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如何調(diào)制成中藥,酒蒸草藥的方法具體步驟

本文目錄一覽

1,酒蒸草藥的方法具體步驟

就是把藥材和酒放在一起,放到釀酒里一起蒸出來,整完之后把藥泡在一起就好了

酒蒸草藥的方法具體步驟

2,請教藥材泡酒比例

如果你只是泡酒作為日常保健使用,是不需要嚴(yán)格比例的,因為量很小,基本上按照酒的比例是藥材的15倍即可。
海狗鞭 肉菘蓉 巴戟 蜂蛹等中藥都可單味泡酒

請教藥材泡酒比例

3,用什么酒泡中藥保健效果好

韓萍介紹說,江米甜酒屬于黃酒的一種,有著很好的營養(yǎng)及保健價值。中醫(yī)歷來講究用“藥引”,即通過某些藥物能引導(dǎo)其他藥物的藥力到達(dá)病變部位或某一經(jīng)脈,起“向?qū)А钡淖饔谩F渲?,黃酒就是一個很好的藥引。江米甜酒含有活性物質(zhì),這些活性物質(zhì)能發(fā)酵中藥中的活性成分,發(fā)酵過程能將藥物的藥性成分溶出。
藥酒

用什么酒泡中藥保健效果好

4,制中藥有種酒浸的做法聽說可以催發(fā)藥性是真的嗎有沒有人知道

用酒炙的是來減輕藥性的比如黃酒炙過的黃精生的藥性太大了用黃酒炙過后就會減低藥性要不藥勁太大回上海身體的
一種炮制方法,一般是酒炙,就是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 對于適于酒炙的藥來說可以改變藥性,引藥上行;還有就是對的動物類的藥物,就可以減弱或除去它的腥臭氣。 你問的可能就是酒制可以改變藥物組織的物理狀態(tài),有利于成分的侵潤、溶解、置換、擴(kuò)散、溶出什么的可以提升有效成分的溶出····可以增強(qiáng)活血通絡(luò)的作用,一方面使酒與藥物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使藥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增強(qiáng)療效。
是,有的藥用酒來制可以加強(qiáng)藥效
有的藥可以用這個工藝,有的就嚴(yán)禁的了,理論就是酒會改變藥物的一些性狀,和藥物配伍的原理基本雷同
我不知道.....

5,中藥怎么熬要具體點的答案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zé)岱谩"芤淮螌⑺幬锛搴煤?,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hù)理中重要的護(hù)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闭f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hù)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dá)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hù)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yīng)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yīng)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yīng)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yīng)。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yán)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yīng),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jìn)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yīng)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dāng)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yīng),食物能增強(qiáng)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傊?,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jìn)病人早日康復(fù),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藥物浸泡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的主的藥物可浸泡一小時;再次煎煮(二煎)時,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過藥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沒藥物即可。 煎煮次數(shù):一般煎煮兩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兩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對于解表、芳香類藥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藥性揮發(fā),藥效降低;對于滋補藥,多宜小火久煎,使藥物有效成分盡出。 煎煮時間:一般藥物,一煎應(yīng)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鐘,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鐘;解表、芳香類藥一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藥一煎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煎藥并非越久越好。 特殊煎服:藥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藥,先煎30分鐘,再加入群藥;注有“后下”的小包藥,在群藥煎好前5---10分鐘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藥,用紗布包扎好投入藥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藥,用煎好的藥液與“烊化”藥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沖服”的小包藥,用煎好的藥湯沖服。

6,中藥怎么熬

中藥的煎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yán)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yīng)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dāng)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yīng)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qiáng)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ZT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 (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zé)岱?。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 (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hù)理中重要的護(hù)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hù)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dá)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hù)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yīng)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yīng)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yīng)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yīng)。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yán)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yīng),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jìn)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yīng)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dāng)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yīng),食物能增強(qiáng)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傊?,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jìn)病人早日康復(fù),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7,在家怎樣熬中藥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鐘。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即強(qiáng)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鐘,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鐘。滋補類藥物煎煮時間可適當(dāng)延長。 5.特殊藥的煎煮: 先煎藥:一些質(zhì)地堅硬的藥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或不宜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5 10分鐘投入鍋內(nèi)。 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種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nèi)共煎煮。 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后,再將藥液兌入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中藥的煎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yán)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yīng)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dāng)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yīng)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qiáng)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ZT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 (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zé)岱?。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hù)理中重要的護(hù)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hù)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dá)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hù)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yīng)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yīng)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yīng)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yīng)。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yán)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yīng),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jìn)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yīng)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dāng)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yīng),食物能增強(qiáng)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傊澄锏恼_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jìn)病人早日康復(fù),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你在哪買的中藥啊...
熱文