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莊子道酒業(yè)莊子夢酒價格,關(guān)于窮快活的名句

1,關(guān)于窮快活的名句

孟子說的,人知之,亦蕭蕭,人不知,亦蕭蕭。 意思是,人們理解我們的學說,我們快樂,人們不贊同我們的學說,我們也快樂。因為我們知聞樂道。只要你熱愛學習,你就永遠是個快樂的人。 莊子回答那些來叫他做再相國的人:你們見過那泥巴里的烏龜嗎,那烏龜被抓起去祭祀祖廟的時候,身上批著彩緞,披紅掛慮,身上裝滿了寶石,風光無比。你們說它是覺得被宰了后放在廟堂里好呢,還是自由的在泥巴里打滾快樂呢?來的官吏說,那當然還是活著好。莊子說,所以了,我寧愿在泥巴里打滾。
你好!銀鞍白馬度春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李白《少年行》 五陵年少今市東。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如有疑問,請追問。

關(guān)于窮快活的名句

2,魯人養(yǎng)鳥閱讀答案小學6年級

莊子,擅長用平凡的寓言故事道出世間真諦.魯國國君遇到了一只很大的海鳥,突然之間飛來了,國君覺得畢恭畢敬。國君說:這是我國最好聽的音樂,好聽嗎?這些肉都是給你吃的,快吃吧;這是魯國最好的酒,你喝吧,來,干一杯。每天用這樣的禮儀在供奉這個海鳥,而這個海鳥目光迷離,神色憂思,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這樣抑郁寡歡,三天就死了。 國君說:你為什么不吃呢?我什么都給你最好的了。這是為什么呢?莊子的總結(jié)說這叫以人養(yǎng)養(yǎng)鳥,而不是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是以人喜歡的那種禮儀對待它,而不是以它自己的心思在對等它,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里頭還少嗎?其實不要說對朋友對他人,就有很多人對自己深愛的孩子是不是在這樣養(yǎng)育著呢?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世間的一世事物,都應(yīng)該順其自然,而不能自以為是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有時候我們常常會強掉自己的好心,卻違背了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就是我們對自己都沒有認識清楚,又如何能認清客觀的事物呢?----于丹
魯 王 養(yǎng) 鳥 有一天,魯國的城郊飛來了一只海鳥。魯王從來沒見過這種鳥,以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來,親自迎接供養(yǎng)在廟堂里。 魯王為了表示對海鳥愛護和尊重,馬上吩咐把宮廷最美妙的音樂奏給鳥聽,用最豐盛的筵席款待鳥吃??墒区B呢,它體會不到國王這番招待盛情,只嚇得神魂顛倒,舉止失常,連一片肉也不敢嘗,一滴水也不敢沾,這樣,只三天就活活餓死了。 這篇寓言告訴我們:對待可觀事務(wù),一定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的對象,應(yīng)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對待。否則,像魯王那樣,用供養(yǎng)自己的方法供養(yǎng)海鳥,盡管主管愿望很好,也難免要失敗。

魯人養(yǎng)鳥閱讀答案小學6年級

3,儒服與儒士 文言文

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莊子曰:“魯少儒?!卑Ч唬骸芭e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圓冠者,知天時;履句履者,知地形;緩佩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于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庇谑前Ч栔迦眨攪鵁o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僻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zhuǎn)萬變而不窮。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選自《莊子·田子方》。 【譯文】一天,莊子進見魯哀公。 哀公說:“魯國的儒士很多,而崇尚您道家學說的人極少。” 莊子反駁道:“不然,魯國的儒士很少。” 哀公聽了,反詰說:“魯國上下盡著儒士衣服,怎么能說儒士少呢?” 莊子說:“我聽說,頭戴圓形帽的儒士,知曉天時;腳穿方形鞋的儒士,通達地理;身佩彩絡(luò)美玉的儒士,理事決策,當機立斷。真正有這種學問的人,不一定穿這種服裝。穿這種服裝的人,未必懂得這種學問。您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你可以通令全國:‘不通儒學而穿儒服的人,處以死罪?!嚳唇Y(jié)果如何?” 于是,哀公照此發(fā)了一道命令。五天以后,全國居然沒有敢穿儒服的人了。唯獨一位丈夫,身著儒裝,氣宇軒昂,站立在宮廷門口。 哀公馬上召見,詢問國家大事,果然滿腹經(jīng)綸,應(yīng)對自如。 莊子說:“魯國作為儒家的故鄉(xiāng),只有一名儒士,能算多嗎?” 【題旨】看人看事,不能光看形式,而要看內(nèi)容。為人也不要只求表面,而要有真才實學。 許多人認為儒家和道家是勢同水火,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莊子一日到魯國見到了魯國群哀公。魯國本來就是儒學之國,哀公對莊子說:“我們這里沒有人信奉先生你的學說,到處都是儒士,談的是儒書?!?莊子說:“好呀。不過依我看來,魯國儒士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怎么能說少了呢?” “名符其實的太少。按理,儒服園冠方殿,園指天、方指地,應(yīng)當知天文地理,有許多這樣的講究。便如你下一道命令,沒有真才實學敢著儒服者死,就可以看到真實情況。” 魯哀公果然下了一道命令,結(jié)果全國只剩下一個人敢著儒服上街。魯哀公召見他,果然是個奇才。這才知道,世上名不符實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所以,道家論儒家,不是純粹的攻擊,其實就是類似這種情況。

儒服與儒士 文言文

4,這段出自哪里

出自《莊子·外篇·胠篋》(或《胠篋第十》),作者:莊周(戰(zhàn)國時期人)原文第三段: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庇墒怯^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篋故:曰唇竭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掊擊圣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莊子》原有內(nèi)篇七篇、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五十二篇,十余萬言。西晉玄學家郭象刪減后分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篇;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在郭象刪減后的15篇外篇中,《胠篋》排第十,所以后世又將《胠篋》名為《胠篋第十》
盜亦有道,出自《莊子·外篇·囗篋第十》 譯文:從前盜跖的弟子問盜跖說:“盜賊也有道(可循)嗎?”,盜跖說:“做什么沒有道(可循)呢?那憑空猜測屋里藏有什么(值錢的東西),是圣明??;率先進房子里,是勇敢??;(盜完)最后出來,是義氣??;知道能不能行盜,是智慧啊;分贓均勻,是能做到仁啊。這五個特點不具備,卻能成為大盜的,天下還沒有呢”(盜跖,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柳展雄,相傳是當時賢臣柳下惠的弟弟,系春秋、戰(zhàn)國之際奴隸起義領(lǐng)袖?!磅拧币蛔鳌佰暋薄T谙惹毓偶斜徽_為“盜跖”和“桀跖”。)有的人認為,莊子這段話是在說明道無處不在的道理。我的理解是,莊子是用這個典故來表明自己對所謂“仁義禮智”的鄙夷態(tài)度。文中多處出現(xiàn)的“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圣者, 有不為大盜守者乎?”,就比較直白地說明了莊子的對“知”(智慧)的態(tài)度:世俗所謂的絕頂聰明的人,有不是大盜的智慧積累的嗎?(即是說,絕頂?shù)闹腔燮鋵嵑痛蟊I的智慧在本質(zhì)上是沒有區(qū)別的);世俗所謂的絕頂圣賢的人,有不是遵守大盜所遵守的道的嗎?(即是說世俗所謂圣賢所守之道,在本質(zhì)上與大盜所守之道并沒有區(qū)別)?!肚f子·外篇·囗篋第十》在篇尾對上古至德之世的神往和贊頌(在這部分里,莊子描述了上古至德之世人人守大道而備至德,不知道所謂“圣賢”為何物;及至莊子的時代,出現(xiàn)一個德行杰出的人,大家都紛紛傳揚),也間接說明了這一點。這暗合了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觀點。
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第十》
出自先秦莊周的《胠篋》
佛教禪宗故事,當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尋師至韶州,聞五祖弘忍在黃梅,他便充役火頭僧。五祖欲耱法嗣,令徒弟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說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北藭r惠能在廚房碓米,聽了這偈,說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币蜃阅钜毁试唬骸捌刑岜痉菢洌麋R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便交衣缽傳他。后入韶州(今廣東韶關(guān)市)曹溪山寶林寺任主持,開創(chuàng)禪學南宗,倡頓悟法,弟子日眾,形成禪宗的正系,被奉為禪宗六祖

5,相忘于江湖出處

“相忘于江湖”出自《莊子·大宗師》,原指兩條魚因泉水干涸,被迫相互呵氣,以口沫濡濕對方來保持濕潤。它們不禁懷念昔日在江湖中互不相識,自由自在的生活?,F(xiàn)多指在塵世中忘卻彼此,不通音訊。亦多見于情感散文中,指放下對某種情感過于執(zhí)著的追求,彼此放手。臺灣現(xiàn)代女作家簡媜有散文《相忘于江湖》?! 〕鲎浴肚f子》:  出處一: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莊子.大宗師.天運》  譯:泉水枯竭,泉下之魚無處可逃,相互哈著水汽,把嘴里的沫子抹在對方腮上,與其這樣,不如相忘,逍遙于江湖。  這個寓言,按照一般的邏輯,是有毛病的:  “不如.......”這個句式,含有多項選擇的意味?! ”确秸f:(與其等死)不如拼死一搏?! 。ㄩe著也沒事)不如喝杯酒去。  不如怎樣怎樣,后面的選項往往可以做到的,更好的選項。但是寓言里的那些魚,找一口水都成問題,莊子卻建議它們到江湖去逍遙,怎么可能做到!這是說不通的?! 【拖裎鲿x的那個白癡皇帝說的:既然老百姓沒飯吃,為什么不吃肉糜呢?  但是別忘了莊子的兩重身份:第一,他是大哲學家;第二,他是大文學家。  既不可能不懂邏輯,也不應(yīng)不懂語法。  仔細的讀讀《莊子》,讀懂了,再拐回來看這則寓言,發(fā)現(xiàn)不但沒毛病,而且令人拍案叫絕?! 髡f,修道的人,只有看破生死之后,才算入門?!  肚f子.應(yīng)帝王》里,講了列子的老師壺丘子,就達到了這個境界?! ≌f:有一次列子找了個神算,叫季咸,來給老師看相。季咸見到壺子,轉(zhuǎn)身告訴列子說:你師傅快死了,也就是十天八天的陽壽了,準備后事吧。  等季咸走了,壺子告訴列子:剛才我關(guān)閉了氣機,給季咸看的是將死之相,你明天再讓他來看看?! 〉诙?,季咸再來,很奇怪,明明昨天氣若懸絲,今天怎么又有了生機?……  這就是道學里說的:置于死地而后生。  正常人的精氣走的是生路,腎精生發(fā),化為陽氣,入12正經(jīng),流轉(zhuǎn)全身。  得道的人,精氣逆行,走的是死路,把生路關(guān)閉,積蓄陽精,找準時機瞬間穿越尾閭,打通任督,陽炁由尾閭逆行沖頂,入奇經(jīng)八脈。  所以在得道的人眼里,生死沒有分別,人生如夢,視死如歸?! 〉悄阏f的這些,奇經(jīng)八脈什么的,怎么做到呢?  在《莊子.人間世》里,其實詳細的介紹過具體的方法和工具?! ≈饕?,是這篇里面,孔子教顏回的兩個方法:“心齋”和“坐忘”?! ∮信d趣的朋友,可以仔細研讀一番?! 』氐介_始的這個寓言上來?! ≡⒀岳锏哪切┦聂~(腎精中的一陽之氣),生路已斷,唯有一條死路可走?! ∑娼?jīng)八脈這條路徑,人生下來時就封閉了,成為死地,禁區(qū)?! ∩裨捴?,將其稱之為18層地獄,可見其難度。  怎樣打通這條死路?基本的方法是顏回所說的“坐忘”,具體的工具很多,佛經(jīng)、道經(jīng)、高等的儒學易學里面都有?! ∠嗤??! ∠嗤?,指的正是方法?! ∧茏龅健跋嗤?,那些魚也就能穿越生死阻隔,入于逍遙江湖?! ∷浴肚f子.大宗師》里,后面又有一句:  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出處二)  相忘江湖,正是高深的道術(shù)。
莊子·內(nèi)篇·大宗師
“相忘于江湖”出自《莊子·大宗師》,原指兩條魚因泉水干涸,被迫相互呵氣,以口沫濡濕對方來保持濕潤。它們不禁懷念昔日在江湖中互不相識,自由自在的生活?,F(xiàn)多指在塵世中忘卻彼此,不通音訊。亦多見于情感散文中,指放下對某種情感過于執(zhí)著的追求,彼此放手 “相忘于江湖”,語出《莊子·大宗師》。原文是:“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贝笠馐侨珊院螅瑑蓷l魚未及時離開,終受困于陸地的小洼,兩條魚朝夕相處,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忍受著對方的吹氣,忍受著一轉(zhuǎn)身便擦到各自身體的痛楚。此時,兩條魚便不禁緬懷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獨享自由自在快樂的生活。莊子真是厲害,一句話里就創(chuàng)了幾個新詞,其中尤以江湖和相濡以沫為人所熟知,在武俠的推動下,江湖成了一個充滿著神秘色彩的語詞。而相濡以沫也演化成了專門用來比喻在困境中相依為命和相互救助的夫妻。   可是莊子卻是并不喜歡相濡以沫的,這雖然很動人和高尚,但是對于魚來說,最好的情況卻不是用死亡來相互表達忠誠和友愛,魚最希望的是遨游在大江大湖中,即使彼此誰都不認識誰?!?一個不如的轉(zhuǎn)折,他更喜歡的是兩條魚能夠相忘于江湖。因為相濡以沫并不是一個生活的常態(tài),而是一種非常時刻的非常舉動,如果生活時時處處都需要相濡以沫的話,那樣的生活也就缺乏樂趣了,倒真不如相忘于江湖來得輕松自在。在這點上,莊子是很實際很達觀的人,并不虛偽地要追求高尚的英雄主義。

6,如何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jié)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都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jié)底也應(yīng)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齊物”和“齊論”合在一起便是齊物論的主旨。全文大體分成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誰邪”,從子綦進入無我境界開篇,生動地描寫大自然的不同聲響,并且指出它們?nèi)汲鲇谧陨怼5诙糠种痢拔岐毲夷魏卧铡?,推進一步描述社會各種現(xiàn)象和人的各種不同心態(tài),并指出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又都是出自虛無。第三部分至“此之謂以明”,說明是非之爭并沒有價值。萬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也有其統(tǒng)一的一面;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轉(zhuǎn)化。從這一意義說,萬物既然是齊一的,那么區(qū)別是與非就沒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沒有價值的東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謂葆光”,進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過區(qū)分,言論也不曾有過定論,人們所持有的是非與區(qū)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觀對外物的偏見,物、我一體,因而是非無別,容藏于一體。第五部分至“而況利害之端乎”,從忘物才能齊物入手,說明認識事物并沒有什么絕對客觀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論也就沒有確定是非區(qū)別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諸無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闡述齊物與齊論的途徑,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無窮的境域,從而遨游于塵埃之外,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辯。余下為第七部分,通過兩個寓言故事表明“無所憑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褒R物”與“齊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與“逍遙游”一并構(gòu)成莊子哲學思想體系的主體。莊子看到了客觀事物存在這樣那樣的區(qū)別,看到了事物的對立。但出于萬物一體的觀點,他又認為這一切又都是統(tǒng)一的,渾然一體的,而且都在向其對立的一面不斷轉(zhuǎn)化,因而又都是沒有區(qū)別的。莊子還認為各種各樣的學派和論爭都是沒有價值的。是與非、正與誤,從事物本于一體的觀點看也是不存在的。這既有宇宙觀方面的討論,也涉及到認識論方面的許多問題,因而在我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滿辯證的觀點,但也經(jīng)常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須得細加體會和分析。世間萬物本來不同,但卻能相容于天地之間,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生出種種成見,由成見劃分出是非彼此,為堅持是非,彼此你爭我斗,互不相容,終生役役迷失自我。人的真正解放在于消除一切成見,以開放的胸懷包容萬物,與天地并生,與萬物同存。
莊子《齊物論》的主旨是“萬物齊一”,具體表現(xiàn)為四個方面: 1、齊彼是?!拔餆o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莊子認為,凡物都存在對立面,如果從彼面看不到的話,從此面看則能看清楚。所以說,彼出于此,此出于彼,進一步說,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二者的存在,各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不論缺少哪一方,各自均不會存在?!氨舜吮舜恕?,也是這個道理?!氨耸牵缴f也?!薄氨耸恰笔且环N學說,一種理論,一種不斷變化、不斷新生的學說和理論。“齊彼是”還是一種方法論。“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北伺c是不互相對立,就叫做“道樞”,“道樞”就是循環(huán),就是圍繞“道”這個中心而循環(huán)往復(fù),無窮無盡?!暗罉小本褪恰褒R彼是”的方法論。 2、齊是非?!笆恰?、“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為前提的。既然“彼是”各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是非”也是各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沒有“是”也就沒有“非”,沒有“非”,就沒有“是”,二者互相依存,對立而統(tǒng)一。既然“是非”互為前提、互為因果,就不必要把二者分那么清楚圣人們都是不由分說而“照之于天”,就像日月普照那樣自然而然,原因就在于此。莊子是把“齊是非”當作一種方法論來倡導的,正確的是無窮的,錯誤的也是無窮,與其勞神傷身地去探究“無窮”,不如“以明”,像日月那樣無為自然,普照天下?!耙悦鳌本褪乔f子“齊是非”的方法論。 3、齊物我。莊子的“道”是宇宙萬物的“造物主”或“天下母”,人與物,我與物,都是“道”的化身,其根源都來自“道”。所以莊子說:“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沒有它就沒有我,沒有我,也就沒有什么東西來體現(xiàn)它。為了把這個道理說明,莊子連續(xù)用了幾個比喻,“故為是舉莛與楹……道通為一”。闡釋天地萬物從“道”的高度來看,它們都是一樣的?!拔ㄟ_者知通為一”,只有通達的人才能通曉“道通為一”的道理。經(jīng)過鋪墊之后,莊子拋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一結(jié)論。從“道”的觀念來看,天、地與人是同等、共存的,萬物與我是一樣的,本質(zhì)上沒有任何區(qū)別。莊子不僅將人上升到崇高的地位,與天地同輝,而且還懷有博大胸懷,將萬物與人并列,打破了“以人類為中心”的桎梏,破除了人類的無知與傲慢,將人與物平等對待,具有深刻的生態(tài)價值和普適的倫理價值,具有劃時代的現(xiàn)實意義。 4、齊生死。莊子的生死觀是辯證的生死觀?!胺缴剿馈讲豢煞娇??!彼琅c生都是以對方為依據(jù)的,從“道”的角度來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败棠疅o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無形元狀,變化無常,莊子把死與生看成和天地一樣自然。能把生死當作自然的旅程看待,其實要有高超的胸襟?!坝钀汉酢恢獨w者邪!”從這樣的反問句來看,莊子對“生”并不感到高興,對“死”也并不感到厭惡,對生、死是一視同仁的。不僅如此,莊子甚至還將死當作“至樂”來看待。

7,我寫了3個歷史人物的故事但中間抒情太多 不知道算不算記敘文

給你推薦一些歷史人物的故事,希望你會喜歡!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今城關(guān)鎮(zhèn)東城路)人。曾為漆園吏,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文學家、哲學家。他以其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jīng)》)闡發(fā)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fā)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影響深遠的哲學流派。 知魚之樂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倐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魚游得多么悠閑白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葑诱f: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嚎上也(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己經(jīng)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壕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肚锼?鴟得腐鼠惠子在魏國做宰相,莊子前去看他。有人對惠子說: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內(nèi)搜尋莊子,整整三天三夜。莊子去看他,對他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子知之乎?夫鹓雛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口:‘嚇!’今子欲以子之魏國而嚇我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雛,你知道嗎?鹓雛從南海出發(fā)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它不會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實它不會進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會飲用。正在這時一只鷂鷹尋覓到一只腐爛了的老鼠,鹓雛剛巧從空中飛過,鴟鷹抬頭看著鹓雛,發(fā)田一聲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國來怒吼我嗎?) 材與非材莊子行走于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么原因,說:沒有什么用處。莊子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f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仆殺鵝款待他。童仆問主人: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請問殺哪一只呢)?主人說:殺不能鳴者。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鵝,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道: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 莊周夢蝶莊子為了說明物化的道理,講了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莊子說這就叫物化。簡單的一個故事,既表現(xiàn)了一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tài)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莊周與蝴蝶的關(guān)系揭示出來。形而下的一切,盡管千變?nèi)f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莊周也罷,蝴蝶也罷,本臼上都只是虛無的道,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 鼓盆而歌莊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來吊唁,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葑迂焼柕溃号c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與你夫妻一場,為你生子、養(yǎng)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嗎)?莊子說: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這意思。她剛死時,我怎會獨獨不感悲傷呢?思前想后,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來,也就不感悲傷了)。他主張人生在世,要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樂觀豁達。 莊子陪葬莊子快要死了,弟子們打算用很多東西作為陪葬。莊子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弟子說: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莊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獨與神明居。莊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肩 膀 豐子愷先生有一幅漫畫:一個行人,微弓著腰,擔著沉甸甸的行囊,獨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耙患鐡M古今愁”,這是畫的題目。 亙古以來,因人類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噴發(fā)的火山熔巖,層層堆疊,凝住,冷卻…… 人世間,有人肯一肩擔盡古今愁,這是何等的氣概!又是何等的悲壯!也許還有些許的無奈…… 歷史的長河翻滾著,是李白吧,“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但他愁的是遭貶的不幸,來這岸邊借酒消愁。是李煜吧,“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園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結(jié)束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但她只是愁思念的綿綿無期! 有誰愁的是曠世的悲哀?有誰愁的是古今的災(zāi)難?他們在這岸邊徘徊、沉吟、揮淚,歷史在岸邊的礁石上刻下了他們不朽的名字。 三閭大夫停留過,思考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他情懷的寫照吧!舉身赴汨羅,這是他愁緒的延續(xù)吧!我看見了他的悲哀,看盡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開,卻留給后世以悲壯! 魯迅先生停留過,他用鐵一樣的筆桿批判著,棄醫(yī)從文的選擇是因為他在憂愁,他的肩上有著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會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發(fā)出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留給后人的思索。因為他無所畏懼,所以他會承擔這無盡的愁,給世界一個解釋! “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時空,綿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啟后,亙古不衰?是??!他們還活著,他們?nèi)匀辉诔钪? 一肩擔盡古今愁,擔起曠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啟示,留給后人啟迪。是責任還是義務(wù)?是責任! 一肩擔盡古今愁,擔起民族的興衰。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他們曾在民族的崛起時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冊,名垂千古! 一肩擔盡古今愁,需要勇氣也需要力量,但這是每個熱血沸騰的中華兒女都應(yīng)擔起的重任,誰都不能退縮,誰也不能退縮! 一肩擔盡古今愁需要堅實的肩膀啊!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