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放紙鳶的詩句是什么
1、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
2、石馬立當?shù)溃堷S鳴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貍渡道中》
3、竹馬踉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宋代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4、柳條搓線絮搓綿,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明代徐渭《風鳶圖詩》
5、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代吳友如《題畫詩》
2. 放紙鳶那首詩
古時候,清明放風箏是一種風俗,最重要的意思是“放晦氣”趕走晦氣的意思。古代在風箏上寫上人的名字,飛到天上又特意剪斷風箏線,讓風箏自己風走,寓意放走晦氣,人們能交上好的運氣,還可以“消災解難”平安健康。
因為是放晦氣,所以不管你的風箏做的多么精致漂亮,放上天空都要剪斷風箏線,任其飛走。
3. 帶有放紙鳶的詩句
1、《村居》清代:高鼎
兒童散學歸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翻譯: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2、《清明日貍渡道中》宋代:范成大
石馬立當?shù)?,紙鳶鳴半空。
翻譯:石獸立在道路兩旁,紙也在半空中旋飛。
3、《紙鳶》宋代:顧逢
只是憑風力,飛騰自不知。
翻譯:憑借風的力量騰空而上,自己卻還不知道。
4、《紙鳶》宋代:寇準
清風如可托,終共白云飛。
翻譯:如果清風可以托付,我愿意和白云一起在天空中飛翔。
5、《紙鳶》宋代:王令
才乘一線憑風去,便有愚兒仰面看。
翻譯:隨著一根線被風兒遙放在天空,引得孩子爭相仰頭看著。
6、《觀村童戲溪上》宋代:陸游
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翻譯:竹馬在地面上奔跑,跑跑去晃晃悠悠連人帶“馬”沖進了爛泥塘里;風箏在空中飛舞,左搖右擺,又飛又叫。
7、《風箏》鄧拓
如此時光如此地,春風送你上青天。
翻譯:此時此刻,正是春風送你上了天。
8、《怨郎詩》兩漢:卓文君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翻譯:二月的風箏斷了線,飄零無依真可憐。
9、《神童莊有恭》未知:佚名
家鄰鎮(zhèn)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
翻譯:家在鎮(zhèn)粵將軍署旁邊,有一次放風箏玩耍。
10、《看美人放紙鳶》明代:楊宛
一自飛揚留不住,天涯消息向誰尋。
翻譯:風箏隨風飛走任誰也留不住,天涯海角,沒人能知道他的消息。
4. 放紙鳶 詩句
《秋千》唐 · 韓偓
池塘夜歇清明雨,繞院無塵近花塢。
五絲繩系出墻遲,力盡才瞵見鄰圃。
下來嬌喘未能調,斜倚朱闌久無語。
無語兼動所思愁,轉眼看天一長吐。
《紙鳶圖》明.徐渭
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
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
5. 有放紙鳶的詩句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xiàn)在已無法考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fā)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jié)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shù)的人認為風箏起源于中國,而后廣傳于全世界,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zhàn)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制木鳶,飛升天空。
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fā)明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yè)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jù)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6. 放紙鳶的詩句是什么意思
村居
1.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
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
3.文辭苦思徒妨睡,官職虛名不療饑。
垂老始知安樂法,紙鳶竹馬伴兒嬉。
4.軟紅無數(shù)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
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屋檐西。
5.百尺東風舞紙鳶,無端聲到別離邊。
人生自是無根蒂,卻被功名一線牽。
7. 什么什么放紙鳶的詩
川上良人放紙鳶出自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的《春分》,是一首描寫節(jié)氣的古詩,原文是: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