、去寒止痛”的藥用功能,使白玉汾酒成為一種有效的暖胃酒。
玫瑰汾酒杏花村汾酒集團又一名產(chǎn),與白玉汾酒齊名。它是把鮮玫瑰置入汾酒中浸泡數(shù)月后,拌糖蒸餾加糖液配制而成,具有典型的玫瑰清香味,清亮無色,柔潤爽口,甜美味久。經(jīng)常少量飲用該酒,可起到舒肝理氣、去悶除煩之功煩。
汾雁香 山西省新降縣所產(chǎn),山西省優(yōu)質(zhì)名酒,屬清香型。以優(yōu)質(zhì)高粱為主料,輔以玉米芯,采用多種微生物制的酵母共同發(fā)酵,該酒無色透明,清香純正,人口綿順,落口余香,酒度雖高達61度,但飲之暢快而無暴烈之感。
潞酒 產(chǎn)于長治市,已有800多年的生產(chǎn)歷史,為山西歷史名酒之一,酒名取自唐朝時該地所置地名潞州。該酒以精選高粱為主料,以谷糠、稻皮為輔料,綜合了附近諸縣幾十家傳統(tǒng)酒坊的制曲、配料和釀造工藝等特點,形成了現(xiàn)在的這種酒體晶瑩清亮、酒味清香純正的65度清香型大曲白酒。該酒包裝尤為黑色瓷壇造型最美,古色古香,不飲自醉。
珍珠紅 山西歷史名酒,長治所產(chǎn)。以潞酒為酒基,添加白芷、紅叩等18種名貴中藥材精制而成。酒色呈寶石紅,清澈透明,芳香爽甜,酒度40度,有祛風(fēng)濕、散寒氣、健脾胃、理氣血之功效。
桑落酒 永濟縣所產(chǎn),已有1000多年的釀造史,曾是宋朝宮廷御酒。選用優(yōu)質(zhì)高粱為原料,稻皮為輔料。系清香型大曲白酒 ,酒度65度,酒質(zhì)晶瑩,酒味醇香,甜綿爽凈,余香悠長。為采用古籍秘方制作,有逐寒蓄熱、祛風(fēng)明目、順氣活血之功能。
玉屏酒 為隰縣午城佳釀。酒體晶瑩澈亮,色澤正典,氣味芬芳,甘爽順口。以優(yōu)質(zhì)午城白酒配以黃芪、黨參、防風(fēng)、白術(shù)、檀香等10余種名貴中藥材加糖調(diào)制而成,酒度42度。因采用我國古典醫(yī)藥名方“玉屏散”配制,故名玉屏滋補良藥,又是筵宴珍品。
六曲香 祁縣酒廠出產(chǎn),國家優(yōu)質(zhì)酒。是該廠首創(chuàng)的利用多種微生物釀制的曲曲優(yōu)質(zhì)香型白酒,因選用6個菌種制曲曲,香味異常,故稱六曲香。主料為優(yōu)質(zhì)高粱。輔以谷糖,稻殼,制作獨特 、精細,使該酒色、香、味俱佳,人稱“六曲飄香”,酒度65度。
玉堂春酒 是山西省洪洞縣酒廠所產(chǎn),以發(fā)生在該縣的著名歷史故事“玉堂春”為名。該酒高酒度為61度,低酒度為38度,酒質(zhì)醇厚微甜,酒性柔綿,清香爽口。用白細瓷瓶盛裝,瓶上繪有“玉堂春”的故事中女主人公蘇三的俏像 ,裝潢考究,極富情趣。
華堯酒 是山西臨汾易恒天酒廠所產(chǎn),因臨汾為中華堯都,故本酒以“華堯”命名。華堯釀酒基地坐落在臨汾境內(nèi)海拔1260米山清水秀的五鹿山自然保護區(qū),那里遠離人煙,絕無污染,低溫、純凈的高山源頭泉水水源,為釀制華堯美酒提供了絕佳的環(huán)境與先天條件,經(jīng)專家鑒定,這里是最適合釀制清香型美酒之寶地。
【清香型酒】這種香型的酒以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兩者的結(jié)合為主體香。它的主要特征是:清香醇正,諸味協(xié)調(diào),醇甜柔和,余味爽凈,甘潤爽口,具有傳統(tǒng)的老白干風(fēng)格。山西杏花村汾酒是這類香型的代表。其它如寶豐【清香型酒】這種香型的酒以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兩者的結(jié)合為主體香。它的主要特征是:清香醇正,諸味協(xié)調(diào),醇甜柔和,余味爽凈,甘潤爽口,具有傳統(tǒng)的老白干風(fēng)格。山西杏花村汾酒是這類香型的代表。其它如寶豐酒,特制黃鶴樓酒也是清香型白酒。
白酒香型
1.醬香型酒、所謂醬香,就是有一股類似豆類發(fā)酵時發(fā)出的—種醬香味。這種酒的特征是: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豐富醇厚,回味悠長,香而不艷,低而不淡。茅臺酒就屬此類酒的典型代表,且具有隔夜留吞、飲后空杯香猶存的特點。
2.濃香型酒、例如瀘州特曲,五糧液酒屬此類之代表,它們的主要特征是:窖香濃郁,綿甜甘冽,香味協(xié)調(diào),尾凈余長。它以己酸乙酯為主體香。很受消費者喜愛,這種香型酒在市面上較多,貴陽大曲、習(xí)水大曲,鴨溪窖酒等都屬于濃香型白酒。江蘇地方的三溝一河也都是這種酒。
3.清香型酒、這種香型的酒以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兩者的結(jié)合為主體香。它的主要特征是:清香醇正,諸味協(xié)調(diào),醇甜柔和,余味爽凈,甘潤爽口,具有傳統(tǒng)的老白干風(fēng)格。山西杏花村汾酒是這類香型的代表。其它如寶豐酒,特制黃鶴樓酒也是清香型白酒。
4.米香型酒、如桂林三花酒、冰峪莊園大米原漿酒、全州湘山酒、廣東長樂燒等屬于此類白酒,以清,甜、爽、凈見長,其主要特征是:蜜香清雅.入口柔綿,落口爽冽,回味怡暢。如果聞香的話,有點象黃酒釀與乳酸乙酯混和組成的蜜香。
5.其它香型酒、不屬以上四種香型而又沒有給定香型名字的白酒,暫時統(tǒng)統(tǒng)劃為其它香型白酒.如董酒(藥香型)、平壩窖酒、勻酒、朱昌窖酒以及白云邊、白沙液等許多好酒都屬于其他香型,他們都有各自的特殊香味和特殊風(fēng)格。
目前,白酒的香型分為五種: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刑和其它香型。(1993年國家又頒布了“兼香型”和“鳳香型”)前四種香型比較成熟,趨于標(biāo)準(zhǔn)化和定型化。除前四種香型外,還有不少具有自己特點的好酒,其香氣,口味、工藝不僅不同于已定型的香型酒,而又有自己特殊的工藝、風(fēng)味。單目前又不能拿出定性定量的數(shù)據(jù)說明其化學(xué)組分,劃定成型,進而恰如其分的表達其香型名稱,如董酒、西鳳酒、白云邊、白沙液等就是這樣的酒,劃歸不到四個香型中去,只好暫時定為其它香型。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白酒香型的劃分并設(shè)有最后定論,隨著科學(xué)技術(shù)的進步、釀酒工業(yè)的發(fā)展,白酒的香型也必將更加豐富多彩。事實上,食品中,植物中的香味是多種多樣的,酒的香味也會不斷發(fā)展,不斷增加,出現(xiàn)百花齊放的局面。
另:
1、醬香型白酒:酒色微黃而透明,醬香、焦香、糊香配合諧調(diào),口味細膩、優(yōu)雅,空杯留香持久。以茅臺酒、郎酒、武陵酒為代表。
2、濃香型白酒:窖香濃郁,口味豐滿,入口綿甜干凈,純正。如以瀘州特曲、五糧液、劍南春、全興大曲、沱牌曲酒為代表的四川派,以洋河、雙溝、古井、宋河糧液為代表的純濃派。
3、清香型白酒:酒色清亮透明,口味特別凈,清香純正,后味很甜。以汾酒、黃鶴樓酒和寶豐酒為代表。
4、米香型白酒:口味柔和,蜜香清雅,入口綿甜,后味怡暢。以桂林三花酒、冰峪莊園大米原漿酒為代表。
5、鳳香型白酒:無色透明,醇香秀雅,醇厚豐滿,甘潤挺爽,諸味協(xié)調(diào),尾凈悠長。如西鳳酒。
6、董香型白酒:清澈透明,藥香舒適,香氣典雅,酸度較高,后味較長。如貴州董酒。
7、豉香型白酒:玉潔冰清,豉香獨特,醇和甘滑,余味爽凈。如廣東玉冰燒酒。
8、芝麻香型白酒:芝麻香突出,幽雅細膩,甘爽協(xié)調(diào),尾凈具有芝麻香特有風(fēng)格。如山東景芝白干酒。
9、特型白酒:酒色清亮,酒香芬芳,酒味純正,酒體柔和,諸味協(xié)調(diào),香味悠長。以江西四特酒為代表。
10、兼香型白酒:目前國內(nèi)有兩種類型(1)醬中帶濃型,表現(xiàn)為芳香,舒適,細膩豐滿,醬濃協(xié)調(diào),余味爽凈悠長;如湖北白云邊酒。(2)濃中帶醬型,主要表現(xiàn)在濃香帶醬香,諸味協(xié)調(diào),口味細膩,余味爽凈。如黑龍江的玉泉酒等。
一、白酒香型的來源
酒的風(fēng)格是出色、香、味三大要素組成。按酒香的類別來劃分乃情理之中。而我們?nèi)粘I钪姓劦骄频南阈?,均就白酒而言。對其它的有色酒及洋灑,為什么又不以香來劃分呢?因為有色酒,如葡萄酒,西方有一套完整的法?guī),從原料到工藝都嚴加規(guī)定。井在商標(biāo)上注明,消費者可以識別。因此,世界各國均采用或借鑒其辦法來進行管理。
白酒是我國的傳統(tǒng)而獨具的產(chǎn)品。釀造工藝豐富多采,釀制的酒風(fēng)格千姿百態(tài)。為了加強管理,提高質(zhì)量,相互學(xué)習(xí),做好評比,結(jié)合我國國情,于60年代中期,對我國白酒的香型進行了較系統(tǒng)的研究,通過對酒內(nèi)香味成分的剖析,香氣成分與工藝關(guān)系的研究,并經(jīng)釀酒界和專家認可。于1979年的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實施按香型進行評比。自此。白酒的香型遂為國內(nèi)廣大消費者接受。
二、白酒香型的分類
目前,白酒的香型分為五種: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刑和其它香型。(1993年國家又頒布了“兼香型”和“鳳香型”)前四種香型比較成熟,趨于標(biāo)準(zhǔn)化和定型化。除前四種香型外,還有不少具有自己特點的好酒,其香氣,口味、工藝不僅不同于已定型的香型酒,而又有自己特殊的工藝、風(fēng)味。單目前又不能拿出定性定量的數(shù)據(jù)說明其化學(xué)組分,劃定成型,進而恰如其分的表達其香型名稱,如董酒、西鳳酒、白云邊、白沙液等就是這樣的酒,劃歸不到四個香型中去,只好暫時定為其它香型。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白酒香型的劃分并設(shè)有最后定論,隨著科學(xué)技術(shù)的進步、釀酒工業(yè)的發(fā)展,白酒的香型也必將更加豐富多彩。事實上,食品中,植物中的香味是多種多樣的,酒的香味也會不斷發(fā)展,不斷增加,出現(xiàn)百花齊放的局面。
三、醬香型白酒
醬香型白酒因有一種類似豆類發(fā)酵時的醬香味而故名。因源于茅臺酒工藝,故又稱茅香型。這種酒,優(yōu)雅細膩,酒體醇厚,豐富,回味悠長。當(dāng)然,醬香不等于醬油的香味,從成分上分析,醬香酒的各種芳香物質(zhì)含量都較高,而且種類多,香味豐富,是多種香味的復(fù)合體。這種香味又分前香和后香。所謂前香,主要是由低沸點的醇、酯、醛類組成,起呈香作用,所謂后香,是由高沸點的酸性物質(zhì)組成,對呈味起主要作用,是空杯留香的構(gòu)成物質(zhì)。茅臺酒是這類香型的楷模。根據(jù)國內(nèi)研究資料和儀器分析測定,它的香氣中含有100多種微量化學(xué)成分。啟瓶時,首先聞到幽雅而細膩的芬芳,這就是前香;繼而細聞,又聞到醬香,且夾帶著烘炒的甜香,飲后空杯仍有一股香蘭素和玫瑰花的幽雅芳香,而且5--7天不會消失,美譽為空杯香,這就是后香。前香后香相輔相成,渾然一體,卓然而絕。
除茅臺酒外,國家名酒中還有四川的郎酒也是享名國內(nèi)的醬香型白酒。貴州的習(xí)酒、懷酒、珍酒、黔春酒、頤年春酒、金壺春、筑春酒、貴常春等也屬于醬香型白酒。
四、濃香型白酒
濃香型白酒,香味濃郁,以四川瀘州老窖酒為代表,所以又叫“瀘香型”。這種香型的白酒具有窖香濃郁,綿甜爽凈的特點。它的主體香源成分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瀘州窖酒的己酸乙酯比清香型酒高幾十倍,比醬香型白酒高十倍左右。另外還含丙三醇,使酒綿甜甘冽。酒中含有機酸,起協(xié)調(diào)口味的作用。濃香型白酒的有機酸以乙酸為主,其次是乳酸和己酸,特別是己酸的含量比其它香型酒要高出幾倍。白酒中還有醛類和高級醇。在醛類中,乙縮醛較高,是構(gòu)成噴香的主要成分。除瀘州老窖外,五糧液、古井貢酒、雙溝大曲、洋河大曲、劍南春、全興大曲等都屬于濃香型,貴州的鴨溪窖酒、習(xí)水大曲、貴陽大曲、安酒、楓榕窖酒、九龍液酒、畢節(jié)大曲、貴冠窖酒、赤水頭曲等也屬于濃香型白酒。貴州濃香型名牌白酒品種較多。
五、清香型白酒
清香型白酒芬芳的清香,甘潤爽口,是一種傳統(tǒng)的老白干風(fēng)格,以山西杏花村的汾酒為代表,所以又叫“汾香型”。其特點是:清香純正,諸味協(xié)調(diào),余味爽凈。它的主要香味成分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從含酯量看,它比濃香型、醬香型都要低,而且突出了乙酸乙酯,但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比例協(xié)調(diào)。除此以外,寶豐酒、特制黃鶴樓酒也是清香型白酒,貴州生產(chǎn)清香型白酒的廠家不多。
六、米香型白酒
米香型白酒以桂林三花酒、冰峪莊園大米原漿酒為代表,其特點是蜜香清雅,入口柔綿,落口爽凈,回味怡暢。它的主體香味成分是β-苯乙醇和乳酸乙酯。在桂林三花酒中,這種成分每百毫升高達3克,具有玫瑰的幽雅芳香,是食用玫瑰香精的原料。從脂的含量看,米香型酒中,僅有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基本上不含其它酯類。這是米香型白酒的特點之一。全州湘山酒也屬這種香型。
新時代的冰峪莊園大米原漿酒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米香型白酒的所有特點,而且“健康、營養(yǎng)、美味、高質(zhì)、高雅、時尚”還肯有食療輔助功能,是當(dāng)今白酒行業(yè)中最符合現(xiàn)代消費理念與消費需求的白酒。
七、其它香型酒
其它香型白酒,除以上所介紹的幾種香型以外的各種香型的白酒,都屬于其它香型,是一些因為工藝獨特、風(fēng)格獨具而對其香型定義及主體香氣成分有待進一步確定,或以一種香型為主兼有其它的香型的白酒。這類酒以董酒為典型代表,它的風(fēng)格特點是:香氣馥郁,藥香舒適,醇甜味濃,后味爽快。它的主要香氣成分也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其次是丁酸乙酯,它的藥香是以肉桂醛為主。在口味上,由于含酸量較高,而且有比例的丁酸,所以風(fēng)味特殊,帶有腐乳的香氣,因為風(fēng)格特異被人們稱為董香型。除此以外,有名的西鳳酒也屬于其它香型白酒,它自成一代表)、芝麻香型(山東景芝酒為代表),均將從其它香型白酒中浮游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香型、酒種。國內(nèi)較熟悉的“瀘頭醬在貴州名酒中,除董酒外,平壩窖酒、勻酒、朱昌窖酒、金沙窖灑、泉酒、山月老窖等,均采用大小曲工藝,產(chǎn)品有自己獨特的香味與風(fēng)格,都屬其它香型。
八、香型與工藝
表面上看,白酒的香型與其化學(xué)組分密切相關(guān),這些化學(xué)組分都是發(fā)酵工藝的產(chǎn)物。因此,工藝不同,酒的化學(xué)組分不同,香型不同。反之,香型不同,工藝也不同,其化學(xué)組分也不同。影響酒的香型和化學(xué)組分的主要因素有:原料、制曲(糖化發(fā)酵劑)工藝、發(fā)酵釀酒工藝,操作、窖池結(jié)構(gòu)、生產(chǎn)環(huán)境等,此外,還與貯存時間、貯存容器有關(guān)?;瘜W(xué)組分前已介紹,現(xiàn)將香型與工藝的關(guān)系簡述如下:
醬香型酒的代表茅臺酒,原料有高梁(釀酒)、小麥(制大曲),大曲工藝是高溫曲(60℃以上),原料清蒸,采用八次發(fā)酵八次蒸酒,用曲量大(1∶1.2),入窖前采用堆集工藝,窖池是石壁泥底等,貯存期3年以上。
濃香型酒則不同,原料雖然是高梁、小麥,制大曲則是中溫(55~60℃),原料混蒸混燒,采用周而復(fù)始的萬年糟發(fā)酵工藝,用曲量為20%左右。窖池是肥泥窖,為丁己酸菌等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并強調(diào)百年老窖。瀘州特曲、五糧液都號稱是數(shù)百年老窖釀成,貯存期為一年。
清香型酒的代表汾酒,其原料除高梁外,制曲用大麥、豌豆,制大曲的溫度較上兩種低,不得超過50℃,并用清蒸工藝,地缸發(fā)酵等,貯存期也是一年。
米香型白酒其原料為大米,糖化發(fā)酵劑不是用大曲,而是傳統(tǒng)的米小曲,發(fā)酵工藝特點屬半液態(tài)法,而別的香型白酒多屬固態(tài)法。發(fā)酵周期比用大曲的少1/5以上,僅7天左右,貯存期一般也較大曲酒少,僅3~6個月。
豐富多彩的其它香型白酒中,其工藝與上述4種香型不同,形成工藝絢麗多姿,各具特點,風(fēng)格自成一家的門類?,F(xiàn)僅列數(shù)種酒進行說明。國家名酒董酒則采用大小曲工藝,制曲加中草藥,窖池既非肥泥、石窖,也不用地缸、瓦缸發(fā)酵,而是用白堊土與石灰和獼猴桃藤的汁來筑窖,采用串香工藝制得董酒。貴州的平壩窖酒、勻酒雖也是大小曲工藝,有的加中藥,有的不加,有的串香,有的無,窖池與董酒又不同,是肥泥窖,酒的風(fēng)格與董酒亦不相同。西風(fēng)酒也是其它香型,但其制曲原料與汾酒相同,用大麥和豌豆,制曲溫度較高,達到60℃,用曲量13~16%,發(fā)酵不用地缸,用生泥窖,不強調(diào)老窖,發(fā)酵期比汾酒少10天,才10—11天。致使釀制出的西鳳酒具有酸甜苦辣香的特點。“瀘頭醬尾”的兼香型,顧名思義,其工藝特點既有濃香型又有醬香型,如白云邊酒。所以,有的廠家干脆按比例分別生產(chǎn)醬香型酒和濃香型酒,通過將這兩種酒相互勾兌,制得兼香型酒。也就是說,勾兌的比例要恰當(dāng),否則非濃非醬,又非濃頭醬尾,也就談不上濃醬兼有的風(fēng)格特色。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判斷,白酒香型的劃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凡酒雖同屬一種香型,仍有自己的“小自由”,即個性,風(fēng)格特點。有人把白酒的香型比成京劇的流派,既有梅、尚、荀、陳四大派,又允許四大流派中有支流,發(fā)展個性,形成新的流派,同時又允許四大流派之外,并存其它流派。一言蔽之,工藝與香型密切相關(guān)。隨著科研的進步,工藝的改革,今后將會出現(xiàn)更多的新工藝,更多的新香型。
清香型酒當(dāng)然是杏花村啦,“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村酒,以清澈干凈、清香純正、綿甜味長即色香味三絕著稱于世。清香風(fēng)格而獨樹一幟,成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強烈推薦52度(金帆)珍品杏花村 1×6×475ML ¥388
山西汾酒系列;北京二鍋頭系列等
只有濃香和醬香型吧,沒聽過有清香型哦
5,方端硯和歙硯是什么
端硯,由來就是中國"文房四寶"中的極品。它的歷史悠久,石質(zhì)優(yōu)良,雕刻精美。中國古代四大名硯之一。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xiàn)了依靠采硯石、生產(chǎn)端硯為生的勞動者。這里,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夾岸叢山峻嶺,氣勢磅礴,重巖疊翠。端硯名坑中的水巖(老坑)、坑仔巖、麻子坑、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就錯落的分布在這風(fēng)景如畫的環(huán)境中。生產(chǎn)的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shù)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并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將相的賞識。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石質(zhì)特別幼嫩、純凈、細膩、滋潤、堅實、嚴密,制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fā)墨不損毫、冬天不結(jié)冰的特色外。還與其開采、制作的艱辛有關(guān)。一方端硯的聞世,要經(jīng)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shè)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十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采硯石無法用機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為主。歷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采掘,從接縫處下鑿。采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拥老蛳聝A斜、曲折蜿蜒,工人進出要下蹲彎腰,有些地段僅能容一人裸體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賒。刈取紫云煩鏤削,千金一砍未為奢?!奔由蠚v代制硯藝人的精雕細作,使其造型式樣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實用型逐漸提高到明清時期的實用與欣賞相結(jié)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藝美術(shù)的行列?,F(xiàn)在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shù)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聞名遐邇。使來肇慶觀光的中外游客無不以擁有一方工藝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硯為榮。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以硯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歙硯始于唐代。北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弊源艘院螅ǔ幟勌煜?。據(jù)史料記載,盛唐時歙硯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五年箕形歙硯,石質(zhì)細潤,色澤清純,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shè)置了硯務(wù),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wù)官;后主李煜對歙硯極為的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三者稱為天下之冠。宋代,歙硯又獲得很大發(fā)展,歙石開采規(guī)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涌現(xiàn),名色之多、質(zhì)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1953年歙縣宋代窯藏出土17塊歙硯,石質(zhì)與造型各異,制作巧妙,展現(xiàn)了歙石精美絕倫的面貌。據(jù)硯譜記載,宋時歙石名目有眉子紋7種,外山羅紋13種,水玄金文厥狀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誠如宋代書法家蔡君漠所贊:“玉質(zhì)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痹娭袑㈧ǔ幣c卞和玉相媲美,認為歙石價值連城。元代以后,歙石開采時斷時續(xù),但成硯依然大量涌現(xiàn),成為明清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歙石石質(zhì)優(yōu)良,瑩潤細密,素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潤而不滑,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于發(fā)墨,兼以紋理燦爛,色擬碧天,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歙石紋色有羅紋、眉子、金星和銀星幾大類。尤以羅紋、眉子之奇特者為上品。羅紋中的犀角紋、鰍背紋、細羅紋、暗羅紋,都是瑩潤發(fā)墨,呵之水出的精品,歷來為賞鑒家所寶重。此外,歙硯在雕刻、養(yǎng)護、硯史著錄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點?,F(xiàn)代的歙硯生產(chǎn),無論開采礦坑,還是制硯工序、雕刻技術(shù),都有很大恢復(fù)與發(fā)展,歷史上絕跡的一些花紋品種,被重新發(fā)掘出來,同時增加了若干新品種,為聞名遐耳的歙硯制作又添新的風(fēng)采。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肇慶是端硯產(chǎn)地,制作端硯的歷史達一千三百余年,為硯臺之首,久負盛名。端硯要叢質(zhì)地、顏色、品種和做工四方面來鑒賞。 石質(zhì) 端硯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故古人鑒賞端硯,首先看它是否發(fā)墨。而發(fā)墨的關(guān)鍵,在硯石的石質(zhì)。宋 人蔡襄認為:發(fā)墨非易磨墨。在硯中生光發(fā)艷,隨筆旋轉(zhuǎn),滌之泮然立盡,乃石性堅潤能發(fā)起,不滯于硯耳。故識者以易磨墨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為發(fā)墨。硯之佳者下墨發(fā)墨二者相兼。清人計楠在《端溪硯坑考》教人用輕敲硯石,辨其聲響的方法,來鑒賞石質(zhì)。他說:“石之嫩者,其聲清遠。嫩如泥者,其聲靜穆。東坡(蘇軾)稱其聲磐,米史(米芾)稱下巖石細扣之清越是也。惟老者聲鏗然,不發(fā)墨矣。”可見發(fā)墨是鑒賞好端硯的條件。 石色 端硯以紫色為基調(diào),但各名坑硯石色澤有差異。觀察、比較、分辨端硯石色時,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觀之)才能看得清楚、準(zhǔn)確。比如拿一塊優(yōu)質(zhì)老坑硯石濕水之后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色澤是以紫藍色為硯石的主要色調(diào),在紫藍色的基調(diào)上可以觀察到老坑硯石色采斑瀾、富有變化,紋理清晰、明凈、純潔。而其色彩又好像是從硯石里透出來,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給人一種實的而不是虛的,凝重渾厚的而不是單薄輕浮的感覺。 此外,采硯石時代的不同,石層走向不同,石色亦不盡相同。同是一個端溪硯坑所出之硯石,由于時代不同或不同時期開采,它的色澤也不會完全相同。即使同時開采,同一個坑,由于石脈走向不同或者采石工作面不同,硯石色澤亦有稍微差別。據(jù)史籍記載,唐宋時期所采的端溪硯石,絕大多數(shù)為深紫色,故人們評價端石的色澤時總認為“色貴青紫”,而以“灰蒼色”為下品。水巖(老坑),采挖至明代則有大西洞和水歸洞,其石色則不能以紫色為貴了。它以紫藍色為基調(diào),俗稱寶藍,夾有青黑色、紫紅色、蒼白色,在紫藍的基調(diào)上色彩越多、越豐富越名貴。 要準(zhǔn)確分辨、觀察、鑒賞端石色澤以自然光為最好。端溪石除了以“紫色”為基調(diào)的各名坑硯石外,還有以翠綠色為主色調(diào)的綠端,以及以白色為主色調(diào)的白端(如清白端硯)。綠端在端硯中是少數(shù),但它在端硯中卻有一定位置。白端不大適于研墨,沒有“發(fā)墨”和“下墨”可言,多用來研磨繪畫所需的朱砂、石綠、白鉛(鋅)粉等顏料之用,近幾十年一直沒有刻制。 石品 魚腦凍 魚腦凍的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也有白中微帶灰黃色的,是硯石中最細膩、最幼嫩之處。最佳的魚腦凍應(yīng)是潔白如晴云,白中帶淡青色或白中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徹??坛幩嚾?,一般都把魚腦凍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魚腦凍的硯石,質(zhì)地高潔,石質(zhì)特別細膩、幼嫩、滋潤。 蕉葉白 蕉葉白又稱蕉白,其特點如蕉葉初展,一片嬌嫩,白中略帶青黃色,最佳的蕉葉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圓形)狀。 青花 青花是自然生長在硯石中的青藍色的微小斑點,一般要水濕方能顯露,青花以細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而以如細塵掩明鏡、墨沈濡紙者為絕品。有青花的端硯石質(zhì)地細膩、幼嫩、滋潤。 火捺 火捺也稱火烙,以其似火烙或灼傷的肌肉色澤得名。一般以老、嫩區(qū)分;老者紫中帶黑,嫩者紫中帶微紅。細分則有胭脂暈火捺、馬尾紋火捺、豬肝凍、金錢火捺等。 天青 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在端硯石中色青微帶灰白,純潔無瑕。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肇慶是端硯產(chǎn)地,制作端硯的歷史達一千三百余年,為硯臺之首,久負盛名。端硯要叢質(zhì)地、顏色、品種和做工四方面來鑒賞。 石質(zhì) 端硯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故古人鑒賞端硯,首先看它是否發(fā)墨。而發(fā)墨的關(guān)鍵,在硯石的石質(zhì)。宋 人蔡襄認為:發(fā)墨非易磨墨。在硯中生光發(fā)艷,隨筆旋轉(zhuǎn),滌之泮然立盡,乃石性堅潤能發(fā)起,不滯于硯耳。故識者以易磨墨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為發(fā)墨。硯之佳者下墨發(fā)墨二者相兼。清人計楠在《端溪硯坑考》教人用輕敲硯石,辨其聲響的方法,來鑒賞石質(zhì)。他說:“石之嫩者,其聲清遠。嫩如泥者,其聲靜穆。東坡(蘇軾)稱其聲磐,米史(米芾)稱下巖石細扣之清越是也。惟老者聲鏗然,不發(fā)墨矣?!笨梢姲l(fā)墨是鑒賞好端硯的條件。 石色 端硯以紫色為基調(diào),但各名坑硯石色澤有差異。觀察、比較、分辨端硯石色時,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觀之)才能看得清楚、準(zhǔn)確。比如拿一塊優(yōu)質(zhì)老坑硯石濕水之后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色澤是以紫藍色為硯石的主要色調(diào),在紫藍色的基調(diào)上可以觀察到老坑硯石色采斑瀾、富有變化,紋理清晰、明凈、純潔。而其色彩又好像是從硯石里透出來,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給人一種實的而不是虛的,凝重渾厚的而不是單薄輕浮的感覺。 此外,采硯石時代的不同,石層走向不同,石色亦不盡相同。同是一個端溪硯坑所出之硯石,由于時代不同或不同時期開采,它的色澤也不會完全相同。即使同時開采,同一個坑,由于石脈走向不同或者采石工作面不同,硯石色澤亦有稍微差別。據(jù)史籍記載,唐宋時期所采的端溪硯石,絕大多數(shù)為深紫色,故人們評價端石的色澤時總認為“色貴青紫”,而以“灰蒼色”為下品。水巖(老坑),采挖至明代則有大西洞和水歸洞,其石色則不能以紫色為貴了。它以紫藍色為基調(diào),俗稱寶藍,夾有青黑色、紫紅色、蒼白色,在紫藍的基調(diào)上色彩越多、越豐富越名貴。 要準(zhǔn)確分辨、觀察、鑒賞端石色澤以自然光為最好。端溪石除了以“紫色”為基調(diào)的各名坑硯石外,還有以翠綠色為主色調(diào)的綠端,以及以白色為主色調(diào)的白端(如清白端硯)。綠端在端硯中是少數(shù),但它在端硯中卻有一定位置。白端不大適于研墨,沒有“發(fā)墨”和“下墨”可言,多用來研磨繪畫所需的朱砂、石綠、白鉛(鋅)粉等顏料之用,近幾十年一直沒有刻制。 石品 魚腦凍 魚腦凍的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也有白中微帶灰黃色的,是硯石中最細膩、最幼嫩之處。最佳的魚腦凍應(yīng)是潔白如晴云,白中帶淡青色或白中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徹??坛幩嚾耍话愣及阳~腦凍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魚腦凍的硯石,質(zhì)地高潔,石質(zhì)特別細膩、幼嫩、滋潤。 蕉葉白 蕉葉白又稱蕉白,其特點如蕉葉初展,一片嬌嫩,白中略帶青黃色,最佳的蕉葉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圓形)狀。 青花 青花是自然生長在硯石中的青藍色的微小斑點,一般要水濕方能顯露,青花以細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而以如細塵掩明鏡、墨沈濡紙者為絕品。有青花的端硯石質(zhì)地細膩、幼嫩、滋潤。 火捺 火捺也稱火烙,以其似火烙或灼傷的肌肉色澤得名。一般以老、嫩區(qū)分;老者紫中帶黑,嫩者紫中帶微紅。細分則有胭脂暈火捺、馬尾紋火捺、豬肝凍、金錢火捺等。 天青 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在端硯石中色青微帶灰白,純潔無瑕。 翡翠 翡翠在端硯石中呈翠綠色的圓點、或橢圓點,或條狀,并有翡翠紋、翡翠斑、翡翠點、翡翠條和翡翠凍之別。 金銀線 金銀線恰似線條狀橫斜或豎立在硯石之中。黃色者為金線,白色者為銀線。金銀線是水巖硯中獨有的一種石品花紋(麻子坑、坑仔巖偶然也有發(fā)現(xiàn))。 冰紋 冰紋有如懸崖的瀑布,一瀉千尺。白中有暈,向兩邊融化開去,似線非線,似水非水。冰紋是水巖獨有的一種石品花紋(坑仔巖、麻子坑偶有發(fā)現(xiàn),但極少)。 鷓鴣斑 鷓鴣斑也稱麻雀斑,是呈橢圓形的小斑點,疏密不一的灑落在硯石上,斑點有白中帶黃色,黃中帶褐色或青中帶黑色,恰似鷓鴣或麻雀身上毛色的斑點,故名。石眼 石眼 是端溪硯中天然生長的如鳥獸眼睛狀的“石核”。端硯石眼呈翠綠、黃綠、米黃、黃白或粉綠等色,大小不一,3-5毫米不等,個別大于7-10毫米。 端硯石眼神態(tài)各異,區(qū)別有三:一是從形態(tài)分,一般以其形似而名其石,且又多以鳥獸類眼來定名。如萬歷《肇慶府志》載,眼之品有六,名鴝鵒眼、鸚哥眼、雀兒眼、雞公眼、貓兒眼、綠豆眼。二是從神態(tài)區(qū)分,有所謂瞎眼、怒眼、死眼、活眼、淚眼、翳眼等;三是從眼的生長位置來分,有所謂高眼、低眼和底眼等。明學(xué)士劉定之認為,活眼勝淚眼、淚眼勝死眼?;钛蹐A明層暈,或暈為一點間色而已;又認為上眼勝中眼、中眼勝下眼。上眼在硯池上,墨不及。中眼墨所及,下眼在池底。 制作工藝 端硯形制與雕刻藝術(shù)流派歷代各有不同,大體可分為自然端硯、粗刻端硯與精刻端硯三種。自然端硯就硯石開采時形狀略加修飾。粗刻與精刻端硯多以天象、山水、人物、動植物為題材,融中國傳統(tǒng)繪畫與書法技巧于雕刻藝術(shù),具有于精細中見豪放的嶺南特色。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以硯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硯始于唐代。據(jù)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弊源艘院?,歙硯名聞天下。 據(jù)史料記載,盛唐時歙硯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五年箕形歙硯,石質(zhì)細潤,色澤清純, 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在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shè)置了硯務(wù),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wù)官;后主李煜對歙硯極為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三者稱為天下冠。 宋代,歙硯獲得很大發(fā)展,歙石開采規(guī)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涌現(xiàn),名色之多、質(zhì)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 1953年歙縣宋代窯藏出土17塊歙硯,石質(zhì)與造型各異,制作巧妙,展現(xiàn)了歙石精美絕倫的面貌。 據(jù)硯譜記載,宋時歙石名目有眉子紋七種,外山羅紋13種,水玄金文厥狀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誠如宋代書法家蔡君漠所贊:“玉質(zhì)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詩中將歙硯與卞和玉相媲美,認為歙石價值連城。元代以后,歙石開采時斷時續(xù),但成硯依然大量涌現(xiàn),成為明清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 歙石石質(zhì)優(yōu)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潤而不滑,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于發(fā)墨,兼以紋理燦爛,色擬碧天,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 歙石紋色有羅紋、眉子、金星和銀星幾大類。尤以羅紋、眉子之奇特者為上品。羅紋中的犀角紋、鰍背紋、細羅紋、暗羅紋,都是瑩潤發(fā)墨,呵之水出的精品,歷來為賞鑒家所寶重。 此外,歙硯在雕刻、養(yǎng)護、硯史著錄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點?,F(xiàn)代的歙硯生產(chǎn), 無論開采礦坑,還是制硯工序、雕刻技術(shù),都有很大恢復(fù)與發(fā)展,歷史上絕跡的一些花紋品種,被重新發(fā)掘出來,同時增加了若干新品種,為聞名遐耳的歙硯制作又添新的風(fēng)采。
端硯、歙硯、澄硯、洮硯——中國四大名硯。就是古人寫字用的硯。名列名硯前茅的端硯,產(chǎn)于廣東肇慶,其硯石石料屬泥盆系泥質(zhì)硅質(zhì)云母板巖。礦物成分為泥質(zhì)、絹云母、石英和微粒磁鐵礦,礦物粒度小于0.01毫米,成份均勻,質(zhì)地細膩而易于發(fā)墨。巖石中絹云母使硯石細密柔潤,溜而不損毫。泥質(zhì)與硅質(zhì)并存,使硯石柔中有剛。板巖的致密性,又使硯石貯墨不涸。端硯生產(chǎn)已有 1000多年的歷史,聲譽海外。端硯硯石,尤以老坑石最為名貴,有端石一斤,價值千金之說。歙硯因產(chǎn)于安徽省歙縣而得名,其現(xiàn)石石料屬元古界震旦系上板溪群的灰黑色含石英粉砂枯板巖。礦物成份為絹云母、石英、微晶黃鐵礦、磁黃鐵礦、白鐵礦、褐鐵礦和泥質(zhì)等,礦物顆粒細小,一般在0.005-0.01毫米之間。石質(zhì)致密而細膩,因而用之不損毫,硯石中普遍含絹云母,使發(fā)墨耐用;而石英微粒的均勻分布.使歙硯具有“細中有鋒,柔中有剛”的特點。硯石中的黃鐵礦、白鐵礦微晶呈現(xiàn)點點金星和銀星,稱之為“金星硯”或“銀星硯”。宋代著名文學(xué)家蘇東坡對歙硯評價很高:“硯之美,潤而發(fā)墨,其它皆余事也。然兩者相害,發(fā)墨者必費筆,不費筆者不退墨,二德難兼。唯歙硯不留筆,滑不振墨,二者德相兼。”在蘇東坡眼里,歙硯是天下之寶,硯苑之冠。洮硯產(chǎn)于甘肅洮河,是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王昭于征戰(zhàn)中在洮河邊發(fā)現(xiàn)時。硯石石料為下石炭統(tǒng)水云母泥質(zhì)板巖,是泥質(zhì)巖經(jīng)變質(zhì)作用形成的巖石。其礦物成分為泥質(zhì)、水云母、石英、綠泥石等,礦物粒度小于0.01毫米,質(zhì)地致密,細膩溫潤。貯墨其中,經(jīng)夜不滲不干,發(fā)墨如油,滑不拒墨、澀不滯筆,不損毫。洮硯一經(jīng)面世,文人墨客爭相求購,名噪一時。黃庭堅說:“洮州綠不含風(fēng)漪,能淬鋒利如錐?!碧K東坡詠曰,“縹緲神仙棲到仙,幻出一掬生云煙?!泵椎倜枋稣f,“綠色如朝衣,深者更可愛,”張文潛贊曰,“明窗試墨吐秀潤,端州歙州無比色?!贝髱焸儚牟煌瑐?cè)面深刻地描述洮硯的物理特性和書法功能。四大名硯之一的澄硯,產(chǎn)于何處?眾說紛紜:有說產(chǎn)山西絳州的,也有說產(chǎn)河南靈寶的,還有說產(chǎn)江蘇蘇州的。蘇州澄硯石料為深灰色至黑發(fā)綠色的泥質(zhì)板巖及含粉砂泥質(zhì)板巖,巖層形成時代為上古生代二疊紀,由泥質(zhì)巖石經(jīng)變質(zhì)作用形成。主要礦物為絹云母,其次為泥質(zhì),鐵質(zhì)及少量石英粉砂,可見結(jié)核和腕足類化石。巖石硬度中等,不易跌碎,大塊板巖可達100X100厘米以上,硯石單層厚達幾十厘米。蘇州硯石以質(zhì)地細膩,易于精雕細刻著稱。制作出的石硯貯墨不涸,發(fā)墨而不損毫穎,受到國內(nèi)外用戶青睞。石硯在我國歷文悠久,從唐代至今,已有幾千年。歷代名硯中,絕大多數(shù)石硯的巖性為板巖、泥質(zhì)板巖和含粉砂泥質(zhì)板巖。除四大名硯外,還有寧夏銀川賀蘭硯為粉砂質(zhì)泥質(zhì)板巖,江西玉山羅紋硯為含石英粉砂粘板巖,河南濟源盤古硯為紫灰色鈣質(zhì)泥板巖,浙江紹興硯為凝灰質(zhì)泥板巖等。以泥灰?guī)r和灰?guī)r為原料者,如吉林通化松花硯和山東益都紅絲硯為微晶灰?guī)r。有些灰?guī)r中還含有動物化石,更是錦上添花,乃石硯中上品,如湖南菊花石硯和三葉蟲硯??梢?,石硯的優(yōu)劣取決于巖石的質(zhì)地,四大名硯突出的書法功能得益于硯之巖石質(zhì)量之優(yōu)。(作者:姚建平)
6,醉翁亭記瑞鶴仙哪個文章較好為什么
瑞鶴仙 黃庭堅 環(huán)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 瑯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 有翼然泉上, 醉翁亭也。 翁之樂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 風(fēng)高日出, 景無窮也。 游也。山肴野蔌, 酒洌泉香, 沸籌觥也。 太守醉也。 喧嘩眾賓歡也。 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太守樂其樂也。 問當(dāng)時、太守為誰, 醉翁是也。 【瑞鶴仙 黃庭堅鑒賞】 這首詞用獨木橋體,隱括歐陽修散文名作《醉翁亭記》,同字協(xié)韻,唱嘆有情,盡得原作之神韻?!碍h(huán)滁皆山也?!逼鹁淙谩蹲砦掏び洝肥拙湓?。滁即滁州(今安徽滁縣),歐陽修曾任滁州知州。起筆寫出環(huán)滁皆山之空間境界,頗有一份在大自然懷抱之中的慰藉感,從而覆蓋全篇,定下基調(diào)。下一個“也”字,已露唱嘆之情。“望蔚然深秀,瑯琊山也?!庇迷鳌捌湮髂现T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敝湟狻T~句更省凈,直指環(huán)山中之瑯琊。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更言深秀,倍加 令人神往?!吧叫辛呃?,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三句,以便裝句法,移植原作中“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下泉上者,醉翁亭也”等句的句意直點出意境核心之所在,而語句更加省凈。“翁之樂也。”此一句拖筆,變上文之描寫而為抒情,詞情遂愈發(fā)搖曳生姿。這句是詞人統(tǒng)攝原意而自鑄新辭,筆力之巨,顯然可見。接下來“得之心、寓之酒也?!倍涓爬ㄔ髦小白砦讨獠辉诰?,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原作文眼之句,而山谷卻寧舍此不用,可謂獨具慧眼。境由心生,故謂之得。酒為外緣,故謂之寓。此句較“醉翁之意不在酒”,更為內(nèi)向,更為深刻。“更野芳佳木,風(fēng)高日出,景無窮也。”此三句,囊括原作“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一節(jié),于朝暮一節(jié)僅以日出二字點出,其余略去,而著力寫四季。這是因為寫四季尤可開拓意境之時間深度,從而與上文環(huán)滁皆山的空間廣度相副,境界遂愈感闊大遙深,此類筆法,深得造境之理。只言景無窮,而樂無窮實已寓于其中,這又深得融情之法。詞人運思之自由靈活由此可 見一斑。 過片,將原文“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躬腰的樣子,指老人)、提攜(須提攜而行者,指小兒),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一節(jié),盡行打并在“游也”這兩字短韻的一聲唱嘆之中,筆墨精煉絕倫。下邊著力寫太守與眾賓客之游樂?!吧诫纫拜?,酒冽泉香,沸籌觥也?!被I,是用來行酒令、飲酒計數(shù)的簽子。此三句,移植原作中“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投壺)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的意境、句意泉香酒洌,系泉洌酒香,倒裝為的是增強語感之美。山肴泉酒之飲食,及此處略寫的非絲非竹之音樂,正是野趣、自然之趣的體現(xiàn)。極寫此趣,實透露出作者憤世之情。眾人之樂以至于沸,又正是眾人與太守同一情趣之證明?!胺小弊痔淼糜辛?,足見詞人文思之奇。人心既與自然相合,人際情趣亦復(fù)相投,所以“太守醉也。喧嘩眾賓歡也?!碧卦赓H謫別有傷心懷抱,故返歸自然容易沉醉。眾人無此懷抱,故歡然而已。一醉一歡, 下字自有輕重。此二句移植原作中“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幾句句意。下邊,“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三句,揉合“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及“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太守游宴,不用樂工歌妓彈唱侑酒,因有釀泉潺潺水聲助興。其所樂者何?眾人不知,但太守實以與民共樂為樂。“問當(dāng)時太守為誰,醉翁是也?!苯Y(jié)句亦隱括原文結(jié)語:“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薄蹲砦掏び洝芬杂喝荻揭字那?,表現(xiàn)了超越而深沉的哲思,即天人合一、與民同樂的樂觀精神。此詞隱括原文,盡得文之精神,故全篇處處能表現(xiàn)樂于自然、樂于同樂之情景。尤其上片云“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下片云“太守醉也”,又云“太守樂其樂也”,反復(fù)暗示寄意所在,處處都能于隱括之中不失其精神。 《醉翁亭記》歐陽修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參考譯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yōu)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啊。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huán),道路彎轉(zhuǎn),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坐落在泉水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稱它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得少也總是醉,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罷了。要說那太陽出來而林間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而山谷洞穴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放而散發(fā)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而一片濃陰,秋風(fēng)浩浩,天氣晴好,霜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裸露,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應(yīng)答,老人彎著腰,小孩由大人抱著領(lǐng)著,來來往往,絡(luò)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們的出游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樂趣,沒有管弦樂器(助興),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雜亂交錯,起來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陽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跟從啊。樹林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和他們一起快樂,酒醒后能寫文章表達這種快樂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簡,又值年歲豐稔,作者為政以寬,遂放情山水之間,本文為次年所作。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時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樂,表現(xiàn)出他“樂民之樂”的胸懷,充滿了士大夫悠閑自適的情調(diào),并從側(cè)面顯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績.時年40歲。醉翁亭,在今安徽滁縣西南七里。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后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zé)有關(guān)的權(quán)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蹲砦掏び洝肪褪撬毁H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dāng)太守時寫的。 賞析一: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提到他,總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記》,他通過對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與和樂的社會風(fēng)氣的描寫,含蓄委婉地表現(xiàn)了貶官之后的特殊心境。 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情感的抒發(fā),而這三者又都生動地表現(xiàn)了歐陽修當(dāng)時的特殊情懷。隨著文章中對景物的描寫,我們看到了一個閑適快活的世界: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優(yōu)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這兒的山,沒有嶙峋怪石,沒有巖絕壁,這兒的水,不是驚心動魄之水。山,委紆起伏,布滿了茂盛的綠蔭,幽深秀麗,靜靜地綿延環(huán)繞;水,猶如一條回旋曲折的銀色飄帶,潺潺而下,泠泠悅耳;還有一亭,四角翹起,像鳥一般,悄然飛臨在這細水旁,多么柔和寂靜的景色啊。《醉翁亭記》開頭這一段描寫,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景色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了愉悅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寫,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nèi)收?,山間之朝幕也。野若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這里寫到了清晨飄散開來的淡霧,傍晚聚擾來的煙云,春季發(fā)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綠樹,秋季潔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頭。一切都那么恬靜簡樸,淡雅自然。 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我們再看散文中人事的敘述: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它所描寫的不是轟轟烈烈的社會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響的英雄行為,而是比較平凡的、沒有矛盾,沒有沖突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散文中描寫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轄下,眾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個片斷,呈現(xiàn)的是一派閑適快活、安詳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無限的快樂,不禁心曠神怡,寬辱皆忘,一切人世間的榮辱,煩惱都置之腦后,以至于忘自己“飲少輒醉”,盡興暢飲。結(jié)果,周圍歌聲繚繞,人們起坐喧嘩,而他卻“頹然乎其間”,醉態(tài)可掬,欲起而不能了,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歐陽修通過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抒發(fā)了自己由此而觸發(fā)的內(nèi)心感慨。他的真摯的感情溶匯在景、事中,更使文章顯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必而寓之酒也?!?“……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這是一個飽經(jīng)滄桑,在仕途宦海中顛簸數(shù)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從天圣八年(1030),年僅23歲的歐陽修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盡心竭力,積極協(xié)助范仲淹革新內(nèi)政,終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貶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實現(xiàn),而在貶于滁州之后,卻有了可喜的政績,這對于奔波勞碌,疲憊不堪的歐陽修來說,是多么舒心愜意的享受??!滁州百姓的安樂生活,給了他極大的撫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個恬靜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優(yōu)美的景色,安詳?shù)纳?。這兒,禽鳥因山林而樂,人們因太守游而樂,而太守則是因百姓樂而樂,他處在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身心愉快,舒適安閑,不由便醺醺然了。 歐陽修蒼顏白發(fā),頹然坐于眾之間,眼睛微閉,眼前的景物是優(yōu)美的,人是歡欣的,歐陽修也被這和諧的氣氛所籠罩,陶醉了。 歐陽修以“醉翁”自稱,曠達自放,擺脫宦海浮沉,人世紛擾,在這遠離都市的山水之間,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閑適、恬淡的情境里,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里,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zhuǎn)而流暢。賞析二:詩情畫意,秀麗多姿 ——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他的《醉翁亭記》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diào),在我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 優(yōu)美的意境。好的散文應(yīng)為詩,要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著意和境兩個方面的范疇,它是浸潤著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shù)畫面。優(yōu)秀的散文應(yīng)該有風(fēng)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蹲砦掏び洝返乃枷胍饷}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彩線聯(lián)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shè)了張本,作者就根據(jù)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tǒng)一?!拔等欢钚恪钡默樕剑L(fēng)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群山作為背景,一泉環(huán)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這里賴于壯麗的群山映襯,就益顯出山泉的清朗,而亭臺又偏偏踞臨泉上,則別含另一番風(fēng)光。這樣,無山,則釀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峙。無亭,則山泉失色;有泉,則亭臺增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一應(yīng)俱全,且輝映生色,構(gòu)置成詩一般的優(yōu)美境界。 其二,朝暮變化之美。作者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yōu)美景色?!叭粘龆嘱_,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日上東山,陽光奔瀉大地。蓊郁的樹林本來被薄紗般的霧氣籠罩,經(jīng)日光一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清新翠綠的顏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巖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傳神地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diào)、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根據(jù)不同的景象寫了相異的境界。 其三,四季變幻之美。作者不僅寫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為中心,把筆墨進一步鋪展開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變化?!耙胺及l(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確是傳神筆致。作者在這里仍然細心地選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來加以描繪。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fēng)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隨四季變換,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現(xiàn)了四幅扇面,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xué)享受。同時,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襯的,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冽。 其四,動靜對比之美。散文寫景繪境最忌呆板單調(diào),一樣景物,一種筆致,一式情態(tài),又有何意趣?!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時時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瑯山是靜態(tài),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tài),山色蒼郁悅目,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皹淞株庺?,鳴聲上下”,樹木之靜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再說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耙讯﹃栐谏剑擞吧y,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殘陽息于山頭是其靜,人影移散,紛紛暮歸是其動。靜的景和動的人彼此映襯。最后,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柏撜吒栌谕?,行者休于樹”,有唱有憩,有動有靜?!蚌』I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進行對比,使散文的意境繪形繪聲,山光、水色、人情、醉態(tài)并于一畫,各具情致。 精巧的結(jié)構(gòu)。散文,顧名思義,要散,但散并非是不著邊際的散亂,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亂?!蹲砦掏び洝方Y(jié)構(gòu)上的精巧之處,值得我們努力學(xué)習(xí)。 金線串珠?!蹲砦掏び洝冯m然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于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線。這根金線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為如此,文章的起、承、轉(zhuǎn)、合,就無不統(tǒng)攝于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fā)“得之心”的樂;寫游人不絕路途,是表現(xiàn)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肴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zhuǎn),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xiàn)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歡于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一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統(tǒng)一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于聚光鏡上。也正因為有聚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zhuǎn)化成一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nèi)容。 曲徑通幽?!蹲砦掏び洝分杏羞@樣一句話:“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苯栌眠@句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jié)構(gòu)特色是很恰當(dāng)?shù)?。作者寫四時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瑯風(fēng)貌,可謂匠心默運,苦意經(jīng)營。作者為寫出醉翁亭的位置,頗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徑直言之,而是曲折寫來。文章一開始敷設(shè)了五層筆墨,“環(huán)滁皆山”,一層;“西南諸峰”,一層;深秀“瑯”,一層;潺潺泉水,一層;“有亭翼然”,一層。五層筆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步步進逼。先用大鏡頭、長鏡頭,然后推成小鏡頭、短鏡頭,最后跳成特寫,不平不直,九曲回腸。先用概描,寫滁州山景,大筆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進,帶出“西南諸峰”。再著一“望”字,視線集中瑯。用畢視覺,跟后就用聽覺,“水聲潺潺”,于是釀泉入畫。爾后,用一“回”字,著一“轉(zhuǎn)”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進入卷面。作者在用筆時,好像圍野狩獵,逐漸圈小區(qū)域。這樣不僅讓人們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寫,便使“亭”非比尋常;如此用筆,便使“文”不同凡響。再如文章結(jié)尾處,作者為了突出“太守之樂”,也是用的層層烘托的筆法。用禽鳥之樂,反襯眾人之樂,再用眾人之樂,反襯出太守之樂。這樣,太守之樂就在眾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顛,顯示出主觀感受和體驗的高人一籌。 呼應(yīng)有方。前有伏筆,后必照應(yīng);藏墨于首,顯豁于尾,是《醉翁亭記》結(jié)構(gòu)安排的第三個特點。 文章一開始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钡赜帧懊哒l”?暫按不表,埋下伏筆,催人卒讀。直到文章剎尾處,才端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弊嗟绞孜蚕嗾罩?。再如“太守樂”呼應(yīng)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jù)?!吧n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yīng)了“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著落。又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紛紛離去,是因為時令已晚,這便跟前文的“暮而歸”又恰成照應(yīng),把這句話具體化了。處處注意呼應(yīng)照應(yīng),就使文章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經(jīng)緯分明,嚴謹周密,無懈可擊。 出色的語言?!蹲砦掏び洝返恼Z言極有特色,格調(diào)清麗,遣詞凝練, 音節(jié)鏗鏘,臻于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chuàng)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后來的作家所用,例如蘇軾在著名的《后赤壁賦》中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詞。又由于作者用詞精當(dāng),詞句的概括內(nèi)容很廣,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變成穩(wěn)定性強、規(guī)范性高的成語,發(fā)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 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于觀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對象的本質(zhì)特征并加以提煉的結(jié)果。例如寫晨昏景象之異,只用兩句就概括殆盡:“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林、巖、晨氣、暮靄,均是山間習(xí)見之物,以此下筆,切景切境。同時,“出”“開”聯(lián)屬,“開”是“出”的后果。“歸”“暝”聯(lián)屬,“歸”是“暝”的前提。動詞的出神入化,互為因果,使變化著的山景逼真欲現(xiàn),恍若在即。又如寫四季景物,作者獨到地捕捉了富有季節(jié)特點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狀夏,以“潔”喻秋,以“水”寫冬,無不情狀俱到,精確熨貼。再如“樹木陰翳,鳴聲上下”,前句寫色,后句傳聲,兼聲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現(xiàn)無遺。還如“有亭翼然”,僅譬一喻,亭的形狀、風(fēng)貌便畫出來活像鳥兒展翅,凌空欲飛。 《醉翁亭記》還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話,為人們所傳誦。宋代著名學(xué)者朱熹寫道:“歐公(按:指歐陽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的《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周山’,凡數(shù)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huán)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語類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濾沏文詞水分,濃縮語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敵萬語,達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抗墜,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贅煩之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fēng)韻。它雖是散文,但借用了詩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散中有整,參差多變。他安排了不少對句,使句式整飭工穩(wěn)。 單句成對的有“日出而林霏開”對“云歸而巖穴暝”;“野芳發(fā)而幽香”對“佳木秀而繁陰”。 雙句成對的,有“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對“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雖受駢文影響,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創(chuàng)造,融化到筆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矯飾。這樣,讀來頓覺舌端潤暢;聽來,倍感聲聲清朗,具有音樂的節(jié)奏感和回環(huán)美。 歐陽修在北宋的文學(xué)革新運動中,發(fā)揮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掃唐五代文壇浮艷艱澀的流風(fēng),建立了清新、秀美、剛健、婉轉(zhuǎn)的文學(xué)風(fēng)格。這篇《醉翁亭記》就是他的文學(xué)主張的最好的藝術(shù)實踐。 (選自《中國古典文學(xué)名著賞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賞析三:《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作為我個人十分喜愛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于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問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chuàng)作的。寫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記》同樣是被貶,但表露出來的情懷卻大不相同。 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tǒng)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zhì),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dāng)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dāng)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瑯岈,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后,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游”“太守晏”“眾賓歡”時,“樂”的內(nèi)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jié)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時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結(jié)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寫靜和抒情的自然結(jié)合。文章先寫到亭子的遠景,因為亭子所在是瑯岈山,就從這里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xiàn)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zhuǎn)”表現(xiàn)它的姿態(tài),使人產(chǎn)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寫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而借釋停名來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調(diào)。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xiàn)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tài),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fēng)習(xí)畫從側(cè)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姘散相間,節(jié)奏富于變化讀起來聲調(diào)健將,易于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chuàng)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后來餓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揄揚挫,健將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jié)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贊煩只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fēng)韻。
《醉翁亭記》好。因為醉翁亭記是北宋著名散文大家歐陽修的杰作,是古代一篇著名游記散文,文中以精煉藝術(shù)的語言,生動表現(xiàn)出來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和那種閑適自然心態(tài),一直流傳至今,醉翁亭也因為這篇散文游記,一直流傳至今。
《醉翁亭記》好。因為醉翁亭記是北宋著名散文大家歐陽修的杰作,是古代一篇著名游記散文,文中以精煉藝術(shù)的語言,生動表現(xiàn)出來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和那種閑適自然心態(tài),一直流傳至今,醉翁亭也因為這篇散文游記,一直流傳至今。
《醉翁亭記》好些因為那個《瑞鶴仙》沒聽過,《醉翁亭記》上了中學(xué)課本,所以好些.
7,長江三峽之巫峽的有關(guān)神話故事
1、神女峰的傳說: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于巫山縣城東約15公里處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個亭亭玉立、美麗動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巒上主云霄,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泰、華、衡、廬皆無此奇”之說。每當(dāng)云煙繚繞峰頂,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紗似的,更顯脈脈含情,嫵媚動人。每天第一個迎來燦爛的朝霞,又最后一個送走絢麗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瑤池宮里住著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叫瑤姬。她聰慧美麗,心地善良,活潑開朗,耐不住宮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這一天,她邀了她身邊的十一姐妹,騰云駕霧,遨游四方。當(dāng)她們來到巫山時,只見十二條惡龍興風(fēng)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圍困其間?,幖Ь磁宕笥砣^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決定助他治水。便送給大禹一本《上清寶經(jīng)》的治水天書,瑤姬還沒有來得及告訴大禹如何破譯這部天書,就被西王母派來的天兵捉拿回宮。十二仙女早就厭倦仙宮生活,她們掙脫神鏈,重返人間,幫助大禹疏通了峽道,解除了水患。從此,瑤姬愛上了三峽,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間,為船民除水妖,為樵夫驅(qū)虎豹,為農(nóng)夫布云雨......姐妹十二忘記了回宮的事,久而久之,她們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幖鞘膳慕艹龃?,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個迎來朝霞,便贏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2、我們的先民,也力圖對長江三峽的成因和峽中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象的由來作出他們的回答。但在那時,人們的知識水平有限,很難作出科學(xué)的解釋,他們卻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把一切都寄托在神或神人身上,把萬事萬物想象成是某種超自然力量的結(jié)果,"大禹治水與疏浚三峽"的傳說便是三峽神話傳說中的代表。三峽花椒* 遠在洪水泛濫年代,大禹率領(lǐng)著千軍萬馬疏通了長江三峽,慘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紛紛回歸了故土,開荒播種,重過田園生活。 在治水大軍中,有一位跟隨大禹的老郎中,帶著一個小孫女,這姑娘長得花顏月貌,聰明過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著爺爺四處奔波,為治水民工和當(dāng)?shù)匕傩罩尾 4笥硎柰巳龒{,正要轉(zhuǎn)移到別的地方,這里卻鬧流行眼病。一個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如柴,她在花椒爺倆的治療下,終于眼病好了,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種疾病的人陸續(xù)不斷,花椒見此情景,不忍心隨爺爺轉(zhuǎn)移而離開這里,便向爺爺提出留在三峽。爺爺念她十三四歲,人小體弱,放心不下,堅持要她跟隨遠征?;ń窙Q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給爺爺說情,大禹見這天真無邪的小姑娘有一顆為民之心,十分喜歡,但要當(dāng)場考考她的醫(yī)術(shù),就提出幾種疑難病癥要她處方,她都能對答如流按癥施藥。接著讓她獨個一人醫(yī)治了一個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藥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給治好了。爺爺見了點頭稱是,大禹滿意地說服了花椒的爺爺,將她留在三峽了。 花椒送走了爺爺和治水大軍,她跟以往同爺爺出診一樣,身背小藥箱,走東家,串西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長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當(dāng)?shù)匕傩諅€個喜歡她,稱花椒為“神醫(yī)姑娘”。后來,由于這一帶森林密集,土地潮濕,濕熱性眼病廣泛流行,嚴重地區(qū),人們挨家挨戶病倒呻吟不止,有的還害瞎了眼。見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過來,于是就發(fā)動大家尋找一種開白花、結(jié)小子、味麻性烈的藥物來治療,療效十分顯著,治一個好一個,從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藥。人們?yōu)榱瞬烧奖?,便將此種樹苗移栽到自己的房前屋后,為了預(yù)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紅籽兒,日長天久,這小紅籽兒就成了調(diào)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風(fēng)味——麻辣味。 從那時起,一代一代流傳至今。后人們?yōu)榱思o念花椒姑娘,便把這無名的小紅籽兒稱為“花椒”。
長江三峽原本藏在深山人未識,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方嶄露頭角,而唐宋以降則名聲噪起,一躍而成為文人騷客紛至沓來的朝圣之地,這實得益于《宜都山川記》、《荊州記》、《水經(jīng)注》、《江賦》 等一批記敘三峽山水風(fēng)物著作之廣泛傳播。本文著重探討晉代著名文學(xué)家、訓(xùn)古家郭璞對弘揚三峽地理文化所作貢獻與深遠影響。在古代長長的三峽文化名人行列中,郭璞是一位最值得關(guān)注和研究的人物。其原因有三:其一、他是歷史上最早到三峽地區(qū)深入生活,又是于此居住時間最長的一位文學(xué)家。郭璞初到三峽的時間為公元297年,距今有2700年,時間長達3年之久,與杜甫寓居三峽的時間相當(dāng),但早于杜甫900 多年;其二、郭璞與唐宋以來的文人(如劉禹錫、白居易、歐陽修)來三峽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是貶至三峽地區(qū)為官,在任職期間有感而作;而郭璞則是專程來三峽采訪寫作的,他除寫詩賦之外,還廣泛涉獵三峽地區(qū)的歷史地理、物產(chǎn)資源以及神話傳說等,并將其溶入他著作之中,這也是于其它來三峽的文化名人中所少見的。 郭璞生平及其著作小考 有關(guān)郭璞之生平及著作,未見有年譜可考。史書上曾對郭璞有過較為全面的載述和評價,主要為《晉書》(列傳之四十二)所載之郭璞傳。郭傳雖洋洋五千余言,但多述郭璞從事卜筮、陰陽算歷活動之事例,對郭璞出生年月以及我們最關(guān)心的他到三峽巫山看望任建平郡太守的父親,并寓居于峽口夷陵注釋《爾雅》等經(jīng)歷與活動,均未見提及。盡管如此,郭傳還是為我們勾畫了郭璞其人之性格特征和人生軌跡。傳曰:“郭璞字景純,河?xùn)|聞喜人也。”查“河?xùn)|聞喜”即現(xiàn)今之山西聞喜縣,該縣位于黃河支流涑水河上游,故有河?xùn)|之稱。郭璞于晉武帝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出生于此地?!拌焙媒?jīng)術(shù),博學(xué)有高才,而訥于言論,詞賦為中興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陰陽算歷?!眰饔浳ㄓ兄赋龉辈簧蒲赞o,但對他的博學(xué)多才和文學(xué)成就評價甚高。對郭璞一生的著作亦有系統(tǒng)全面的記載,除卜筮之類著作外,傳記稱他“注釋《爾雅》,別為音義圖譜,又注論《方言》(漢楊雄著)、《穆天子傳》、《山海經(jīng)》及《楚辭》、《子虛》、《上林》 賦(兩賦皆漢司馬相如著)數(shù)十萬言,皆傳于世。所作詩賦誄頌亦數(shù)萬言”,另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載,郭璞還注有“三蒼”:“郭璞著秦相李斯作《蒼頡篇》、漢楊雄作《訓(xùn)篡篇》、后漢朗中賈訪作《滂喜篇》,故曰《三蒼》。”《舊唐書·經(jīng)籍志》所載郭璞之傳世作品還有:《郭璞集》十卷,《郭璞集》系選集或是全集?無法考查。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史籍中所載之郭璞著作大都散佚,現(xiàn)代人己難見其全貌,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郭璞著作為數(shù)甚少,據(jù)筆者所知,共計有:《爾雅注》,與清人郝懿行之《爾雅義疏》合并刊于《十三經(jīng)注疏》,基本保留了郭注的原貌;《山海經(jīng)注》和《穆天子傳注》,由岳麓書社1991 年重新編印,這是唯一由郭璞注釋之版本;辭賦作品《江賦》收藏于梁· 蕭統(tǒng)選編之《文選》;詩歌未見有專集,《文選》選載其《游仙詩》7首,清·沈德潛編選之《古詩源》除收錄其《游仙詩》7首外,并收入其《贈溫嶠》詩1首;據(jù)載郭璞共創(chuàng)作有19首《游仙詩》,惜其它十余首今未見流傳。郭璞所著之《山海經(jīng)圖贊》系以詩配圖畫之作,也屬詩歌作品,但己失傳。近有研究《山海經(jīng)》之學(xué)者馬昌儀,將明清時代流傳的《山海經(jīng)圖》整理后定名為《古本山海經(jīng)圖贊》,于2001年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其中收錄有郭璞《圖贊》詩303首,雖難以斷定這是否為郭璞《山海經(jīng)圖贊》之全部詩作,但保存下來這么多已是難能可貴了。郭璞傳稱其“詩賦誄頌亦數(shù)萬言”,不知是否包括《圖贊》 在內(nèi)?若在其數(shù)之中,則郭璞這方面的作品基本上得以流傳于世。 郭璞因為他的才學(xué)和著作贏得晉帝之賞識而步入仕途。郭璞傳載:“璞著《江賦》,其辭甚偉,為世所稱,后復(fù)作《南郊賦》,帝見而嘉之,以為著作佐郎?!敝髯衾刹贿^是個無權(quán)的文職官員,他的仕途坎坷與他的“自以為才高位卑”的清高孤傲的個性有著密切關(guān)系;而他的早逝更是“好卜筮”所致;后“王敦起璞為記室參軍”,王敦欲謀反,請郭璞占筮,’郭璞卜其必敗,遂被王敦殺害。傳記曰:“行刑時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贈弘農(nóng)太守?!惫北粴⒑Φ臅r間在太寧二年(公元324年),這年他剛好滿48歲,一個博學(xué)高才的大學(xué)問家,在他生命正趨成熟的不惑之年,匆匆地離開了人世,真可謂天妒英才! 郭璞的長江三峽情結(jié) 郭璞其所以跋涉千山萬水來到長江三峽地區(qū)深入生活采風(fēng)并長期寓居在峽口古城夷陵(今宜昌市)從事寫作,完全是一種緣份,這緣份是他父親牽引的紅線。郭璞傳對其父郭瑗有這樣一段簡要的載述:“父瑗尚書都令史,時尚書杜預(yù)有所增損,瑗多駁正之,以公方著稱。終于建平太守?!瘪g,可作論列是非,提出異議解。郭瑗敢對其上司尚書杜預(yù)之“增損”予以“駁正之”,可見其人之剛正不阿。郭璞在后來面對王敦的叛逆行為威武不屈、視死如歸,也正是因為深受了父親的熏陶和影響。據(jù)《宜昌府志·職官表》載:“晉可考者宜都太守十一人,建平大守一人”這一人就是郭瑗;《職官表》并在郭瑗名下特注“璞父郭瑗為建平太守。”據(jù)考,晉元康七年(公元297年),時年21歲的郭璞來到三峽中晉屬的建平郡郡治巫山,看望在此任太守的父親,三峽雄奇的山水和獨特的民族風(fēng)情深深地吸引著這位北方青年,在全面游覽和考察了三峽山水風(fēng)物之后,他選擇了長期定居,寓居于峽口之夷陵(夷陵此時為縣,隸屬于宜都郡),潛心注釋《爾雅》和寫作。郭璞為何不居巫山而選擇了夷陵呢?這也是筆者初涉郭璞史跡時所存的一大疑問。要解決這個疑問,就必須了解建平郡建置的變遷和它所管轄的地域范圍。 考三國時代之末期,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同時存在著兩個建平郡,一為吳屬,一為晉屬。 《通典·州郡》載:“秭歸,吳置建平郡在此”;“巫山,晉置建平郡于此?!? 《讀史方輿紀要》載:“建平城,在州(歸州)東故秭歸地。孫吳置建平郡以此城名。吳城在州東南八十五里”?!皩O吳永安二年置建平郡,晉并入晉所置建平郡?!庇州d:“晉先置建平郡,治今夔州府巫山縣,后以吳所置郡并入焉。” 對此,《秭歸縣志》(1991年版)載述甚明:“吳永安三年(260年),吳主孫休分宜都(郡),立建平郡,轄秭歸等四縣,郡治設(shè)秭歸東南85里(今茅坪),并筑城置戍。”“太康元年(280 年),晉將軍王浚伐吳,二月克建平,晉滅吳,將吳之建平郡并入晉之建平郡,郡治由秭歸遷至巫山,轄秭歸?!? 由此可見,璞父郭璦任建平郡太守時,乃是吳、晉兩郡合并后的新建平郡,其轄地東達今之茅坪一帶,距夷陵僅數(shù)十里,江舟一日可以往返。也正因為夷陵距其轄地較近,而夷陵又較巫山生活、寫作條件為好,所以郭璞選擇了夷陵。 關(guān)于郭璞來三峽的時間,學(xué)者有不同見解,因古籍上未見明確記載,僅有“避地東南”之說,筆者主要是從《江賦》 的寫作年代和其父任建平太守的時間來推測的。由于郭璞對建平、夷陵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所以他在著作中多次提及。他在《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夏后啟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居山上,在丹山西”后注曰:“今建平郡丹陽城,秭歸縣東七里即孟涂所居地?!彼凇洞蠡奈鹘?jīng)》“乃降于巫山”后注曰:“巫山今在建平巫縣?!庇凇逗?nèi)經(jīng)》“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后注曰:“今江出汶山郡升遷縣岷山,東南至蜀郡鍵為,至江陽東北,經(jīng)巴東,建平,宜都,南郡、江夏……”長江出蜀后經(jīng)過的地方很多,郭璞點明巴東、建平、宜都,鐘愛之情流露于無意之間。郭璞對建平、夷陵地區(qū)的山水、物產(chǎn)等,也在著作中多有載述,后面還有論及。 郭璞寓居三峽夷陵的事跡,最早見之于晉人庾仲雍所著之《荊州記》,惜此書今未見有傳。唐宋之后,文人雅士前來游覽三峽者日益增多,郭璞在夷陵之足跡為更多的人知曉。宋·陸游《入蜀記》記載曰: “既群集于楚塞樓,遍歷爾雅臺錦障亭,庭前海棠二本,亦百年物。爾雅臺者,圖經(jīng)以為郭景純注爾雅于此?!? 所云《圖經(jīng)》,當(dāng)是《夷陵圖經(jīng)》一類的地方志書。陸游不僅“遍歷爾雅臺”,而且閱讀了本地《圖經(jīng)》的記載,故有此說。查閱各種志書,有關(guān)郭璞與爾雅臺的詩、賦、序、記甚多,代代相傳,不見有虛構(gòu)痕跡。《宜昌縣志初稿》(1936年本)輯錄了夷陵——東湖——宜昌縣兩千多年史料,內(nèi)容翔實。它在《傳》中將郭璞列入“流寓”之列,有小傳載曰: “郭璞字景純,河?xùn)|聞喜人,父瑗為建平太守,即今歸、巴地。永嘉之亂,避地東南,今城中有爾雅、明月二臺,東有洗墨池,相傳是郭璞著書遺跡。所著江賦云:虎牙嶸豎以屹悴、荊門闋竦而盤礴。其地皆在今邑境,疑即其僑寓時作,今縣城舊基,傳聞經(jīng)璞相度云。”清·吳省欽《爾雅堂記》載云:“然城北之爾雅臺,傳自郭璞,雖在寓公跡斯尚矣。璞父瑗守建平,即今歸、巴東、興山、建始地,《東湖志》固已言之。而庾仲雍《 荊州記》言璞嘗作臨沮縣……江賦敘峽口形勢特詳,即游仙詩、青溪千余仞者亦在鄰境。茲臺之名,梁·任述之,宋樂史、陸游并著之……自漢犍為舍人之爾雅注不傳,而郭注最古。” 明·雷思需《荊州方輿書》載云:“城西北隅有郭景純注爾雅臺,東有洗墨池,為景純洗硯處,今其水尚黑。”縣志載有《爾雅臺賦》多篇,皆述郭璞僑寓著作之事,其中郭江有賦云:“惠(帝)懷(帝)之時,景純潛結(jié)夫淵昵,督護參軍以自隨,五鐸啟號于晉陵,棧鐘告成于會稽,建平出守,定省秭歸,既涉江而作賦,復(fù)考古以興思,遂疏經(jīng)籍,爰建臺池,乃頌圖度,相彼士宜……” 往事越千年,由于年代久遠,我們對郭璞的了解完全依賴于文字記載。幸好古籍和地方志書中這些珍貴的載述,為我們勾畫了郭璞在三峽的活動和寓居夷陵期間的遺跡的粗略線條。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其一,郭璞建平、夷陵之行,主要為省親(看望父親),也可能有避戰(zhàn)亂之意,即所謂“永嘉之亂,避地東南?!逼渌栽⒕右牧辏耸恰笆∮H之暇,留注爾雅?!惫痹凇稜栄判颉?中自敘道:“璞不揆禱昧,少而習(xí)焉,沈研鉆極二九載矣,雖注者十余,猶未詳備?!边@說明他注釋爾雅先后花費了十八年時間,故此筆者推測,郭璞在夷陵所著可能是《爾雅注》之初稿,而不可能在短短三年時間內(nèi)全部完成《爾雅》之注釋。 其二,郭璞在三峽夷陵期間除注釋《爾雅》外,還寫作了其它一些作品,這主要是《江賦》和《游仙詩》。古代學(xué)者多推論《江賦》為郭璞三峽建平、夷陵之行的作品,即“涉江而作賦”。這不無道理,因為生長在黃河流域的郭璞,唯有親自見識和感受了長江之后,才能寫出“其辭甚偉”之《江賦》。至于《游仙詩》(七首),從詩的內(nèi)容可知,這是他游覽了峽東當(dāng)陽青溪、鬼谷子洞等名勝古跡之后而作。吳省欽說“亦在鄰境”,實際上青溪在今當(dāng)陽、遠安交界處,距宜昌僅一百多里,如今已屬宜昌管轄之地。郭璞在夷陵四周的山水名勝之間留下了他登攀的足跡,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證明。 其三,郭璞在夷陵的遺跡主要有爾雅臺、洗墨池。志載“臺在縣北左門”,查閱清同治版《宜昌府志》城垣圖,爾雅臺在北左門與鎮(zhèn)川門之間,約在現(xiàn)今西陵一路下段。洪良品《巴船紀程》載云:“夷陵城西北隅,有郭景純注爾雅臺,臺東有洗墨池,為景純洗墨處,今其水尚黑?!睜栄排_其實就是書齋,當(dāng)是磚木結(jié)構(gòu),其規(guī)模也未必宏大。志云:“其曰臺云者,城處平衍,獨此隆然若高阜。”郭璞精于陰陽五行,選擇臨江一高阜處建臺,正是體現(xiàn)了“南火北水安其位,東木西金處其隅……中央以居”的意境。惜爾雅臺自清代以后蕩然無存,使現(xiàn)代人無緣一睹這古文化勝跡之風(fēng)采。 《江斌》所展示之三峽山水風(fēng)物 從黃河流域的涑水河畔走向南國的長江三峽,是郭璞人生旅程和文學(xué)事業(yè)一個新的起點。長江的遼闊和雄偉,三峽的壯麗和神奇,開拓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知識,啟迪了他的神思和靈感;《江賦》正是郭璞長江三峽之行之結(jié)晶。由于古代中國中央政權(quán)和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qū),人們對長江所知甚少,即是在《禹貢》里,也只有簡單的載述。郭璞的《江賦》可謂前無古人之作,是全面地贊頌長江的第一支頌歌。在這篇熱情洋溢、氣勢磅礴的長篇賦體中,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三峽至宜昌江段雄奇險峻的自然山水風(fēng)光、富饒的物產(chǎn)、神奇的遠古神話,如詩如畫之場景,莫不令人為之陶醉。前人用“江賦敘峽口形勢特詳”來說明《江賦》 與夷陵之淵源,并不十分準(zhǔn)確。以筆者之拙見,《江賦》中寫得最生動、最精彩的片斷,當(dāng)屬自巫峽至荊門、虎牙這一帶山水形勢之描述: “咨五才之并用,實水德之靈長;惟岷山之導(dǎo)江,初發(fā)源乎濫觴;聿經(jīng)始于洛沫,攏萬川乎巴梁。沖巫峽以迅激,躋江津而起漲,極泓量而海運,狀滔天以淼茫,揔括漢泗,兼包淮湘;并吞沅澧,汲引沮漳……若乃巴東之峽,夏后疏鑿,絕巖萬丈,壁立赮駁 ;虎牙嵥豎以屹崪,荊門闕竦而盤礴。圓淵九回以懸騰,湓流雷響而電激,駭浪暴灑,驚波飛薄,迅復(fù)增澆,涌湍疊躍……” 賦首起于岷山導(dǎo)江(古人以為長江發(fā)源于岷山),萬川、巴梁一筆帶過,便迅速轉(zhuǎn)入三峽之巫峽,寫巫峽之迅激,江津之起漲,江水滔天,一派淼茫之狀;自“巴東三峽”至虎牙、荊門(古人視此處為峽口,而非今日之南津關(guān))一段,又回到三峽,寫山勢之雄奇怪異,寫湓流雷響電激、駭浪驚波峽江水險之勢。這一段其所以描寫得如此具體生動感人,與郭璞之親身體驗感受甚有關(guān)系。特別是“若乃巴東之峽夏后疏鑿”這句,其所含信息十分珍貴?!跋暮蟆奔创笥恚碇阚E是否到過長江三峽?古代的記載并未告訴我們明確答案。據(jù)筆者所知,郭璞是第一個提出夏禹治水時曾經(jīng)疏鑿過長江三峽的學(xué)者。此說非同凡響,但很快被其它學(xué)者接受。后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在敘及三峽時便采錄了郭說:“其峽,蓋自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后疏鑿者也。”郭璞此說何以所據(jù)?可能源于三峽當(dāng)時地方志書的記載,或是采自三峽民間傳說。郭璞在三峽(建平)、夷陵生活期間,一定在地方《圖經(jīng)》上看到禹疏鑿三峽的傳說記載,聽到三峽民間關(guān)于巫山神女授禹天書治峽、神牛(黃牛)助禹開峽等古老的傳說,然后據(jù)此寫進《江賦》之中。
山川形勝郭璞的三峽情結(jié)劉不朽長江三峽原本藏在深山人未識,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方嶄露頭角,而唐宋以降則名聲噪起,一躍而成為文人騷客紛至沓來的朝圣之地,這實得益于《宜都山川記》、《荊州記》、《水經(jīng)注》、《江賦》 等一批記敘三峽山水風(fēng)物著作之廣泛傳播。本文著重探討晉代著名文學(xué)家、訓(xùn)古家郭璞對弘揚三峽地理文化所作貢獻與深遠影響。在古代長長的三峽文化名人行列中,郭璞是一位最值得關(guān)注和研究的人物。其原因有三:其一、他是歷史上最早到三峽地區(qū)深入生活,又是于此居住時間最長的一位文學(xué)家。郭璞初到三峽的時間為公元297年,距今有2700年,時間長達3年之久,與杜甫寓居三峽的時間相當(dāng),但早于杜甫900 多年;其二、郭璞與唐宋以來的文人(如劉禹錫、白居易、歐陽修)來三峽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是貶至三峽地區(qū)為官,在任職期間有感而作;而郭璞則是專程來三峽采訪寫作的,他除寫詩賦之外,還廣泛涉獵三峽地區(qū)的歷史地理、物產(chǎn)資源以及神話傳說等,并將其溶入他著作之中,這也是于其它來三峽的文化名人中所少見的。 郭璞生平及其著作小考 有關(guān)郭璞之生平及著作,未見有年譜可考。史書上曾對郭璞有過較為全面的載述和評價,主要為《晉書》(列傳之四十二)所載之郭璞傳。郭傳雖洋洋五千余言,但多述郭璞從事卜筮、陰陽算歷活動之事例,對郭璞出生年月以及我們最關(guān)心的他到三峽巫山看望任建平郡太守的父親,并寓居于峽口夷陵注釋《爾雅》等經(jīng)歷與活動,均未見提及。盡管如此,郭傳還是為我們勾畫了郭璞其人之性格特征和人生軌跡。傳曰:“郭璞字景純,河?xùn)|聞喜人也?!辈椤昂?xùn)|聞喜”即現(xiàn)今之山西聞喜縣,該縣位于黃河支流涑水河上游,故有河?xùn)|之稱。郭璞于晉武帝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出生于此地?!拌焙媒?jīng)術(shù),博學(xué)有高才,而訥于言論,詞賦為中興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陰陽算歷?!眰饔浳ㄓ兄赋龉辈簧蒲赞o,但對他的博學(xué)多才和文學(xué)成就評價甚高。對郭璞一生的著作亦有系統(tǒng)全面的記載,除卜筮之類著作外,傳記稱他“注釋《爾雅》,別為音義圖譜,又注論《方言》(漢楊雄著)、《穆天子傳》、《山海經(jīng)》及《楚辭》、《子虛》、《上林》 賦(兩賦皆漢司馬相如著)數(shù)十萬言,皆傳于世。所作詩賦誄頌亦數(shù)萬言”,另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載,郭璞還注有“三蒼”:“郭璞著秦相李斯作《蒼頡篇》、漢楊雄作《訓(xùn)篡篇》、后漢朗中賈訪作《滂喜篇》,故曰《三蒼》?!薄杜f唐書·經(jīng)籍志》所載郭璞之傳世作品還有:《郭璞集》十卷,《郭璞集》系選集或是全集?無法考查。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史籍中所載之郭璞著作大都散佚,現(xiàn)代人己難見其全貌,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郭璞著作為數(shù)甚少,據(jù)筆者所知,共計有:《爾雅注》,與清人郝懿行之《爾雅義疏》合并刊于《十三經(jīng)注疏》,基本保留了郭注的原貌;《山海經(jīng)注》和《穆天子傳注》,由岳麓書社1991 年重新編印,這是唯一由郭璞注釋之版本;辭賦作品《江賦》收藏于梁· 蕭統(tǒng)選編之《文選》;詩歌未見有專集,《文選》選載其《游仙詩》7首,清·沈德潛編選之《古詩源》除收錄其《游仙詩》7首外,并收入其《贈溫嶠》詩1首;據(jù)載郭璞共創(chuàng)作有19首《游仙詩》,惜其它十余首今未見流傳。郭璞所著之《山海經(jīng)圖贊》系以詩配圖畫之作,也屬詩歌作品,但己失傳。近有研究《山海經(jīng)》之學(xué)者馬昌儀,將明清時代流傳的《山海經(jīng)圖》整理后定名為《古本山海經(jīng)圖贊》,于2001年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其中收錄有郭璞《圖贊》詩303首,雖難以斷定這是否為郭璞《山海經(jīng)圖贊》之全部詩作,但保存下來這么多已是難能可貴了。郭璞傳稱其“詩賦誄頌亦數(shù)萬言”,不知是否包括《圖贊》 在內(nèi)?若在其數(shù)之中,則郭璞這方面的作品基本上得以流傳于世。 郭璞因為他的才學(xué)和著作贏得晉帝之賞識而步入仕途。郭璞傳載:“璞著《江賦》,其辭甚偉,為世所稱,后復(fù)作《南郊賦》,帝見而嘉之,以為著作佐郎?!敝髯衾刹贿^是個無權(quán)的文職官員,他的仕途坎坷與他的“自以為才高位卑”的清高孤傲的個性有著密切關(guān)系;而他的早逝更是“好卜筮”所致;后“王敦起璞為記室參軍”,王敦欲謀反,請郭璞占筮,’郭璞卜其必敗,遂被王敦殺害。傳記曰:“行刑時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贈弘農(nóng)太守?!惫北粴⒑Φ臅r間在太寧二年(公元324年),這年他剛好滿48歲,一個博學(xué)高才的大學(xué)問家,在他生命正趨成熟的不惑之年,匆匆地離開了人世,真可謂天妒英才! 郭璞的長江三峽情結(jié) 郭璞其所以跋涉千山萬水來到長江三峽地區(qū)深入生活采風(fēng)并長期寓居在峽口古城夷陵(今宜昌市)從事寫作,完全是一種緣份,這緣份是他父親牽引的紅線。郭璞傳對其父郭瑗有這樣一段簡要的載述:“父瑗尚書都令史,時尚書杜預(yù)有所增損,瑗多駁正之,以公方著稱。終于建平太守?!瘪g,可作論列是非,提出異議解。郭瑗敢對其上司尚書杜預(yù)之“增損”予以“駁正之”,可見其人之剛正不阿。郭璞在后來面對王敦的叛逆行為威武不屈、視死如歸,也正是因為深受了父親的熏陶和影響。據(jù)《宜昌府志·職官表》載:“晉可考者宜都太守十一人,建平大守一人”這一人就是郭瑗;《職官表》并在郭瑗名下特注“璞父郭瑗為建平太守。”據(jù)考,晉元康七年(公元297年),時年21歲的郭璞來到三峽中晉屬的建平郡郡治巫山,看望在此任太守的父親,三峽雄奇的山水和獨特的民族風(fēng)情深深地吸引著這位北方青年,在全面游覽和考察了三峽山水風(fēng)物之后,他選擇了長期定居,寓居于峽口之夷陵(夷陵此時為縣,隸屬于宜都郡),潛心注釋《爾雅》和寫作。郭璞為何不居巫山而選擇了夷陵呢?這也是筆者初涉郭璞史跡時所存的一大疑問。要解決這個疑問,就必須了解建平郡建置的變遷和它所管轄的地域范圍。 考三國時代之末期,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同時存在著兩個建平郡,一為吳屬,一為晉屬。 《通典·州郡》載:“秭歸,吳置建平郡在此”;“巫山,晉置建平郡于此。” 《讀史方輿紀要》載:“建平城,在州(歸州)東故秭歸地。孫吳置建平郡以此城名。吳城在州東南八十五里”。“孫吳永安二年置建平郡,晉并入晉所置建平郡?!庇州d:“晉先置建平郡,治今夔州府巫山縣,后以吳所置郡并入焉。” 對此,《秭歸縣志》(1991年版)載述甚明:“吳永安三年(260年),吳主孫休分宜都(郡),立建平郡,轄秭歸等四縣,郡治設(shè)秭歸東南85里(今茅坪),并筑城置戍?!薄疤翟辏?80 年),晉將軍王浚伐吳,二月克建平,晉滅吳,將吳之建平郡并入晉之建平郡,郡治由秭歸遷至巫山,轄秭歸?!? 由此可見,璞父郭璦任建平郡太守時,乃是吳、晉兩郡合并后的新建平郡,其轄地東達今之茅坪一帶,距夷陵僅數(shù)十里,江舟一日可以往返。也正因為夷陵距其轄地較近,而夷陵又較巫山生活、寫作條件為好,所以郭璞選擇了夷陵。 關(guān)于郭璞來三峽的時間,學(xué)者有不同見解,因古籍上未見明確記載,僅有“避地東南”之說,筆者主要是從《江賦》 的寫作年代和其父任建平太守的時間來推測的。由于郭璞對建平、夷陵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所以他在著作中多次提及。他在《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夏后啟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居山上,在丹山西”后注曰:“今建平郡丹陽城,秭歸縣東七里即孟涂所居地?!彼凇洞蠡奈鹘?jīng)》“乃降于巫山”后注曰:“巫山今在建平巫縣?!庇凇逗?nèi)經(jīng)》“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后注曰:“今江出汶山郡升遷縣岷山,東南至蜀郡鍵為,至江陽東北,經(jīng)巴東,建平,宜都,南郡、江夏……”長江出蜀后經(jīng)過的地方很多,郭璞點明巴東、建平、宜都,鐘愛之情流露于無意之間。郭璞對建平、夷陵地區(qū)的山水、物產(chǎn)等,也在著作中多有載述,后面還有論及。 郭璞寓居三峽夷陵的事跡,最早見之于晉人庾仲雍所著之《荊州記》,惜此書今未見有傳。唐宋之后,文人雅士前來游覽三峽者日益增多,郭璞在夷陵之足跡為更多的人知曉。宋·陸游《入蜀記》記載曰: “既群集于楚塞樓,遍歷爾雅臺錦障亭,庭前海棠二本,亦百年物。爾雅臺者,圖經(jīng)以為郭景純注爾雅于此?!? 所云《圖經(jīng)》,當(dāng)是《夷陵圖經(jīng)》一類的地方志書。陸游不僅“遍歷爾雅臺”,而且閱讀了本地《圖經(jīng)》的記載,故有此說。查閱各種志書,有關(guān)郭璞與爾雅臺的詩、賦、序、記甚多,代代相傳,不見有虛構(gòu)痕跡?!兑瞬h志初稿》(1936年本)輯錄了夷陵——東湖——宜昌縣兩千多年史料,內(nèi)容翔實。它在《傳》中將郭璞列入“流寓”之列,有小傳載曰: “郭璞字景純,河?xùn)|聞喜人,父瑗為建平太守,即今歸、巴地。永嘉之亂,避地東南,今城中有爾雅、明月二臺,東有洗墨池,相傳是郭璞著書遺跡。所著江賦云:虎牙嶸豎以屹悴、荊門闋竦而盤礴。其地皆在今邑境,疑即其僑寓時作,今縣城舊基,傳聞經(jīng)璞相度云?!鼻濉鞘J《爾雅堂記》載云:“然城北之爾雅臺,傳自郭璞,雖在寓公跡斯尚矣。璞父瑗守建平,即今歸、巴東、興山、建始地,《東湖志》固已言之。而庾仲雍《 荊州記》言璞嘗作臨沮縣……江賦敘峽口形勢特詳,即游仙詩、青溪千余仞者亦在鄰境。茲臺之名,梁·任述之,宋樂史、陸游并著之……自漢犍為舍人之爾雅注不傳,而郭注最古?!? 明·雷思需《荊州方輿書》載云:“城西北隅有郭景純注爾雅臺,東有洗墨池,為景純洗硯處,今其水尚黑?!笨h志載有《爾雅臺賦》多篇,皆述郭璞僑寓著作之事,其中郭江有賦云:“惠(帝)懷(帝)之時,景純潛結(jié)夫淵昵,督護參軍以自隨,五鐸啟號于晉陵,棧鐘告成于會稽,建平出守,定省秭歸,既涉江而作賦,復(fù)考古以興思,遂疏經(jīng)籍,爰建臺池,乃頌圖度,相彼士宜……” 往事越千年,由于年代久遠,我們對郭璞的了解完全依賴于文字記載。幸好古籍和地方志書中這些珍貴的載述,為我們勾畫了郭璞在三峽的活動和寓居夷陵期間的遺跡的粗略線條。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其一,郭璞建平、夷陵之行,主要為省親(看望父親),也可能有避戰(zhàn)亂之意,即所謂“永嘉之亂,避地東南?!逼渌栽⒕右牧辏耸恰笆∮H之暇,留注爾雅。”郭璞在《爾雅序》 中自敘道:“璞不揆禱昧,少而習(xí)焉,沈研鉆極二九載矣,雖注者十余,猶未詳備。”這說明他注釋爾雅先后花費了十八年時間,故此筆者推測,郭璞在夷陵所著可能是《爾雅注》之初稿,而不可能在短短三年時間內(nèi)全部完成《爾雅》之注釋。 其二,郭璞在三峽夷陵期間除注釋《爾雅》外,還寫作了其它一些作品,這主要是《江賦》和《游仙詩》。古代學(xué)者多推論《江賦》為郭璞三峽建平、夷陵之行的作品,即“涉江而作賦”。這不無道理,因為生長在黃河流域的郭璞,唯有親自見識和感受了長江之后,才能寫出“其辭甚偉”之《江賦》。至于《游仙詩》(七首),從詩的內(nèi)容可知,這是他游覽了峽東當(dāng)陽青溪、鬼谷子洞等名勝古跡之后而作。吳省欽說“亦在鄰境”,實際上青溪在今當(dāng)陽、遠安交界處,距宜昌僅一百多里,如今已屬宜昌管轄之地。郭璞在夷陵四周的山水名勝之間留下了他登攀的足跡,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證明。 其三,郭璞在夷陵的遺跡主要有爾雅臺、洗墨池。志載“臺在縣北左門”,查閱清同治版《宜昌府志》城垣圖,爾雅臺在北左門與鎮(zhèn)川門之間,約在現(xiàn)今西陵一路下段。洪良品《巴船紀程》載云:“夷陵城西北隅,有郭景純注爾雅臺,臺東有洗墨池,為景純洗墨處,今其水尚黑?!睜栄排_其實就是書齋,當(dāng)是磚木結(jié)構(gòu),其規(guī)模也未必宏大。志云:“其曰臺云者,城處平衍,獨此隆然若高阜?!惫本陉庩栁逍?,選擇臨江一高阜處建臺,正是體現(xiàn)了“南火北水安其位,東木西金處其隅……中央以居”的意境。惜爾雅臺自清代以后蕩然無存,使現(xiàn)代人無緣一睹這古文化勝跡之風(fēng)采。 《江斌》所展示之三峽山水風(fēng)物 從黃河流域的涑水河畔走向南國的長江三峽,是郭璞人生旅程和文學(xué)事業(yè)一個新的起點。長江的遼闊和雄偉,三峽的壯麗和神奇,開拓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知識,啟迪了他的神思和靈感;《江賦》正是郭璞長江三峽之行之結(jié)晶。由于古代中國中央政權(quán)和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qū),人們對長江所知甚少,即是在《禹貢》里,也只有簡單的載述。郭璞的《江賦》可謂前無古人之作,是全面地贊頌長江的第一支頌歌。在這篇熱情洋溢、氣勢磅礴的長篇賦體中,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三峽至宜昌江段雄奇險峻的自然山水風(fēng)光、富饒的物產(chǎn)、神奇的遠古神話,如詩如畫之場景,莫不令人為之陶醉。前人用“江賦敘峽口形勢特詳”來說明《江賦》 與夷陵之淵源,并不十分準(zhǔn)確。以筆者之拙見,《江賦》中寫得最生動、最精彩的片斷,當(dāng)屬自巫峽至荊門、虎牙這一帶山水形勢之描述: “咨五才之并用,實水德之靈長;惟岷山之導(dǎo)江,初發(fā)源乎濫觴;聿經(jīng)始于洛沫,攏萬川乎巴梁。沖巫峽以迅激,躋江津而起漲,極泓量而海運,狀滔天以淼茫,揔括漢泗,兼包淮湘;并吞沅澧,汲引沮漳……若乃巴東之峽,夏后疏鑿,絕巖萬丈,壁立赮駁 ;虎牙嵥豎以屹崪,荊門闕竦而盤礴。圓淵九回以懸騰,湓流雷響而電激,駭浪暴灑,驚波飛薄,迅復(fù)增澆,涌湍疊躍……” 賦首起于岷山導(dǎo)江(古人以為長江發(fā)源于岷山),萬川、巴梁一筆帶過,便迅速轉(zhuǎn)入三峽之巫峽,寫巫峽之迅激,江津之起漲,江水滔天,一派淼茫之狀;自“巴東三峽”至虎牙、荊門(古人視此處為峽口,而非今日之南津關(guān))一段,又回到三峽,寫山勢之雄奇怪異,寫湓流雷響電激、駭浪驚波峽江水險之勢。這一段其所以描寫得如此具體生動感人,與郭璞之親身體驗感受甚有關(guān)系。特別是“若乃巴東之峽夏后疏鑿”這句,其所含信息十分珍貴。“夏后”即大禹,禹之足跡是否到過長江三峽?古代的記載并未告訴我們明確答案。據(jù)筆者所知,郭璞是第一個提出夏禹治水時曾經(jīng)疏鑿過長江三峽的學(xué)者。此說非同凡響,但很快被其它學(xué)者接受。后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在敘及三峽時便采錄了郭說:“其峽,蓋自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后疏鑿者也?!惫贝苏f何以所據(jù)?可能源于三峽當(dāng)時地方志書的記載,或是采自三峽民間傳說。郭璞在三峽(建平)、夷陵生活期間,一定在地方《圖經(jīng)》上看到禹疏鑿三峽的傳說記載,聽到三峽民間關(guān)于巫山神女授禹天書治峽、神牛(黃牛)助禹開峽等古老的傳說,然后據(jù)此寫進《江賦》之中。 《江賦》用了很大的篇幅敘述和贊美長江物產(chǎn)之富饒。寫江中之水產(chǎn): “魚則江豚、海狶、叔鮪、王鳣”,“爾其水物之怪,則有潛鵠、魚牛、虎蛟、鉤吔、…… 水母、目暇……” 江豚即今所謂之江豬,水母即今稱之桃花魚。 寫水禽:“其羽族也,則有晨鵠、天雞、幼鳥驁、鷗鳥犬……” 寫礦產(chǎn):“則金礦、丹礫、云精、焗銀…金精玉英填其里,瑤珠怪石其王卒表……” 寫江岸邊的植物、植被:“橉杞稹薄于潯誒,栛梿森嶺而羅峰……葭蒲云蔓……蔭潭隩,被長江?!苯瓋砂吨綆X峰巒潭畔,各種樹木茂盛,皆被植被復(fù)蓋,當(dāng)時長江生態(tài)之良好歷歷在目。 《江賦》還突出地寫了長江出產(chǎn)的珍禽奇獸:“若乃龍鯉一角,奇鴿九頭,有鱉三足,有龜六眸。”這些奇禽異獸大多出自三峽地區(qū),見之于屈賦和《山海經(jīng)》的記載?!短靻枴吩疲骸蚌N魚何所?鬿堆焉處”?“鯪魚”即是“龍鯉”;《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載:“龍魚陵居其北,狀如鯉?!惫弊ⅲ骸盎蛟积堲~似鯉,一角”。據(jù)學(xué)者考證:“鬿堆”即《山海經(jīng)》中之“鬿雀”。《天問新解》 :“應(yīng)指一種魁大而神詭的鬼鳥?!薄侗静菥V目》:“鬼鳥,一名九頭鳥?!薄墩滞ā吩唬骸吧n虞鳥(奇鴿),妖鳥也,一名鬼車,一名九頭鳥?!苯?,三峽一帶有多次出現(xiàn)九頭鳥的報導(dǎo)。其所以出產(chǎn)珍禽怪獸,郭璞認為是“川流之所歸湊,云霧之所蒸液,玲怪之所化產(chǎn),傀奇之所窟宅?!庇谩翱嬷哒眮硇稳萑龒{地區(qū),足見郭璞之遠見卓識。外國學(xué)者詹姆斯·柏烈斯特著有《神秘的北緯30度》,他指出:“這條緯線又是世界上無數(shù)難題之謎的所在地”,是怪事迭出的“神秘地帶”。中國在這條緯線上,出現(xiàn)了長陽人,巫山人,鄖縣人,出現(xiàn)了野人、九頭鳥、白色動物……堪稱“傀奇之所窟宅”。郭璞數(shù)長江之風(fēng)流人物,首先贊嘆的是出生在三峽的屈原:“悲靈均(屈原《離騷》:‘字余曰靈均’)之任石,嘆漁父之耀歌。”最后他將自己對長江和三峽的感受概括為:“經(jīng)紀天地,錯綜人術(shù),妙不可盡之于言,事不可窮之于筆?!惫笨芍^道出了古今有識之士對長江和三峽的感慨。 《爾雅注》與《山海徑注》透露的三峽古生物地理信息 《爾雅》與《山海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存的極具珍貴價值的兩部先秦古籍?!稜栄拧废鄠鳛橹芄?,但學(xué)者多以為成書于戰(zhàn)國末年和西漢初期,經(jīng)過多人編著而定稿;它被稱為上古漢語詞典,晚唐時升格為“經(jīng)書”,至清列入“十三經(jīng)”。實際上《爾雅》具有語文詞典和百科詞典雙重作用,是研究古漢語和古代社會生活、自然地理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渡胶=?jīng)》更是一部上古奇書,其性質(zhì)古今學(xué)者眾說紛紜,有列入地理類,有列入小說類,魯迅先生則認為“蓋古之巫書也?!敝穼W(xué)家蒙文通先生經(jīng)過考證,認為《山海經(jīng)》屬南(方)系作品,其產(chǎn)地多出自于巴、蜀、荊楚一帶,許多神話傳說可與楚辭相印證。因此,與三峽地區(qū)有著很深的淵源關(guān)系。 郭璞注釋這兩部作品,是對訓(xùn)詁學(xué)的一大貢獻,也是他留傳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郭璞注釋《爾雅》、《山海經(jīng)》,主要是依靠他的博學(xué)多才,許多知識自然是來源于強讀博記、博采眾長,但在三峽巫山、夷陵數(shù)年時間之生活閱歷及所見所聞對注釋工作也大有裨益。當(dāng)我們研讀“兩注”時便不難發(fā)現(xiàn),每每涉及三峽、宜昌一帶之山水、物產(chǎn)等所注必定十分具體、準(zhǔn)確。這在客觀上就為我們保存下來1600 多年前三峽、宜昌地區(qū)的山川地理、動植物分布等方面的寶貴信息,為我們對古地理、古生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現(xiàn)僅就這兩不方面的信息作一些簡要的摘錄和探討。 “兩注”中有珍貴的古生物信息??鬃釉虒?dǎo)他的弟子要“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古代對動物、植物未有科學(xué)分類,多籠稱之?!稜栄拧穭t分草、木、蟲、魚、鳥、獸、畜七大類。在植物方面最值得關(guān)注的是茶,《爾雅》中所載之茶和郭璞的注釋,被認為是關(guān)于茶的最早文字記載。 《爾雅》載:“檟,古荼?!惫ⅲ骸皹湫∪缥ψ?,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為茗?!?荼”為茶之古字)”三峽地區(qū)系中國茶的原生地,民間將茶作飲料的習(xí)慣歷史悠久,郭璞對茶的詳細闡釋,源于他來夷陵后對茶的熟識,也從此證明三峽宜昌一帶是中國茶的起源地之一。 郭璞對一些植物的稱呼與形狀描述帶有濃重的三峽地方色彩。如: “荊桃”注曰:“今櫻桃”。 “木瓜”注曰:“實如小瓜,酢可食?!? “柚”注曰:“似橙,實酸,生江南?!? “英梅”注曰:“雀梅”。 “?!弊⒃唬骸敖袼缀羯洌瑯湫《鴹l長者為女桑樹。”滄海桑田,21世紀的中國猶見晉時明月,猶見郭璞描繪的三峽山川風(fēng)物,其幸何如! 作者簡介:劉不朽,湖北省宜昌市文聯(lián)。 (編輯:張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