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現(xiàn)在白酒的名氣似乎遠遠大于黃酒,但在黃酒流行的江浙地區(qū),黃酒依然是本地酒水消費的大頭。相比黃酒的歷史,其實白酒是一個小年輕,白酒的不同香型中,又以醬香型白酒的陳華效果最好,但在短時間內,還是不如高端黃酒,白酒作為新時代產物出現(xiàn)以后,黃酒在很多方面都處于劣勢。
1、我國除了白酒,黃酒,紅酒還有什么酒?
按不同酒類的生產方式,可以將酒分為發(fā)酵酒、蒸餾酒、配制酒三大類。一、發(fā)酵酒也叫釀造酒,是借著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質原料的物質進行發(fā)酵,產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其生產過程包括糖化、發(fā)酵、過濾、殺菌等,發(fā)酵酒又分為葡萄酒和谷物發(fā)酵酒。像黃酒、果酒、葡萄酒、啤酒等都屬于發(fā)酵酒,另外馬奶酒、牛奶酒、繆糟等只經過發(fā)酵、未蒸餾的含酒精飲品也屬于發(fā)酵酒,
這類酒的特點是酒精度數(shù)低,一般在3度到18度之間,營養(yǎng)成分豐富,但不適宜長期儲存。二、蒸餾酒蒸餾酒一般是先經過釀造,后進行蒸餾后冷卻,最終得到高度數(shù)的酒精溶液飲品,在我國蒸餾酒基本是白酒。我國白酒按照香型分為十二大類,分別是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鳳香型、董香型、老白干香型、芝麻香型、馥郁香型、特香型、豉香型,
各大香型都有自己的代表名酒。目前白酒市場數(shù)量最多的濃香型,四川、江蘇等地的名酒多是濃香型,而知名度最高的茅臺酒是醬香型,消費群體最多的二鍋頭則是清香型,每種香型都有各自的特點,白酒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蒸餾酒,和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金酒Gin、朗姆酒并稱世界六大蒸餾酒。
三、配制酒配制酒,又稱調制酒,是混合的酒品,一般以發(fā)酵酒、蒸餾酒或食用酒精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花、果、動植物或中草藥,采用浸泡、煮沸、復蒸等不同工藝加工而成的改變了其原酒基風格的酒。配制酒主要有兩種配制工藝,一種是在酒和酒之間進行勾兌配制,另一種是以酒與非酒精物質(包括液體、固體和氣體)進行勾調配制,也就是我國的各種泡酒、藥酒,
2、黃酒與白酒相比,哪個對人身體好些?
這個在目前的消費環(huán)境下其實沒法做出比較公認的對比。相比黃酒的歷史,其實白酒是一個小年輕,目前考證的白酒起源,一般是說源于宋元時代蒸餾技術的興起,然而黃酒的歷史差不多可以追溯到秦漢乃至更早。盡管現(xiàn)在白酒的名氣似乎遠遠大于黃酒,但在黃酒流行的江浙地區(qū),黃酒依然是本地酒水消費的大頭,黃酒的衰落其實是近百年間的事情。
在近代以前,黃酒是全國范圍最普及的酒種,清末民初的時候發(fā)展到頂峰,當時中國人喝酒以釀造酒(黃酒、米酒等)為主,蒸餾酒(白酒)還比較少。而且那時候黃酒是屬于“上層酒”,官僚文人飲宴喝的都是黃酒,而那時候白酒還被叫做燒酒,因為酒精度數(shù)高、刺激性大,一般只有中下層比較窮苦的腳夫走卒用來驅寒、獲得刺激等,而且黃酒的喝法比較文雅。
黃酒一般不干杯,“干杯”其實是一個外來的身體儀式,有一篇回憶錄講的就是俄羅斯人評價當時的中國人喝酒:中國人喝酒很奇怪,端起杯子來,也不碰杯,在空中讓一下,說一句“請”,小抿一口又放下,整體來說酒風是比較恬淡優(yōu)雅的。白酒作為新時代產物出現(xiàn)以后,黃酒在很多方面都處于劣勢,首先,白酒多次蒸餾,酒精度高(最高70多度),黃酒一般不超過18度,這種反差帶來的影響是超強的,感官刺激、快速反應,對抗寒冷效果更強,這點也是黃酒南盛北衰最主要的原因。
至于深層次的文化中心、經濟中心、政治中心北移等原因,我們就不做深入討論了,其次,黃酒分四種,甜、半甜、半干和干黃酒,前三種有甜味,后一種太干澀,整體的風味口感太敏感,白酒注重香型而非口感,因為喝幾口嘴里就麻了,遮丑。再次,酒的陳化其實就是其中微生物的變化和反應,越高度的酒中微生物活性越低,也就是說,黃酒十年的陳化后口感變化遠大于白酒,好的黃酒成本太高太難得,反過來說,就是白酒其實不需要陳化很久,因為陳化的效果極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