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就是紅酒瓶底的酒窩(punt),您知道他是用來做什么的嗎?】很多人喜歡喝紅酒,大家肯定都發(fā)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紅酒瓶瓶底不像白酒瓶一樣是平的,而是有一個深深的凹槽,俗稱“酒窩”。有的說,酒瓶的凹陷是為了堆積沉淀,扯淡;我想弱弱的問一下,酒瓶瓶底是平的就不能堆積沉淀了嗎?要知道,在國外很多的葡萄酒都是臥著放到酒窖里進行存放的,即使有沉淀也是在瓶壁上也到不了瓶底。
為什么葡萄酒瓶底部是凹進去的?
紅酒瓶凹槽的存在的第一個認識是它的實用價值,其最大的功能是積累葡萄酒中的沉淀物。 對于在早期葡萄酒生產中沒有低溫結晶技術的葡萄酒種植者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 早期的釀酒技術相對落后。 釀酒后,有必要過濾葡萄酒殘留物并用木制編織過濾器將果皮去皮。 這些物品落入瓶底的凹槽中,以減少優(yōu)質葡萄酒中的雜質。 通常,需要保存更長時間的葡萄酒越多,撞擊的深度就越大。
凹槽的存在還使瓶子在酒精化過程中更易于固定。 與時間有關,凹槽的存在也可使酒瓶更容易旋轉。 早期的葡萄酒需要定期滾動(通常在瓶子凹槽的底部插入一個滾輪,每天進行20到30度的圓形滾動兩次至三次以接觸白酒的發(fā)酵)(外國人 例如說喚醒睡眠中的葡萄酒靈魂)因此,凹槽還用于插入滾子。另外,凹槽防止酒瓶爆炸。 凹槽結構的瓶子結構非??煽浚伎拥膹澢蛊孔拥牡撞颗c瓶子的壁一樣堅固,而香檳酒瓶的空腔最深。
為什么紅酒的瓶底是往瓶內凸的?
在下芙蘭一醉,非常榮幸,我來回答:酒瓶底部內凹其實是葡萄酒酒瓶在不斷發(fā)展的歷史沿革中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傳統(tǒng)與標準化規(guī)則而已。跟現在網上的一些說法根本就沒關系,都是后來牽強附會,隨彎就彎搞上去的;不信,聽我細細道來:有的說,瓶底凹陷越深酒越好,扯淡;現在很多的國外酒商知道中國人好這口,為了賣個好價錢,就選擇重磅瓶,底部深凹的程度能放進去一根食指手指頭,而裝在里面的酒液卻不怎么地,然后賣個高價錢,殊不知酒瓶比酒液都貴。
忽悠啊。有的說,酒瓶的凹陷是為了堆積沉淀,扯淡;我想弱弱的問一下,酒瓶瓶底是平的就不能堆積沉淀了嗎?要知道,在國外很多的葡萄酒都是臥著放到酒窖里進行存放的,即使有沉淀也是在瓶壁上也到不了瓶底。另外,德國很多的葡萄酒酒瓶的瓶底就是平的,它怎么不做成凹陷的呢?難倒德國酒就不需要沉淀嗎?所以,為了聚集沉淀物的說法也站不腳。
有的說,酒瓶瓶底凹陷是為了方便拿取倒酒,扯淡;我們確實在一些較為高端的餐飲會所吃飯,看到過服務生倒酒的時候大拇指摳在瓶底的凹陷處,然后優(yōu)雅的給客人倒酒。但這并不表明瓶底的凹陷就是為了倒酒而設計的,因為對于廣大的消費者來講,用手握著瓶身倒酒比用手摳在瓶底凹陷處倒酒更穩(wěn)妥,更安全。有的還說,用手拿酒瓶身會導致手的溫度傳遞給葡萄酒,從而影響到酒的品質,容易變質,所以將酒瓶設計成瓶底凹陷形式,這更是無稽之談。
人正常體表溫度是36度左右,我們手的溫度再高也不是熱得快,難道用手持瓶身就會給葡萄酒加熱嗎?其實,這種溫度對葡萄酒的影響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其實,我認為:摳瓶底倒酒或者持瓶底倒酒,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裝bigger的倒酒方法而已,目的是為了顯得自己的與眾不同與牛b起范。歸根到底,就是根據酒瓶瓶底內凹的形式,進行“隨彎就彎”的一種“上裝演繹”而已。
有的說,酒瓶瓶底凹陷是為了讓酒溫度降的更快,扯淡;從酒瓶的表面積來講,底部凹陷的酒瓶確實要大于同體積酒瓶瓶底是平的的表面積,但您想啊,酒瓶最一開始設計制作的時候考慮的就這么周全了嗎?我想先人應該沒有這個超前意識和想法吧?再說了,即使是多增加出來的表面積,又能讓溫度降得有多快呢?如果就是一度兩度的差距,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這也是一種牽強附會,后人演繹的說法。
當然還有很多種其他的說法,在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其實,真相只有一個:那么,酒瓶底部的凹陷到底是怎么來的呢?其實,葡萄酒最一開始使用陶罐裝酒。但是陶罐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不便于運輸,因為陶罐很容易在運輸的過程中碎裂,從而造成葡萄酒損失。那怎么辦呢?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發(fā)現用玻璃做成酒瓶比陶罐要好很多。
但當時的玻璃生產及吹制技術還很落后,導致玻璃瓶子不止形狀不一,而且底部不平整導致穩(wěn)定性差,立不穩(wěn)當。同時,新吹制好的酒瓶如果瓶底太平,因為本身溫度高,一旦接觸到溫度低的臺面,酒瓶就會冷縮而炸裂開。所以,當時的人們就想到一個辦法,把酒瓶的底部做成凹陷的,這樣不但接觸面小了不易炸裂之外,酒瓶的穩(wěn)定性也大大提高了,這樣更有利于包裝和運輸。
隨著葡萄酒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釀造及包裝技術不斷進步,人們對葡萄酒的選擇也不再是原來橡木桶盛裝的散葡萄酒,更加青睞酒莊或某品牌酒商的瓶裝葡萄酒了。這樣更推進了葡萄酒瓶及包裝的發(fā)展與日趨完善。其實,早在1860年,英國確定了葡萄酒瓶的標準尺寸。一百多年后,20世紀70年代,歐盟制定了詳細的葡萄酒瓶標準。今天,我們看到的特定產區(qū)或特定葡萄品種釀制的葡萄酒所用的酒瓶,都是由幾百年以來形成的規(guī)則和習慣所沉淀下來的。
為什么有人說葡萄酒存放要平放?
紅酒瓶平放有利于酒液與軟木塞接觸,保持紅酒瓶塞的濕潤度,這樣軟木塞才不會在開瓶時斷裂。氧氣可以通過紅酒瓶軟木塞上的微小細孔進入瓶內,更好地幫助葡萄酒呼吸。以軟木塞封瓶的葡萄酒要平放,就是為了迎合軟木塞本身的特性。螺旋蓋的功能不會受濕度影響,所以沒必要平放;用橡膠塞封瓶的葡萄酒大多在年輕時就飲用了,而且有些人認為橡膠長期接觸酒液對對葡萄酒風味產生影響,所以一般不平放;玻璃塞跟螺旋蓋一樣,不受濕度影響,而且以它封瓶的酒一般要在年輕時飲用完畢,所以不平放。
馬德拉酒是一種“不死之酒”,無懼高溫和氧氣,空氣進入了對它也沒多大影響。而且,馬德拉酒的酒精度很高,腐蝕軟木塞的速度也更快,豎直放置酒瓶才能減少木塞污染。除此之外,你會發(fā)現葡萄酒專賣店里很多葡萄酒都是直立放置的,這些多是價格親民的中低檔酒。這些酒一般流轉快,同時為了節(jié)省空間,便于消費者拿取,所以多采用直立姿勢,較高端的酒一般放在酒柜里。
你還知道葡萄酒的哪些冷門小知識?
【我是酒中故交,相見即是有緣,很高興來回答您這個問題?!筷P于葡萄酒的冷門知識,可能很多,但是,這個“冷知識”您必須得知道。為什么?因為您天天見,絕對可以拿來和朋友們吹牛。【對,就是紅酒瓶底的酒窩(punt),您知道他是用來做什么的嗎?】很多人喜歡喝紅酒,大家肯定都發(fā)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紅酒瓶瓶底不像白酒瓶一樣是平的,而是有一個深深的凹槽,俗稱“酒窩”。
有人說:“酒窩越大、紅酒質量越好”有人說:“酒窩越深,顯的瓶子越大,給人容量多的錯覺,上檔次”也有人打馬虎眼:“紅酒瓶底歷來就是這樣,習慣成自然唄樣”【真相只有一個】以上的說法都不全對,和紅酒質量掛上鉤那更是大錯特錯。那他有什么作用呢?實際上,它主要是在葡萄酒生產、儲存和服務過程派上用場。1.維持結構穩(wěn)定、視覺偏好、傳統(tǒng)延續(xù):它的產生要源于以前的玻璃瓶是人工吹制的,工藝水平上沒辦法很好地制作標準化的平底酒瓶,且凹進瓶身的瓶底可以使瓶子更穩(wěn)定地站立在桌面上。
發(fā)展到如今,就成了釀酒師的視覺偏好,或者說是一種傳統(tǒng)的延續(xù)。2 收集殘渣:早期紅酒釀造技術較為落后,酒質穩(wěn)定性也較差,因此在葡萄酒裝瓶后,難免會留下些許過濾未完全或重新結晶而成的酒渣。而現代技術雖然生產出的酒液大多都十分澄清,但在瓶內陳化時也不免會產生一些沉淀物,尤其是對一些老酒而言。而瓶底的凹槽則可以讓這些沉淀物積聚在葡萄酒瓶底,在倒酒時更不易倒出會影響口感的殘渣,避免了對葡萄酒口感上的影響。
3 輔助作用:此外,細心的朋友可能早已發(fā)現了——香檳等起泡酒的瓶底凹槽往往比一般的靜止葡萄酒更深,這是因為未開瓶的香檳內壓力很大,隨時可能破瓶而出,而瓶底的凹槽越深則瓶壁受壓面積越大,從而提升酒瓶對瓶內壓強的承受力,而且也可以在生產過程中更容易地通過吸力抽提瓶子。4.高端大氣上檔次:瓶底凹槽還可以在倒酒時用拇指更加輕松地撐住瓶子,這樣顯得十分專業(yè)且優(yōu)雅。
葡萄酒的瓶底凹槽很深,是用來干什么的?
謝邀!我們去選購葡萄酒時,總會有導購科普凹槽越深的酒就是越古老越貴的酒,為什么啤酒瓶就可以平平滑滑的,而葡萄酒瓶非要凹一個大洞出來!是因為藝術審美還是特殊的原因,現在就由縱橫酒場,千杯不倒的小編告訴你答案吧!眾所周知葡萄酒是一種發(fā)酵型酒類,在早期釀造葡萄酒時,因為技術原因葡萄酒只需要經過簡單的過濾,就可以裝入瓶中,葡萄酒釀造過程中瓶底會沉淀很多雜質,如果使用平整的瓶底,在倒酒時就難免會將雜質倒入杯中,于是聰明的酒農將瓶底設計成了凹槽型,用來沉淀雜質,以此來提升葡萄酒的品質和口感。
因此也就有了葡萄酒釀造的時間越長,就需要越深的凹槽。那么到了工業(yè)化如此進步的今天,還需要這些了嗎?確實并不需要了,低溫結晶技術讓葡萄酒不會再產生那么多的雜質,因此也就不再需要深深的凹槽了!但是酒農依舊使用著帶有凹槽的瓶子來承裝葡萄酒,因為他深凹的曲線已經不僅僅是實用問題了,而是成為了禮儀的象征。高級餐廳的侍酒師在倒酒時,會用大拇指扣緊酒瓶的凹槽,其余手指扶穩(wěn)瓶身緩緩倒酒,這就是葡萄酒的禮儀,而倒酒師優(yōu)雅刁鉆的手法更是成為衡量一家餐廳的標準!怎么樣?對葡萄酒瓶的秘密了如執(zhí)掌了吧!所以買酒時不要再只關注瓶子是否凹出天際,而是應該多看一下酒的產地和品質,或者查詢一下廠家,如果還是把握不好的話,你可以先郵給小編,只要你有酒小編就全是故事!陪你一起(????)??嗨個三天三夜!更多有趣有料的知識,關注愛問愛答!。
為什么干紅葡萄酒瓶底部大都深深地凹陷進去?
不僅是干紅葡萄酒的酒瓶,幾乎所有的葡萄酒瓶都存在底部凹進去的現象。從歷史上來說,早期的玻璃瓶燒制的時候,因為工藝技術的原因,底部的凹陷其實是不得已的。但是后來發(fā)現這個凹陷在現實中有些實用性,所以在很多葡萄酒瓶里都保留了下來,雖然現在的工藝水平已經不需要了。首先葡萄酒一直都是全球貿易的重要商品,從主要的葡萄酒產區(qū)運輸到消費者手中,葡萄酒要經過長途跋涉,期間還要多次搬運,從業(yè)者發(fā)現底部留有凹洞的瓶子更能抵抗搬運過程中的沖力,簡單說比較不容易破。
當然凹洞越深,瓶子也就可能越重,同樣會造成自身成本和運輸成本的增加,所以一些比較便宜的酒一般會選擇底下較平的瓶子,但大家注意一下,這些瓶子也不完全是平的,多少都會有點凹陷。其次,一些有陳年潛力的紅葡萄酒在經過長時間的儲存后,單寧和紅葡萄酒的天然色素會結合,產生大家所看到的酒渣。一些酒莊就發(fā)現,如果瓶子底部是平的話,那么消費者可能會看到酒瓶底部有一層渣,雖說從專業(yè)角度來說這是正?,F象,但總是不好看。
紅酒和冰酒瓶底是凹陷進去的,誰知道為什么呢?
我是wset的高級品酒師,我來回答一下“紅酒和冰酒瓶底是凹陷進去的,為什么”這個問題:1.并不是所有的葡萄酒瓶和冰酒瓶都是凹進去的,比如德國的葡萄酒用瓶、法國阿爾薩斯的葡萄酒用瓶,還有澳洲的一些注重果味的酒用瓶都是平底的。2.關于瓶底凹進去,有很多的解釋說是為了讓紅酒在存放過程中便于酒泥的沉淀,讓沉淀滑落到瓶底凹處,在倒酒的時候不易倒出酒泥。
其實平底的葡萄酒也是可以沉淀酒泥的,而且實際證明凹進去的瓶底根本不能防止酒泥倒出。所以這種說法也不成立。3.其實我的觀點是,他是一種傳統(tǒng)的延續(xù),一種約定俗成的做法。因為在最開始用玻璃瓶裝葡萄酒的時候,瓶子的制作工藝很low,做出酒瓶瓶底根本不平,瓶子站不住,容易傾倒打碎,于是就想了一個辦法,把平底凹進去,這樣邊沿形成一個水平面,有利于瓶子立住,從而便于包裝和運輸,減少破損。
所以現在凹陷就是過去的一種傳統(tǒng)的延續(xù)而已。4.酒瓶的凹陷不一定說明酒的品質好,很多朋友說凹陷越深,酒越好。這種觀點被國外的酒商發(fā)現后,結果用的是有著深凹陷的重型瓶,裝的卻是等級很低的餐酒。以上是我的觀點,凹陷不代表什么,就是一種包裝工藝而已,一款酒的好壞還是在于品鑒的結果,不在于瓶子。如果您有不同看法,歡迎給我留言,大家一起交流,共同學習進步。
為什么有的紅酒瓶底凹進去的多,有的凹進去的少?
這是個好問題。其實酒存放時間長了,會產生一些酒渣,凹槽是為了沉淀這些酒渣,使得倒酒時酒渣不易出來。陳年能力越強的酒,凹槽設計越深,是為了沉淀更多酒渣。比如波爾多梅多克產區(qū)的酒,強勁有力,特別是波亞克村,有很多列級酒莊,他們的紅酒甚至可以陳放四五十年,所以梅多克產區(qū)的酒瓶就設計了凹槽。但是也有些酒瓶不用凹槽,比如德國和法國的雷司令白葡萄酒,還有法國博若來新酒,本來喝的就是新鮮果香,陳年反而不好,所以瓶底沒有凹槽,基本是平的。
這個酒瓶凹槽的現象被很多人用來判斷酒的好壞,不能說沒道理,但是現在給用爛了。有些新世界的酒如澳大利亞、智利,兩三年就到適飲期,根本無需凹槽,但就是為了這種用戶心理,把凹槽做得很深。特別是有些新世界的酒商,根據中國進口商的要求,把酒瓶重新設計,凹槽深的離譜。我就碰到幾次,酒其實很普通,也不是好產區(qū),但酒瓶凹槽做得很深,酒標也重新設計,只針對中國市場。
所以凹槽很深的酒瓶,你還真要注意,一般都是新世界的酒,而且往往都是重新設計的。好的精品產區(qū),對酒瓶形狀都有嚴格控制,不能隨意改變,凹槽也不能隨意加深。以下4張圖片的酒,都來自于我的酒柜,我專門拍了一下瓶底。圖1是波爾多梅多克產區(qū)的酒瓶,非常規(guī)范,凹槽也不很深,從一級莊到村級到中級莊,瓶底幾乎一樣,說明產區(qū)對瓶型管理嚴格。
圖2是勃艮第一級園,可以看到凹槽也不是很深,管理也較嚴格。圖3是意大利的布魯奈羅-蒙塔奇諾和巴巴萊斯科,都是好產區(qū)好酒,凹槽也不是很深,他們不需要靠凹槽來營銷。圖4是新世界的酒,南澳的巴羅薩谷、加州的騎士谷、東南澳的雅拉谷。其實左邊那瓶雅拉谷產區(qū)明顯不如右邊那瓶巴羅薩谷產區(qū)好。但是左邊的瓶子比右邊的瓶子凹槽深不少。
紅酒瓶底部的凹槽越深,說明酒的質量就越好嗎?你怎么看?
以凹槽的深淺區(qū)別酒的可存放年齡這一早期習慣,如平底酒瓶(俗稱為矮瓶)適合非AOC等級以下的紅酒及其他未受法國政府品質認證之私釀酒。中深度凹槽酒瓶通常是AOC以上等級存放酒齡約3-7年。高深度酒瓶(一般稱高瓶):用來存放5-10年,甚至更久年份的高等級葡萄酒。但這個根據并不完全適用于當下,因為釀酒技術的革新,凹槽用于沉淀結晶物的作用已經漸漸不那么重要,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酒的好壞還是在于消費者自己的體驗,與凹槽沒有必然聯系。
位于葡萄酒瓶底部的這個凹槽學名“碹(xuan)底”, 多項研究表明碹底起初是為了葡萄酒的存放而設計的。一方面,早年間玻璃瓶都是人工吹制的,由于工藝的限制,無法將瓶底做得十分光滑平整,所以當時平底的瓶子并不利于放置。而底部設有凹槽的酒瓶能減小瓶底與放置面的接觸面積,從而降低傾倒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早期葡萄酒的釀造工藝比較落后,酒農們普遍使用木編式的濾網過濾果皮和殘渣。
這種過濾方式去除雜質的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葡萄酒在瓶中陳放一段時間后會形成較多的沉淀(包括色素、單寧以及酒石酸形成的酒石結晶等)。這時,如果瓶底設計成向內凹陷的形狀,瓶內液體的流動狀態(tài)就會有所改變,沉淀物會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漸向凹槽與瓶壁之間的縫隙中沉積,這有利于得到比較澄清的酒液。凹槽大解密一般來說,需要長期瓶陳的葡萄酒都會采用碹底瓶,陳年所需的時間越長,碹底越深。
法國人按瓶底凹陷程度的不同,將酒瓶分為平底瓶(矮瓶)、中深瓶和高深瓶(高瓶),矮瓶用來封裝地區(qū)佐餐酒,而高深瓶則用來存放AOC級別的、需要5-10年瓶陳的葡萄酒。所以在過去,碹底確實是區(qū)分高級酒與普通葡萄酒的一個方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機械吹制和擠壓成型的玻璃瓶逐漸替代了人工吹制的玻璃瓶,瓶底的光潔度和平整度都有了較大的提升,而現代化的過濾技術與低溫結晶技術的出現,更使得葡萄酒的澄清度有了大幅的改善。
這兩方面技術的進步讓人們可以放心地拋棄厚重的碹底瓶,轉而使用成本更低的平底瓶。事實上,平底瓶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類葡萄酒的封裝上。以法國葡萄酒為例,在波爾多(Bordeaux),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高肩平底的酒瓶來存放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梅洛(Merlot)以及長相思(Sauvignon Blanc)葡萄酒;就連一貫使用碹底瓶的起泡酒生產商也開始嘗試使用平底瓶(早前人們借碹底的厚度以及表面積來抗壓和分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