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道光廿五這個白酒,估計很多遼寧人乃至全國各地都不陌生。道光廿五酒是一種產(chǎn)自清朝道光年間、出土于錦州市的白酒,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液體文物,這是我國目前唯一的液體文物。你沒看錯,這個白酒是文物!而當初發(fā)現(xiàn)道光廿五完全是一場意外。八月二十七,道光帝在皇宮舉行登基大典,改明年為道光元年,尊皇后鈕鈷祿氏為恭慈皇太后。
遼寧錦州的道光廿五白酒為什么可以被稱為”液體文物“?
說起道光廿五這個白酒,估計很多遼寧人乃至全國各地都不陌生。道光廿五酒是一種產(chǎn)自清朝道光年間、出土于錦州市的白酒,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液體文物,這是我國目前唯一的液體文物。你沒看錯,這個白酒是文物!而當初發(fā)現(xiàn)道光廿五完全是一場意外。時間要推回到1996年的6月,但是位于錦州的凌川釀酒總廠要搬遷。施工人員在清理工地的時候無意間挖出來一個大木頭容器,從容器上已經(jīng)破損的地方望進去,大家看到了淡黃色的液體,還伴隨著濃烈的酒香。
(網(wǎng)絡配圖)于是,酒廠的老師傅趕緊趕了過來查看,這一看當場所有老師傅都驚呆了,雖然不能當場辨別出年代,但是他們一眼就人認出來這是老酒廠用來儲酒的木桶,是個實打實的寶貝!后來,這件事驚動了考古學家,經(jīng)過鑒定這是道光廿五年間的窖藏,因此這個名字就這樣定下來了,這白酒更是而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屬于國寶級珍寶,這也是上世紀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所珍藏的最后一件藏品。
嘉慶帝突然去世,遺詔找不到的情況之下,道光是怎樣成為皇帝的?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京師皇宮皇子們的居所南三所,在乾隆帝第十五子永琰所居住的擷芳殿內,永琰的嫡福晉(正妻)喜塔臘氏為他誕育了第二個兒子,這也是永琰的嫡長子(永琰庶長子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末,只活了兩個月就夭折了,其生母劉佳氏也只是永琰的侍妾,因此永琰這個次子不光在地位出身上、在排行上也是他真真正正的嫡長子)。
嬰兒滿百日后,按照皇室命名的規(guī)則,乾隆帝給這個孫兒賜名為“綿寧”。綿寧出生時,其父永琰當時已經(jīng)被皇祖乾隆帝秘密立為皇儲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第二次秘密立儲,皇十五子、十三歲的永琰被立為儲君,名字寫入密詔、放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內),但既然是秘密立儲,所以永琰的公開身份還只是一個普通皇子而已,連封爵都還沒有,在參與朝會大典及奉皇命辦理各種差事的時候,使用的名號還是“皇十五子”,因此,綿寧在幼年時和其他皇孫的待遇并無不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父親永琰被皇祖乾隆帝晉封為和碩嘉親王后,八歲的綿寧和父母依舊住在南三所,并沒有出宮分府。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乾隆帝在木蘭圍場舉行一年一度的“秋狝”,諸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都隨駕出行;當年才十歲(虛歲)的綿寧也跟隨皇祖乾隆帝、父親永琰一同出獵,并在威遜格爾(圍場地名)親自發(fā)箭射中一頭鹿;見到皇孫英氣勃勃的勇武之姿后,八十二歲的乾隆帝欣喜不已,又想起七十年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同樣的一個秋天,自己也曾經(jīng)和皇祖康熙帝一起“秋狝、行獵”,祖孫協(xié)力共同獵獲一熊的往事,心里更加對這個小皇孫充滿了喜愛之情,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
于是,乾隆帝當即下旨,賜綿寧黃馬褂、雙眼花翎,以壯其聲色、嘉其果勇。不但給“騎射勇武”的皇孫綿寧賜馬褂、花翎以示嘉獎,乾隆帝還特別作詩贊譽綿寧:“堯年避暑奉慈寧,樺室安居聰敬聽; 老我策驄尚武服,幼孫中鹿賜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爭先早二齡;家法永遵綿奕葉,承天恩貺慎儀刑?!痹谠娋渲?,乾隆帝大贊綿寧少年英武、比自己當年隨皇祖出巡獵熊時的年紀還要小兩歲(乾隆帝隨皇祖康熙帝獵熊時十二歲,比綿寧獲鹿時的年紀大兩歲),因此“所喜爭先早二齡”。
又隱隱含有告誡兒子永琰“你的兒子比我當年還有出息,假如你以后承繼皇位的話,希望也將皇位傳給他?!鼻×辏?795年)九月,已經(jīng)在位六十年之久的乾隆帝遵循登基時許下的諾言,宣布將“內禪、退位”,并公開了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二十二年的傳位密詔,將當了二十多年秘密皇儲的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的皇太子身份公布于眾,讓他改名為“颙琰”,從擷芳殿搬到皇太子才有資格居住的毓慶宮中,準備承襲大統(tǒng),同時改明年為“嘉慶元年”。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嘉慶帝颙琰從八十六歲的皇父乾隆帝手中接過了傳國玉璽,正式繼位稱帝。乾隆帝自稱“太上皇帝”,名義上退居后宮頤養(yǎng)天年,其實依舊住在養(yǎng)心殿中,和以往一樣緊握國政、絲毫沒有放松權柄。嘉慶帝還是住在皇太子的寢宮——毓慶宮,不過虛居皇帝名號而已。不過嘉慶帝在登基之后的第三天,就奏明太上皇乾隆帝,將嫡福晉喜塔臘氏冊封為皇后,成為新一任后宮之主(乾隆帝的兩任皇后早就去世多年,所以嘉慶帝登基后,皇后喜塔臘氏從身份上來說,要高于乾隆帝現(xiàn)有的所有嬪妃,是后宮中最尊貴的女性)。
嘉慶元年(1796年)十一月,父親登基后自動獲得皇子身份的綿寧舉行了大婚,在皇祖、太上皇乾隆帝的安排下,十六歲的綿寧迎娶了開國功臣額亦都的五世孫女、武備院卿布彥達賚之女鈕祜祿氏為嫡福晉,于皇宮內的皇子居所——南三所內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當時,太上皇乾隆帝、皇帝嘉慶帝、皇后喜塔臘氏都親自前來觀禮,這也是清朝唯一一次有太上皇、皇帝、皇后親自出席的皇子婚禮。
太上皇還宣布,皇子綿寧成婚后,不必分府出宮,可以繼續(xù)留在皇宮內生活,這也是莫大的恩典。嘉慶二年(1797年)二月,皇后喜塔臘氏不幸薨逝,年僅三十八歲,只當了一年皇后。當時太上皇乾隆帝尚在世,而且已經(jīng)八十七歲高齡,所以為了圖吉利,皇后的葬禮被大大壓縮了規(guī)格和等級,以免刺激到太上皇(否則在太上皇眼前將皇宮中搞得一片喪幡、大作白事,置太上皇于何地,豈不是咒太上皇早死么?)葬禮結束后,在太上皇的題準下,嘉慶帝給原配賜謚號為“孝淑皇后”,靈柩暫厝靜安莊(嘉慶八年,孝淑皇后梓宮奉安于清西陵中的昌陵,嘉慶二十五年嘉慶帝駕崩后,孝淑皇后祔帝謚,稱‘孝淑?;屎蟆?,以后累加謚‘孝淑端和仁莊慈懿敦裕昭肅光天佑圣?;屎蟆?。
孝淑皇后去世后,太上皇命嘉慶帝立貴妃鈕鈷祿氏(皇次子綿寧嫡福晉鈕鈷祿氏已經(jīng)出了五服的遠房族姑祖母;是嘉慶帝為皇子時的側福晉,此時已為嘉慶帝誕育了皇三子綿愷)繼位中宮,但因為還在孝淑皇后服喪期內,所以沒有立即封后,而是先冊立為皇貴妃,并攝六宮事。同時,太上皇和嘉慶帝都囑咐皇貴妃,要她照看好孝淑皇后所生的皇次子綿寧的起居生活,以寬慰剛剛失去生母的綿寧。
從此,只比綿寧大六歲的鈕鈷祿氏就承擔起了照顧、撫育綿寧的重擔、視綿寧為己出,和親子綿愷一視同仁,倍加愛護、關照。所以,綿寧從青少年時期就和繼母關系融洽,很是親近。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駕崩,當了三年“實習皇帝”的嘉慶帝在皇父乾隆帝去世后迅速清除了權臣和珅及其同黨,終于得以真正地掌握了實權。
統(tǒng)治基礎穩(wěn)固后,嘉慶帝后按照密建皇儲的祖制,在嘉慶四年四月親書傳位密詔,將皇次子綿寧的名字寫在詔書上,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的鐍匣內。被立為皇儲這一年,綿寧十八歲。原本皇貴妃鈕鈷祿氏是要在孝淑皇后喪期滿二十七個月后,就應該被正式立為皇后,但孝淑皇后的喪期還沒滿,太上皇乾隆帝又駕崩了,所以還得繼續(xù)為太上皇服二十七個月的孝期;因此,嘉慶帝只是在嘉慶四年下詔命皇貴妃進位為皇后,并沒有行冊立禮及授予冊、寶,直到嘉慶六年(1801年)四月,乾隆帝喪期已過,鈕鈷祿氏才正式被冊立為皇后,并舉行了隆重的典禮,授皇后冊寶。
嘉慶十年(1805年),皇后為嘉慶帝誕育了他登基以來的第一個子嗣:皇四子綿忻;嘉慶帝因為登基后忙于操持國事,又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國喪,使得十年的時間里,居然沒有生出一個兒女。雖然他本人嘴上不說,但內心確實也不太高興(皇室多子多福是大統(tǒng)傳承的保證)。而綿忻的出生打破了這個尷尬局面,尤其綿忻又是皇后(在位時)所出,相當于嫡子(之前皇后為貴妃時誕育了皇三子綿愷,不算嫡子),更是讓嘉慶帝欣慰不已;原本對臣子們逢慶典大喜時進獻如意的行為不甚喜歡的嘉慶帝,這次對群臣恭賀皇后誕子而進獻如意的舉動居然坦然接受,還興高采烈地說:“四阿哥系朕登極后所誕之第一子,又系皇后所出,臣工等抒忱展慶,理所當然!”在嘉慶帝的潛意識里,已經(jīng)把這個小嬰兒和原先的嫡子:皇次子綿寧放在同一個位置了。
嘉慶十三年(1808年)正月二十一,皇次子綿寧的嫡福晉鈕祜祿氏薨逝,沒有留下子嗣;當年十二月,在嘉慶帝的諭旨安排下,綿寧迎娶康熙帝外祖父佟圖賴的七世孫女、盛京副都統(tǒng)舒明阿之女佟佳氏為繼福晉。而在這之前的四月二十一,綿寧的侍妾那拉氏給他誕育了長子,這是嘉慶帝的第一個皇孫。子嗣單薄的嘉慶帝喜得皇長孫后高興萬分,于皇孫出生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給孫子賜名為“奕緯”,又對皇次子、那拉氏二人厚加賞賜,以示對他們?yōu)樽约赫Q育皇長孫的獎勵和表彰。
皇次子綿寧,早在還是皇孫的時候就被皇祖乾隆帝所喜愛和重視,專門寫詩鼓勵嘉獎,其中還隱藏有大統(tǒng)傳承的意思,因此嘉慶帝對次子也相當重看重。尤其綿寧是嘉慶帝的原配孝淑皇后所出,是身份貴重的嫡長子,因此嘉慶帝在權力穩(wěn)固之后,就按照祖制秘立其為儲君(當時嘉慶帝也只有兩個在世的兒子,皇三子綿愷又是皇貴妃所生,所以只有綿寧一個嫡子,這也是立綿寧為儲君的原因之一)。
嘉慶帝一生,總共才五個皇子,其中長子不滿百日就夭折了,名字都沒來得及起,“穆郡王”的封號還是弟弟綿寧日后登基時追贈的;第五子綿愉嘉慶十九年(1814年)才出生,嘉慶帝駕崩時不過六歲而已,所以基本上沒有繼承大統(tǒng)的可能(綿愉在兄長綿寧繼位后才封惠郡王,侄子咸豐帝登基后晉惠親王);皇三子綿愷雖然年紀較大,但從小行事就不是很穩(wěn)重,做事也欠缺考慮,為人不拘小節(jié),甚至有些驕縱,待人處事比較無禮,多次因辦事不嚴謹而被皇父嘉慶帝責罰申飭,總體來說屬于“不著四六”、“顢頇庸碌”之類的庸才,太平時節(jié)當個悠閑王爺?shù)故菦]事,但承繼江山社稷、治理萬民,嘉慶帝想都沒想過會考慮他(還有,綿愷是皇后為貴妃時所生,雖然是綿忻的同母兄,但從宗法上來說不屬于嫡子,因此先天上就有劣勢)。
而在嘉慶四年(1799年)秘密立儲時,皇四子綿愷還沒出生,所以嘉慶帝只能選擇立皇次子綿寧為儲君(當然,無論從感情上還是從宗法上來說,綿寧當時都是第一人選)。對于這個選擇,嘉慶帝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動搖過。嘉慶十年(1805年),皇四子綿忻出生后,自幼就表現(xiàn)出了機敏聰慧的品性,讓嘉慶帝對這個嫡幼子鐘愛無比(當時皇五子綿愉還沒出生,綿忻是實際上的幼子),多次當眾贊譽皇四子“深肖朕躬”。
不過這個時候綿忻還小,除了聰慧之外,暫時還看不出什么才華和能力,因此嘉慶帝沒有往“易儲”的方面想。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慶帝在熱河避暑山莊時,天理教(白蓮教分支)教眾趁皇宮護衛(wèi)大多隨皇帝前往熱河、守衛(wèi)空虛的時候,以宮內太監(jiān)作為內應,作亂攻打皇宮,居然讓他們真的從東華門、西華門攻進了皇宮;當時,正在宮內上書房讀書的皇次子綿寧在大變來臨時鎮(zhèn)定自若、臨危不亂,有條不紊地組織侍衛(wèi)、太監(jiān)、隨從們抵抗;并身先士卒,在養(yǎng)心殿臺階上以鳥槍擊殺兩名攀爬宮墻想要進入內宮的天理教徒,震懾其他天理教徒不敢再越墻入皇宮,為王公大臣們組織援軍進宮消滅亂黨贏得了寶貴時間。
此后,綿寧又以皇子的身份,連續(xù)下達命令:火速向尚在從承德回京路上的嘉慶帝告急變;關閉皇宮四門、令官軍入宮“捕賊”;命三弟綿愷守護在儲秀宮居住的母后鈕祜祿氏、不離半步;以侍衛(wèi)及隨從在皇宮內四處巡查、“滅賊”。然后親自率兵丁出宮至皇宮外的西長街一帶巡視、查訪、安定京城人心。在綿寧的居中指揮下,天理教的起義迅速被撲滅,皇宮內的秩序也恢復平靜,至嘉慶帝于四天后回到京師時,暴亂已經(jīng)徹底平息。
對于綿寧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大亂中所表現(xiàn)出的鎮(zhèn)靜自若、有勇有謀、果決堅毅的反應,嘉慶帝極為滿意,盛贊次子“忠孝皆備,豈容少勒恩施”,當即加封綿寧為“和碩智親王”,加歲祿一萬二千兩,并以遠超普通親王的規(guī)格,給綿寧單獨賜予了重達二百五十五兩的“智親王寶”金?。s合如今的9.9公斤左右);另外,綿寧用來擊殺亂黨的那桿鳥槍,也被嘉慶帝賜名為“威烈”,以贊譽綿寧的勇氣和果斷。
經(jīng)過此事,嘉慶帝對于綿寧更加重視,如果不出意外,綿寧的皇儲地位將穩(wěn)固而不可更替了。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皇四子綿忻年滿十二歲,嘉慶帝開始嘗試讓他出外辦差、歷練辦事能力。原本嘉慶帝對于綿忻辦差的結果并沒有報多大的希望,就當是稍加鍛煉罷了,但綿忻的表現(xiàn)卻讓嘉慶帝驚喜不已,他以不符合年齡的老成、以及對各種事務駕輕就熟的練達,將嘉慶帝交待的差使辦理得妥當流暢無比,嘉慶帝因此對這個嫡幼子(嘉慶帝第五子綿愉的生母只是普通嬪妃,所以嘉慶帝具有嫡子身份的兒子,僅綿寧、綿忻二人而已;綿愷因為之前所說的原因,雖然是綿忻同母兄,但不具有嫡子身份),越來越喜愛,除了欣賞他機敏聰慧的品性之外,更增添了“才具練達、行事端重、心思縝密”等深刻評價。
當時,皇次子綿寧雖然已經(jīng)被秘立為皇儲十多年,但一來其為人處世雖中正平和、老成持重,也有過“平定天理教”的大功,但總是稍顯沉悶、平凡了一點,辦差行事也中規(guī)中矩、少有亮點。因此嘉慶帝對這個已經(jīng)確立了多年的皇儲,在心中多少有些猶豫、斟酌,思考這個選擇是否真的正確。二來綿寧雖然是原配孝淑皇后所生,天然的嫡長子,但孝淑皇后已經(jīng)去世近二十年,現(xiàn)任皇后鈕鈷祿氏正位中宮以來十五年,頗得寵愛,也為自己誕育了皇三子、皇四子,皇四子還是名正言順的嫡子。
愛母及子,皇四子綿忻本來就聰慧練達、才具過人,也同時具有嫡子的身份。因此,在這個時候,嘉慶帝內心隱隱約約就有了更換皇儲的想法。不過,當時綿忻再怎么說也才十二歲,過于年輕,就此更換皇儲的話,不但對綿忻的將來成長不是很有利,就是對當了十多年皇儲的綿寧也不公平,所以,嘉慶帝躊躇再三,沒有做出易儲舉動。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嘉慶帝六十萬壽,大宴藩國使者及文武群臣,內外諸臣都有賞賜。
而在皇子們中,除了皇次子綿寧已經(jīng)賜封“智親王”外,皇三子綿愷此次被封為“惇郡王”,皇四子綿忻則晉封“瑞親王”(皇五子綿愉年幼,尚未到封爵年齡)。從嘉慶帝對諸皇子的封爵可以看出,同為皇后親子的綿愷、綿忻,同時受封時的王爵卻有高低,身為弟弟的綿忻卻比三哥綿愷的爵位還要高,與二哥綿寧同級;這清楚地表明了,嘉慶帝十分看重綿忻,將他的地位和皇次子綿寧持平,升到了同樣的待遇。
至于嘉慶帝此時有沒有易儲的念頭,因為沒有實據(jù),所以不敢亂下結論。不過當時朝鮮赴大清出使的“冬至使”曾有文字記錄,記敘了在京師時的聽聞和所見:皇帝......長子則面貌涼薄,人且凡庸;......第三子則最為穎悟,有文藝,年少而頗練達事務,皇帝深愛之也!這里的長子,就是指皇次子綿寧(嘉慶帝長子夭折,外人一般不知道),而第三子,實際就是皇四子綿忻。
通過當時人們的記錄內容,大致可以得知,嘉慶帝對于這兩個兒子的態(tài)度,到底是怎樣的了。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按照多年來的祖制,嘉慶帝如同往常一樣,前往承德避暑山莊,準備舉行“木蘭秋狝”,除了文武官員隨扈以外,皇次子智親王綿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也一同隨圣駕出行。經(jīng)過一周的舟車勞頓后,嘉慶帝于七月二十四抵達避暑山莊。
嘉慶帝當年已經(jīng)年過六十,再加上身體肥胖、天氣炎熱,所以長途跋涉之下精力和體力都損耗過大。而為了效法先祖的“尚武”之風,嘉慶帝在赴避暑山莊途中還多次策馬疾馳,顛簸勞頓,使得本來就肥胖發(fā)福的嘉慶帝的身體更加不堪重負。在這種情況下,嘉慶帝在抵達避暑山莊的當天就突然發(fā)病,勉強支撐了一天后,于七月二十五早上病情加重,并迅速陷入昏迷狀態(tài)(典型腦溢血癥狀)。
皇帝居然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就病危了,這使得隨侍的大臣們一時間六神無主、不知該如何應對;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等在慌亂中緊急召御醫(yī)為皇帝診病,另外馬上封閉了行宮所有進出要道,以封鎖消息。不過御醫(yī)的藥也沒能奏效,七月二十五晚戌正(晚上八點),嘉慶帝在避暑山莊行宮中駕崩,年六十一。
按照雍正帝當年創(chuàng)立的秘密建儲制度,皇帝駕崩后,要立即開啟放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面的鐍匣,取出傳位詔書,按照詔書中的內容確定皇太子究竟是哪一位皇子,然后奉皇太子登基,作為大行皇帝的繼承人,并主持之后的一應葬禮典儀。當年乾隆帝承襲皇位,就是走的這一流程(嘉慶帝本人是接受乾隆帝內禪,但一樣先開啟鐍匣,確認是皇太子無誤,然后以皇太子的身份繼承皇位,而不是以嘉親王的身份繼位),因此,嘉慶帝突然駕崩后,依照祖制,嗣皇帝(皇太子)同樣也要走這個繼位程序。
但和雍正帝、乾隆帝所不同的是,嘉慶帝是清朝第一個不在京師(北京)駕崩的皇帝(入關后),他突然在避暑山莊行宮駕崩后,隨駕的大臣們無法在第一時間內趕回京師,從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傳位詔書,宣示天下,確定嗣皇帝人選。于是,大臣們火速派出信使趕往京師,奏報留京的皇后鈕鈷祿氏及諸王公大臣,請求立即開啟鐍匣,公布新君人選。
可在京師的皇后和大臣們先搜尋了乾清宮正大光明匾,沒有找到傳位鐍匣,又在圓明園嘉慶帝生前長期居住的地方尋找,一樣找不到傳位詔書,這一下眾人大驚失色、驚慌不已。因為如果沒有傳位詔書的話,那就無法確認到底該由誰來繼位,而嗣皇帝久久不能確認、皇位空虛、社稷無主,就有可能引起動亂甚至兵禍之災,清朝的統(tǒng)治基礎也會動搖。
這里,就要揣摩嘉慶二十四年時,嘉慶帝舉行六十萬壽宴會,并晉封皇四子綿忻為瑞親王的往事了。雖然歷史上沒有明證,但之前嘉慶帝早就秘立皇次子綿寧為皇儲,還按照祖制將傳位鐍匣放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這表示傳位鐍匣是存在的。但嘉慶帝駕崩后,正大光明匾后卻沒有發(fā)現(xiàn)傳位鐍匣以及里面的詔書,這只能說有人把他拿下來了。
而在當時,能夠將傳位鐍匣從匾額后拿下來并不引起其他人關注的人,只有嘉慶帝自己一人。再結合嘉慶帝晚年對皇次子和皇四子的態(tài)度、以及世人的評價,很有可能是嘉慶帝決心更換皇儲,想重寫傳位詔書,并擇吉日重新安放傳位鐍匣,將皇儲的名字從綿寧改為綿忻。但事情還沒有辦好,嘉慶帝就突然在避暑山莊駕崩了,傳位鐍匣也沒來得及放上去。
所以,就造成了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空空如也,并沒有傳位鐍匣的情況。當時,在避暑山莊內,諸臣們也在嘉慶帝身邊仔細搜尋,卻怎么也找不到有表明傳位內容的密詔,雖然兩個最有希望的皇子:皇次子綿寧、皇四子綿忻都在避暑山莊,但大臣們在沒有憑據(jù)的前提下,都不敢開口主動提出哪一位皇子繼位,生怕自己背上“謀逆”的罪名。最后,還是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憑借自己是宗室(睿親王淳穎次子)身份,首先開口,提出皇次子智親王綿寧是嫡長子、有平亂有功(指平定天理教叛亂)、還深得高宗(乾隆帝)、大行皇帝(嘉慶帝)的喜愛,承襲大統(tǒng)是眾望所歸,請迎立智親王。
而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等軍機大臣對于禧恩的話都表現(xiàn)出很猶豫的態(tài)度,不說可行,也不說不行,總之傾向于拖延,以等待京師中的消息。據(jù)《清史稿》中各大臣的傳記記載,在這緊要關頭,嘉慶帝身邊的另一份“傳位密詔”被找到了!至于是誰找到的,卻記載不詳,而且《戴均元傳》、《托津傳》、《禧恩傳》的記載還有自相矛盾處(《仁宗實錄》、《宣宗實錄》還記載是嘉慶帝臨終前宣召所有大臣,開啟鐍匣,公布傳位密詔,因此綿寧才得以繼位。
這個就完全是后人粉飾的了)。但過程不重要,結果才是最重要的,總之,傳位密詔被找到后,綿寧以此為依據(jù),在諸臣的擁戴下(包括在避暑山莊的四弟綿忻),于七月二十六克承大統(tǒng)、正式即皇帝位,成為清朝第六代皇帝(入關后)——道光帝。當年的綿寧,已滿三十八歲。道光帝也是清朝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入承大統(tǒng)的嗣皇帝。七月二十七,道光帝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下詔,傳諭在京師的內閣、軍機處、各部院留守大臣,向他們宣布傳位詔書已經(jīng)找到,自己也憑借詔書繼承了皇位:“朕已承繼大統(tǒng),尊皇后為皇太后,著令諸臣工按制度辦理國喪事宜。
”在道光帝發(fā)出第一道詔書的同時,皇后鈕鈷祿氏在情況不明的緊急時刻,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并冒著違反“后宮不得干政”祖制的危險,毅然召集留守諸臣,對他們說:“皇次子智親王綿寧,在皇子中年歲居長、且為孝淑皇后之子,乃是大行皇帝嫡長子,倫序當立?;蚀巫赢斈昶蕉ㄌ炖斫套鱽y,臨危不懼,立下大功,大行皇帝生前就屬意皇次子,立其為儲君的意愿眾所周知,我意也是如此。
”于是,皇后立即頒發(fā)懿旨,緊急送往避暑山莊:“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蚀巫又怯H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xiàn)隨行在,自當上膺付托,撫馭黎元。但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懿旨發(fā)出的時候,道光帝已經(jīng)繼位,但消息還沒有傳到京師。
道光帝在七月二十七發(fā)出登基詔書后不久,皇后令皇次子繼位的懿旨也抵達避暑山莊,面對繼母兼養(yǎng)母的這份“大公無私、社稷為先”的胸襟,道光帝不禁感動得熱淚盈眶,對養(yǎng)母的公心欽佩得五體投地。此后終道光帝一生,對養(yǎng)母都是恭敬有加,如同對待親生母親一樣,榮養(yǎng)太后于壽康宮,三十年恪守人子本分,從不有敢違半分(而鈕鈷祿皇太后,只比道光帝大六歲而已)。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二十二,道光帝奉大行皇帝靈柩返京,舉行國喪,為皇考上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jīng)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实邸?。八月二十七,道光帝在皇宮舉行登基大典,改明年為道光元年,尊皇后鈕鈷祿氏為恭慈皇太后。為使天下臣民免于避諱,道光帝將自己的名諱改為“旻寧”。道光帝登基后不過十天,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皆因“辦事不利”的原因被趕出軍機、降四級任用,軍機處行走盧蔭溥、文孚則各降五級,留任軍機,以觀后續(xù)。
而在嘉慶帝駕崩后、情況不明時第一個出頭、據(jù)理力爭要求迎立皇次子繼位的內務府大臣禧恩,則被晉升為御前大臣、領侍衛(wèi)內大臣,此后累封理藩院尚書、不入八分輔國公,并特賜三眼花翎(整個清朝,除了有資格配戴三眼花翎的宗室貝子、固倫額駙之外,被額外特賜三眼花翎的臣子只有七個人,禧恩就是其中之一)。在嘉慶帝駕崩、道光帝繼位前后,鈕鈷祿皇后顧全大局,不徇私情,為使社稷穩(wěn)定、大統(tǒng)傳承有序,在傳位詔書尚未明確具體內容時,就力排眾議,毅然下懿旨,以不是親子的皇次子綿寧為嗣皇帝,放棄了自己的親兒子綿忻(綿愷),使得因皇帝突然駕崩而可能發(fā)生的中樞權力爭斗消弭于無形中,清代中期的最大一次政治危機,還沒有爆發(fā)就平穩(wěn)、安寧的解決,這都是鈕鈷祿氏皇后“大局為先”的公心所致,道光帝后半生對養(yǎng)母鈕鈷祿皇太后衷誠敬服、恪守孝道的原因,皆由此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