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在網(wǎng)上買酒哪個網(wǎng)站是比較的好是正品
不知道樓主是想看獨(dú)立商城還是第三方平臺呢?第三方平臺樓主可以看一下品牌商城天貓或者京東商城;獨(dú)立商城樓主可以看一下老酒商城,在這些商城購買不容易買到假酒。記住,樓主最好不要在淘寶的集市購買,在集市購買太容易買到假酒,而且還沒有售后保障。
2,怎么抓天機(jī)龜從哪買老酒
老酒可以去集市去買 也就50W以下 之后去找神算子算下在去抓
用元寶到問道道具商店買``在左上角```
天機(jī)龜只能買吧..
老酒現(xiàn)在都有很多年陳釀的
要是想喝以前那種自制的
就去自釀酒的地方,很多人還在干這一行的
3,問道怎樣賺錢我是說任務(wù)或其他
80級在新區(qū)還可以在老區(qū)就不行,我建議你要是在家上的話每天可以跑個90環(huán),其次就是就是去打和尚卡,1個神木,鈴鐺和滿卡可以找小號出,1小時可以打50-70張卡,可以賣18W一張,這樣賺來的挺快的。
跑個90環(huán)差不多有150W
跑環(huán)啊
你去最低收道具 在去賣最高價格
希望采納
壓鏢 跑90環(huán) 最好老
跑環(huán)啊
4,我要在淘寶集市店上開家買黃酒的店取個什么樣的店名好要通俗
店名:唯有杜康 著名典故: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用什么來排列人生的苦惱呢,只有喝杜康酒了吧!由此以后杜康成為酒的代名詞,唯有杜康作為賣酒恰到好處店名既通俗易懂又意蘊(yùn)深遠(yuǎn),讓人過目不忘。如何能排解工作的苦惱呢,那就只有去唯有杜康了呵呵,希望對你有幫助,朋友
三碗不過崗,夠通俗吧,武松打虎都知道這個故事吧。
酒香濃郁--黃酒
我有朋友是專做茅臺散酒 茅臺牌子酒 在茅臺開有門面 要貨電話聯(lián)系13738409099我?guī)湍憬榻B去
黃酒菜
5,心有相生相由心生到底誰對心為何物相為何物
相由心生。
心,是自己的想法,意識,或者說是性格,
相,應(yīng)該是相貌,你的臉相。
會相面的也就是說從你的相貌看你的性格,得知你的命運(yùn)。
元音老人:
明 見性一詞簡約總括地解釋起來,就是:從究明人們的“心”(本心)的形相與作用,而徹見、領(lǐng)悟、神會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體與真理,以覺醒迷夢,而了生脫死,證大涅槃。它的意義詳細(xì)分析起來,至為深廣,因為它是這一代時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說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腳。現(xiàn)在我們只能擇其精要者約略言之。
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nèi)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之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于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
那么心是什么?性又是何物呢?原來所謂心者,并不是我們胸膛里的肉團(tuán)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jīng)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lǐng)受它的形象,產(chǎn)生認(rèn)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發(fā)生愛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這心是和環(huán)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dú)起的,所以稱為集起為心,也就是現(xiàn)代學(xué)說所謂“思想是客觀環(huán)境的反映?!币敿?xì)談它的形象和內(nèi)容,法相宗《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它可以分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這里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篇幅,不詳細(xì)說它了,請讀者自己去研讀《成唯識論》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F(xiàn)代學(xué)說認(rèn)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古人比為色里膠青,水中鹽味,雖不可目睹,但事實上確實在起作用,在佛經(jīng)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只因眾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yōu)橥?。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兩回事。現(xiàn)在世界得以飛躍前進(jìn),全靠自動化,而自動化又靠熱能,無有熱能,即無動力;無有動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同樣,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創(chuàng)造發(fā)明等,也靠體內(nèi)的動力,而這動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雖不能眼見,但確實在起一切作用,猶如電雖不能目見,而一切照明、發(fā)動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經(jīng)內(nèi)稱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兩者混用,稱心為性,稱性為心,我們只要洞悉它們的底蘊(yùn),搞清它們的分野,也就不至為之混淆惑亂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義,就須進(jìn)一步探討“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緣境而生心?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纏綿不斷?更須明白,明心見性的含義包括些什么?怎樣才可以明它、見它,出離生死?現(xiàn)在讓我們分為五節(jié),詳細(xì)討論一下。
?。ㄒ唬┟餍囊娦哉撸餍奶撏豢傻?,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我人欲了脫生死,先須知道生死之由來。如欲斷其流者,先須識知源之所在,而后方可塞其源、斷其流,逍遙于生死之外。那么蕓蕓眾生在六道內(nèi)頭出頭沒地輪回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釋迦佛用兩句簡約的話告訴我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分析起來,乃是說,一切眾生本具如來藏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來不去、無相靈敏之萬能體;它不屬迷悟,體絕凡圣。只以眾生不覺,無有經(jīng)驗,不知妙體本明,而生一念認(rèn)明,以本有之妙覺智光,幻為妄明所明。將原為一體之覺明——覺即明,明即覺,非有二致,分為覺明相對——覺外有明,明外有覺,覺為明所明,明為覺所覺,而成能所雙立。即《楞嚴(yán)經(jīng)》所謂“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也。由此無明故(此明覺即吾人通常所說的無明),迷本圓明,將本有無相之真如,轉(zhuǎn)為阿賴耶識(如正常人吃醉了老酒相似)。于是靈明真空變?yōu)轭B空,復(fù)于頑空中,無明妄動,凝結(jié)成四大妄色(如來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風(fēng)四大種因,因妄動而顯相,世界即此四大所凝成)。此即《楞嚴(yán)經(jīng)》所謂“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也。由有四大妄色,則本有之智光轉(zhuǎn)為妄見,復(fù)以彼妄色為所見之境。妄見既久,更摶取少分四大為我,于是妄見托彼四大以為我身——即無明裹定八識潛入身根,四大本是無知,因妄見執(zhí)受而有知。真心無量,今被無明封固,潛入四大以為心。即所謂色雜妄想,想相為身,是為五蘊(yùn)之眾生。亦《楞嚴(yán)經(jīng)》所說“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也。
由此可見,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實系一念認(rèn)明(即無明)之過咎。眾生既迷失本性,而認(rèn)物為己,于是追逐物境,迷著不舍,造業(yè)受報,輪回不息!經(jīng)云:“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種子起現(xiàn)行,現(xiàn)行復(fù)熏種子,由因成果,果復(fù)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不已。因是眾生從無生死中,枉受生死輪回之苦,不得停息!
所以說,我人的心是虛幻不實的。它只是六塵落謝的影子,而六塵(即世界萬物)又由無明妄結(jié)而幻現(xiàn),本不可得。佛經(jīng)所謂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那么,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虛幻中之虛幻了。現(xiàn)代的哲學(xué)家們也說“心”是客觀物質(zhì)的反映,但他們只說心由物產(chǎn)生,沒有道出物何由而產(chǎn)生,不及佛經(jīng)說得全面。佛說:“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边@就將心物互為因果而虛幻生起的道理,說得一清二楚了。
心物既俱虛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夢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這就是明心。于本空處,非如木石不知無覺,而是虛明了了,雖了了虛明而寂然不動,一念不生,這是什么?這奇?zhèn)ザ制降木跋?,非吾人不生不滅,亙古長存之真如自體,又是何物!當(dāng)此自體豁然顯露時一把擒來,即謂之親證本來面目,亦謂之見性。
所謂見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見什么東西,而是心地法眼親切深徹的體會與神領(lǐng)。經(jīng)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惫拭餍囊娦?,乃于打破妄知妄見,狂心息處,身心消殞時,徹見真性也。
如二祖神光大師,見初祖達(dá)摩曰:“學(xué)人心不安,乞師安心?!弊嬖唬骸皩⑿膩?,與汝安?!睅熈季迷唬骸耙捫牧瞬豢傻谩!弊婺隧?biāo)浦墼唬骸芭c汝安心竟!”師于言下大悟。此即于覓心了不可得處(前念斷,后念未起時)而徹見這不落斷滅(當(dāng)時念雖斷,但非如木石無知)了了靈知的性。這則公案的妙處,即在心是集起虛妄的,并無真實來處,一經(jīng)追問,即便化為烏有。但念雖息空而能(即性)不滅,會者即于此際,猛著精彩,回光薦取,即為見性。關(guān)于能量不滅,現(xiàn)代科學(xué)家都承認(rèn)。而能量最大者,莫過于性能。因性無形無相,至大至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nèi),能摧一切,一切不能摧它,故無法衡量,無可比度。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脫死,逍遙化外的也是它,所以要了脫生死,必須明心見性也。
?。ǘ┟餍囊娦哉撸嗣靼仔闹钣?,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
古德云:體無形相,非用不顯;性無狀貌,非心不明!起用正以顯體,明心方可見性。這就是說要見性須從明心上下手,離心無性可見。因為性體無形象,不可見,而心是用,用無相不顯,從有相之心用,方可得見無相之性體。上面說過,我人之思想、工作、創(chuàng)造、發(fā)明,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皆是心之作用。要見性,即須從這些作用上來見,離開作用,即無性可見。猶如世間之理與事,事無理不成,理無事不顯;理立正所以成事,事成正所以顯理,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分,故見理須從事上見,離事亦無理可見也。
如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如何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尊者曰:“我見佛性?!蓖踉唬骸靶栽诤翁帲俊弊鹫咴唬骸靶栽谧饔?!”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弊鹫咴唬骸罢颜炎饔?,王自不見!”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蓖踉唬骸叭舢?dāng)用時,幾處現(xiàn)出?”尊者曰:“若出現(xiàn)時,當(dāng)有其八?!蓖踉唬骸捌浒顺霈F(xiàn),當(dāng)為我說?!弊鹫咴唬骸霸谔ピ簧恚幨涝蝗?,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wù)?,在手?zhí)捏,在足運(yùn)奔;遍現(xiàn)俱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王聞即開悟。
又如《金剛經(jīng)》,世尊于說法之前為什么先插一段著衣、持缽、入城、乞食,直至敷座而坐呢?蓋欲啟大眾無形般若之機(jī),不得不借用六波羅蜜有相之形也。因無體不能成用,眼前一切相用,在在皆在反顯般若無相之體。奈我人不識,故佛特借用有相之事行,以密示無形之妙體,令我人證入般若波羅密也。
性固不無,但不可以耳聞,不可以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但可以慧照,可以妙觀,可以領(lǐng)悟,可以神會。故曰“如是悟會,悟會如是”而已。六波羅密之密行,乃世尊不開口之說法。如是般若放光,獨(dú)空生(須菩提)當(dāng)下契會,應(yīng)機(jī)緣起,出座請問,乃成就一部《金剛般若》妙經(jīng)。
(三)明心見性者,明心本無,見性本有也。
上面說過,心性有如事用與理體。事用雖有形相,可以眼見,但似有實無,以緣起性空故;理體雖無相可見,但似無實有,以性空緣起故。二者相輔相成,離體無相,離相無體,故曰: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即空即有。吾人非但于一切事相不可執(zhí)著,倒于一邊,尚須透過幻起之事相,明見本真的性體。
《楞嚴(yán)經(jīng)》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毙泽w是真空,無有形相;無相之真空方是性體。一切有相之色,俱是妄色。妄色無體,猶如空花水月不可得,但妄想而已。故《心經(jīng)》說,一切皆無,既無世法之眼耳鼻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亦無聲聞緣覺之苦集滅道與十二因緣,更無菩薩之智與得,于一切不可得處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即揭示吾人于明心本無處而徹見本有之性體也。
此在宗下謂之泯絕無寄宗,如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物為侶者,是什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再向你道!”心念泯絕,空有銷殞,真空妙體自然顯現(xiàn)。又如近代之楚泉禪師,參見赤山法祖。一日祖問曰:“法華開示悟入佛知見,歷代祖師各有開示。但皆是各位祖師自己的,非關(guān)子事。今欲子從自己胸襟中道將來,如何開示悟入佛知見?”師無語。祖嘆曰:“如是參禪,只是徒喪光陰,有何益處?”罰令跪參。連參三枝香,聽維那打開靜板響,忽然省悟!祖考問曰:“如何開佛知見?”答曰:“開出本有(即本有之自性理體也)?!边M(jìn)問曰:“如何示?”答曰:“示出本無(即一切心用事相皆不可得,從不可得之心用上以示本真性體也)。”再問曰:“如何悟?”答曰:“悟無有無(消滅其迷悟痕跡也)?!备鼏栐唬骸叭绾稳耄俊贝鹪唬骸叭氤鰺o礙(得大受用,語默動靜自在無礙也)?!?
?。ㄋ模┟餍囊娦哉?,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真覺禪師云:心性雖似有體用理事之分,但考其實際,則非一非異。以從事相說來,妙用隨緣,應(yīng)顯萬類,似有形象,而妙體不動,絕諸對待,離一切相,故非一。但用從體發(fā),用不離體;體能發(fā)用,體不離用。從此不相離背說來,故非異。經(jīng)云:“一切事相,皆性之顯現(xiàn)?!笔孪嚯m殊,分門別類,各有不同,但其性則一。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明鏡無不現(xiàn)影,無影不為明鏡;現(xiàn)影皆從明鏡,無鏡不能現(xiàn)影。心性亦復(fù)如是,性是真空妙體,心是有形相用。故有性體必有相用,無相無從顯體。是則相即性,性即相;相外無性,性外無相。非如頑空,冥頑不靈,死寂無知,落于斷滅也。
眾生迷頭認(rèn)影,執(zhí)相造業(yè),故招五濁穢土;諸佛見性遣相,清凈無染,故感凈土莊嚴(yán)。其真、妄、凈、穢雖殊,而現(xiàn)相之性體則一。吾人只須將認(rèn)影遣鏡之誤,轉(zhuǎn)換為認(rèn)鏡遣影,則穢土當(dāng)下即是凈土,并不待死后始得往生也。經(jīng)云:“隨其心凈,即佛土凈;欲凈其土,先凈其心?!绷加幸砸?。
真空妙有者,揀非頑空,從體起用也。以真空故,能隨緣;以妙有故,能起用。妙有真空者,揀非實有,攝用歸體也。以隨緣起用,現(xiàn)諸幻相,故《彌陀經(jīng)》說佛土莊嚴(yán);以體性清凈無染,不沾一法,故《金剛經(jīng)》說一物不立。一物不立,正是佛土莊嚴(yán),佛土莊嚴(yán),正是一物不立,故《金剛》即《彌陀》,《彌陀》即《金剛》,非有二般。
心性相體,看來有異,其實如一,如水之與波,水以濕為體,波以動為相。水性波相,看來非一,但波即水,水即波,濕性非異。故真見性者,非但心地法眼可以見道,肉眼亦能徹見真性。以性即相,相即性也。古德云:“萬象叢中獨(dú)露身!”又云:“山河及大地,盡露法王身!”即指此世界萬有皆我性體所顯現(xiàn)也。
《金剛經(jīng)》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人果能徹究斯理,于日常生活中,即相而見性,任何塵緣境相,不作塵緣境相會,則當(dāng)下超越諸有,逍遙于三界外矣!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目之所及,耳之所聞,無一非佛也。此在宗下謂之直指心性。如大梅問馬祖:“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大梅于言下大悟。又如靈訓(xùn)問歸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訓(xùn)云:“和尚誠言,某焉敢不信!”宗云:“即汝便是!”訓(xùn)于言下有省。請看,何等果斷!何等便捷!何等慶快!
?。ㄎ澹┟餍囊娦哉?,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
心性本自空靈無住,方成妙用,一有所住便成窠臼;心性本來無有一物,說空說有,說迷說悟,說真說妄,俱是相對立說,均系戲論。所謂但有言說,均無實義。如徹悟心源,明見真性,迷妄既無,悟從何立?不立亦不立,了無一法可得。故云:人我空非真空,須法我空,更復(fù)空空,方真到家穩(wěn)坐。亦即古人所謂無所成、無所得、無所修、無所證方真成、真得、真證也。如認(rèn)自己有法可得、有道可成,則正墮在圣位法執(zhí)里。小則生死不了,縱或了得分段生死,絕不能了變易生死,以法執(zhí)即變易生死之障故;大則發(fā)狂成魔,后果不堪設(shè)想!
關(guān)于無修無得無證之說,即是徹悟到家人之了脫語,亦是最初理解如來密因人之因地法語。以眾生本來是佛,不因修成。只因不覺,迷己逐物,追逐外境,淪為眾生。今如凜覺醒悟,如千年暗室,一燈能明。便恢復(fù)本性,有何修證之可言?故云不假劬勞、肯綮修證也。但如習(xí)染濃厚,妄執(zhí)深重,雖明斯理而歷境心生,則不無辛勤綿密掃蕩之功!又如僅明眾生本來是佛之理,并未親見自性,只為將來成佛之因,則更須勤懇修習(xí),以期親證。切不可開大口,說大話,自欺欺人,撥無修證,而致莽莽蕩蕩遭秧禍也。
徹悟心性,一法不立,無佛無眾生,整日如癡如呆,任運(yùn)隨緣,皆是佛事。所謂嬉笑怒罵、謦欬掉臂,皆是海印放光;穿衣吃飯、運(yùn)水搬柴,無非神通妙用!其間無所取舍,無所倚重,故謂之歸無所得也。
才有所重,便障自悟門,故宗下大德,皆善為人解粘去縛,即令學(xué)人放下重?fù)?dān),打開悟門也,如馬祖見有人墮在前答“即心即佛”處,故于有僧更問“如何是佛”時,又答“非心非佛!”臨濟(jì)祖師恐人落在“赤肉團(tuán)上無位真人”上,當(dāng)有僧更問“如何是赤肉團(tuán)上無位真人”時,托開其僧云:“無位真人值什么干屎橛?”又如第四節(jié)所述第二則公案,靈訓(xùn)于言下有省時進(jìn)問云:“如何保任?”歸宗云:“一翳在目,空花亂墜!”這些例子都很好說明真性是無所住、一物不立的。所以我們要徹底悟真心,既不能著佛求,更不能著神通玄妙!
趙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后人雖有嫌其尚有“不喜在”之落處,但趙州之意在了法見,示人無一法可得、無所倚重,不在喜不喜也。至于立言之弊,以但有言說不無痕跡!如靈龜擺尾,掃其行跡,行跡雖去,又落掃跡。以故宗下大德說到末后,無法開口,即拂袖歸方丈,以示末后也。
綜上所述,明心見性,實為佛教之綱宗,學(xué)佛者之圭臬!我人如真欲出生死、成大道,不問修習(xí)何宗,均須向明心見性這一偉大目的奮斗、前進(jìn)!決不可畏難而退!以一切宗派的門庭設(shè)施,修習(xí)方法,無一非息心止念之手段,而這些手段又莫不以明心見性為目的。故明心見性為佛教各宗派之總綱,如不依此總綱修習(xí),則非佛教徒矣!復(fù)次我人之有生死,因無明不覺,今如不覺破無明,揮發(fā)智光,如何能了生死?故明心見性為了生死之要關(guān),證大道之樞紐,任何宗派之佛教徒,非但不可漠視它、否定它、偏離它,而且要竭盡自己之智勇與精力,為實現(xiàn)這一宏偉目的而努力奮斗!
相由心生!心即生佛一如之清凈正覺!
山河大地等一切物質(zhì)現(xiàn)象,與見聞覺知的一切性能,以及依心而起的各種心理活動及認(rèn)知等一切的能緣與所緣之法,都是自性真心所幻現(xiàn),你的身體和你的知覺之心,也都是由正覺妙明、精純明妙的真心中所幻現(xiàn)之物。眾生把本有的妙明圓滿的真心、如摩尼寶一樣的明妙自性都遺失掉,在靈明洞徹、正覺朗照的自性上,自取迷昧,妄生分別覺觀之性(眾生最初一念妄動之無明)。無明心起,分別性生,妄認(rèn)靈明的空性為一無所見之頑空,晦昧的頑虛之中,暗相凝結(jié)而妄見有山河大地等物質(zhì)世界的生起,由心取境,因境引心,四大之色塵與妄想分別心相混雜,就認(rèn)定這種混雜的狀態(tài)為自已的身體,聚集各種因緣,于內(nèi)隨想分別計度,于外貪取不舍、逐境奔逸,把這種昏昏擾擾的相狀當(dāng)作自己的心性,一旦迷惑這種現(xiàn)象為自己的真心,就決定會誤認(rèn)為心是存在于身體之內(nèi),卻不知道這個身體,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乃至無邊無際的虛空,都是這妙明的真心中所幻現(xiàn)之物。妄想心并非是常住的真心,所以眾生都在生死苦海中輪回流轉(zhuǎn)。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兩者都對,無相即無心,有相即有心,因相而顯心,心卻本無相,心能成萬物,心卻非一物,水能生萬波,水卻不是波。
簡簡單單 活在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