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窩闊臺為了爭奪汗位,在鐵木真喝酒時,在酒中下了毒藥,結果鐵木真一命嗚呼,死于非命。謝謝!鐵木真(1162~1127)蒙古國建立者。說罷鐵木真一命嗚呼,享年六十六歲。其次是鐵木真被馬踩死的說法。鐵木真想要去征服唐兀,于是厲兵秣馬,整軍經(jīng)武。
成吉思汗是怎么去世的?
說起來十分搞笑,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鐵木真竟然戰(zhàn)死紗帳,他是被西夏王妃侍寢的時候咬掉命根子流血過多去世的。這個結果亮瞎了諸位的眼睛吧,沒想到成吉思汗一代豪杰,沒敗在眾多強大的敵人手中,卻死在了女人裙下。成吉思汗怎么死的正史記載中語焉不詳,遮遮掩掩?;旧蠜]有多少具體的情節(jié)。而其死因眾多,比較可信的就是被西夏王妃搞死的說法最可信,諸位請聽閣主一一道來。
鐵木真的死法有有很多種說法,有被雷劈死,被馬踩死,中箭,中毒,被刺等等說法?;旧峡梢钥隙ǖ氖浅杉己顾烙?227年八月。首先是成吉思汗被雷劈死的說法。據(jù)說1227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去打獵,追一只野鹿不慎進入了雷區(qū),結果當時雷電交加,成吉思汗被雷劈死,尸骨無存。原來鐵木真因為惹他母親生氣導致母親去世,十分不孝。
當時蒙古人迷信“上天以雷電警告不孝者”,所以鐵木真被雷劈死是因為因果報應。其次是鐵木真被馬踩死的說法。鐵木真想要去征服唐兀,于是厲兵秣馬,整軍經(jīng)武。到了秋天去攻打唐兀,他的夫人也遂也跟隨他一起作戰(zhàn)。到了冬天,他騎著一匹紅馬去打獵,結果來了一群野馬,紅馬受驚了。成吉思汗被摔下馬來,被野馬踩成肉泥而死。蒙古人撰編的《蒙古秘史》:“成吉思既住過冬,欲征唐兀。
從新整點軍馬,至狗兒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從行。冬間,于阿兒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边€有是鐵木真被西夏人一箭射中,最后一命嗚呼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大名鼎鼎的馬可波羅提出來的。他在自己的游記中說“鐵木真死于箭傷。”還有人說鐵木真曾經(jīng)三次中箭,1202年闊奕壇之戰(zhàn)、1212年攻西京之戰(zhàn)、1226年攻西夏時膝部中箭。
就是最后一次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來的毒箭。結果毒箭攻心,傷勢益重,一病不起。還有成吉思汗被兒子窩闊臺下藥毒死的說法。原來鐵木真曾經(jīng)拋棄蒙古人幼子守灶的原則立窩闊臺為汗位繼承人??墒呛髞龛F木真對窩闊臺越來越不滿意。想恢復蒙古人的傳統(tǒng)。立托雷為汗位繼承人。于是窩闊臺為了爭奪汗位,在鐵木真喝酒時,在酒中下了毒藥,結果鐵木真一命嗚呼,死于非命。
這些說法靠譜嗎,基本上都不靠譜。雷劈死的說法不成立,這個說法太迷信了。而且成吉思汗的母親也不是被氣死的。至于馬踩死的說法更不對了,其中因為成吉思汗鐵木真去世的時間不對,實際上鐵木真死于1227年八月,被馬踩死說卻認為其死于冬天。中箭說其實上照搬了蒙古大汗蒙哥在釣魚城被宋軍射死的說法,沒有多大研究的價值。
中毒說就更不靠譜了,因為窩闊臺的地位很穩(wěn)固,當時成吉思汗立窩闊臺為汗位繼承人是得到了托雷和蒙古王公的認可。而且連托雷的兒子忽必烈在立自己的兒子真金的時候還下圣旨其中提到了窩闊臺被立為大汗繼承人的事實。那么我們現(xiàn)在來看看最有可能的說法,就是成吉思汗被西夏王妃咬掉命根子而死。這個說法起源于蒙古人世代相傳的民間故事寫成的,被記載于清朝康熙時期的蒙古族人薩囊徹辰編寫的《蒙古源流》一書中,所以有很大的真實性。
其實西夏很早就投降了成吉思汗,并且向其稱臣,而且還和宗主國金國鬧翻了??墒蔷退氵@樣西夏還是免不了被滅國的命運。到了1226年,成吉思汗已經(jīng)將西邊的花剌子模消滅了。所以他調轉槍頭來攻打西夏。當時西夏正好違反了和大蒙古國的合約,這一下被鐵木真抓到了把柄。于是成吉思汗發(fā)動了對西夏的全面攻擊。當時西夏的國事已經(jīng)日漸衰微,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所以西夏皇帝獻宗竟然因為這件事過度憂慮而一命嗚呼了。這個時候西夏南平王李睍登上了西夏末代皇帝的寶座,當然他也挽救不了西夏的國勢。當時的西夏不是蒙古大軍的對手,已然是秋后的螞蚱,蹦達不了幾天。當然西夏沒有坐以待斃,也在頑強抵抗。甚至使出了美人計。蒙古大軍攻打西夏如秋風掃落葉一般,不久西夏將國內最漂亮的女人西夏王妃,她叫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送給了成吉思汗,希望能夠保全西夏國。
成吉思汗鐵木真對女人從開始都是本著來者不拒的原則。所以他的后宮中有四十多位女子,其中有不少都是被他征服部落的漂亮女子。而西夏送來的這個西夏王妃卻是個人間極品,世間尤物。她長得十分漂亮,眉如遠山含黛,目似秋水橫波,身材苗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長得十分動人。這成吉思汗看著她的眼睛早就控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欲火,雖然鐵木真已經(jīng)是六十多歲的老頭子,可是在對待女人這件事上他還精力充沛,于是他下令當天晚上就要西夏王妃侍寢。
他要與美女尤物共度良宵。這西夏王妃被成吉思汗手下的婢女們收拾的干凈利落,被蒙古士兵用被子裹著赤裸裸的王妃,將她抬進了大汗的大帳中。成吉思汗早就急不可耐了,他要用男兒雄風征服這個漂亮的美人兒。而這個西夏王妃卻是個厲害的女人。她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弱女子,在亂世中任人擺布,肆意玩弄可是她也有一腔報國熱情,她親眼目睹了蒙古大軍對西夏百姓的屠殺和掠奪,對蒙古人早就充滿了仇恨。
這個時候國仇家恨一時間涌上了腦海。成吉思汗有著美女相陪,修練放松了戒備。而西夏王妃卻在等待機會,她趁鐵木真漸入佳境,徹底沒有了防備的時候。她翻身趁機咬住了成吉思汗的命根子,用盡平生的力氣,將其一口咬掉。成吉思汗頓時從云霄墜入了懸崖。當時他的下體血流不止,成吉思汗鐵木真疼痛難忍,大呼小叫,慘叫聲接連不斷。
很快將周圍的怯薛(蒙古禁衛(wèi)軍)驚動了,并且成吉思汗的兒子們聽到動驚也立馬來到了大帳。當時西夏王妃早就被蒙古士兵亂刀砍成了肉醬,而成吉思汗鐵木真年歲已大,被西夏王妃這一弄,又受到了驚嚇,加上流血過多,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躺在臥榻上的鐵木真憑著最后一口氣,將窩闊臺和托雷等叫到跟前,在眾多人面前指定了窩闊臺為蒙古大汗,還有就是他將攻滅金國的戰(zhàn)略方針也部署了。
說罷鐵木真一命嗚呼,享年六十六歲。為什么說這個說法是比較靠譜的呢,因為成吉思汗就死于攻打西夏的事情上,首先事情時間都對的上。其次蒙古大軍在成吉思汗去死后就攻下了西夏。而西夏末帝投降蒙古大軍,可是他還是被蒙古大軍所殺死。西夏滅亡后,蒙古大軍就對西夏國展開了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戮和掠奪。西夏的一切都被毀滅,西夏王陵、皇宮、行宮,都被蒙古人焚毀。
西夏文字記錄被燒毀,全部西夏皇族都被屠殺,而整個西夏黨項民族都被蒙古大軍屠戮殆盡。據(jù)說屠殺西夏就是鐵木真留下的遺言。所以從種種跡象而言鐵木真是死于西夏王妃的。而明朝官方歷史《元史》記載:帝次清水縣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臨崩謂左右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jù)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
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征兵潼關。然以數(shù)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zhàn),破之必矣。”言訖而崩,壽六十六,葬起輦谷。《元史》是官方歷史記載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對皇帝死因諱莫如深,一般比較簡略模糊,說成吉思汗是病死的。當然正史也要去甄別,不能全都信。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還是有道理的。
鐵木真有哪些比較出名的戰(zhàn)績?
謝謝!鐵木真(1162~1127)蒙古國建立者。1207至1218年間,率軍先后滅亡畏兀兒和西遼,進攻西夏和金朝,前鋒直抵黃河北岸,一度曾占領金中都(今北京),1219至1225年發(fā)動西征,征服花刺子模,侵入忻都(印度),阿哲兒拜占,谷兒只,欽察等地,在喀勒喀河(今頓河)擊敗斡羅思(今俄羅斯)聯(lián)軍,1226年,率軍進攻西夏,西夏投降,七月病死于清水,謚號為元太祖。
成吉思汗曾經(jīng)打下的江山,如今都包含了哪些國家?
人類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征服者,比如歐洲的四大軍事統(tǒng)帥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巴卡、愷撒大帝、拿破侖。這些人的名字已經(jīng)足夠有排面了,但要與成吉思汗相比,他們的光環(huán)或許就暗淡許多。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子孫東征西討50多年,以30萬常規(guī)部隊,先后攻滅40多個國家,其中還包括西遼、花剌子模這樣處于鼎盛時期的大型帝國。
其征服720多個民族,涉及6億多人口,消滅各國軍隊總數(shù)超千萬,其中還包過歐洲人引以為豪的圣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下面就以不同時期的蒙古帝國版圖,來看看征服區(qū)都是今天的哪些國家。成吉思汗時期成吉思汗的辛酸經(jīng)歷不必多說,1189年被推選為乞顏部可汗,隨后就是統(tǒng)一蒙古諸部。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忽里勒臺大會,推舉鐵木真為成吉思汗,代表著大蒙古國的建立。
大蒙古國主要涵蓋了大部分蒙古高原,包括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這六大部落聯(lián)盟故地,和成吉思汗起家的以尼倫、迭列斤兩大部落組成的蒙兀王國(可視同乞顏部)。在大蒙古國建立后成吉思汗開始了擴張,重要性征服有1211年占領金國中都(北京);1218年消滅西遼政權;1219年至1222年進攻花刺子模(今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一帶),在攻占多個主要城池后進行屠城,花刺子模統(tǒng)治者摩訶末逃至里海孤島病死,其子扎蘭丁越過印度河逃亡,蒙古大軍遂止步。
1223年成吉思汗令速不臺領25000軍,從南高加索向北進入今南俄俄羅斯地區(qū)進行西征,在今烏克蘭地區(qū)戰(zhàn)勝基輔大公羅曼諾維奇,將其俘虜處決,但后來蒙古軍在今保加利亞薩馬拉河之戰(zhàn)中失利,被迫撤軍。東歸途徑西夏,由于西征向其征集兵員和糧草均未兌現(xiàn),成吉思汗決定順路攻打西夏,但戰(zhàn)爭不到一年,成吉思汗便在賀蘭山病死,當時西夏已同意投降,但成吉思汗沒能等到受降儀式。
蒙古人將成吉思汗死亡的悲憤發(fā)泄在了西夏身上,在中興府進行了大規(guī)模屠城,燒毀了西夏的一切宮殿廟宇和文獻資料,并立下了不為西夏修史的規(guī)定,所以西夏至今都是一個神秘的國度,可供查閱的資料少之又少??梢哉f成吉思汗在世期間,主要軍事成就包括統(tǒng)一蒙古高原、橫掃金國、滅西遼、征花剌子模、滅西夏。就征服情況來看,蒙古大軍向西一直進攻到今黑海沿岸烏克蘭附近,往南追擊扎蘭丁至印度河而止,北部能夠開赴軍隊滲透的就是今俄羅斯南部、哈薩克斯坦一帶,這就是成吉思汗時期的擴張極限。
然而蒙古軍在成吉思汗時期并沒有完成對花剌子模以及基輔公國的征服,未形成有效的控制與駐軍。而屈出律篡奪的西遼政權,在被征服后,契丹貴族又于1224年建立了起爾曼王朝,即“后西遼”,其地域發(fā)生明顯變化,面積也縮小不少(只剩今伊朗、阿富汗交界區(qū)域),他與花剌子模合作,將蒙古人的勢力阻隔在伊朗高原、里海以東,可以將這里看做成吉思汗時期的西方邊界。
這個后西遼直到旭烈兀建國后才被吞并。成吉思汗的西征為后來蒙古帝國西征打下了堅實基礎,尤其是哲別、速不臺率軍于里海沿岸的大迂回,進入亞塞拜然(今阿塞拜疆)進行喬治亞(今格魯吉亞)之戰(zhàn),掃蕩高加索南北諸役中,帖雷克河之戰(zhàn)、迦勒迦河之戰(zhàn)攻破俄羅斯10萬聯(lián)軍,算是打開了俄羅斯大門。在北部邊界上,成吉思汗時期幾乎占據(jù)了今哈薩克斯坦一半的土地,以哈薩克斯丘陵為界。
所以成吉思汗時期的大蒙古國涵蓋了今天中亞地區(qū)主要國家: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克什米爾地區(qū)。成吉思汗以后的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去世后傳位給第三子窩闊臺,1231年窩闊臺兵分三路伐金,至1234年,蒙宋聯(lián)合將金攻滅。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第二次西征,這次是以術赤長子拔都為首,各蒙古王公均派出長子參與,故稱長子西征。
首先向欽察、俄羅斯方向進軍,攻占莫斯科等城市,至1240年又真正意義上攻占基輔公國。1241年拔都繼續(xù)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后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受到奧地利、波西米亞聯(lián)軍的頑強抵抗,但仍舊無濟于事。(拔都西征路線)1242年初,聯(lián)軍首領貝拉四世逃至克羅地亞,拔掉便令合丹追至克羅地亞,將貝拉逼往達爾馬提亞群島。
待當年開春,窩闊臺去世,且蒙古軍隊也遭受巨大損失,內部對于繼續(xù)追擊產(chǎn)生了爭議,拔都最終決定率軍東歸。拔都的人馬撤至伏爾加河下游營地,因與貴由不和,也無意大汗爭奪,所以留在了封地,后在其父術赤汗國的基礎上建立了金帳汗國,拔都這次西征所到之地就是蒙古人抵達的最西邊。窩闊臺之后的第三代大汗是貴由汗,他雖然是窩闊臺的長子,但在汗位繼承上經(jīng)歷了不少波折,這里不贅述。
只需了解一下貴由母親乃馬真后稱制了五年,在貴由成為大汗后,又受制母親干涉政權,直到乃馬真后去世,貴由才有權準備西征。但他在1247年準備的西征,1248年三月剛行軍至今天的新疆惡敏縣附近就病逝了,后由他的老婆海迷失后稱制,直到1251年才由忽里勒臺大會推舉蒙哥為汗。因蒙哥汗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兒子,所以這標志著汗位從窩闊臺系轉向拖雷系,因此引發(fā)皇族內部的分裂,所以在接下來的一年里,蒙古屬于解決內部問題,停止了擴張步伐。
經(jīng)調整后,蒙哥于1252年開始令弟弟忽必烈征云南、大理國,這是蒙古攻宋的戰(zhàn)略轉變。與此同時,又令弟弟旭烈兀準備西征。1254年1月,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國王段興智投降,云貴高原并入大蒙古國版圖,1256年,段興智前往漠北和林皇宮覲見蒙哥,被蒙哥任命為大理總管。旭烈兀這邊于1256年越過阿姆河,攻滅波斯南部的盧爾人政權,西部的木剌夷國;于1258年滅亡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于1260年滅亡敘利亞的阿尤布王朝,另分兵攻占了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半島)大部分地區(qū),自身主力行進至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地區(qū),準備攻打埃及馬木留克王朝。
(釣魚城)旭烈兀在西征時,蒙哥也于1258年開始,率三路大軍征伐南宋。在1259年攻打四川境內的釣魚城時,蒙哥汗疑似被炮擊,死于前線,此消息傳到旭烈兀處恰逢與埃及交戰(zhàn)前。旭烈兀因此取消作戰(zhàn)計劃,率軍東歸,馬木留克王朝趁機攻占敘利亞,并殺死旭烈兀留守敘利亞的愛將怯的不花。旭烈兀只能強忍憤怒東歸,所以西方世界稱中國的釣魚城為“東方的麥加”,是這座城市“召回”了蒙古人,當時旭烈兀的西征已經(jīng)迫使東羅馬朝廷與西歐諸多國家躁動不安,多個國家派出使者,稱愿意為旭烈兀提供幫助,這種臨死前的討好也隨著蒙哥汗的去世而不了了之。
由長子西征與旭烈兀西征可以明顯看出,二者的路線選擇是在成吉思汗西征的南北兩側,也就是力圖解決南北沿線成吉思汗沒有徹底征服的區(qū)域。比如拔都解決了欽察、俄羅斯未臣服的諸部,然后向東歐大平原延伸;旭烈兀則更為明顯,出了和林一路向西南走,抵達克孜勒庫姆沙漠后改向正南方向,進入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城,由此為前沿基地,一路踏過伊朗高原,迂回過里海南岸,開始對西亞、東歐南部進行掃蕩,一直打到地中海地區(qū)。
(旭烈兀西征路線)拔都與旭烈兀相比,看似旭烈兀打的更遠,但拔都征服的區(qū)域要比旭烈兀多的多。在成吉思汗西征的基礎上,拔都是征服了今塔吉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全境,斯拉夫各族臣服,基輔公國也是二次西征確立的統(tǒng)治,后擊潰波蘭、羅馬帝國聯(lián)軍,匈牙利、保加利亞、意大利半島相繼被攻滅。旭烈兀的成就則主要是對伊斯蘭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的攻占。
這兩次西征屬于真正意義上的開疆擴土,也是這兩人憑本事獲得了建國的條件,后來拔都的金帳汗國,旭烈兀的伊爾汗國幾乎涵蓋了征服區(qū),但都有征服地沒能守住的現(xiàn)象,比如匈牙利與敘利亞。(旭烈兀迂回過里海南岸)蒙古除了向西發(fā)展外,在忽必烈解決了弟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后,開始對南宋進攻,解決南宋后,又向越南、緬甸、爪哇等東南亞國家進攻,但這些地方最終都未能征服,忽必烈對日本的兩次進攻也都以失敗告終。
在元朝版圖大致奠定以后,就形成了所謂的蒙古帝國,這是歐洲人對蒙古人政權的稱呼,此時的大蒙古國其實已經(jīng)名存實亡。因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四大汗國雖有支持傾向,但實際已經(jīng)獨立。真正要說大蒙古國的全盛時期,還屬蒙哥汗在位期間,當時也是旭烈兀西征的最頂峰,也就是所謂的蒙古帝國除去南宋部分,都是大蒙古國的領土。
(大蒙古國全盛時期)如果按照蒙古帝國的概念來看,其領土面積鼎盛時期超過3500萬平方公里。涵蓋了東亞大部分、北亞、南亞部分、中亞、中東、西亞、現(xiàn)代的土耳其部分、以及俄羅斯和東歐。入侵范圍涉及波蘭、立陶宛和德國,直到法國和意大利停止。跨越北緯15°~60°,東經(jīng)15°~140°之間,據(jù)歐洲學者統(tǒng)計,蒙古帝國鼎盛時的領土涉及今天40多個國家:中國、朝鮮、韓國、老撾、緬甸、泰囯、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富汘、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爾、科威特、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阿曼、也門、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耳其、塞浦路斯、芬蘭、瑞典、挪威、丹麥、法羅群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荷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
(大英帝國范圍)蒙古帝國的范圍雖然廣大,但是廣論面積只被歐洲人列為第二,第一位的是大英帝國,因為大英帝國的自治領、殖民地、托管地在鼎盛時期已經(jīng)高達3550萬平方公里。不論怎么看待這個問題,蒙古帝國的擴張,大英帝國的殖民統(tǒng)治,都給世界各地人民帶來了災難,野蠻的擴張殖民行為并不值得我們追捧,歐洲人曾經(jīng)將蒙古的擴張稱為“黃禍”,這種種族歧視的名詞也代表了歐洲人對蒙古帝國擴張行為的痛恨。
成吉思汗是中國人嗎?為什么大部分都以為他是中國人?
成吉思汗是中國人嗎?為什么大部分都以為他是中國人?首先,中國人不只是漢人,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蒙古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其這個中國人不是國籍概念,而是地理概念。如果說中國人就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我們的祖先都不是中國人,因為他們大多數(shù)都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其次,歷史因素。“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惟中國之君,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余年。
今命運既終,海內疆土,豪杰分爭。朕本淮甸庶民,荷上天眷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于左右……”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時候的詔書,文中的天命真人說的就是成吉思汗。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余年。意思就是成吉思汗入主中原,成了中國的主人。傳位給子孫,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了。這個天下就是中國,中國就是中原。
顧炎武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薄巴鰢本褪歉某瘬Q代,“亡天下”則是風俗的朽敗、人性的喪失以及文明的淪亡。古代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就是現(xiàn)在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最后,傳承原因,稍微學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外蒙古是1945年獨立的,成吉思汗的子孫大多數(shù)都在內蒙古,成吉思汗陵也在內蒙古。成吉思汗的子孫在祭拜祖先的時候都到內蒙古的成吉思汗陵祭拜。外蒙古只有三百多萬人,而我國蒙古族人高達一千萬人。內蒙古人才是“黃金家族”,蒙古最后一位王爺“德王”徳穆楚克棟魯普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跟清朝最后一個皇帝溥儀一樣。
鐵木真帶蒙古全部主力西征七年,金和西夏為何不趁機端他老巢?
蒙古汗國早期是沒有首都概念的,通常是大汗住在哪里,大汗的駐節(jié)地就是蒙古的老巢。成吉思汗西征前,倒是選定了回鶻人的舊都哈拉和林為都城。但這座城位于草原深處,而且當時正在修建中,戰(zhàn)略意義不大。所以,金國與其吃力不討好的進攻草原,倒不如集中兵力消滅蒙古人的留守部隊,因為只有消滅了蒙古人的生力軍,金國人才有翻盤的機會。
但是成吉思汗是個戰(zhàn)略家,他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因此成吉思汗在揮師西征前,蒙古大軍采取東守西進的策略。在東面穩(wěn)住金軍,西面大軍出動,直逼西夏的老巢。這一次征討西夏,在歷史上被稱為蒙古第四次攻夏之戰(zhàn)。西夏神宗見蒙古勢大,不敢抵抗,逃到了靈州。太子李德旺奉旨留守都城中興府。李德旺也害怕的不得了,便遣使向成吉思汗求和,蒙古與西夏簽訂了城下之盟。
西夏再次臣服于蒙古,表示愿意與宗主國共同對付金國。其實早在蒙古與金國正式翻臉之前,成吉思汗就采用過這種戰(zhàn)略。當時的西夏也是被打的狼狽不堪,向金國爸爸救援。結果金國朝野上下認為蒙古人只是常規(guī)騷擾而已,不足為慮。最終導致西夏被蒙古大軍干翻,臣服了蒙古。在后來的蒙古攻金的數(shù)年中,西夏不僅不幫金國人抗蒙。反而乘蒙古和金國大戰(zhàn)期間,數(shù)次騷擾金夏邊境,給金國搗亂。
蒙古能這么順利的震懾西夏,與當時金國朝政昏聵有一定的關系。野狐嶺之戰(zhàn)后,昏庸無能的金宣宗繼位。他先是向成吉思汗求和,嚴重的挫傷了金國人的士氣,又宣布與西夏斷交,導致西夏徹底倒向了蒙古。在外交上頻頻犯錯后,他又不顧左相徒單鎰的反對,將首都由北京遷往河南,導致中原門戶大開。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北京一線是中原的最后一道屏障。
這個地方若是失守了,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就是易如反掌。并且中原也沒有反擊的主動權了。(看看北宋和遼國就知道了)聽到蒙古伐夏的消息,金國一方莫名其妙的表現(xiàn)的很糾結。蒙金雙方大戰(zhàn)了好幾年,金國已被蒙古殲滅了數(shù)十萬主力。金國人知道,單方面是干不贏蒙古的,必須要聯(lián)盟西夏。但此時的金國,上上下下都對救援西夏沒有信心。
于是乎,就看著西夏被蒙古一頓痛毆,不敢施之以援手。成吉思汗西征后,帶走了大批的主力。他一方面讓自己的弟弟斡赤斤留守蒙古,另一方面封木華黎為太師和國王,給他全權負責金國軍事行動的大權。但是,成吉思汗只給木華黎留了一萬多蒙古騎兵,一萬多汪古部騎兵,以及十多萬投降蒙古的漢族軍隊。木華黎上任后,知道這點兵力不夠滅金,便廣納中原豪杰,在占領區(qū)域建置行省,規(guī)范化管理。
同時木華黎還嚴令禁止肆意殺掠和奪地不守的慣例,鞏固了占領區(qū)的統(tǒng)治秩序。木華黎的策略是正正確的,以不變應萬變,主動權在自己手上。金國方面此時又昏招迭出,金宣宗在術虎高琪的忽悠下,搞出了一套顧頭不顧尾的政策。既然蒙古人打我,那我就去打南宋!在北方損失的,從南方搶回來獲得!就在蒙古西征的同一年,金朝在北方封建九公,收買河北、山西和山東等地的土豪武裝首領郭文振、王福、武仙等人,封為九公,各領本路兵馬守城奪地。
與蒙古在北方相持,形成拉鋸戰(zhàn)。在南方,則動員了三十萬兵力進攻南宋。南宋一臉懵逼狀態(tài),憑什么來打我?因而宋軍奮勇抗擊,雙方打的兩敗俱傷。說實話,金宣宗這一臭招不僅得罪了南宋,導致后來南宋與蒙古聯(lián)盟。還給了木華黎大舉南下的機會,痛毆所謂的河北九公。畢竟木華黎率領的蒙古兵雖然少,但都是百戰(zhàn)之兵,滅金國有困難,打幾個地方豪強還是綽綽有余的。
蒙古與金國的河北九公廝殺兩年有余,金國不僅沒有收復一寸失地,反而又喪失了一大塊土地,實力進一步的被削弱。木華黎死后,他的兒子勃魯襲職,蒙古大軍繼續(xù)南下,奪占河北大片地區(qū),金國所封的河北九公基本被消滅干凈,河北之地悉數(shù)被蒙古人占領。蒙古在所占領的河北、山西和山東等地建立政權,實行統(tǒng)治。如果三年前,金國能乘蒙古人立足不穩(wěn)時,奮力一擊,說不定還有一點點翻盤的希望。
但是自從河北淪喪后,已經(jīng)沒有任何希望了。金宣宗去世后,繼位的金哀宗倒是一個有為之君。面對危局,金哀宗力圖振作,即位后立即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對內,大膽起用完顏合達、犯人完顏陳和尚等女真卓越將領,起用胥鼎等文武兼?zhèn)涞闹率斯賳T;對外,改變金宣宗的對夏、對宋的愚蠢政策。先后與西夏和南宋停戰(zhàn)、和解,專力抗擊蒙古。
起初金軍取得了初步的勝利,斬殺了不少的元軍,收復了河南的部分失地。金哀宗以十萬兵力西守潼關一帶,另派精兵二十萬人沿黃河分為四段堅守。與蒙古形成隔黃河對峙局面,算是穩(wěn)定了頹勢。但是這個時候,西征的成吉思汗回來了!蒙古大軍東返后,第一件事就是集中力量進攻西夏,以報復西夏鼠首兩端行徑。西夏危在旦夕,金哀宗急召陜西行省、總帥等人到汴京商議軍事。
將權力下放,授予將領大權,一旦發(fā)生什么事情,將領們可以隨機應變,不必事事上奏。然而這個時候,金國和西夏的國勢已經(jīng)是積重難返了。哀宗雖竭盡全力,終究獨木難支,無力回天。蒙古滅西夏后即全力伐金,金軍雖有小勝,但畢竟只有兩省之地(河南、陜西),僅靠這兩省的民力和財力,不可能跟蒙古長時間的相持對抗。最終,在西夏被滅的七年后,金國也被蒙古所滅。
實事求是的說,金國不是沒有機會,女真也不是沒有能打的將才。關鍵是統(tǒng)帥無能,累死三軍。金軍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就是被動挨打的戰(zhàn)術,面對失利后,又急于把都城遷到了河南,導致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土地被蒙古軍占領。金都遷都本身,實為失策之舉,不僅失去了河北,而且失去了遼東根本之地。成吉思汗西征期間,本來是一個收復失地的好機會,卻因為金宣宗的昏庸,又白白的浪費了這個大好機會。
唐朝西域駐軍2萬,比宋朝西北駐軍幾十萬都管用,憑借的是什么?
清朝之前,對西域進行有效統(tǒng)治最成功的莫過于唐朝。唐朝前期,政府在西域的駐軍只有2萬人,卻能維持西域的穩(wěn)定。相比之下,宋神宗時期北宋在陜西駐軍多達幾十萬,卻不能遏制西夏的入侵。同樣是政府軍,差別為什么這么大?唐朝靠的是什么?唐朝軍隊善戰(zhàn),極具威懾力眾所周知,冷兵器時代騎兵是陸戰(zhàn)之王,而騎兵戰(zhàn)斗力強弱取決于戰(zhàn)馬的素質,當時中國最好的戰(zhàn)馬,有百分之八十來自西北。
唐朝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李世民的祖母獨孤氏是鮮卑族,母親竇氏也為鮮卑族,而其父李淵長期擔任山西軍政長官。李淵父子長期在山西駐守,利用山西的得天獨厚的戰(zhàn)馬資源和作戰(zhàn)環(huán)境,打造出一支適應野戰(zhàn)、戰(zhàn)斗力超強的騎兵,也誕生出一批狼性十足的優(yōu)秀將領。而且這支隊伍的官兵在山西訓練、作戰(zhàn)多年,跟突厥人長期打交道,對少數(shù)民族軍隊更了解,更了解敵人,更容易克敵制勝。
這些軍隊熟悉西域的地理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他們在西域駐守,更有威懾力。而宋朝初期的軍隊,成長在中原地區(qū),趙匡胤建立宋朝時以及建立之后的主要對手,如后漢、后蜀,南唐、吳越等也都是平原地帶的軍隊。宋朝軍隊和少數(shù)民族軍隊交鋒很少,得不到充分鍛煉,戰(zhàn)斗力很難提高,對少數(shù)民族也無法形成威懾力。唐朝國力強大,做堅強后盾一個王朝強大的時候,維護穩(wěn)定的決心就非常大,野心家不敢輕舉妄動,唐朝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
唐朝時期,對外至少進行了130場戰(zhàn)爭,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他們的對手有十幾個,來自四面八方:新羅、高句麗,突厥,吐蕃,大食,吐谷渾,突騎施,勃律,南詔,回紇等。唐武德三年到武德九年的六年間,唐朝就打了三十場“對外”戰(zhàn)爭。唐貞觀二年到二十二年,唐朝又進行了二十多場“對外”戰(zhàn)爭。而且這些戰(zhàn)爭,大唐軍隊勝多負少,戰(zhàn)果輝煌,都實現(xiàn)了戰(zhàn)略目標。
長期戰(zhàn)爭,不但維護了政權穩(wěn)定,也鍛煉出來一支戰(zhàn)斗力超強的軍隊和涌現(xiàn)出一批像李靖、李績、柴紹、薛萬徹等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打出了大唐的威名,讓四方臣服,讓少數(shù)民族甘心接受大唐天子的統(tǒng)治。如果說進行一場“史上最能打的王朝”評選,唐朝會毫無爭議當選。更為重要的是,唐朝的強是國富民強,開放式的強,不是大清那樣閉關自守、夜郎自大的強,是軍事、經(jīng)濟、外交、綜合性的強,而不是單單某一方面的強。
唐朝當時是世界政治、經(jīng)濟中心,唐朝政府樹立起了絕對權威,李世民也被西域人民尊為“天可汗”,唐朝政府在西域的影響力日漸增強,即使有少量駐軍,也能維護穩(wěn)定。相比之下,宋朝的對外戰(zhàn)爭頻率相對較低,而且負多勝少。除了消滅北漢的戰(zhàn)爭取得勝利,數(shù)次攻打遼國,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戰(zhàn)爭,都鎩羽而歸,沒有實現(xiàn)戰(zhàn)略目標。宋朝時期,經(jīng)濟繁榮,但是國防不行,產(chǎn)生不了威懾力,軍隊人數(shù)再多也沒用,少數(shù)民族根本不把宋朝軍隊放在眼里。
唐朝恩威并用,四海歸心軍隊戰(zhàn)斗力強,國家強大是后盾,是維穩(wěn)的重要原因;但是光靠高壓政策是遠遠不夠的,蒙古騎兵在歐洲的覆滅就是明證。確切地說,要有輔助手段,與各族人民平等相待,不能以征服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才能讓西域各部首領心悅誠服,維護西域穩(wěn)定,加強朝廷在西域的統(tǒng)治。李世民剛即位的時候就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李世民又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贝笠馐钦f,少數(shù)民族雖然跟我們風俗不同,但也跟我們一樣都是同類,我們不要高高在上,不能歧視他們,要信任他們,這樣的話大家就會親如一家,和睦相處。唐朝滅亡東突厥汗國后,并沒有采取歷代統(tǒng)治者慣用的分離肢解措施,而是采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政策,尊重和保留突厥人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
不僅如此,唐朝政府還沿途設置了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對突厥降戶進行妥善安置。朝廷還在突厥原居地設置了定襄、云中兩都督府,專門負責對突厥留居民眾實施管理。唐朝在西域駐軍初期,糧餉讓當?shù)厝顺袚?,這極大加重了沿途百姓的負擔,之后朝廷改變政策,“防人在防,守固之外……各量防人多少,于當處側近給空閑地,逐水草所宜,斟酌營種,并雜蔬菜,以充糧貯及充防人等食。
”大意就是,駐防的軍人,除了擔任防守任務,還要自力更生,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分配空地供他們耕種,并要注意雜種蔬菜,以供糧儲和食用,這就極大地減輕了當?shù)厝嗣竦呢摀?,受到了當?shù)厝说膿碜o。李世民還跟少數(shù)民族采取和親政策,比如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松贊干布;如此一來,就拉近了民族中間的距離,消除了隔閡,減少摩擦,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用夷制夷,分化瓦解同時唐朝統(tǒng)治者還給予少數(shù)民族以高度自治政策,用少數(shù)民族管理自己,朝廷在西域設置若干都督府,都督府是單純的行政機構,不能有正規(guī)軍,他們的安全由朝廷軍隊保衛(wèi),都督均由少數(shù)民族首領擔任,可以世襲,即羈縻府州制度。如此就降低了統(tǒng)治成本,緩解了中央政府跟少數(shù)民族的矛盾,減少了對抗風險。唐朝統(tǒng)治者還利用少數(shù)民族各部落之間的矛盾,拉攏一批人為自己所用。
李世民征服東突厥后,大量突厥人為唐朝效力,包括一些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如契苾何力(回紇)、執(zhí)失思力(突厥貴族)、阿史那設爾(突厥貴族),他們堅定不移維護唐朝統(tǒng)治,在發(fā)生動亂的時候,能策應唐朝軍隊,迅速穩(wěn)定局勢。遙相呼應,非孤軍作戰(zhàn)民族再團結,國家再強大,但是兩萬兵力也顯得有點少。西域面積很大,數(shù)百萬平方公里;而當時沒有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部隊機動性受到局限,一旦有事,反應很慢,僅靠兩萬兵力是遠遠不夠的。
事實上,唐朝在西域駐軍并非只有兩萬。史料《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北庭節(jié)度使......管兵二萬人,馬五千疋;安西節(jié)度使管戍兵二萬四千人,馬二千七百匹?!辈粌H如此,北庭都護府還下轄15個守捉和16個軍鎮(zhèn),他們都是邊地駐軍機構,每處兵力在數(shù)百人到數(shù)千人不等。這15個守捉的唐軍不是正規(guī)軍,有時是朝廷招墾的農(nóng)民,有的是臨時雇傭的當?shù)厝耍蛘呤请S軍家屬或退役軍人,甚至是發(fā)配的罪犯組成。
他們的戰(zhàn)斗力不如正規(guī)軍,也不具備野戰(zhàn)和遠征的能力。但是他們都經(jīng)過訓練,在戰(zhàn)時承擔后勤支援、維護治安,參加小規(guī)模戰(zhàn)斗綽綽有余。雖然朝廷在西域駐軍不多,但是其它地方駐軍不少,比如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在甘肅西北部,是中原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對唐朝中央政府來說是戰(zhàn)略要地。因此唐代前期,中央政府始終牢牢控制著河西走廊,在那里擁有大量駐軍,兵力不少于7萬,而且是精銳騎兵,屬于快速反應部隊。
一旦發(fā)生戰(zhàn)亂,上述地區(qū)的軍隊隨時可以進入西域對大唐駐軍實施增援。此外,因為唐朝的強大,西域很多少數(shù)民族歸順中央政府,軍隊也服從指揮。在必要的時候,朝廷可以征調這些地方的軍隊前去增援。除了上述幾種因素,唐朝的兵器也非常給力,唐刀在世界上聞名遐邇。宋朝建立時,西夏、遼國已經(jīng)做大,西部、北部被封鎖,宋軍不但沒有優(yōu)質戰(zhàn)馬,制造兵器的鑌鐵原料也非常短缺。
綜上所述,唐朝對西域實行有效統(tǒng)治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力強盛、軍隊戰(zhàn)斗力強的因素,也有少數(shù)民族內部矛盾的因素,還取決于唐朝皇帝高超的統(tǒng)治手腕以及與時俱進的民族政策。而宋朝誕生在西夏和遼國蒸蒸日上時期,軍隊成長于中原地區(qū),沒有在惡劣環(huán)境中野戰(zhàn)的經(jīng)驗,還缺乏優(yōu)質戰(zhàn)馬也缺乏先進兵器,多種原因造成了宋朝時期不但不能收復失地,反而被動挨打、外患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