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仕女圖是哪個朝代的作品,西王母神話是哪個朝代的人生像并繪畫出來的

本文目錄一覽

1,西王母神話是哪個朝代的人生像并繪畫出來的

西王母首先是在漢代貝發(fā)展起來的,主要用于表現(xiàn)當時人們的升仙思想。西王母神話是哪個朝代的人想象并繪畫出來的( b ) a 夏 b 漢 c 唐 d宋 正確答案:b

{0}

2,為后妃作傳是哪本書

歷史上為后妃寫作傳記應該是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的。盡管《漢書》是以“外戚世家”的篇目,記載后妃的生平事跡的,但還是比較詳細的記載了西漢重要后妃的事跡。如果說正式用《后妃傳》來記載后妃們事跡的,源于唐代官修的《晉書》。這個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的所編撰的《清史稿》一書中。作為封建時代的上層女性,她們的事跡要比起一般人詳細和具體的多,但還是出現(xiàn)遺漏的情況。一般而言,這些后妃的信息和資料,大多數(shù)來源于比較原始的宮廷檔案記錄,只不過有的很詳細;有的卻是一筆帶過。綜上所述,為后妃作傳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系列書籍,這個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春秋左氏傳》中,盡管是編年體。

{1}

3,求這張照片的出處作者

作者:解海龍出處:“大眼睛”蘇明娟是眾所周知的希望工程標志性照片。1991年5月,7歲的蘇明娟是張灣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到金寨縣采訪拍攝希望工程,跑了十幾個村莊,最后來到張灣小學,找到了正在上課的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qū)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攝入他的鏡頭。這幅畫面為一個手握鉛筆頭、兩只直視前方對求知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題為“我要上學”的照片發(fā)表后,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志爭相轉載,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蘇明娟的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唐山大地震解海龍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你可以用google以圖搜圖找到

{2}

4,這幅連生貴子圖 是什么朝代 作者是誰

——這是清代冷枚的作品——冷枚像冷枚,生卒年不詳,約生活于公元十七世紀后期至十八世紀前期,字吉臣,號金門畫史,膠州(今屬山東)人。曾經(jīng)跟隨康熙時宮廷畫家焦秉貞學畫,約于康熙中期進入宮廷供職,直至乾隆七年(1472)尚在。擅長畫人物、仕女及山水,畫風工整、細致,色彩較濃麗,具有裝飾性。傳世作品有《避暑山莊圖》、《九思圖》、《麻姑獻壽圖》、《宮苑仕女圖》。這幅冷枚的《連生貴子圖》為絹本設色, 95.5×45.5厘米 ,現(xiàn)藏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是一幅寓意畫,以桂樹、婦人手中的蓮花、蘆笙以及膝下的幼兒,組成“連生貴子”的吉祥含義。人物刻畫十分工細,勾線填彩,設色濃麗。婦人的疼愛愉悅之情與小兒活潑可愛之態(tài),刻畫得十分準確。冷枚,生卒年不詳。字吉臣,號金門外史,膠州(今山東膠縣)人。畫學焦秉貞,康熙后期進入宮廷供職。擅長畫人物、仕女及山水樓閣。畫風工細,色彩濃麗。傳世作品有《萬壽圣典圖》、《連生貴子圖》。你好!冷枚,生卒年不詳。字吉臣,號金門外史,膠州(今山東膠縣)人。畫學焦秉貞,康熙后期進入宮廷供職。擅長畫人物、仕女及山水樓閣。畫風工細,色彩濃麗。傳世作品有《萬壽圣典圖》、《連生貴子圖》。如有疑問,請追問。

5,我國存世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國畫是誰的什么作品

我國存世最早最完整的國畫作品是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杜敷饒D》是顧愷之根據(jù)張華的《女史篇》畫的一卷插圖性畫卷。顧愷之創(chuàng)作的《女史箴圖》,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筆法如春蠶吐絲,形神兼?zhèn)?。他所采用的游絲描手法,使得畫面典雅、寧靜又不失明麗、活潑。畫面中的線條循環(huán)婉轉,均勻優(yōu)美,人物衣帶飄灑,形象生動。擴展資料作品描繪女范事跡,有漢代馮媛以身擋熊,保護漢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絕與漢成帝同輦,以防成帝貪戀女色而誤朝政的故事等。其余各段都是描寫上層婦女應有的道德情感,帶有一定的說教性質。雖然作品蘊涵了婦女應當遵守的道德信條,但是對上層婦女梳妝妝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繪,真實而生動地再現(xiàn)了貴族婦女的嬌柔、矜持,無論身姿、儀態(tài)、服飾都合乎她們的身份和個性。《女史箴圖》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宮廷婦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婦女生活情景?!杜敷饒D》是集教化與審美于一身的成功典范,并預示著中國繪畫由重教化到重審美的轉型,由此而言,《女史箴圖》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女史箴圖》在結構與空間處理上,都已經(jīng)非常成熟。畫面每一段都相對獨立,且又前后照應。在空間處理基本上是按主要人物、尊貴人物大而次要人物、卑微人物小的原則,顯得稚拙而饒有畫意,體現(xiàn)了早期人物畫的風貌。主題人物的塑造,也都能根據(jù)不同的內容,賦予各種不同的動作,人物的動態(tài)神情呼之欲出。通過動作和表情的變化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無疑將兩漢以來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水平向前推進一大步。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女史箴圖是顧愷之的《女史箴圖》顧愷之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南北朝時期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絹本的最早應該是——戰(zhàn)國帛畫《人物馭龍圖》和《人物龍鳳圖》。紙本的有說是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但他的原作其實一個也沒有了,現(xiàn)存的都是唐宋時期的摹本。其實唐代畫家的作品好像也沒有存世的了。所以個人認為存世的最早的、保存較好的應該是五代時期荊浩的作品《匡廬圖》。一家之言,不敢亂說。這個問題不好答。

6,李時珍是什么朝代的寫過什么名著

李時珍是明代的醫(yī)學家,寫過著名的《本草綱目》。李時珍(1518年 --- 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zhèn))人,漢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國古代偉大的醫(yī)學家、藥物學家、博物學家、著述家。李時珍對道家醫(yī)學的繼承是多方面的,曾參考歷代有關醫(y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jīng)驗和調查研究,歷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jié)譯本,其著有《瀕湖脈學》。本草綱木李時珍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jīng)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jīng)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yī)藥學家。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y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y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jīng)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jīng)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jīng)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明朝 他寫過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1590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時珍?!侗静菥V目》,藥學著作,五十二卷。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yī)方11096個,繪制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中國古代漢醫(yī)集大成者。李時珍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jīng)過實踐和鉆研,歷時數(shù)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并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李時珍是明朝人,名著《本草綱目》,被稱為藥王。李時珍是明代著名的醫(yī)學家,寫過醫(yī)學名著《本草綱目》

7,宮樂圖和揮扇仕女圖的唐代歷史文化及生活習俗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期,工筆人物畫出現(xiàn)了空前繁榮的局面,以吳道子、張萱、周日方、孫位等為代表人物的肖像畫、人物仕女畫、宗教繪畫等,強調對人物的心理刻畫,使人物外形特征更為顯著,也更具有形式美感;線描形式的筆法創(chuàng)造,是唐代工筆人物畫的另一個成就;用色的大膽、色彩的富麗,是富有裝飾性調子的設色主流。 閻立本的《步輦圖》、周叻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佚名《宮樂圖》等等,都主要采用朱砂和石綠這兩種對比色,以突出人物的形體、服飾美,敷色精微,或典雅富麗、或柔麗多姿;構圖注意遠近高低、錯落有致;勾線勁細,甚至使衣紋都顯得圓轉流暢,極具裝飾意味,蘊涵強烈的裝飾美感,這些工筆人物畫鼎盛時期的經(jīng)典作品,體現(xiàn)了裝飾性和繪畫性的高度和諧。 尤為可喜的是,在工筆人物畫跨入成熟期乃至于鼎盛期時,一些大畫家以及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參與了繪畫理論的總結提煉,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繪畫法則和審美理念的理論著作,對于工筆人物畫的發(fā)展功不可沒,也為后人留下了可資借鑒的創(chuàng)作技法及理論傳承。魏晉時期肖像畫家謝赫的《六法論》《古畫品錄》;顧愷之的《論畫》;王微的《敘畫》等,他們所提出的審美觀念,概括了這個時期工筆人物畫的藝術成就。而唐朝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堪稱最早的一部中國繪畫史專著。 仔細研讀大師的畫作及其理論,可相互佐證,體會到各自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和一套嚴密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體系。幫助我們寧神靜心,少一點自以為是的張狂,多一份對大師的崇敬,對于我們調適心態(tài),開拓心胸,是尤為重要的。 豐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獨有的。帝國的繁榮,綻開在那些花樣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顛倒沉醉。 與描寫宮廷和貴族生活為主的唐代仕女畫不同,宋代兒童題材的繪畫有著濃厚的民俗色彩。面對孩子們的笑臉,所有的莊重、神圣,所有的美艷、高貴,一下子都變得無足輕重。 在唐代人物畫中,也許沒有哪一種題材更像仕女畫那樣,可以淋漓盡致地傳達出這一盛世的聲色風貌。 在這一時代,魏晉士大夫所推崇的“秀骨清像”也已了無蹤影。豐肥雍容中的雅致,是盛唐美人所獨有的。這種充滿繁榮、自信、滿足、大氣的風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體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精神狀態(tài)。中晚唐以后,仕女的形象則豐肥失度,日漸缺乏生氣。 唐代婦女的服飾與化妝變化多端,不論是“裙紅妒殺石榴花”,還是“一抹濃紅傍臉斜”,無不流露出繁榮與強盛。初唐長裙上寬寬窄窄的條紋,一直影響到隔海相望的日本。 唐代繪畫與陶俑中仕女發(fā)髻樣式、眉心裝飾的花鈿,種類達10余種,顯現(xiàn)出貴族生活的精致與講究。 唐代仕女畫的氣氛是輕松與美艷的,觀者盡可以在藝術家們流暢舒緩的線條引導下,從容地去欣賞這個時代的美。這些美輪美奐的仕女畫像李太白的詩一樣,浸泡在富足繁榮的金樽美酒之中。 宋代《清明上河圖》的出現(xiàn),顯示出中國繪畫在內容上又有了更大的拓展,畫家們的目光已不再局限在上層社會中,那些普普通通的販夫走卒都成了藝術家關注的對象。 同時,宋代的兒童題材繪畫已經(jīng)成為獨立的一家,常被稱為“嬰戲圖”,有著濃厚的民俗色彩,表現(xiàn)出對于人類日常生活和情感的敏銳的把握。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