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圓舞曲之王是哪位作曲家
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斯(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鋼琴家。他自幼酷愛音樂,7歲便開始創(chuàng)作圓舞曲,一生寫了四百多首樂曲,包括圓舞曲、進行曲以及其他音樂體裁的樂曲,其中以《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 ,《春之聲》等曲目最為著名。這些作品優(yōu)美動聽、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民群眾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他由此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與父親同名,兩人都以創(chuàng)作圓舞曲而聞名于世。為區(qū)別起見,人們在它們的名字前面分別加上“老”、“小”二字。老約翰·施特勞斯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父”。
2. 圓舞曲之王是哪位作曲家?A
有小提琴之王之稱的作曲家是尼科羅?帕格尼尼,
尼科羅·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及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屬于歐洲晚期古典樂派,早期浪漫樂派音樂家。他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對小提琴演奏技術進行了很多創(chuàng)新。
帕格尼尼開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為名震歐洲的最著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豐富,情緒激奮,如癡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樂會上才華橫溢地即興演奏。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斷小提琴上的一兩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繼續(xù)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幾乎懾服了歐洲所有的藝術家,如文學大師司湯達、巴爾扎克、梅涅、大仲馬,音樂大師肖邦、舒曼、李斯特等,聽過他的演奏無不為之激動不已。
3. 作曲家圓舞曲之王是誰
管弦樂《大象》?是法國作曲家圣-桑所作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jié)》中的第五首。《動物狂歡節(jié)》,又稱《動物園狂想曲》。這是一部形象生動、充滿幽默諧趣的管弦樂組曲。這部樂曲常采用兩架鋼琴和小型管弦樂隊的形式演奏。1886年2月,圣-桑曾先后到布拉格和維也納等地旅行演出。途中在奧地利小城庫普拉哈休養(yǎng),在休養(yǎng)期間,他應巴黎的好友夏爾·勒布克(大提琴家)的請求,為狂歡節(jié)的音樂會寫了這部組曲,并親自指揮演奏,由于在這部作品中糅合了某些名家作品的主題旋律,并加以夸張和變形,含有善意的戲謔成分和明顯的諷刺色彩,因此作者禁止在他生前出版和繼續(xù)演出,但其中的第十三首《天鵝》例外。
直到作者死后的第二年(1922年),這部作品才公開出版,同年2月25日正式公開演出。?
4. 被譽為圓舞曲之王是哪位作曲家
圓舞曲又名華爾滋,也是一種三拍子的舞曲。
起源于奧地利的一種民間舞蹈。
起初流行于維也納的舞會上,十九世紀風行歐洲。
以斯特勞斯的佳作《藍色多瑙河》最為著名。
它有快步和慢步兩種。
與同樣也是三拍子的瑪祖卡不同,它的重音一般都落在小節(jié)的第一拍上。
也與同樣是三拍子的小步舞曲不同。
圓舞曲的特點是節(jié)奏鮮明,旋律流暢,不象小步舞曲那么溫文爾雅。
不過必須明確,音樂不是數理,不是邏輯,這種區(qū)別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并非是絕對的。
在音樂史上,施特勞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
5. 圓舞曲之王是誰創(chuàng)作的
《春之聲圓舞曲》的作者是法國的約翰。
6. 圓舞曲之王的作家是誰
余美顏,1900年出生于廣東臺山縣,從小頗有姿色,且天資聰明,她的父親是當地的典當商人,母親卻飽讀詩書。余美顏在母親的教育下,自修了國文和英文。
《摩登情書》(也叫浪漫情書)書中詳細描寫了她和男人們的情感糾葛等等。
1918年和譚姓公子結婚,后隨著丈夫出國經商,自己南下廣州混跡于各種娛樂場所;隨后結識港商與之結婚,但因揮霍無度被休。
1925年與南??h縣長的兒子產生戀情,后因對方父母反對而結束。
1927年遁入空門。
1928年在從香港至上海的輪船上跳海自殺。
7. 圓舞曲之王是哪位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
當法國大革命于18、19世紀之交震撼著整個歐洲時,源于德國南部與奧國鄉(xiāng)間的一些三拍子民俗舞曲,諸如“連德勒舞”(Landler)、“德國舞”(Deutsche)、“旋轉舞”(Dreher),逐漸地被引進城市,轉變成文明社會中的“圓舞”或“華爾茲”。圓舞雖被適度地“文明化”了,然而它仍然保有著源自鄉(xiāng)間的愉悅奔放的本質,以及剛興起時尚被視為“有傷風化”的男女相擁的舞姿。無論如何,它終能逐漸取代了屬于“舊時代”優(yōu)雅高貴卻顯得矯揉造作的宮廷舞蹈“小步舞”(Menuett),而以它那平民化的格調體現了“新時代”的精神;當時可供跳舞的咖啡館、小酒館或稍后興起的大規(guī)模舞廳,王公貴族或一般平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如此而消除了階級間的界限。
當拿破侖征服歐洲的行動失敗之后,歐洲各地的貴族為了重建新秩序而召開“維也納和會”(1814-1815年)。據說開會的代表們與其說是在開會,不如說是天天在跳舞作樂。從和會期間一直到1848年革命事件爆發(fā)為止,這段所謂的“畢德邁雅時期”(Biedermeier),盡管處于梅特涅首相(Metternich)專制政體與嚴厲的警察制度箝制之下,藝術(尤其是音樂)卻由于得到中產階級的支持而得以穩(wěn)健地發(fā)展;而維也納人的喜歡跳舞,使整個首都永遠處于歌舞升平中。根據統計,當時維也納的人口總數約二十萬人,而全城可供跳舞的場地可容納五萬人,也就是說,該市四分之一的人染上了所謂的“華爾滋病毒”!此“畢德邁雅時期”正是圓舞曲音樂的先鋒藍納(Josef Lanner,1801-1843)、老約翰·斯特勞斯(Johann StraussI,1804-1849)
活躍的時期,而“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斯特勞斯(Johann StraussII,1825-1899)才剛開創(chuàng)他的事業(yè),也就是說,維也納輕音樂的黃金時期才剛要展開而已。
圓舞曲
在浪漫時期,受圓舞曲的流行風潮影響,作曲家也嘗試將圓舞曲放入他們的大型作品中,例如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便是用圓舞曲所寫成,另外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尤金·奧涅金”、普契尼的歌劇“波希米亞人”以及理查·斯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都有精彩的圓舞曲音樂。除此之外,蕭邦和布拉姆斯也都創(chuàng)作了多首用鋼琴獨奏的圓舞曲,這又是圓舞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了。
至于作為社交舞,起源于18世紀80年代維也納的華爾茲,很快就傳到其它歐美國家。俗稱慢三步,用3/4拍的音樂,抱握姿勢以閉合位置為主。特點是在第一拍的時候,身體要低下來,而在第二、三拍的時候,身體要升高,形成波浪式的移動。基本舞步是左轉(Reverse Turn)和右轉(Natural Turn)?!熬S也納華爾茲”(Viennese Waltz)是從華爾茲演變出來的速度很快的舞,俗稱快三步。國際華爾茲只限于閉合位置(closed position),而美國式華爾茲(American Style Waltz)卻允許閉合位置以外的所有位置。
8. 圓舞曲之王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
小約翰·施特勞斯, 作于1883年。
當時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本曲依然充滿活力,處處散發(fā)著青春的氣息。據說小約翰·施特勞斯是在一個晚上就在鋼琴上即興創(chuàng)作出本曲的,因此本曲最早的版本是鋼琴曲,后經劇作家填詞而成為流行一時的聲樂曲,直到現在,本曲的聲樂版本仍然是許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愛的曲目。本曲的管弦樂版本也十分流行,百余年來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愛。9. 圓舞曲之王是哪位作曲家寫的
肖邦一生中總共創(chuàng)作了21首圓舞曲,從表達形式上來說可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把實際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 另一類則為圓舞曲形式的抒情詩。如:《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降D大調“小狗”圓舞曲》屬等作品屬于前一種類型,而《升c小調圓舞曲》等作品屬于后一類。 肖邦圓舞曲一向以優(yōu)美、高雅、華麗而著稱,但由于節(jié)奏變化復雜,因而并不適于實際的舞蹈。在屬于第二大類的抒情詩式的圓舞曲中,往往可以發(fā)現類似瑪祖卡舞曲般的節(jié)奏,這是由于肖邦始終保持著濃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調的緣故。肖邦的圓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對比較簡單,內容也較為通俗易懂,所以一般人都很喜愛。 07 Minute Waltz Op.64/1 小圓舞曲“小狗”,作品64之1 降D大調 圓舞曲"小狗" (作品64之1) 作品64號共有三首圓舞曲,是肖邦在世時最后發(fā)表的圓舞曲。其中第一首(降D大調,即本曲)為肖邦圓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俗稱為《小狗圓舞曲》。 傳說肖邦的情人喬治?桑喂養(yǎng)著一條小狗,這條小狗有追逐自己尾巴團團轉的"興趣"。肖邦依照喬治?桑的要求,把"小狗打轉"的情景表現在音樂上,作成了這首樂曲。 樂曲以快速度進行,在很短的瞬間終了,因此又被稱為《瞬間圓舞曲》或《一分鐘圓舞曲》。演奏本曲時,應使用平滑流暢的指尖技巧,才能感覺出此曲的趣味來。 全曲為簡單的三段體。在四小節(jié)序奏后,主旋律以反復回轉的形態(tài)出現,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中段則是甜美而徐緩的旋律,與第一段的急促形成鮮明的對立;第三段為第一段之反復。 08 Waltz No.1 In E Flat Major, Op.18 降E大調第一號圓舞曲,作品18 降E大調 華麗大圓舞曲(作品18號)本曲作于1831年,是肖邦在世時最早出版的圓舞曲?!度A麗大圓舞曲》之名,給予一般音樂愛好者很親切的印象。正如曲名所示,這首曲子是肖邦的所有圓舞曲中,最華麗、最輕快的一首,也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實際用于舞會的圓舞曲。所以舒曼才會說:“這是肖邦的肉體和心靈同時在舞蹈的圓舞曲”以及“把舞者卷入波心,越來越深”等類話語。 樂曲的構成極為簡潔,由于是實際舞會用的圓舞曲,全曲在明朗的低音部圓舞曲節(jié)奏上,歌唱出華美的主旋律。全曲共分為五段:第一段為降E大調,第一主題明快、 奔放,第二主題利用急促的頓音表現出仙境般 的飄逸感覺;第二段降D大調;第三段降D大調;第四段降G大調;第五段與第一段的 旋律相同,在四小節(jié)序奏后進入尾聲。 09 Waltz No.7, In C Sharp Minor Op.64/2 升C小調第七號圓舞曲,作品64之2 最能體現肖邦的個性及民族性的圓舞曲,任何人都肯定會說是這首《升c小調圓舞曲》。本曲作于1846—1847年,節(jié)奏近似馬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為舞蹈伴奏的舞曲 ,而是真正的圓舞曲抒情詩。本曲是肖邦去世前兩年完成的,隱含著他對生命的認識。舒曼曾把肖邦的圓舞曲稱為“心靈的圓舞曲”,該說法對于本曲而言是再確切不過了。 樂曲為三段體式,無序奏。一開始便是流露著一絲憂傷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輕柔 、飄逸的性格特征,可見作者對美好生活仍有一線憧憬。第二段為急速的連動,似滾珠落玉般晶瑩剔透。但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種華麗的風格,而是充滿著一種無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傾訴他孤寂的晚年生活。當時,久居異鄉(xiāng)、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無依無靠,其心情之憂郁可想而知。中段轉為降D大調,多少明朗了些, 但是很快又出現郁悶的氣氛。在回旋連動過后,反復開頭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終了。 10 Waltz No.9, In A Flat Major Op.69/1 降A大調第九號圓舞曲,作品69之1 降A大調 圓舞曲(“離別”)(作品69之1)肖邦的作品69號共有兩首圓舞曲,第一首為降A大調,以《離別圓舞曲》而著名。 關于此曲有一段軼事:1835年,肖邦從巴黎前往德國的卡爾斯巴特,與當時從波蘭來此地療養(yǎng)的雙親相會。歸途中,滯留于德累斯頓,順便拜訪了舊日好友渥金斯基伯爵。渥金斯基伯爵有一位名叫瑪麗亞的女兒,意大利血統,黑發(fā)、大眼、厚唇,為人熱情,當時只有十九歲,不論是鋼琴、聲樂或作曲,都有相當的基礎。肖邦與這位童年時代的好友相逢,很快就表現出他的愛心,倆人也親密起來。連續(xù)一個月的相愛生活,使倆人難分難舍。當肖邦即將離去時,曾為瑪麗亞寫了一首圓舞曲相贈,后來瑪麗亞就把它取名為《離別圓舞曲》,即本曲??上У氖牵麄兊倪@段情緣最終不歡而散。 肖邦十分留戀這段甜蜜的時光,他生前一直未出版此曲,而是把它收藏起來以資紀念。他的親筆草稿上注有:“一八三五年九月于德累斯頓”的字樣。此曲旋律頗為優(yōu)雅,極富魅力,曲調中充滿著憂郁、愁悶的回憶。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段:第一段為歌唱似的旋律,離別的惆悵盡顯其中。第二段為降E大調的瑪祖卡舞曲風格。第三段重復第一段的旋律。第四段有兩個新旋律。
10. 有圓舞曲之王稱號的作曲家是誰
歌曲之王是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他既是維也納古典音樂傳統的繼承者,又是西歐浪漫主義音樂的奠基人。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給后世留下了豐厚的音樂遺產,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9部交響曲、10余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其他作品。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出生于維也納近郊的里赫田塔爾,奧地利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